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龙腾虎跃凤飞舞 >

第8章

龙腾虎跃凤飞舞-第8章

小说: 龙腾虎跃凤飞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谗捌锉赡切谗捌锉路鹆槊ㄏ肥蟀悖谌巳汉竺娌唤舨宦挥锌醇切┦翟谂懿欢睦先醪抛萋砩锨耙坏犊诚拢患恃慕Γ偈比竞炝斯赝庖黄菰2皇贝窗傩樟偎狼捌嗬牟医校诙潘啥校盟男囊惨榱恕T负问保庑谗奥右哺移哿栉掖竺靼傩铡�
关外百姓距关城越来越近,叫喊声也越来越清晰,只听得关上众将官无不心有戚戚。虽然这些将官中也有不少人平日里没少欺凌百姓,可看到自己同族被外族任意砍杀,心情却又是不一样。
跟见百姓已跑到离关城不到一里的距离,后面的鞑靼骑兵好像也意识到前面危险,顿时放慢了脚步,最终停在了离关城一里左右的地方,不再前进,而是重新列队。
关下百姓却趁此机会,跑到关城城外的护城河边上大声呼唤着关上的士兵,“救救各位大人,让我们进去吧!”“救救我们吧。”杜松亲眼见关下一名妇女,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也在大喊,“大人,只要让我的孩儿进去就行,我进不进城无所谓。”
甚至有性急的,已经“扑通”一声跳下两米多深的护城河向城门游去。
杜松虽然看得心如刀割,可却不敢有丝毫大意。鞑靼骑兵距关城不过500米左右,如果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外一那些鞑靼趁机攻城,500米在骑兵来说,一旦冲刺起来不过三两分钟的事情,如果真被他们攻到城里,那自己就是百死也不足以赎其罪。而且现在看起来鞑靼虽不过几千人,可谁知道他们还有没有伏兵。所以杜松虽然看得难受,却不敢下令救人,只能希望那些鞑靼骑兵知难而退。
鞑靼骑兵在关外排好队列,突然有一队百余人的骑兵向关城冲来,可在突进200米左右后,却突然在关外空地上划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只是这弧线虽然优美,其结果却是动人心迫。这些鞑靼骑兵在弧线的弧顶处手持弓箭,箭体呈45度斜角,远远向城墙外的普通百姓射去。虽然鞑靼骑兵弓箭射程仅在200米左右,射到百姓时已经是锋锐大减,可城下这些百姓却是毫无防御,人群站得又密,还是有几十人被那些从天空落下的箭矢射伤。
顿时毛剌关下如地狱修罗场一般,惨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凄凉。杜松在关上看得银牙暗咬。却见那百余骑兵划出一条弧线后,又绕了回来,百余只利箭再次飞向百姓。
第十八章 毛剌关城(三)
    杜松怒极,大喝了一声,“床弩准备。”一声令下,站在关城上的士卒顿时忙碌起来,几百人纷纷跑向城墙上的十座大型床弩,绞轴张弦,放好箭矢,随时准备射击。
杜松再次大声道:“床弩五支近射,五支远射。”床弩手闻言马上调好角度。
这时鞑靼骑兵再次冲了过来,杜松看得真切,右手高高举起,看准时机,右手猛得向下一挥,“放!”
十支长近三米的巨箭随着弓弦的巨大响声,飞了出去,其中五支飞向鞑靼那百余骑兵,另外五支却径直飞向五百米外的鞑靼骑兵大队。
床弩是大明朝城防的重要武器之一,威力决不下于巨炮,虽然射程稍有逊色,可要比巨炮安全可靠得多。而且此时在整个大明朝火炮也不多见,只在几处重要关口配备几尊而已,而且是象征意义多过实用价值。在毛剌关这种小型关隘上,还没有配备火炮,就连这几架床弩也是杜松从山海关带过来的。
虽只有十支长箭,可带来的震慑效果却是不同凡响。这种守城用的大型床弩有效射程远达千米左右,而且千米之外也可入地三寸,用来对付近在300米左右的这百余骑兵真是有些大材小用。巨箭在射穿这些鞑靼骑兵后带起阵阵血花。
马上有五名骑兵惨叫一声后掉落马背,巨大的箭支穿过他们的胸口,将这五人牢牢的钉在地上。
更惨的却是五百米外的鞑靼骑兵。他们没有预料到关上竟装有如此威力巨大的床弩,本来还排着密集队型,在那时热闹,却被这五支突出其来的巨箭射了个正着。
五支巨箭每支至少也射穿了两名骑兵,最多的一支竟将五名鞑靼骑兵穿着一串,最后重重的射入地中近尺深。巨箭因是从高处射下,所以射到的角度也不一样,那五名骑兵第一名却是正中头部,其余四人依次向下,最后一人被射穿小腹。只见巨箭斜着插入地里,那五人被巨箭的冲力带下马,挂在碗口粗细的箭杆之上,五人中有三人因没射到要害,虽然是血流不止,其是两人连肠子出被长箭带了出来,可一时却还断不了气,躺在那里不住哀号,痛苦不已。
所有的鞑靼骑兵都被这种强力武器惊呆了,没想到小小的毛剌关上竟有这种利器。这时几近百名床弩手已经再次上好弩箭,随着杜松再次令下,十支弩箭再次向鞑靼骑兵队中飞射而去,又有二十余名鞑靼骑兵惨叫一声坠下马来,并带起阵阵血雨染红了四周的士卒。
强大的攻击力让这些鞑靼骑兵心惊胆寒,像这样敌人可以打到自己,自己却根本碰不到敌人战如何打得下去?如不是军纪严明,此时恐怕早就有士卒转身逃跑,可就是这样,也有士卒打马许许向后退去。领队的首领一见不好,如再不后退,等大明官兵第三波弩箭射将下来,恐怕有炸营的危险,连忙命人退后近两里有余,方停下整队。
看鞑靼后退,关上士兵及关下百姓齐声发出阵阵欢乎声,杜松也满意的笑了笑。
鞑靼骑兵整队后,又徘徊了半响,见关上大明官兵严阵以待,实在是无可乘之机,才打马离去。
杜松见敌军已经远去,忙命人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将关下千余百姓迎进关里,安置在关内校场之上,并叫随军医者为这些百姓中的伤者医治。
杜松又在关上站了一会儿,见再无鞑靼来犯,可却也不见祖大寿等人回关,心中有些放心不下,派出一个百户率兵出关去寻祖大寿等人,其余众将士除巡逻士卒外,全部回营休息,以待明日再战。
却说祖大寿率人出关后,见百余散兵却是分头逃命,便命手下以百户为单位,分头阻截,他自己也亲率一个百户向正西追去。
追了有近十里左右,不但没有拉近与鞑靼散兵的距离,反而因自己是大队前进,被前面的十余名鞑靼散兵将他们落下近一里左右。祖大寿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命手下人加紧行军,不再顾什么队型,这样以来,才紧紧咬住鞑靼散兵。祖大寿带人又追了几里,来到六股河畔的一处浅滩处,却见鞑靼骑兵驱马过了六股河后,却又分成两支,一支沿河向上游而去,另一支却顺河逃向下游。
祖大寿带人过了六股河,手下百户上前问道:“大人,我们是否分兵追击?”
祖大寿驻马沉思片刻,方发觉今夜情况有些不对,仅凭这百余散兵怎么敢到毛剌关前游荡?可要让他就这样回关,却又心有不甘,怕被人耻笑。
一挥手命手下亲兵马上回关,将自己疑虑报于总兵大人,自己却也不敢再次分兵,只能带队追赶其中一路,反复思考后,最后决定就去追那顺河向下游逃跑的几名鞑靼散兵,毕竟顺着这个方向追是与大明长城越来越近,外一有什么情况,也可迅速反应。不过祖大寿也暗自决定,无论如何,一旦追到长城脚下,不管追没追到这几名鞑靼散兵,也要迅速回到毛剌关,以防外一。
就在祖大寿带人继续追击时,他派出的几名回关报信的亲卫,却早已被埋伏在路上的鞑靼大军击杀,所以祖大寿的行踪在关上众将官心中成了一团迷雾。
毛剌关上经过一阵喧闹终于沉静下来,此时也已到了丑时(1点),杜松却因为惦念祖大寿等人,没有休息,坐在关前指挥所中等候消息。最后等得困意上来,便坐在伏在桌上小憩一会儿。
第十九章 城门血战(一)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听得帐外传来喊杀声,并有人大叫“敌袭”。杜松马上惊醒,睁开眼睛,大声道:“来人。”
门外亲兵马上跑了进来。“外面发生什么事了?”那亲兵因一直站岗,也不知何事,这时关上有人匆匆来报,“大人,大事不好,刚才入关百姓有人杀死守城士卒,企图打开城门,而城外又有大队鞑靼骑兵来袭。”
杜松听后不由得倒吸口凉气,暗道不好,如果真被他们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毛剌关危矣。
在迎关外百姓进关时,杜松也曾想到过其中是否伏有鞑靼暗哨,可在军医检查后,却告诉杜松,这千余百姓中大部分为老弱妇女,仅有的青壮年还不到200人,而且是人人带伤。杜松这才放下心来,将他们安排在校场之上,而且还派有士卒站岗,以防不测,可没想到如此防范,还是被这些该死的鞑靼钻了空子。
此时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杜松连盔甲也顾不得穿,马上集合亲兵,骑马向关上行来。
路上又叫亲兵去点燃烽燧台,以求援兵。毛剌关的锋火台位于关边的山上,名叫骆驼台。整座台是用石块筑成的圆形大墩台,围径34米,高7米,并用白灰抹缝,点起的锋火远在百里之外也可看到。
未等杜松行至关门,只见关上灯火通明,关门处喊杀声不绝于耳,因城门洞上有城墙,门洞高不过四米,弓箭也射不进去,只能用士卒反复冲杀。前面近千名大明士卒正手持刀枪向关门处冲杀,可却因关门处仅有八米宽,容不下这许多士卒,每次真正交手的不过十几人。
后面的士卒见是总兵大人亲自驾到,马上让出一条小路,由亲兵在前开路,杜松才勉强前行了十余米,却再也走不动了。杜松坐在马上,仔细向前观望,却见门洞处士卒打着火把将狭窄的城门洞照得如同白昼。最前方是十余名大明士卒手持长枪向前冲击,可守在门洞的鞑靼人却拼死抵抗,宁肯挨上一枪,也决不后退半步。双方士卒就在这宽八米的门洞中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旦己有人倒下,后面马上有人上前,继续作战。
而在门洞深处也传来阵阵喊杀声,看来自己亲派负责守护城门的士卒并未全被暗杀,还有人在城门处拼命抵抗。可杜松看得清楚,仅是负责拦截援兵的鞑靼就有百人之多,按照当初那名军医所言,这群入关百姓中共有近200名青壮年,除去此处的百余人,还有近百人正在门洞里清除守兵。
虽然在众人看来,整个关隘安全无比,就算是城门也因外面有护城河,不论是谁来攻,都得付出相当代价。原来此不过是一名小旗负责。可杜松还是不放心,他到毛剌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命自己手下亲兵营的一名总旗率其部下接管了城门,没想到此时发挥了作用。
如果是原来的士卒现在恐怕早已被杀得一干二净了,可就算是自己手下这名总旗及手下士卒再强悍,其手下不过50人而已,开始被人偷袭就杀了二十余人,等士卒反应过来时又被杀了十余人,此时在城门深处剩下不过十余人而已。而且这些鞑靼仿佛疯了一般,根本不避刀枪,就算是被刀砍在身上也拼死向前,临死也要拉一个陪他一同上路。
很快门洞中仅剩下的十余人又被杀死七人之多,仅剩六人还在顽强抵抗。虽然鞑靼也付出了相等的代价,甚至比大明官兵还多死了三四个,可他们还剩下几十人之多,负责守护城门的这支总旗全军覆没已是近在眼前。
站在中央的总旗看到外面的援军被死死的卡在门洞处,半天才能前进一步,知道今天是很难幸存,虽然此时他已身中三刀两枪,鲜血正顺着伤口流到地下,混入不知是同袍还是鞑靼的鲜血之中,他却强做精神,强力睁开血红的眼睛,大喝一声,道:“今天就是我辈为国尽忠的日子,不要怕死,随我杀敌!杀!”
身边仅剩的一名小旗也大喝了一声杀,其余四名士卒也随着总旗、小旗的喊声,一连喝道:“杀!杀!!杀!!!”随后使尽全身最后的力气,拼命向前砍去。
杜松在后面虽然看不见,可他听得清楚,这最先喊话之人正是自己手下那名总旗李晓。李晓平时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出现在杜松脑中,没想到这平时斯斯文文,做事严谨的李晓,此时竟会暴发出如此气势。
鞑靼人也被这几人最后暴发出的气势逼退了几步,可随后却想到自己此行的重要使命,不得不高举手中武器迎向大明士卒,双方又战作一团。
门洞外的大明士卒也听到了门洞内几名士卒的最后喊声,不禁与之呼应道:“为了我大明安危,杀,杀,杀!”
负责拦截的百名鞑靼人也有些拦不住士气大振的大明士卒,硬是被迫退了两三步,直到一名鞑靼军士也大喊了声:“为了鞑靼,为了大汗,冲啊!”言罢他拼死向前,却被四五支长枪刺到身上,直刺得血肉模糊,可他却犹自不肯后退,硬顶着这四五支长枪,死命向前,几名手持长枪刺在他身上的大明士卒也不禁被他这种无敌的气势惊呆,硬是被他推着后退了两步,才被后面的士卒抵住身子,停了下来。
可此时其他鞑靼士卒也被这人的舍生就义的精神所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