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

第1章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第1章

小说: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一章 母子相依为命
    第一章母子相依为命
一、慈母的关爱
1949年9月28日,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镇后邓村的一座农家小屋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我国著名杂交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拥负山海。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传说中夏代时的过国就建在莱州市过西,现三山岛镇。过国是寒浞分封给自己的儿子领地,是莱州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诸候国。
关于过国的许许多多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然而其留下的影响却波及到未来。自北魏以后,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在莱州设置了州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辖整个胶东半岛。莱州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底蕴。
这里,风光绚丽多姿,物产丰富,梭子蟹、文蛤、对虾、大竹蛏“四大海”闻名全国,黄金、大理石等矿藏资源居全国首位。
这里,名胜古迹甚丰。云峰山摩崖石刻,气势雄伟,驰名中外。
胜境自有佳客来。历史上,秦始皇、韩信、汉武帝、宋太祖、宗泽……都在莱州留下过足迹,并传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
苏东坡路过莱州,见景生情,一再歌吟。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也是在这里装卷初就的。
壮丽的河山,富饶的土地,哺育着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莱州人民,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这些,也许为少年李登海增添了几分灵气。然而,影响他思想品格形成的却是他的父母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后邓村地处沿海,李登海家世代务农。
村里的居民多数姓邓,李姓只是小户。村子虽然靠海很近,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却不在海上,从事捕捞业的人也了了无几。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来来源仍以农业为主。
解放前,后邓村与全中国农村一样。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由于品种差、耕作技术原始,粮食产量几有一、二百斤。
“丰年吃不饱,灾年拖儿带女闯关东”,是后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登海一家祖上只有几亩薄地,靠生产的一点粮食,全家人经常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到了祖父这一辈,一家人的生计实在维持不下去了,祖父便拖儿带女随着人流闯了关东。初在海参威给一家日本人当厨子,抗日战争爆发后,祖父辞去了这份工作。在乡亲的帮助下,来到了哈尔滨一家工厂做苦力。
李登海的父亲在哈尔滨当过童工,解放后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在即,莱州是老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日子来得更早一些。乡亲们把这个好消息早早的告诉了登海的父母亲,一家人高兴极了,春天,寒冷的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身怀六甲的母亲就怀着尚是胎儿的登海、领着姐姐,和祖母一起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莱州老家。
1949年,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的一页。10月1日,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各民族之列。
李登海就是在这个历史时刻到来的前两天出生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李登海一生都感到特别自豪。
2004年国庆节,李登海写了一篇《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家乡》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篇5000余字的文章中,他写道“10月1日是伟大祖国的生日。我这个与祖国同岁,与祖国一起成长的农民的儿子,每到这个时候,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都会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的生日是九月二十八日,但每年我都会顺延到十月一日这天,因为我想与祖国一起过生日。我为自己的生日与祖国的生日贴得这样近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是中国共产党员给了李登海一家新的生活。所以他无比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他养他的母亲。
幼年时的李登海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不清,可以说,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爱的滋味。1953年,辛劳了一辈子的祖母去世了,父亲竟然一去不返。李登海还有一个哥哥,早在1948年16岁时,就随父亲闯了关东。1957年,姐姐也从四中转学去了父亲就职的哈尔滨市。
李登海从小与母亲王锡珍相依为命,是母亲掐草辫、织鱼网养大了他。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发展,李登海也在成长,更大的考验随之而来。
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还没结束,紧跟着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
在此期间“中国人人饿肚子”。为了活命,李登海母子俩吃过草根、树皮、瓜叶和玉米棒芯充饥。
在经历了1959…1961年的大饥荒以后,中共中央修改了农村政策,初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新政策,标志着人民公社从高度公有化的“大公社”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小公社”收缩。李登海一家编在“后邓大队第二生产小队”。
李登海口忆说:“那时,生产队按工分定口粮,母亲是小脚,顶不得整劳力,挣不来高工分,因此,我们家里分到的口粮总是比别人家少,粮食也不够吃。”
那时,我就想,“将来一定要好好种地,多打粮食,让母亲吃饱、让乡亲们都吃饱,别挨饿”。
正是少年时代苦难的日子磨练了李登海坚忍不拔的性格,孕育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后来的育种事业中,他一直把这种精神保持到现在。
日子虽然艰苦,但王锡珍从来没有抱怨过,对小登海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除了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王锡珍还种着自留地,家里养了鸡和猪,基本上解决了日常生活开支。王锡珍和街坊邻居的关系也处理的很好,自家的小鸡下的新蛋,她自己舍不得吃也要送给乡亲们尝尝。
母亲的高尚风范,像雨露滋润着少年李登海的心田。母亲的爱,在李登海身上凝聚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他对母亲始终存有感恩之心。
2004年2月20日上午,李登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央领导人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之后,在回答《农民日报》记者宋逊风的提问时说:“今天,中央领导给我颁发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特别高兴!这是党和国家对我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有生以来的最高荣誉。我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这与党的培养、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所以我从心眼里感谢各级领导、各位专家教师及种业、科技界的朋友,感谢与我同甘共苦、刻苦攻关的同事。还要感谢我94岁的老母亲,因为我连续27年的春节都是在海南育种基地过的,我没尽到孝心。我要捧着奖励证书跟我母亲照张相,让母亲欣慰!”
2004年,母亲去世后,李登海悲痛不已,他把母亲的骨灰盒放在家里久久不愿下葬,他说:“挫折时给我鼓励,成功时让我戒骄戒躁,母亲一生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而我却因为工作没有尽太多的孝道。”说到这里,李登海禁不住淆然泪下。
二、勤奋用功的好学生
1957年,李登海7岁,母亲送他到村完小上学,给他起名登海,希望他象大海一样,心存远大理想,多读点书,以便今后更好地出息。
后邓完小就在本村,李登海和伙伴们每天都走着路唱着“公社是颗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花……”去上学。那时,农村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村完小连张象样的桌椅也没有,房子也是破旧的草房,四面透风。后邓的冬天异常寒冷,学校没有任何取暖的设施,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长了冻疮,手指头也冻得开了口子,连铅笔也拿不住了。母亲给登海缝了一双厚厚的棉手套,让他上学路上戴着,别把手指冻坏了影响写字。一次,登海与一位同学结伴一起上学,突然,一阵旋风将那位同学的书包刮落在,书本散了一地,那位同学急忙去拣。但他的手指头早已经冻得僵硬了,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散落的书本。见此情景,李登海二话没说,摘下手套就帮助同学拣拾散落的书本,然后又将自己的棉手套戴在了那位同学的手上。回家后,母亲风登海手套没了,小手冻得通红,以为他小不更事,将手套丢了,忍不住说了他几句,正在这时,那位同学来还手套,见此情景,母亲啥也没再说,只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后邓完小是公办学校,老师都是上级派到村里来的。因为村里条件差,盖不起教师宿舍,外地老师只好借住在群众家里。李登海的家就先后住着唐老师、潘老师、刘老师等几位老师。王锡珍对住在自己家的老师非常尊重,经常帮他们洗洗涮涮。老师们对王锡珍也很感激,大家就象一家人一样。
有个叫刘英昌的老师在李登海家住了多年。刘英昌是个很有学问的老师,他经常给李登海讲古今中外英雄人物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给李登海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登海的语文启蒙课是从“社会主义好”、“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开始的。这种“红色”的教育,使李登海心里充满了对伟人的敬仰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为他以后献身农村和农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稍大一些,李登海特别喜欢读毛泽东诗词,课文中的毛泽东诗词他都能倒背如流。特别是那首《沁园春。雪》从小到大,他在自己的本子里写了无数遍,更是熟记于心。登海种业集团成立后,他让人把这首诗词抄录在公司生活区的大影壁上,每每读起,就会产生一种自信、一种豪迈的感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兑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登海童年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遇到难题他就是不吃饭也要解开,老师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执着勤奋的好学生。
李登海办事肯动脑子,善于学以致用。每年的麦假和秋假是李登海参与生产实践活动的好机会。那个时候,农村有文化会算术的人才很少,生产队丈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用的都是土办法。即费力又费时。李登海就用计算的方法帮助生产队丈量地块亩数、推算粮食产量、估计粮屯容积,帮助生产队做了不少事情。
1963年,李登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由八中,在八中学习的三年,李登海开始接触到自然、物理、生物等课程,他对这些课程产生了浓厚的性趣。每当上这些课时,李登海都显得异常兴奋,总是抢着举手向老师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象“为什么北方小麦夜间开花,南方小麦白天开花”,“玉米为什么长棒子”等等。老师们也时常被他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使李登海学到了许多知识。
莱州市是闻名全国的科技之乡,早在五十年代,这里就开展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1958年,全国第一次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就是在这个市的三山岛镇王贾村召开的。浓厚的科研氛围对李登海的影响很大。李登海对农民的科研活动十分感兴趣,星期天经常到村里的试验田和农民们一起探讨科学种田的方法,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他参与农业科研的能力。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因为爆发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也不发展,初中、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工作。
李登海被迫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