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古的汉子-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他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这番话说得绵里藏针的,也算是很诚恳了,一方面坦率承认了自己用人的失误,另一方面字里行间时刻提醒乐毅,你丫可是我燕国出去的人,得时刻记得我燕国对你的恩情啊!乐毅也不敢怠慢,回了一封长信给燕王。信的内容就不在这里描述了,大意不过是为自己洗脱,同时也对燕王表示善意。
燕惠王一看乐毅是个懂事之人,也怕惹毛了乐毅他借赵国之兵来攻打自己,就干脆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最后乐毅死于赵国,善终。
使刀者死于刀下,而乐毅是难得善终的将军,这和乐毅会做人是分不开的。在逃离燕国后,还有本事让燕王加封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能在两国间通好,这实在是非常人能办到的。乐毅这个人的情商极高,善于处事,为人圆滑贯通,有了新东家,也不开罪老东家,再加上有一身的好本事,这样的人,走到那里会不受欢迎呢?
——————————————————————————————————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六十八话:矫情的哀怨小男人屈原
屈原是个诗人,而且是个很有名的诗人。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这个人的title是什么诗人啊,画家啊,艺术家啊什么的,咱最好离得远远的,以免被误伤。历史上NB的诗人脑子都有点不大清爽,比如李白是跳到水里捞月亮淹死的,顾城是砍死老婆后自杀的,海子是卧铁轨被火车碾死的……你看,诗人连死法都那么的离奇,活着的时候该是个什么样怪物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肯定不同凡响,非我辈俗人所能消受得起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在那个惟出身论的年代,屈原可以说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当然,玩艺术的通常都是不愁吃喝的,才有那个闲情。其实在起初,屈原还是深得楚怀王喜爱的。屈原这小伙子一表人才,眉清目秀的,出身又好,人也聪明,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学识比较渊博,能探讨一下国家兴亡得失的道理……你说这样的人能不受宠吗?可这一宠,就把屈原给宠坏了。
我们都知道,当代的独生子女,特别是80后90后的一代,就是整个被宠坏掉的一代。具体表现在赢得输不得,吃不得一点点亏,目的性强,功利心重,善于推卸责任,自私,脆弱,敏感。这样的毛病,屈原一样没落下,而且他还是诗人,所以脆弱敏感这些资质在他身上更是加倍地体现出来。
当时发生了一件小事,在宫廷政治生活中是随时可见的小事。跟屈原同朝为官的还有个上官大夫,有次楚怀王安排屈原跟上官大夫一起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上官大夫就怒了,就跑去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这事肯定是上官不对,打什么小报告啊。但是我们看来这事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是可以解决的。首先,你屈原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自大的话?如果没有,那么你跑去跟大王说清楚,就结了,还能告那上官诬告。但是屈原没有去,这就奇怪了。再从屈原的性格来看,诗人通常都很看得起自己,惟老子天下独尊的德行,所以这话很可能就是屈原自己说出口的,人家上官也没乱说。其次,就算这话是你屈原说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年轻人做出了点成绩,心里高兴,难免嘴上吹吹牛皮,这点楚王也不是不能理解和原谅。毕竟就是一句话而已,又不是什么滔天大罪。就算言辞间对楚王有什么不敬的意思,可你屈原是宠臣啊,又是同一个王族里的后辈,跟楚怀王撒个娇认过错啥的,楚怀王也不是非要跟你较真的人。
可屈原是怎么做的呢?他既不去跟楚怀王解释清楚,也不想办法去平息事情的后果。他自己呆家里生了两天闷气,然后自己觉得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到处去为自己喊冤叫屈,说什么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自己感到万分痛心。屁大一事,你屈原同志非要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谈就实在是有些矫情了。
说说也就罢了,他还不算完,屈原还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离骚》出炉了,屈原的冤屈,怀王的昏庸随着这首NB的诗歌流传后世。汗……所以说得罪谁别去得罪文人啊,屁大一事能给你上到那么个高度让你2000多年来受万世唾骂。
这诗歌的名字也取得够有意思的,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天啊,多大一事啊……不就是人家打了你一小报告嘛,犯得着这样吗?诗人真是搞笑,能把这样的一点点情绪无限夸张放大,搞到最后自己都觉得这是真的了,深陷在这样的情绪里而无法自拔。
后来屈原就远离了权力中央,这个远离,不能完全说是楚怀王的意思,屈原自己自视甚高,你不带我玩是吧?老子还不跟你玩了!诗人都是这德行,改不了,几千年下来都改不了的。
再然后,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秦昭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地盘去,扣押了他,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当时整个楚国就由一群愤怒青兴起了一股倒子兰的风潮,而愤青里最愤怒的那个就是屈原。
可问题是屈原还是忘记了,随便你怎么愤怒法,人家该当官还当官,该咋的还是咋的,一点都不影响人家。令尹子兰还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民不与官斗啊,你已经远离权力中心了自己收敛点吧。
被放逐的屈原来到汨罗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社会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矫情,实在是太矫情了!矫情是诗人必备的品德,但是却是政治人物的大忌。所以说屈原本质上就只是个诗人,实在不适合在权力场上混,看问题的深度甚至还不如那个渔翁。屈原最后写下了悲愤的《怀沙》,就抱着石头跳江死了。其实不是楚国抛弃了屈原,是屈原自己抛弃了自己;不是顷襄王放逐了屈原,而是屈原自己放逐了自己。诗人都过于敏感,脆弱,面对复杂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强悍的生命力,所以他们大多选择了自杀一途。
发这篇的时候才想到今天是端午,哈哈,对不起了屈原老头。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六十九话:一个王朝的背影
前面我们提到过著名的长平之战斗,那是白起的成名战,一举打出了秦国的威风和志气。长平之战后的3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再度攻击韩、赵,借道周王朝。当时的周名义上虽然还是个王朝,实际上就占据着洛阳周围一小块土地,比一个小诸侯国都不如,时时需要仰大国的鼻息生存。
得知秦要借道的消息,周王朝君臣上下都忐忑不安,秦可是虎狼之师啊,鬼知道他经过你地盘的时候会搞出点什么名堂出来。君臣商量了半天,决定派周王朝的相国前往秦国,去探个口风。其实这也是周王朝过虑了,你一个巴掌大的地盘,秦国也好,还是别的诸侯国也好,要灭你的话早就派一个连队过来把你灭了,还犯得着你去思前想后的?没有动你,是因为你压根就没有出兵征服的价值,还背上一个弃主犯上的恶名,所以才让你这个王朝苟活到今天。
可偏巧这出使的相国也是没用的家伙,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丢不起那恩,走到半路上就返回来了。国弱臣辱,没有强大的国家做支撑,外交人员出去就连头也抬不起来也不敢抬起来啊。说来也奇怪,这个相国闹出了外交史上这么大的一个羞辱,回国后居然屁事没有,没人去过问这事。由此可见,周王朝已经衰败混乱到什么程度了。
这时候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相国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王一定会重视您。秦王重视您,就表明秦重视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相国这才硬着头皮去了,秦国果然也没有给他太过难堪,客客气气地说了通场面上的话,给周王朝吃了颗定心丸。
公元前256年,秦军经过洛阳,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这时候不知道周的最后一任君王姬延哪根筋抽了,忽然看耀武扬威的秦国军队很不顺眼了,痛定思痛之下,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合纵盟约,联合东方诸侯国,组织讨伐秦国的联军。联军西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王看到自己刚吃下的肥肉却迟迟不能落肚,很是生气。当明白这一切都是周王在后面捣鬼时,真是有好气又好笑,立马派将军摎攻打西周。
当时周王朝已经彻底衰败了,连从大禹时期就传下来的立国至宝九鼎,也被熔铸了卖掉过日子,这时候他居然还敢去招惹天下都怕的强秦,绝对是脑子进屎了。姬延好不容易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