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醯糜械隳歉隼病�
李志远也忍不住笑了,但是看到陆富贵认真的眼神,他作了个深呼延平静了一下,然后说道:“陆富贵的想法非常对,我非常欣赏,做每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象他一样,想清楚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只有了解了本质,才能随心所欲的操纵事物,打仗也一样。”
李志远扫了大家一眼,“陆富贵看到了一个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这场试验中骑步是被迫主动攻击的。也许你们要说,如果骑兵不攻击,这个实验如何完成呢?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并不是真正的战场,而是有个前提的,前提就是一个骑兵主动进攻多个步兵的实验。既然如此结论也应该冠以当一个骑兵主动进攻多个步兵的限定词。”
“看一个实验,或者看一个战例时,大家都要尽可能的把各种前提条件分析出来,这样才能真正看懂。前提对结论影响巨大。大家记住如果不能弄清楚前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可靠。这一次实验,陆富贵记奖励一次,赏钱两贯。”
这一番话把陆富贵说得兴奋无比,其他人听到有赏钱,又有荣誉,一个个都开动脑筋想起来。
“我想到了,还有一点,试验的双方都非常勇敢,因为他们不用担心会真正战死。”李大勇说道。
李志远想了一下,“因为是实验,肯定没有生命危险,再加上大伙都在边上看着,因此双方都非常勇敢。但是,嗯,。。。”李志远也没有想到这一条,一时还不好下结论。
“我不同意,实验本来就是以平等的对象考虑,勇敢是双方共有的,不应该做为前提。”陆富贵有不同意见。
李大勇立即反驳道:“不一样,虽然士兵可以都很勇敢,但是骑兵的有额外的附加。骑在马上看上去很高大,首先就给对方一种心理压力,其次,骑兵冲锋时,蹄声隆隆有如雷声,声威惊人,胆小的人会吓得转身逃跑,对步兵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优势。而在实验中,步兵并不太担心这种心理压力,也就是说骑兵的固有优势被忽略了。”
听到这一番理由之后,大家都有些理解了,李志远更是非常欣喜,不但重赏了李大勇,也对他另眼相看,这也是后来李大勇指挥骑兵的原因。
“好了,现在谈完了单兵作战,大家都不理解骑兵格斗能力并不很强,但为什么这么受重视呢,它的优点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群体会战,这个没法做实验了,大家用图演吧。”
接下来的几天里,在李志远的带领下,学生们一个个都投入其间,设计了无数的战斗,李志远挑选了一些作为案例作为演示和讲解。
首先,骑兵的行动力惊人,步兵每日行军三十到四十里,而骑兵三倍于此,如果不恤马力或者配双马的话,还可以增加不少。这对于作战安排和快速反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兵贵神速,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骑兵有巨大的冲击力,在野战时面对步兵的防线,哪怕是长枪兵,只要舍得拼命,骑兵大多可以以命换命的方式把敌方防线撕开一个决口。
而由于骑兵的快速行动力,可以迅速在敌方阵线决口或者薄弱位置聚集大量兵力,形成局部的优势。以点击线,从线到全面击败敌军。
更重要的是,骑兵速度快,行军快,布署快,因此,作战的主动权操在骑兵之手,因此何时决战,战场在哪等基本上由骑兵选择,而步兵多数只能被动接战。
骑兵甚至可以根本不与步兵正面作战,而采取趁隙蹈虚之法,避开步兵主力,而攻击敌军后方空虚之处,包括敌军粮道,敌国内部等。
等等。。。
总的来说,骑兵的优势在于快速,发挥它的优势。就象两个人打架一般,我动作比你快,我能打到你,而你打不到我;我打你两拳,你才回一拳,这样的话结果不问可知。
经过这样透彻的分析讲解,学生们基本上了解了骑兵的优劣,也明了了做事分析问题的方法。因而许多学生都迷上了骑兵。在这些人当中,最狡猾的就是陆富贵了。虽然他很喜欢骑兵,但是考虑到当时马匹太少,没多少骑兵,进去也捞不到什么人可指挥,所宁做鸡头,莫做牛尾,考虑再三之后,他仍然走步兵的路。
现在看起来当初的选择确实正确。但是心中对于指挥骑兵的欲望从未熄灭过,这一次到西北来,死乞白赖从李志远那里要了一个骑兵师和快速步兵师的编制,可惜没有合格的骑兵,这一路练过来,才只编了一个旅,还是些菜鸟骑兵,骑马技术虽然不错,但在作战恐怕还得再练练。
陆富贵沉浸在回忆之中,直到有人来叫才清醒过来。
作者注:这一章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只因为网上太多兄弟把骑兵吹得过头了,脱离了现实,所以借文说上几句。很多人认为骑兵冲击力惊人,因此对步兵杀伤极大,想当然的以为能稳赢步兵,其实他们没有想过,按照物理原理,冲击力对双方是平等的,更由于骑步晃动比较大,更不容易瞄准,反而是步兵占优。骑兵的强大在于机动能力,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占有巨大的优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上步兵”的意义,事实上我国唐代已经有马上步兵的编制,(参见恒逻斯之战),在欧洲也有龙骑兵这样的例子,马只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罢了。
第十八章 官制1
接下来几天,陆富贵坐镇熙州,势如破竹一般收复了原先西夏人占领的地方。
没有立即进攻西夏本土,是因为考虑到弹药辎重不足,再加上上次对敌时,对骑兵的强大移动力的羡慕。决定留出时间把第一师训练成马上步兵,暂缓进攻西夏。当然天气太冷也是原因之一。
所谓的马上步兵早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当时发现步兵拥有一些骑兵无法替代的优势,而步兵速度太慢,导致布署太慢,为了提高速度,就采用骑马移动,到达战场后下马作战这样的方式。
李志远对马上步兵一向很有兴趣,只是以前没有马,也没时间,而现在条件成熟了,当然了开始试验了,这种方法对步兵的骑术要求不高,几个月时间就基本达到要求,主要是因此导致部队行军作战配合等方面需要重新摸索,所以预计半年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战斗力。一旦成功后,由于部队可以快速布署、快速转移,对中华帝国来说相当于平白增加了20%-30%的军队,节省大量国防经费,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精锐部队的作用。
通谷堡大捷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到开封,李志远得知后大喜,这可是中华帝国对外的第一场战争,没想到陆富贵赢得这么干净利落,不但解决了西夏的威胁,而且也使得辽国失去了开战的动机,使中华帝国避免了两线作战。
放下心来的李志远继续进行他的稳定交权的计划,到了中华二年的夏天,全国人心都已经基本稳定,权力移交也非常顺利完成。李志远宣改革官制。
官员定为九品,分正从两种,共十八级,这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李志远对于不影响国际民生的习惯一向是非常尊重的,再说了,这玩意跟军衔很类似,运用得好完全可以成为不花钱的荣誉。
最高是一品,相对于职务主要是政府总理、三公、最高法院院长等几人,然后是从一品,即各部大臣,依此类推,军官是没有品的,只有军衔。品级由功绩和年资来升,品级主要是一种荣誉,另外可以获得一部分薪金,就象后世的级别工资一样。
行政制度大致沿袭宋朝,对于宋代的文官政治,分权李志远是相当佩服的,几乎可以说是现代政府结构的始祖。李志远只是取消阶官与职事官之分,如“知、权、直”等差遣,担任何职即以职名,正常情况下相差太远的职务一律禁止兼职。
李志远只是作了一些变动,另外在各地都分设许多垂直的机构,分走一部份职能,比如法院,这个法院并不仅是后世的定义,它的权力大得多,包含申诉审判等权。此外还有税务局,统计局、廉政局以及情报机构等。除此之外,李志远还大力在各地加强监督机构,比如议政院等。
至于官员任期,仍然沿用宋代的三年一任的制度,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即便在李志远的时代仍然成为标准,完全没有改动的必要。
至于中央机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宋遗留下来的部门调整一番,将门下省、中书省撤销,尚书省的职能基本上由政务院接手。
兵部:大部分军事权力都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训部负责。主要负责后备役管理、民兵、兵工厂、要塞等以及和平时期的一些杂务。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相比宋代来说,算是增加了一些了,在宋代军事是由枢密院和三衙等操办,跟兵部没多大关系。
礼部:几乎完全架空,名义上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宴享、朝会等,但作为皇帝的李志远根本没兴趣按什么古礼作事,手下大部份培养出来的官员也上行下效,因此所谓礼乐,只是让礼部官员自个儿研究而已。一言以蔽之,礼部只是用来安置宋朝降官的地方。
户部:权力基本被瓜分给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只剩下掌管户籍、战略储备粮等。也是个安置降官的地方,没多少权力。
工部撤销,原来职责分给工商部、交通建设部以及兵部等。
吏部是李志远原设过的部门,职责基本不变,仍然是选拔考核官员,只是事务分得更细。李志远引进了很多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枢密院被撤销,它原是宋朝掌管军事的部门,是最高军事部门,它的职权大致由总参谋部接管。三衙(殿前司、侍卫步军司、侍卫马军司)也被撤销,它原是直接管理军队的,其职权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训部、兵部分走。
三司使也大变样,其中原盐铁司被分成盐业司和钢铁管理司。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收入,李志远打算等财政正常以后,就撤销盐业,不再有盐业专卖一说,尽可能降低老百姓的生活费用。至于钢铁管制那是担心被卖到敌国,提高敌军作战力,还有就是现在钢的产量非常低,自用还嫌不足,哪能出口,辽夏两国对于中华军的钢制兵器如此普及艳羡不已。度支使的职能划归财政部。
第十九章 官制2
御史台不但全面保留,而且还扩大职权,从中央下派到各地,即将宋代通判的部分权力转到御史,在中央供职称为御使大夫,地方称为监察御史,人员不减反而大量增加,这几乎是所有宋朝旧设官制中的唯一大量增加的一例,御使台的工作是监督弹劾各部官员的。
虽然有法院、廉政总署等机构,考虑到监督越广越好,而且古代确实也出过很多强项令之类的好官,说明这些宋代官吏虽然能力不足,但许多人的操守还是可信的。虽然李志远对能力的要求有了变化,因此让这些人再担任职官有些不妥,但用他们来监督还有可以的。
不过这一部门只有监察谏议之权,没有处置权,也就是只能打小报告而已。为了提高积极性,也为了加强他们的权力,因此将吏部的一些考核交给这个部门。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除鸿胪寺外全部撤销,当然了名字也改成外事司。
鸿胪寺,是宋代负责外事的,职责保留,但官员改变极大。因为以前的朝代如宋朝包括更早以前,鸿胪寺虽然负责外事但却居然没人到过外国,对世界地理更是一窍不通,对于贸易等也不了解,这样的人怎么能留用呢。只能换上一批从事过海外贸易的手下人,然后再将原来的小官们选自愿的派到国外去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详细了解各种的相关情况。
五监,即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五监,全部撤销,职能分划给教育部、工商、交通、兵部、农业等部。
至于各地的机构也根据中央的变化做了调整。
至于选拔人才方面,李志远对科举制度毫无兴趣,不过不需要他出面做恶人废掉科举了,因为宋徽宗已经停掉科举好多年了,在宋徽宗当皇帝后就已经改为王安石的三舍法,因此,李志远就根本不用为此挨骂了。
现在的任务是建好更多的学校,配好足够的老师,然后等着毕业考试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不幸的是,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李志远要求要懂得“现代”的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以及一些粗浅的经济学等知识,因此只能从李志远的学生中选人,可是现在一下子并吞全国,连当官的人都不够,哪里去找老师啊,李志远非常郁闷,一面从学生中想法抽出一部份人,开办师范学院,先教一部份老师出来。另一方面将课本尽量简化,增加说明,希望大家自学。
而且在学校,比如为培养官员的行政管理学校,学生所需的知识并不多,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成绩只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差四等,前三种均可毕业授予一官职,对于升迁,更重要的是看在职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对于旧时代遗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