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临高启明 >

第142章

临高启明-第142章

小说: 临高启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劳教队负责继续生产。另外就是博铺的百图村村舍工程这个村主要进行造船工作,所以住所依旧安排在博铺这个港口,村名还是叫百图。邬德没有要车,带着自己的警卫员袁秋实,沿着公路徒步往博铺去查看工程的进度。

    到建筑工地一看,文德嗣和建筑部门的几个人正在爬在堆得高高的河沙堆上指点江山,似乎是在讨论着什么。

    “文总,早啊!噢,对了,给你拜年了”

    “也给你拜年了!”文总在上面喊着,邬德看到上面还有建筑部门的头头梅晚和几个他不大熟悉的人。

    邬德爬上河沙堆,文德嗣的手里拿着一张草图,正和建筑部门的商量着事情,探过头去,却是百图村的新建筑结构图。

    “怎么?要改新村的建筑形势?”邬德看到这个结构和现在百仞公社已经造得那些标准民居不一样。

    “百仞公社现在的标准民居A有个缺点,就是防御力偏低。在我们的核心区没问题,象博铺这样的地方,还是要兼顾防御性能。还有个问题你们可能没注意到,农民不习惯住多层楼房,而且现在的A型房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晾晒衣物的需求。”

    这种被成为B型民居的,所有的房子围成四方形的,一共分38户。每户有16平方米见方的二层,房顶另有1方米的晒台和6平方米的小屋,结构有点象联排别墅。四角的角楼一层设有公用厕所。废水和排泄物用管道通入沼气池。房子中间是方米的晒场,中间设公共水井。

    这种建筑的一楼对外不设窗口和门户,只对内部的晒场开门窗。顶楼的晒台外缘有垛口。四角设角楼可供哨兵警戒。角楼里,可以放很多村子里的公共物资,如果有外敌倾入,大家就躲在住宅里面,有水有粮,可以短暂的把守。住宅区出入只能通过唯一大门,门楼上设有射孔。

正文【分卷阅读】 第一百四十九节 玻璃

    临高启明第一百四十九节玻璃vip

    “这个有点象土楼”德评价道

    “对。的确是受了土楼的影响。这样的建筑如果在百图试点成功的话。未来我们的居民点将全部采取结构。”文德对自己的这个设计极为醉心。

    “文总。这个设计是不错的了。”梅晚的脸色则显表现出“不然”的模样。“可是土楼和我们这样的房子还是有区别的。土楼的外墙是三合土制的。结构度很大。质量好的堪称混凝土。这是砖木结构的建筑设计成这样。要是单从治安控制来说还成。要防御敌人进攻就很难了……”

    “以后材料可以改。先看整体的居住效怎么样。”文德对自己的设计情有钟。“砖木结构只是一时之间。将来肯定会变成钢筋混凝土。”

    “嗯。不过这里的设计有个问题:每个单元设一个沼气池的话。每单元的居住人口不过150~人。只有这些人没有大牲畜的话。沼气的产出率很低。”

    “没关系。就算是用来点灯也好。”文德嗣很清楚这样规模的沼气池作用有限的很。但是沼气池在这里的主要是用来发酵粪便。使其可以安全的施用在农田里。减少寄生和传染病的传。

    “我们造二三个单元楼试试看吧”梅晚让步了。

    “你先造。至于安排入住。我还有些其的想法。”文德嗣说着对德说。“我们下去谈谈。”

    文德嗣德谈的是未来的职工等级问题。他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在设计给百图村的;居B的时候偶然考虑到的。

    既然百图村的居民要是各种技术工人。那么他们的待遇就应该比简单的提供体力劳动的普通职工要好一些。否则不利于拉开收入档次。促进工人的积极性。一个造船匠人和一挑土的壮工拿一样的工钱显然是说不通也不合适。

    “还有就是伙食。未来的些工种按现在的配给标准太低了。”文德指出重工业即上马。一些繁重有毒的工种。不加强营养恐怕保证工人的健康。

    要增加配给水平。就的把工人的工种技术标准和等级都确立起来。否则就没有一个尺;问题了。

    “这问题我很难说啊。我没在工企业待过没经验。反正我这里是没意。”德表达了他的态度。

    文德嗣注视了他几秒。点点头:“主要是征求下劳动部门意见”

    “我只是简单的管理劳工。”德说。“执委会现在要给职工定出等级和报酬制度。我是双手赞成的。关于报酬问题。我有些想法。”

    说着他谈了他对目前的职工报酬问题的一些看法。主要是职工的受养人的待遇过低。儿童营养可能不。

    “程栋在执委会会议上提出。在年后要推行货币度我想乘这个机会。应该实行货币工资制度。工分券这种简单的兑换券。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需求了。”

    “嗯你说的有理。”文德边走边说。“你赞成我们推行哪种货币制度?”

    “你是说是金属货币。银位。金本位之类?”

    “对。”

    “我对这个可不懂了。”德知道文主席对货币制度一定有他自己的研究。他对此所知不多。还是少说为妙。“在这问题上我没有个人看法服从执委会的安排。”

    文德和德分手后。决定去一次玻璃厂看看玻璃试制的近况。这家玻璃厂是在年前完成基建工程的。郭逸从广州已经发来了多次电报。催促穿越工业能够尽快供货老是卖丰城轮上的库存不是法。而且他们对诸彩老和刘香开出了的和谈筹码也是玻璃。闹半天造不出来不但是一个笑话。还很影响声誉。除了贸易。化工门未来对玻璃的需求也很大毕竟这是唯一一种他们有把握制造。能耐受多数化学品腐蚀的材料。化工部门还指望着用玻璃制造反应釜。器和各种管道。从十二月二十三开始。从化工械和冶金各个专业组抽调出专业人员。由季思退任组长的玻璃攻关小组就开始试制了。

    制造玻璃的第一个要求是有耐高温的锅。攻关小组用的锅是21世纪带来的虽然季思退知道用苦卤中的化可以造出耐高温的锅。中国古代的冶炼匠人也能制造他记的山西阳城县有座明末修建的古城堡砥堡。它的围墙就是用附近的冶铁重镇润城

    丢弃的废锅做建筑材料的。但制造锅毕竟是专术。技术掌握不好的话。在使用中很容易爆炸。当年吴运铎就曾经遇到过自制锅屡次爆炸的问题。直到最后找到了一名专门的匠人学到的技术才算过关。穿越众里显然不可能有人会造锅。且临高也不是什么炼重镇。找到当的匠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特意带了一批大大小小不同的锅来应急用。

    造玻璃的锅是闭的。之所以要闭口。是防止在冶炼过程中玻璃液被煤烟污染。原料则是石英生石灰和纯。

    石英砂在临高为富裕的矿产。很容易就获的了大量优质的原料。简单的选拣和洗涤之后就可以备用了。

    至于纯。穿越者们暂时还没碱制造能力。但是他们有二种可以应急的办法。一种是用草木灰来代替这是相当古老的工艺。欧洲国家在很长时间里都使用这种原料。炼制玻璃的草木灰以海草灰为最好。在临高显然最不缺少的就是海产了。

    第二个办法则是用土法上马吕布兰制碱法。他们手里有从广州买来的芒硝。经过加热脱水之后。将石石木炭按比例混合后放入锅用高温烧制。炼制出来的西用磨盘磨细。放在水中搅拌溶解之后。再滤出水。蒸发干净就能的到纯碱。

    季思退考虑到第二种法过于费事。决定还是采取第一种海草灰的做法。这种做法欧洲用了几百年。他们来用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军的化学机械爱好者李迪带着人到海边去大量的捞海草。晒干之后就的烧成草木灰。再用木桶运回来。

    在李迪收集草木灰时候。梅晚把最好的泥瓦匠都派来了。他们的任务是造一组玻璃。这种方法古老。16~17世纪就已经投入用。好处是简单易行。炼不需要太的温度。

    第一座是材料烧结炉。这是一座有拱顶的炉子。分燃烧室和烧结室。玻璃的原料在这个炉内成玻璃熔块。

    第二座炉是圆形的。三个室构成。低室是用来加火燃烧的。中间室的外墙上开有6个拱形口。用来放入玻璃锅的。锅放入之后就这些口用土堵住。只留一小口。中间室的顶部中央是个方形的小开口。热量可以从这个开流入最高室。最高室有一个开口。后面是陶制的退火坑道。玻璃制品完成后就放在这里逐渐冷却退火。

    当然。在这个各行业么人士有的团体中。任何设计都会的到无数的改进意见。这座玻璃炉在构造上。内膛砖和炉砖之间就加砌了一层硅藻土保温砖。这使的炉壁厚;大为增加。但是起到的保温效果能大量的节约燃料。

    考虑到炼制玻璃的温度至少在10之上。虽然他们从技术文献上知道。这种形制的玻炉并不需要预热室之类的东西。但是季思退等人从保证一定可用的角度出发。还是在圆形炉的顶部中央的最高室外加了一个陶瓷管道。将排的热空气导预热室。供应鼓风机进行热鼓风之用。

    完成了这个改进版本的玻璃炉之后。化工组和机械组联合开始烧制玻璃试验。第一次烧制过程长达10小时。最;锅里的固体原材料终于成了黏糊糊的玻璃浆。大家马上始试吹。结果吹出来的东西奇形怪状。什么模样的都有。

    “这东西哪能卖啊?”萧白朗看到眼前这些形状迥异。气泡很多。颜色也发绿的玻璃器感叹起来。

    “气泡可以用搅法来解决。至于颜色。只要能加入二氧化就能透明。”李迪胸有成竹。“不过大伙吹制水平实在太烂了。多练习练习。”

    “二氧化变一个出来?萧白朗不满的说。

    “就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嘛。”李迪也的确不知道他们上哪里去找这个二氧化。

    “好吧。其实不需要什么二氧化。”季思退说。“它起的就是氧化剂的作用。不一定的二氧化。硝酸也是一种氧化剂。加这个进行了”

    所谓硝酸也就是硝石。这东西他们还有不少。再尝试了几次之后。玻璃试验组终于在除夕前一天做出了无色的玻璃。这一成让工业部门的许多人欢呼:穿越器玻璃。诞生了!

正文【分卷阅读】 第一百五十节 试制

    是这穿越神器还有些缺憾,玻璃中含有大量的细微气麻麻虽然不影响使用,却严重影响外观

    实际上真正的彻底无色、透明的玻璃制品,在17纪的任何时空里都是不存在的。早期玻璃制品有偏色和气泡都是常见的现象。即使现代的玻璃制品,也并非绝对不含气泡,只不过数量极少不易察觉而已。对于见惯了现代玻璃器晶莹透明的穿越众来说,眼前的的原料还是略显粗糙了。

    于是下一步的工作就转入到脱去气泡的工作中去了。脱去气泡,在玻璃业中术语叫“澄清”,有人模模糊糊的记得,澄清是要加入澄清剂的。但是没人知道具体澄清剂是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记得搅拌也是去除气泡的工艺,二或许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人们隐约记得,砒霜似乎是一种澄清剂。这种剧毒药品在任何时空都很难到手。好在以前郭逸按照农业部门的要求,早就把广州城的砒霜搜购一空了吴南海本打算是用它来浸种用。

    所谓砒霜澄清,向玻璃液中加砒霜,当砒霜进入玻璃液后,由于高温而生成蒸汽,这些蒸气在玻璃浆中是以大气泡的方式存在的,大气泡在搅拌玻璃浆的过程中会逐渐吸收分散在周围的小气泡,最终将小气泡带走。

    这种方法的确是可行的,是灼热的玻璃液中加入砒霜,升华成剧毒的蒸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实在太恐怖了。玻璃攻关小组领了几个口罩和防毒面具始了第一次试验。

    玻璃液融化后,玻璃工们的人先扔了一些研碎的硝石到里面去进行脱色。然后开始不停地对玻璃浆进行搅拌,锅的是有盖子的,搅拌的钢钎只能通过盖子上的洞进行,非常费力,不一会就累得人满头大汗。每搅拌一个小时,就放些砒霜进去同时继续搅拌。

    最终获得的玻璃相当的澄清,但是原料的消耗实在让人乍舌用掉了差不多整整一公斤砒霜。

    公斤的砒霜,全广州城药店里的砒霜都没来也没五六公斤。按这个效率生产,他们还得建立一个砒霜工业才能支持玻璃产业的大规模生产。

    然这个办法极不经济。

    群群力地出谋划策之后又有人提出了过去从小说里看来地一种澄清法:水泡木强迫沸腾法。用钢将水泡木强行插入玻璃液中。使其沸腾带走其中地气泡。

    这个所谓地水泡木倒是比砒霜好找。博铺岸边泡烂地木头多得很。赶紧去找一些来。用钢戳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