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61章

三国随章侃-第61章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叛乱的情况下,对其的镇压开支还要高于收益。而放弃也不是一个好主意,且不说失去了南中的收入,还有可能被利用作为攻击自己的基地,这样不单原本的收益得不到,还要花费相当的成本来防御南中。要想解决这点,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彻底移民,将其完全改造成适合中原农耕文明要求的地区,但是这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大,其间还要考虑到镇压当地势力与军队的开支,这种成本实在是太大了,时间也长,别说蜀汉,便是整个中原文明也不一定可以在短期内做到。
这种办法往往要求留兵在南中镇压,留官在南中统治,一步步前进,就好象东吴对江南所做的。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当时的东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其实当时的江南还远不如后来那般被开发出来,虽然比南中这种地区好,但是比起中原地带又远远不如了,江南的山地还是相当的众多,而且也存在着山越一族的威胁。这还是建立在对江南已经开发多年,汉民族已经在数量上取得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正是有这样的条件,东吴在江南才能采取与蜀汉对南中不同的政策。)即便如此,也要等到包括东吴这一次在类的几次北方流民南下,对江南进行之前没有的大规模开发,才使得江南以及更南方的地区成为了中原文明的控制地。假如北方局势一直很稳定,那对南方的移民开发虽然会继续进行,但是移民成本和开发成本会持续居高不下,移民者对移民地区态度也不会如流民那般,南方开发的脚步会慢得很多。
比南中条件好得多的江南尚且需要漫长的时间,南中更不用说了,蜀汉政权没有人力物力也没有时间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放弃南中呢?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南中带来的收益没了,这尚且还是小事,以退出以防止付出过大的成本这种事乃也常见,便是南方地区各代都有退兵之例,但是这退出的弊端也不小,南中很可能便为他国进犯之基地,那时依旧要备兵防御,若是蜀汉家大业大,也不足为虑,可是如今蜀汉只有川中汉中两地,如此一来,南中的分量便颇为重要了,最关键的是,是否能控制南中,成了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稳定与否的风向标。所以南中放弃不得。
所以就剩下第三种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夷治夷,或者说以夷制夷。任命一个傀儡政权,由本地人来控制,而自己在背后遥控之,自身并不出面,只是通过傀儡政权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由于不是自己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当地政权,则不需要派兵驻守,这样的成本相当低廉,而且通过傀儡政权索要物质比直接派兵征收也要经济得多,即便本地人产生愤恨情绪,首当其冲的也是傀儡政权,而付出的成本则是保持对当地的强势,这种强势还可以以培养本地亲宗主国势力,直接在当地雇兵,限制当地经济军事规模的非军事模式做到。一旦局面严重才需要派兵直接介入,而这其中还可以得到傀儡政权的协助,这种统治方式比较直接控制成本低廉得多。
当然,弊端也有,就是无论怎么做,傀儡政权还是当地人控制的,再亲近宗主国势力,也不能达到彻底移民或者同化的地步,也就是不能彻底的成为帝国的领土,一旦自身势力削弱或者有更强大的势力介入,当地政权便不受控制。
这种模式其实并不限于文明民族所用,游牧民族也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如匈奴对西域,甚至匈奴内部都是采取这种非直接控制的办法,需要时征兵征粮,不从则发兵讨伐其中之一,威慑四方。当然,这一套中原也早就玩过了,春秋诸侯争霸时就往往采取这种办法,等到汉朝对付匈奴时,对西域控制也是得心应手,当然,这建立在汉朝势力强于匈奴的基础之上,至于西方利用仆从国的历史也不比我们短。这种以夷治夷的战略不需要文明,更非我们独有,只要有点实力便会去做,这完全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我们说以夷制夷,但是别人也随时可以改为以华制华,这无关智商,只与实力有关,不考虑自己的实力,一心靠什么以夷制夷的妙计玩弄别人,其结果往往会被别人玩弄,满清末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话再扯回来,其实以夷治夷这招往往是在两种状况之下,一种是当地的环境太恶劣了,从古代中国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本不适合农耕文化发展的地方,这还不单是说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以改造,好象南方好些地区,那是穷山恶水啊,就说我老家,还在杭嘉湖平原的边缘上,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了,再过去些的浙南或者江西等地区,那一分田都保不住,但是我们的先人就是硬生生的开拓了出来,山沟沟里也能找到人,文明对于土地的需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适合农耕文化发展的主要是指不单地理环境恶劣,还四面受敌,草原或者丛林上的民族威胁很大,实在难以发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耕文明依旧一步步顽强的前进着。只是限于距离与成本的因素而不得不对远方采取以夷治夷的办法而已。
另一种则是实力有限的缘故,这往往是在战乱或者各大势力交错的情况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对成本收益十分的敏感,所以更倾向于满足一种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统治方式,诸葛亮选择对南中的控制便是因为这个缘故,有时这种统治方式不单在边远地区,在中原本土也存在着,就好象那些土皇帝们,不过,这些情况在实力恢复之后,往往会改变。
所以说,在当时的状况之下,诸葛亮选择了最经济最节省成本的办法,但是这只是一种暂时性政策,是短期性的,对于中原文明来说,移民与同化边缘地区是长期性的政策,而长期性政策往往是很难用经济成本来衡量的。
第九十一章 曹魏三代的寿命与曹魏被篡
    三国随章侃第九十一章曹魏三代的寿命与曹魏被篡
(演义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演义到了九十一回,这已经过了四分之三的篇章,终于说到了重头戏,诸葛武侯的最后一场华丽篇章——北伐了,这个北伐专指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之后姜维等人都干过,但是在演义中,五丈原武侯这个演义第一大主角归天后,之后的章节就显得淡而无味了,相信不少看演义的读者往往在这之后便对后面几回只是随便翻翻,匆匆而过吧,这便是小说人物的魅力,当书中的人物被授予了生命力,便有了自己的性格与吸引力,便是作者也无法操纵,一些大师在读者的压力下甚至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意做出让主角复活的事来挽留作者,当然,罗贯中先生倒也没做到那么离谱,只是,他将自己心中的第一主角布置了相当华丽的落幕大戏。
自然,常用的改编历史手法是肯定要用的,所以司马懿自始至终便与诸葛亮对抗到底了,而且还出现几次靠着天命才能逃脱诸葛亮,相比之下,孟达被灭莫名其妙的被挪到了诸葛亮北伐之后到也是小事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孟达便被司马懿平叛。)当然,其中也有不少的真实历史在其中,三分虚,七分实嘛,本章也没准备研究历史与演义的区别所在,大家大致了解之后十四章的演义手法便可。
一直以来,对诸葛亮的北伐就有很大的意见,颇有人认为北伐劳命伤财,毫无益处。以我来看,这未免太过偏颇了,蜀汉国小,正因为如此,才不得不主动出击,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占得中原精华之地的曹魏一旦恢复过来,与蜀汉的差距便会不断的拉大,蜀汉之守,惟在山险而已,可天下岂有不破之险,若是当年秦国依仗着函谷关天险不向东征六国,那到头来也只是覆灭之途,曹刘孙三家哪一个是天生便有偌大基业的,还不是博来的。所以蜀汉之北伐是必然的,何况诸葛亮的北伐也不是无的放失,都是选了时机的。比如这第一次北伐便是在自己内部整顿完毕,而曹魏那边却有了大变动,曹丕身死,明帝上台,蜀汉多年无有大动,曹魏已经忘记了有蜀汉这个对手,便如魏略中记载的:“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魏略说的有些夸张,但是当时曹魏将主要精力放在孙吴那边确实是事实,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机很好,但是结局却不理想,而其中的诸多故事我们在日后几章都会谈到,
上面几段是对北伐的一些简单介绍,之后的数章会对子午谷街亭等著名事件做一分析,但是在本章,我却是要说的是这个统治者寿命对政府稳定性的影响。
就从夏侯楙说起吧,演义中说他请战,曹叡便任命他为大都督,德高望重的司徒王朗劝阻,却被夏侯楙骂得不敢言。其实这演义中的夏侯楙有些和历史上的夏侯楙有些不符,虽然都有不善武略的评价,但是演义中说夏侯楙是夏侯渊之子过继给夏侯惇,但是史书中并无其记载,而且演义中夏侯楙字子休,在史书中字子林,若不是诸葛亮北伐确实他在都督关中,都不知说的是不是同一人,而且在诸葛亮北伐后,曹叡西征,很快便将夏侯楙召回了,根本不可能带兵抵抗诸葛亮,被擒又放回了。
因此,夏侯楙骂得王朗不敢言的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这不表明没有新贵,或者说新贵的威风不大了。实际上曹丕上台后,已经提拔了一大群新贵而起,比如夏侯尚,曹丕上台后便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若不是之后因为爱妾被曹丕所杀,夏侯尚忧郁而死,夏侯尚的地位还会提升,(以夏侯尚的宠信来说,他真要活到曹叡那时候,骂王郎的资格是有的,但是以他的水准是不会去骂的了。)
夏侯尚妻子是曹操的女儿,因为夏侯尚爱妾失宠,曹丕参与家务事把夏侯尚爱妾杀了,夏侯尚一方面因为爱妾之死,另一方面也是对曹丕如此之做觉得曹丕的信任大打折扣,心情郁闷而病,其实夏侯楙也有这样的情况,那次是曹家小姐干脆就把夏侯楙告了,曹叡更狠,差点要杀了他,之后被劝阻,夏侯家与曹家通婚,这固然是一种恩宠的表现,但是效果却不好,曹家小姐太厉害了,(说起来献帝的皇后也是曹家女……)而夏侯家几位又多是好色的主,曹家几个当家人又护短,实在害了夏侯家那几位。
还是说到正题,除了夏侯尚之外,曹丕当年的班底如吴质很快就任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便是连宗亲曹真也不放在他的眼里,还有司马懿,虽在曹操后期已经锋芒初现,但是真正得到提拔还是在曹丕时期。(吴质,陈群,司马懿,朱铄被称为曹丕的“太子四友”,其中两人后来辅政,不过这四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吴质便在嘲弄曹真的那次连带嘲弄了朱铄,(此时在《质别传》中,说得是吴质入京,皇帝下诏各位高官在吴质家宴会,吴质召优人说肥瘦,嘲弄肥人曹真与瘦子朱铄,引得两人大怒,曹真说要斩之,却被吴质反骂了一通,大意是曹真是刀板上肉,自己想怎么弄之都行,而曹真也真的毫无办法,而朱铄被训斥之下,也只能拔剑斩地而已,其中还有曹洪与王忠的发言,也不知那个王忠是不是当年被刘备打回家的那位,吴质和各位官僚关系不佳,也是他日后不得辅政的原因。)还进言魏明帝陈群不及司马懿,不过其中司马懿到是四面讨好,朝中有人说话,难怪日后能得遇高位,)
与之相对的是,曹操的老班底要不退休,要不明升暗降,实权的位置都到了新一代手中,这乃也是正常之事,曹操的那些老人也大都已经老迈,指望他们发光发热也是不现实之事,曹丕做了太子也有些年头了,曹操也开始为曹丕培养下一代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确实也没说错,就以曹操曹丕来说,曹操执政自年轻到老,他所提拔上来的大都与之差不多年纪,到了曹操年迈之时,其提拔上来的部属也差不多老迈,到了曹丕继位,自然要用自己的一班人马了,如此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自然,这只是理想状况,实际上,往往出现的却是老一辈的尚是壮年,这主要是指那些年纪轻轻便登上高位资历深之人,或者是老一辈老当益壮,更多的是一些新人背后往往有老人支持,有如此之老人在上,新君便如芒刺在背,这些老人大都资历深,功绩高,手下亲信关联众多,新君无法掌控,虽然都说什么皇权至上,但是翻开史书,古代之中皇帝因众臣进谏收回成命的记载远多于皇帝一意孤行力排众议的,毕竟皇帝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便是布衣一怒也能使之血溅三尺的普通人而已,便是面对同辈尚要思虑,而在面对那些本是自己长辈的人,一夜之间就要皇帝显出什么君威,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归又要面对,一般来说,最常用的便是将老人升到名位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