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帝国 >

第87章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87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龋叭志杀弦凳谟枰还僦埃杂谏ǎ匾氖强丛谥暗谋硐郑獠攀钦嬲哪芰Α�
对于旧时代遗留的制度,李志远还是下了狠心,做了不少改变,最有影响的就是革除了臭名昭著的恩荫制度,在古代时,祖父、父亲立了功,子孙有时也可以凭此直接当官。而李志远下令凡中华帝国之官职,皆唯才是举!这个决心还是不容易的,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觉得父母有了功劳,子孙就可凭此获得官职,一向对此习以为常,而李志远这一招,确实也令许多人大失所望。但是基本还好,并没有太多强烈的反对,毕竟中华帝国刚建没多久,官员们还没有哪个享受到恩荫,因此也没有哪个人的利益被明显剥夺。而中国人的习惯一向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因此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为了作出表率,李志远也规定,皇帝的儿子不得封王,只能封为公爵。与此同时,按中华帝国爵位继承法规定,只有公爵和候爵可以世袭,而且爵位继承每一代减一等。而且反复申明无论什么爵位都一样要照常交税,连李志远自己都纳入交税的范畴。
作者注:在宋代时,在各路司法机构也是基本独立的,名为提点刑狱使。俗称宪司。
第二十章 官制3
    改革官制的目标说起来非常宏大,其实只是两个不便说出口的目标,一为了更好的把权力集到到自己人的手里,二是减少“新派”和“旧派”冲突的可能性。第一个理由容易理解,所有的人都心中有数。只是第二条理由很多人就不明白了。那是因为如果继续以往的官制,虽然没人敢反对李志远,虽然“新派”的官员都会当上主管等要职,但是由于“新派”的官员人数并不多,尤其在中下级别里,旧宋朝的官员仍然占大多数,再加上两派人的工作方式思想理念相差非常大,容易产生误会,那么那些“旧派”官员很有可能会抱成团,从而架空“新派”的主管,轻导致工作不力,重则动摇国本。
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李志远便借改革官制的名义,大量调整官职,把“旧派”的官员拆散了安置。这样一来,在一个全新的机构里,无论是“新派”的官员,还是“旧派”的官员都有机会互相接触了解配合,而旧派官员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到了新岗位也会先适应一下,也不存在些陈规陋俗,更不能倚“老”卖老。
初夏的万岁山青翠一片,处处可以看到绿树成荫,各种美丽的小鸟自由地在林间飞舞,暖阳阳的阳光晒得浑身发软,轻风拂面,几乎使人有羽化登仙之感。
李志远和王倩等人躺在草坪上的凉椅上,享受着这难得的闲遐。这段时间以来,为了新的官制,官员们争吵成一团,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最好的位置,经常争到不可开交,要李志远才能决断,搞得李志远累得不轻,好不容易才休息一天。
王倩看李志远心情非常好,微微一笑,问道:“皇上,臣妾记得皇上说过,稳定是最重要的,可是为什么皇上还要改革官制呢?变化这么大,臣妾觉得其时只要调整一下各部的权责,不是一样可以吗?也不会害得皇上这么辛苦。”
李志远想了想,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娘子说得非常对,这种做法确实搞得我自己也很累,但是我之所以没有采取沿用旧的部门设置仅调整权责的方法,这是有另外的原因的。”
“哦,是什么原因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机构里,原来的负责人被撤,换了一个新来的,你设想一下,这个新的负责人容易开展工作吗?”
王倩也是跟随李志远很久了,也常常接触李志远的管理学思考方式,而且她身为大妇,现在又贵为皇后,管的事可不少,这个小问题可难不倒她,略一思考,便说道:“确实不太容易,第一,原来的机构里总有几个能力强、姿历长的人觊觎着负责人这个位置,如今换了个新人来,眼看升职无望,肯定有些不满。第二,这个机构里的人是长期合作过的,互相之间有相当的关系,如今原负责人被撤,其它人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对新负责人会有介蒂。”
“说得好。”李志远夸道。“我再来补充几句,咱们的新人都是受我教育培训的,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语言习惯都与这个机构原有的人相差甚远,更簧论新人的做事方式啦。因此,双方发生误会冲突的可能性是有的,虽然这种冲突只是做事方式的,也不太可能会引起大的风波,但可以肯定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部门内扯皮现象增多,严重的更会引起部门瘫痪。”
“皇上说得对,不过。”王倩反驳道。“这难道不是新负责人范围内的事吗,如果连自己的下属都管理不了,又怎么谈得上什么能力呢?”
“哈哈”李志远笑起来。“娘子,你的要求蛮高的嘛,一时之间提拔那么多新的官员,哪里可能每个人都是精通管理的高手呢?何况身为上位者,也不应该求全责备啊。再说了,一个两个机构,一个两个部门发生这样的事,是个别现象,由他们自已解决。但是大多数机构部门都发生这样的事,那就是我作为最上位者考虑欠周安排不当了。我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过错。”
“皇上~”王倩撒起娇来。
李志远伸出指头在王倩的可爱的小鼻子刮了一下,“娘子可能有些不太服,这样吧,我再来举个例子。”
咳几声清清嗓子,李志远开始长篇大论:
比如某国与敌国开战,不懂的人就以为,决胜是将领的事,胜也将领,负也将领,好象国君就只是站在一旁观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在战场上将领确实是最重要的,他直接控制战争的开始进行完成,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君就可以偷懒,事实上,决胜之机往往在战场之外的,比如敌国同盟甚多,很有可能会出兵或出钱出力协助,那么国君就要想法设法用外交来破坏敌国的盟友关系,使之孤立得不到帮助。或者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盟国,威胁敌国,迫使敌国不得不分兵防范。再比如,国君还要想方设法挑拔敌国国君与敌国将领的关系,使敌国互相猜忌,将领难以发挥全力,甚至于冤杀自己的大将等等。除了这些对外的计谋之外。国君还要搞好国家内政,增加人口增加钱粮,比如没有足够的钱粮如何能发军饷呢,没有军饷军队又怎么打仗?再比如,国君还要努力发展工匠技术,制造出优良的武器装备,一件好的武器能使我军战斗力倍增,获胜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此等等,这些都对战场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是国君要做的工作。
简单来说,将领是负责做好具体的工作,而国君是为将领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好不容易把美人儿说服了,李志远口也渴了,看着王倩红艳的小嘴,色心大起,说道:“宝贝儿,老公现在口渴了,怎么办?”
王倩没反应过来,想叫宫女侍候李志远喝水,李志远摇头道:“荼水怎么行,当然是娘子的香甜的口水才行。”
王倩楞住了,李志远一把将她搂住,吻住娇嫩的小嘴,尽情品尝起来。受到突然袭击的美丽皇后浑身酸软;任由某色狼摆布。
第二十一章 儒学1
    在改革官制的同时,远在西北的陆富贵已经初步完成了部队的整编,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骑兵二师和第一快速步兵师基本达到了要求,为了在实战中磨练,陆富贵也开始了小规模的各种战斗,效果不错,部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而且参谋部也根据他们的特点重新制作新的战术。至于李新负责的北方防御,现在也基本完成,就算是辽国进攻也能应付了。
但是,李志远并不打算现在就开战统一全中国版图,毕竟宋朝灭亡不久,政权更替时期不宜大动作。更何况,首先发展国力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发展国力,那就要大力提倡工业、农业、商业,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嘛。
可是有一个大问题一直很头痛,那就是工商业者的地位极低,不但被人轻贱,士大夫都以与商人为邻为耻。这是由于中国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夺取了思想文化的控制权,其它的知识,尤其是工、商业都被视为贱业,尤其是商人,更被儒家形容为不事生产、巧取豪夺的邪恶代名词。因此工商业者有了点钱,纷纷捐个功名然后买地以农耕自居,而不是继续投资再生产。
但是事实上李志远知道,如果没有商业的繁荣,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工业革命,也不会有科技大发展。总之要想出现资本主义,没有一个商业社会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志远对那些鼓吹北宋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牙,如果不是金元的凶残,说不定。。。的话嗤之以鼻,没有真正的商业社会,再多的萌牙也只能死翘翘。
如果光靠自己带来的知识、科技,中国是领先不了多久的。这个道理就象河流如果没有源头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干涸了。
因此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势在必行,但是拦路虎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儒学,首先就要搞定它。
关于儒学,李志远可是费尽了心思,李志远一向觉得中国基本是被儒学所误,他认为“文革”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批斗孔老二。儒家讲究“仁义、礼”,说起来很玄,似乎很有道理,然后又配合上一大堆什么君子、孝梯之类的漂亮外衣,一般人非常容易上当受骗。儒学其实非常阴险,所谓的仁义的核心就是每个人象奴隶一样固守自己的地位,永远逆来顺受不能改变,。
记得以前课书有一篇《孟子-梁惠王-王何必曰利》,孟子在那一章中自我剖析了仁义的本质,只可惜那上面的话李志远一直没看懂,过了好几年无意中翻起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仁义其实就是每个人都安分守已,也就是统治者可以永远统治别人,而被统治者永远不能反抗!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这就是儒家的本质!
难怪得听到孟子的解释以后,梁惠王大喜,连忙把仁义奉为圭臬,觉得这玩意真好啊,可以让自己和子孙永远成为人上人!永远可以统治别人,永远不用担心反抗!就是这样的奴性思想毁灭了中国人抗争的精神,阉割了中国人的血性,使得中国人成为天下最温驯的顺民,从来不知反抗为何物!
虽然如此,李志远仍没打算跟儒学直接翻脸,一来儒学的势力非常大,读书人都以儒自居,如果禁儒,他们就会觉得朝庭要针对他们,由于读书人影响都比较大,那就会动摇国本。虽然在宋代,儒学并没有明清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不管怎么讲,支持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只要有变通的办法,就尽可能去尝试,在李志远心中内耗是要尽量避免的了。二来儒学是可以用来教化敌人的嘛,让那些异族接受教化还是很有必要的。儒学中有很多善良仁慈的宗教思想还是可以用来安抚老百姓的。
而且儒家的很多早期的思想还是比较朴素有一定价值的,比如孝敬父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还是可以宣扬的。
琢磨了很长时间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变通办法,那就是降低儒生门槛,当所有人都是儒生以后,那些大儒还凭什么看不起商人、工匠呢,那些商人工匠一样也有儒生的文凭,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就不用费心去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招致儒生的不满。
为了能顺利施行这一方法,李志远想了一个简单办法对付儒生们,这就是复古,想当年欧洲资产阶级就是以文艺复兴开始的,连孔子都假托尧舜禹汤的名义,既然你们儒生们言必称祖宗、古法,俺也一样可以拿祖宗、古法来对付你们。
李志远下旨称:
第一,儒学的文章(这里指儒家经典如《左传》《毛诗》《论语》等聊聊几部),不允许任何人注释。李志远的理由非常简单:圣人的学说你们谁配解释,难道你们比圣人还强吗,你们既然不如圣人,那你们的思想自然也不如圣人,那么通过你们的思想得到的解释肯定不如圣人的真实思想,只是你们自己私心里的猜测而已,怎么能用来教学生!怎么能用来考试!绝对是假冒经典,污毁圣人之学。
当然儒生们自由地在私下讨论分析猜测圣人的思想是允许的,但不能用作为教学。也允许在平时引用圣贤的话,但该说法不能冠以圣贤之名,因为并不是圣贤为你的事而说的。也就确定了圣人的话在大多数场合不能作为论据。
第二,在这一大前提下,开设儒生资格考试,通过者均称为儒生。在考试中只考儒学经典,而且仅仅是默经(默写,或称墨义),贴经(填空,或称贴书),或说明出处等,不允许做任何解释分析论述。而且题量不大,成绩只分通过或不通过,没有优秀之分。这样一来那些大儒教授的时候也别指望把那些想法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估计任何人只要花个半年到一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