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88章

彭氏军史评论-第88章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创造)。广义的创新(创造)是从社会意义来考察的,其主体是科学技术人员,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创造物(理论或实物);创新教育是个特定的概念,着眼于个人意义上的考察,其主体是学生,其价值是教育价值,即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为核心,学生在自身的心智水平上去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初一历史课《三国鼎立》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单纯传授历史知识与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变由教师调控,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同步进行的三维教学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浅薄认识:1.设疑导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设疑导学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巧妙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妙趣横生的思维意境,就能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比一般平铺直叙式的提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例如: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涉及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军事优势,单纯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全面概述背景,实际就超越了学生的心智水平。科学和做法是分层设问,逐步导入:①简述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有何特征?②官渡之战的经过,曹操是怎么样打败袁绍,获得胜利的?一个问题先分解为两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层次,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思索作答。
边问边导,能保持学生参与的兴趣,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步扩大与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促使他们善思、探索、勇于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
2.创设情境,鼓励主动探索与寻求。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其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为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例如:讲述赤壁之战的小故事。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提供一些紧扣教材和主题的史实材料:《诸葛亮》中火烧赤壁的影片节选,小学语文课文《赤壁之战》和苏轼的《赤壁怀古》诗文等影音图文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观看后讲述赤壁之战基本经过和其本人理解,让学生在参与、思索中寻找事物间的必然和偶然,在探求中寻找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学生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多联想,发散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
历史不能重演,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要学好历史,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再造性的想象能力。运用这一方法,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官渡和赤壁两次战役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思时间,又想空间,既思前因,又想后果,从而扩大思路,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要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我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吗?为什么?”的思考题。这种题型的巧妙设计事实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利用所获得的关于官渡和赤壁两次战役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探索创造出新观点、新概念、新形象,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思考题的答案由学生在老师的启迪和诱导下自主地作出圆满的答案,这种学习的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突破。
4.善综合,集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指向。
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要解决问题,必须进行集中性思维,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导出发散点,然后再综合发散结果,通过对发散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较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史学界尚未定论的历史问题,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胜利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中进行综合,使思维指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五、勤训练,养成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历史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及学生思维水平来找准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集中→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有序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历史理论性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运用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思维习惯。
当然,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要建立在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二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以上是在初中多媒体历史课《三国鼎立》教学后,我的不成熟的思考,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三国鼎立CAI教案(省二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动画影片导入的方式。
1.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8226;袁绍列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刘备降曹。刘备处境极其困难。刘备自樊城(图中襄阳)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三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军队,初战赤壁,就打败了曹军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