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帝国-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袋。
由于帝国控制了南洋,南洋两千三百万(西元一六零零年的统计)的庞大人口成了帝国产品的倾销中心,南洋的两种主要产品—;—;胡椒和香料—;—;出自群岛的两端。胡椒产自苏门答腊、马来亚、西爪哇和婆罗洲。香料—;—;丁香、豆荡和豆荣衣—;—;则只有在东部摩鹿加(也就是马古鲁群岛)和班达群岛才生产。爪哇生产大米、盐、聪鱼和各种食品,还生产棉花、棉线和纺织品。爪哇的大米和其他产品被中国商人和船主运到苏门答腊,换取胡椒和其他外国商品。他们把胡椒运回中国,再用它收购中国的棉织品,因为香料群岛对这种棉织品有很大的需求。中国人带着大米和其他中国产品、中国的棉织品、瓷器、丝绸航行到摩鹿加和班达。
基本的模式是进口中国的布匹、丝绸、瓷器、其他工艺品,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出口胡椒、香料、香木、松香、漆、龟壳、珍珠、鹿友以及从中国和真腊进口来的砂糖。
不过,最主要的贸易中心是马六甲。马六甲是1403年建立的,当时正值郑和下西洋,多次把马六甲当成中转站,这就使马六甲逐渐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非洲人也把马六甲当作与东南亚和东亚进行贸易活动的一个中心。它成为中国商品向世界倾销的一个重要的中转批发站。
而帝国在各领土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西伯利亚西部平原一带,已经聚集了两百多万的中国人,他们在那里建立农场,开办工厂。为将来帝国向欧洲发展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也已经移民了百万人,一八四七年,一批汉人乘船抵达好望角,并在那里建立了殖民地。几年间,陆续有一万人左右迁移过去。
北美洲(主啊,原谅我吧,写北俱芦太麻烦,有些朋友也看不明白,就改成现在的称呼了)的中国移民在汉元一八四五零年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百万人的规模,平均每年就有十多万人飘洋过海去寻求新的生活。他们拼命的在北美洲扩张,现在他们已经快扩张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了。扩张到那里的中国人很快就与西班牙人发生了冲突,现在的西班牙已经不是百年前横行一时的西班牙帝国了,它们的海军在西元一五八八年的海战中,让英国人打了个干净,而整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又消耗掉了三百多艘战舰,陆军在西元一六四二年被法国杀得找不着北了。他们完全顾不上自己的殖民地了,借此机会,汉元一八四八年三月,汉军北俱芦军区司令杜缺以西班牙边境部队骚扰中国百姓,并欺压在墨西哥经商的中国商人为由,指挥手下一个师的兵力对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杜缺亲自率领这一个师,轻松击败了西班牙部署在边境的守卫部队,他们一路进攻,一路解放当地的印第安人,给他们分发粮食。在印第安人的支持下,汉军在六月初兵临墨西哥城下。
杜缺架起了三十六门大炮,对准墨西哥城猛轰,墨西哥总督不得不派人出城与汉军谈判。
经过十三天的紧急交涉,杜缺与西班牙特使达成协议:“双方以北纬二十八度线为界,二十八度线以北是大汉帝国的领土,西班牙不予干涉。中国商人有在西班牙殖民地自由经营的权利,取消西班牙对中国商品输入的限制,中国也允许西班牙自由向中国输出商品。西班牙向帝国政府赔偿白银五百万两,波托西、萨卡特卡斯、圣路易斯三地的银矿由中国人无偿开采六十年。中国商人在西属殖民地享有与西班牙商人一样的权利。”(波托西的白银产量一是一年六百多万两,其里科矿脉的含银量高达50%!)
这个协议就是后世著名的《中西墨西哥条约》,条约的签定,不但使中国确立了对北美洲的统治权,也打开了整个西班牙美洲属地的大门。汉军签定协议后,立刻退兵到协议规定的二十八度线以北,撤兵的同时,汉军给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提供两条路,一条是随他们到北方去,一条是汉军给他们武器、弹药和粮食。结果,大多数印第安人选择了后者。他们要用武器与欺压自己的西班牙人进行战斗。
庞大领地的建立,广阔市场的开拓,使全国百姓疯了一般地投入到工商业生产中去。只要你能招着工人,有几台机器,那黄金和白银就象流水般的流入自己的口袋。结果导致劳动力缺口加大,许多工厂采取了增加薪资的方式,但是仍然招不够人手。
这样,许多人就把目光转向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许多新的专利被申请,大批的先进机器被使用,各种机床、车床等机械开始广泛的使用(当然,还是在军工企业里使用,民用企业里的技术水准要低很多)。
汉元一八四三年,全国专利总共不过三十个,一八四七年,就达到了一千六百个,到一八四九年,仅山东一省申请的专利就达到了六百三十一个。科学技术使许多人看到了发财的希望,因此,全国形成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潮。
适应形势需要,帝国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扫盲班,对全国百姓进行现代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普及工作。而带有现代意义的各种学科已经颇具规模,十年多的大力培养,已经使物理、化学等学科出现了大批不次于从现代去的科学家的人。这帮人对知识的吸收速度之快让专家们感到吃惊,现在他们已经没有东西教给这些人了。
而这帮人又在着手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的科学家,科技发展渐渐走上了正规。学校中的数学、物理、化学教师渐渐培训完成,专业的师范学院开始建立。在国家强制推行下,初中教育基本在中国普及,适龄儿童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各省均已建起了一到两所大学,大学中除了理科的知识外,也开始了对文学、医学等进行系统的教育。帝国从西方聘请来的教师也开始教授西洋乐器、油画和雕塑。
领土的扩大,使交通、通讯问题开始摆到人们的面前。航运上,民用的蒸汽机船已经出现,并能进行较长途的行使,北京到广州,广州到南洋之间的航班开始建立。汉元一八五零年,第一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的蒸汽机轮船梦幻号开始进行由北京到西州(北美洲的西雅图)的航行。陆路上,火车开始大显身手,快速的铁路运输大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由于铁路效益看好,许多商人纷纷投资到铁路事业上,而国家也允许私人经营铁路。这样,有人找几个人一块合股建铁路,有人加入国家的股份建设铁路,又些财力雄厚的就干脆自己铺设铁路,成立自己的铁路公司。六年来,已经铺设了两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新铁路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
公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和新占的安南、真腊之间,用越南人尸骨堆积起来的公路贯通了南北。全国各地形成了发达的公路网络,京杭运河也被疏浚,新的运河在不断被开凿,尤其是水网密集的越南、真腊等地。
除了蒸汽机等的大规模运用到运输上,内燃机的研制工作也有了初步的结果,皇家科学院正在全力进行内燃机的研制工作。
有线电报基本在全国县以上城市普及开来,既对经济的发展有了绝对的好处,也使军队信息的传递大大的缩短了距离。而无线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各大城市基本构筑了无线电报网。而海军铁甲战舰和驱逐舰之间已经开始用无线电联络了,陆军旅以上单位开始装备无线电。最引全国百姓注目的是电话的制造成功,当百姓听到话筒里传出的声音的时候,一个个惊讶莫名。好在新鲜事物实在太多了,没象电灯刚发明那阵子的诚惶诚恐了。皇帝在百姓的心目中简直是比神还神仙了,除了皇帝的英明,百姓最佩服的就是皇帝的无所不知,你看看,什么古怪玩意都能制造出来。赛过鲁班,胜过诸葛,神仙!不过,由于技术原因,电话还不能普及。
经济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货币的改革。以前,帝国政府允许黄金、白银等进行小规模流通。中国现在的金银兑换比率是1:11(17世纪初还是1:5或者1:8),而西班牙等地的金银兑换比率是1:15。这使西方商人大规模使用廉价的白银去兑换中国的黄金,给帝国经济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而作为金币和银圆的补充货币的铜因为成本的原因,也流行困难。因此帝国政府决定在汉元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五零年间完全淘汰金银交易,盛行的银圆也改为纸币,新的纸币称为“华币”,以元、角、分为单位,十元纸币与一块银圆等值,百元纸币也就是一两银子。
由于国家信用的建立,也对纸币的发行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再加上纸币的使用非常方便,所以,纸币很快就在全国流通开来。纸币的流行除了对经济的发展很有好处外,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打压欧洲的经济。
进行套汇,获取白银,这也是当时欧洲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业务,因为他们在兴旺的亚洲市场上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可以出售,尤其是由于他们本国的生产不具有竞争能力。纺织品不如中国和印度的,其他的工艺品也一样,他们可以生产的,中国都可以生产,其成本比他们低很多,质量却高很多,他们的产品在亚洲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除了欧洲从美洲殖民地获得的白银之外,亚洲人也不想买欧洲别的东西。而中国使用纸币交易,禁止金银的流通,就极大的打击了欧洲的对外贸易。
除了这些,中国商人们从货币上又发现了一个发财的好门路,那就是贝壳。
第一百一十九章
贝壳这东西在我们远古的时候,都被用做货币,不信的话大家看看与钱与价值有关的东西,许多都带个贝。
贝壳作为货币在非洲的奴隶贸易中有很大的需求。在印度许多地方,贝壳与“巴达姆”(badam,一种不能吃的波斯硬果)也被民众广泛使用,与铜币争夺地盘。在印度和中国的许多地方,由于开采铜和铸造铜币的成本比开采白银和铸造银币,甚至比开采黄金和铸造金币的成本还要昂贵,因此当铜短缺时或铸币成本太高时,在最偏远的市场上,贝壳就取代了铜币。西非早就使用贝壳,到17世纪,它们兑换黄金的价值下跌了;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供给增加得太快,超过了黄金的供给。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把大量的贝壳运到西非。贝壳的生产中心在马尔代夫,印度人和英国人在那里进行买卖。贝壳从马尔代夫运出有两条路线。一是运到孟加拉,一是运到锡兰,然后被当作压舱物分别装上欧洲商船,主要运往英国与荷兰。它们再从英国与荷兰转运到西非和西南非洲,用于购买奴隶。
现在,中国的商人们开始干这一行当了。100斤贝壳就是购买一个奴隶的价格,可以购买12支枪(欧洲式的老式火枪),5包巴西烟草,25匹亚麻布,一桶(约40升)法国白兰地,从15磅火药。这一买卖谁不去做?于是,大批的贝壳在经过加工后,从中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非洲和印度,换回来的是黄金和宝石,当然,偶尔换回几船奴隶(一船五六百人,只需要百十担贝壳即可)。
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完善起来,信贷、汇兑业务蓬勃发展,期货贸易开始盛行。
除了对经济和科技分外重视,帝国政府还对宗教问题非常重视。刘海宁和手下将领对“一座庙顶十万雄师”这话深以为然,他们非常重视宗教对百姓的作用。汉元一八四八年三月,大汉帝国议政院通过了《宗教法》。
《宗教法》首先确认凡是大汉帝国臣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规定各宗教团体必须在政府监控下活动,其仪式活动等必须经过帝国政府的同意。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华道教总会、佛教总会、回教总会。道、佛两教,在寺庙道观中修行的人数受到限制,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一律勒令还俗。对宗教仪式进行了简化和改革,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情味。佛、道的管辖区进行了划分,保证每个地区有专职的寺院和道观。逐步确立了道管嫁娶生子,佛管丧葬的宗教仪式,也就是结婚、生子都要由道士主持仪式,小孩满月后,由道士仿照西方洗礼的方式,给小孩子进行赐福和闭天目(故老相传,小孩子出生后,眼睛可以看见一切不洁的东西,必须使他们的天目关闭,所以都在小孩眉心点一红点);进行丧葬时,也仿照基督教仪式进行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两教在人们心目中的亲切感,有利于抵制西方的天主教。为了对付天主教,帝国还宣布,西方天主教的上帝,其实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的化身。理由是,太上老君乃是元气之祖,生天生地,生佛生货,号铁师元炀上帝,不就是西方的上帝么?说太上老君化身周历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