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65章

彭氏军史评论-第65章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砭R�6万之众在西安歼灭陕西巡抚刘蓉的湘军,击毙萧德扬等多名清将。在陕北所向披靡。年底,为解救东捻军踏冰渡黄河,进入山西,威逼北京,企图调开包围东捻军的清军主力,1868年,前锋突进到京郊的卢沟桥。各路清军北上“勤王”,张宗禹率军南下,抢渡运河,进入直隶、山东,被左宗棠、李鸿章联合围困,突围不成。8月16日,所部被清军消灭,张宗禹投水不知所踪。
任化邦:捻军中三巨头之一,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幼年父母双亡,1851年,随叔父起义,1857年,随张乐行南征,为蓝旗将领,1859年,其叔父战死,蓝旗部众皆归其统领,从此独挡一面。1863年,捻军失败后,他率余部活动在湖、河南等地,并捕杀了苗沛林的侄子苗天庆,而声威大震。1864年,天国失败后,他与张宗禹共推遵王赖文光为捻军首领。1866年,许州分兵,他分在东捻军。次年,他在伊隆河战役中,与赖文光击溃了刘铭传的淮军。东捻军后又分为南北两队,他是北队的首领。6月,在山东被李鸿章的长墙战术困在四条河之间,突围不出,11月与清军大战于江苏赣榆,被叛徒所杀。
龚得树:捻军白旗总目,安徽雉河镇龚吉寺人,出身贫苦,粗通文墨,是张乐行的军师,足智多谋,军中尊称为“龚先生”。1856年,龚得树指挥部队在宿州临涣夜劫清营,大败河北镇总兵崇安。他力主捻军与太平军联合,所率领的白旗“枭猛耐战”多次配合李秀成、陈玉成作战。1861年,第2次随陈玉成西征,3月14日在湖北罗田中炮阵亡。
王冠三:河南夏邑三官集王楼人,武秀才出身;1854年;曾跟随太平军北伐援军曾立昌北征;路过河南;他与其弟王藩、宋喜元结捻起义;树立黑旗。1855年,王冠三参加雉河镇会议;以黑旗总头领兼先锋;成为五大旗之外的另一支捻军;1856年;随张乐行南征;在三尖河战役中;大战清军;曾两次突围而出。可惜不久王冠三就战死在亳州。
牛宏升:又名牛络红; 安徽雉河集附近曹市集人,曾参与初期捻军起义,失败后与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部出走。牛宏升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联合作战,成为后期捻军的一支劲旅。1864年,他以军功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时,他分在东捻军,与赖文光等转战华中,清廷曾拘捕其母,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东日照境内阵亡。
李蕴泰:又名李允,安徽宿州西阳集人,初期为蓝旗首领。1857年,随张乐行出征淮南。守临淮,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他率部与张宗禹联合作战,被封为魏王。1866年,他分在东捻军,与赖文光流动作战。1868年,东捻军覆灭时,他率数百人抢渡运河逃脱,投降天国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所杀。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我国古代的七大“庸帅”
    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为了争夺王位和政权,常常烽火连天,白骨遍野,总得来说呢,势力的强弱是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但也有这么一句话,“一将无谋,累死千军。”战争中领导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军事统帅的昏庸有时也能使胜负的天平发生戏剧性的倾斜。以下粗浅地总结出七大 “庸帅”误国的例子,以警后世。
▓子兹父:又名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宋襄公称霸最后成为了人们的笑谈。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楚宋间就爆发了泓水之战。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其霸业也以失败而告终。宋襄公的“仁慈”正应了一句俗语所说的“慈不掌兵”的禁忌。
▓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战国时赵国大将。他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指挥作战。
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被乱箭射成刺猬一般,全军瓦解倒戈,四十余万赵兵尽皆被秦人坑杀。
军事理论家赵括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了亡军误国,诚如其父赵奢所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见《史记。 列传第二十一》)被后人当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平心而论,秦强赵弱,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还有赵王用人不当等的更深层原因在里面,即哲学中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但如果赵括能正确估计形势,沿用稳守策略,不管秦帅是谁(当时赵括并不知自己的对手是白起),一样会无机可乘。
就事论事来分析:赵军冒进,中伏,被分割包围,弹尽粮绝,突围不果,主帅阵亡,全军瓦解,覆灭。“赵壮者尽於长平”这样严重的后果,因此赵括作为三军统帅,他必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王邑: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五弟王商的次子,王莽篡权后,他累迁至步兵将军,封成都侯,新朝建立后,王邑官拜大司空,成了新朝开国的重臣。公元17年,徐州、青州反了樊崇的赤眉军,荆州反王匡的绿林军。连年的饥荒干旱,新朝的残暴统治让农民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公元23年,为了扑灭南阳一带的绿林军,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王邑担任着三军统帅。王邑却不晓兵法,徒夸兵众,也不肯接受严尤提出的绕过昆阳坚城或转攻宛和网开一面的正确建议,一味地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
刘秀率绿林军数千精锐来救援昆阳,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邑军营,一面鼓舞义军坚守,另一面动摇王邑的军心。接着,刘秀率三千敢死队秘渡昆水,迂回至新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义军勇猛冲杀,新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亦不敢相救,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新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新军涉水溺死者上万。乱军中,王寻被杀,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
昆阳之战决定了新朝败亡的命运,公元25年,更始军乘胜兵分两路直捣长安,王邑又指挥了长安城最后的巷战,拼死保卫着王莽的皇宫,与儿子王睦一起皆战死在渐台。
王邑既不知已也不知敌,盲目轻敌自大,指挥失误,又不能采纳正确建议……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被钉在庸帅误国误军的耻辱柱上。
▓陈余:秦末年复国的赵国军事统帅。大梁人也,喜好儒术。陈余这个人并非那种一无是处的,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是魏地的名士。他曾参加了陈胜的农民起义,向陈胜献计夺取河北。随后跟随陈胜的大将武臣取赵地,拥立武臣称赵王,被封为大将军。武臣死后,陈余挫败了李良的叛乱。还曾书谏秦将章邯降楚而闻名。
但在军事指挥上陈余则纯粹一草包,他曾率领数万常山兵屯兵巨鹿以北,占据有利地形,却见死不救,不敢与章邯作战,成全了项羽巨鹿之战的成名,显示了陈余缺乏名将的果敢勇气。
公元前204年的井径之战中,陈余担任赵国的相国兼统帅,一半像满嘴仁义道德的宋襄公,一半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一个很好的谋士李左车却不能用,李左车许多的计策他都不予以采用,二十万大军在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在败给了以新兵和降卒为主力的韩信的三万汉军。赵国被灭掉,赵王歇也被俘虏。
对于军情、合理性建议的熟视无睹,最后导致丧师亡身,陈余可以归类为平庸统帅的典型代表。
▓苻坚:字永固,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苻坚大帝就像是来自圣域天国的理想主义者、不食人间烟火,政治和军事上幼稚得可笑。他军师王猛临终前告诫他不要急于南进讨伐东晋,他一意孤行,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于公元383年5月,苻坚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
苻坚共调集九十七万大军,兵分三路,“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此已犯兵家之大忌也!前秦虽然势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慕容垂、姚长等人各怀异心,企图东山再起,为前秦的失败早埋下伏笔。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
东晋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提出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一度十分强盛的基本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也就此分崩离析了。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作为统帅的苻坚缺乏起码的战略眼光,在政权基础并不稳固的背景下,狂妄自大,仓促南下是难辞其究的。苻坚屡犯兵家大忌,殛战线过长,用人不当,指挥错误等原因。
▓李景隆: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却是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他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大军,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O余万人迎战。李景隆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很快,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在这场战斗中,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纨绔子弟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连夜拔营南遁,北平之围遂解。
作为三军统帅,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麻木,反应纯敦。而且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李景隆简直就是一个木偶将军。
▓朱祁镇:即明英宗,七周岁就登基,十六岁亲政,长年生活在深宫之中,终日与宦官,宫女为伍,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政治经验,大权也就落入了宦官王振之手。1449年春,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但作为明军统帅的朱祁镇在军事上完全是个白痴,被同样不懂军事的宦官王振玩弄于股掌之间。几十万明军被王振用来作秀摆威风的道具。因为这位“庸帅”的瞎指挥,装备着火炮的五十万大军竟然被两万弓箭的瓦剌军击败,明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虏,朱祁镇真个是位丧师误国的昏庸统帅,铸成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大错,使明朝最终被满清灭亡,改变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唐朝末年最致命的哗变
    据《新唐书卷114。崔彦曾传》、《新唐书。懿宗纪》中介绍,在公元868年的7月,也就是咸通九年,唐朝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招募了两千名士兵,其中分派八百人去桂林戍边,当时约定三年后派新的军队去取代他们。但是一晃六年过去了,戍边的士兵多次请求被替换回乡。而当时的徐州观察使是刚由太仆卿升上来的崔彦曾担任。而崔彦曾对部下非常的苛严,不懂得体恤民情,性格比较急燥,宠信手下两个都押牙(注:官职)尹戬和徐行俭,认为现在库房空虚,派兵去桂林换防,所费颇多,要求戍卒再留戍一年。于是戍卒的家属立即将这个情况飞书给桂林的戍卒,于是引出了唐朝末年最致命的官兵哗变事件——庞勋起义。
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现在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现在已经多了起来,记得我刚刚高中毕业那会曾准备写一部演义小说《庞勋起义》,但是那时资料非常的缺乏,为此我还专门写信给史学家尚钺先生希望得到帮助。尚钺是《中国历史纲要》的主编,我最早了解到庞勋起义就是通过这本书,在一般的历史书看不到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其实庞勋起义是唐朝末年一次规模很大的起义,有“唐亡于黄巢,而祸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