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帝国 >

第65章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65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城墙上几乎没什么人敢站着了。
与此同时,城里负责转交福寿膏的负责人张远正在按预定方式操作,前些天就已经接到了命令让他配合陆富贵的军事行动。在陆富贵兵临城下以后,他找到了江南东路转运使陈建,说需要出城,理由是福寿膏已经没有了,需要到太平州(即后来的当涂)才能取到。陈建立马写了手令让他出城。张远出城后找到陆富贵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后写了一封信给陈建,让他投降陆富贵,否则无法将福寿膏送入城中,人民军担保他的安全。以此要挟他投降,没想到这人心志还非常坚定,陈建收到信后心里苦苦挣扎了很久,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宁愿承受毒瘾发作的痛苦,拒绝投降。
9月9日,陆富贵发动总攻,征集了两万多部队,再加上辅助的民工近五万人,搭了几百座投石车,分别对几个城门同时进攻,主攻放在东门,二团全部调到那里,所有的火枪兵迫近在城墙下或者临时搭起的高台上,由一个民工举着木盾防弓箭,然后自由瞄准将城墙上的士兵都敲下来。连一直藏着没用的迫击炮都拿了出来,将东门附近的城墙完全炸了一遍,在强大的火力助攻下,攻城部队没有付出太大的伤亡就夺取了东门。
然后大军一拥而入,江宁城中本来兵马就不过,只有三千余人,听说东门陷落,士气更是低落,只一喊话“投降不杀”便成批投降。经过短暂的战斗控制了全城。转运使陈建自杀,制置使蔡攸投降,他是蔡京的儿子,刚调任此职,还没来得及品尝鸦片的滋味。
后来陆富贵一直很后悔,当初不应该耽搁的,应该立即攻城,以这些官军之窝囊无用,损失应该很少,至于逃跑,又能有几个人跑得掉呢。
接下来,陆富贵乘胜连取太平州(即后来的当涂)、润州(即后来的镇江)、常州,守军几乎都没有抵抗,一触即溃,许多当地官员早已逃得精光。轻易夺取了整个两浙路和部分江南东路。
陆富贵信心极度膨胀,他本以为只凭一个团打过来至少损失一半人以上,没想到,一个多月来,横扫两浙路江南东路,第二团总共只损失六百人,略少于两成。主要是因为宋军作战力太差,一个军官指挥50个士兵,根本就是乱哄哄的一团,哪里谈得上指挥。再加上士卒单兵作战力差,训练度更差,没什么纪律,对于结阵,前后呼应等一窍不通,军官更是脓包一个,也许是从没上过血腥战场的缘故,好几次都是战势还未失败但军官吓坏了,于是转身带头逃跑害得阵势崩溃。陆富贵要不是考虑到连续作战一个月,士兵实在太累了,他真想连整个江东路也扫平了。
在新占领的地区由于中华人民军一出现便推出三大口号以及各种安民措施,更重要的是废除花石纲,并宣布只要中华人民军存在一天,就一天不会有花石纲,这可是令两浙路闻名色变的头号魔鬼,百姓听闻再也没有花石纲时无一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宣传部门趁机大肆宣传中华王的善行,再加上受命于天什么的。老百姓纷纷焚香立祠感谢,结果后来李信的生祠比比皆是。
至于负责采办花石纲的朱缅等人凌迟弃市,也算给那些被他害得家破人亡的可怜人出口气。从他家中抄获珍宝无数,金银无数,初步估计价值超过三千万两白银。至于杭州和江宁的库房也是无比充盈,这一下,李志远粮饷更足了。
接下来根据李志远命令,在在两浙以防守为主,截断赵宋的主要财源即可,伺机夺取全部江南东路。考虑到军力不足,李志远下令将步兵二团扩编步兵一师,师长陆富贵,两浙路武装一团扩编为两浙路守备旅,旅长孙喜。由于相距太远,因此,中下级军官在军训部培训合格后由政治委员直接任命,不再需要事先申报。实际上,早在造反之前,李志远就已经考虑过这种情况,对于普通士兵都要求参加士官的培训,并且试担任过班长的职务,就是为了在需要时能迅速扩编成几倍的军队。
同时开发马鞍山铁矿。这个铁矿虽然李志远并不了解,但他当时带有现代的地图册,这些著名的大矿在各省简介多少都会提及,李志远就直接按图索骥了。
顺带说一句,这些地图给李志远带来了超时代的好处,不仅可以按图找到各种资源,而且对于贸易航海都极为重要,所以李志远一向将它列为最重要的机密。由于宋代几乎没有测量这一学科,各地路程多以简单使用计里鼓车等计算而得,但路程跟距离是不大相同的,在单个地方的小地图上看上去还不错,但合并起来一看就歪歪扭扭,位置差了十万八千里,简单来说就是地图非常粗糙,用于作战绝对是冒险。
而李志远带来的地图远远比宋代的地图好,虽然城市名字变了许多,但很多城市还能是找出来的,而且城市基本位置应该变得很少吧,比如长沙、武汉、南京,广州就算略为变迁,难倒还能迁几百里吗?虽然黄河改过道,但长江、珠江好象没听说变更过,再经过这几年的实地考查测量补充,李志远所拿的地图应该说是最精确的了。
作者注:朱缅前文已经说过,确有此人,只不过提前了而已,另外他的字太偏打不出来,只好找个通假字代替了。另外古代地图确实很差,位置偏差极大,所以古代画的地图很难看。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绝对会吓一跳。
第六章 内政
    对于李志远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缺少人才了,这个人才并不单纯指智慧谋略无双的大才,而是各种各样的,从大臣到县令,从军师到税务官差役等。
虽然从宋朝接收了大批官吏,但李志远只能挑一些“根正苗红”,又没有什么劣迹的留用。为了避免官吏衣食无着导致新的造反,李志远给所有的“下岗”官吏保留职位虚名,并发放生活费,确保能正常生活,而且优先给“下岗”的小吏以培训的机会。
预先时考虑到这种情况,李志远把原来台湾的各个学校全部搬来,先到广州,现在又搬到谭州,再加上原来谭州的学校,看来顶上几个月就基本上问题不大了。
为了求贤,也为了获得更广泛的的社会支持,李志远拿出几招,首先就是在各地大张旗鼓挂出招贤榜,不拘出身,不管来历。求取各种人才。
来的人大多是些穷酸,不过看了几本死书,个个口气敢比管仲诸葛亮,只是一谈到具体的东西就茫然不知所以,一开始李志远还每个都接见洽谈一番,但后来都怕了他们,只让相关人员考察汇报 一下即可,这些人还真拿他们没法安置,考虑到影响,李志远只得勉强给这些志大才疏的家伙们设了一个天策院,名字非常响亮暗指唐太宗的天策府。在这里专门让他们互相辨论,争论谁的理论最正确,然后就丢在一边不管,虽然这样,但由于正投合了儒生们坐而论道的老毛病,倒是获得了很多读书人的称赞。
然后行政管理学校也迅速开学,学习的内容非常明确就是如何当官,这里的官是包括以往的官和吏,明确官员主要由吏员升职担任。不管出身,所有的人都可以入学,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后可以担任官职,官职虽然不高,但只要有能力,都有升职机会。
至于其它学校如司法学校税务学校等也有一定的当官机会。
这对于很多限于出身不能做官的人极大的希望。就算是读书人,这种通过考试入学就可以当官的方式也远比参加竞争激烈的科举好得多,更何况这些年来宋徽宗已经废除了科举考试,许多读书人都怨声载道。李志远这一新推举措,大获赞扬。
在宋代早期,吏员是没有任何俸禄的,国家公然许可他们收贿,自从神宗后期,吏员开始有俸禄,但由于过少,而且没有监督和管理措施,吏员贪污成风,李志远呆在宋朝已经有不少时日了,对这个巨大的威胁当然不会放过,吏员都比照官员发俸,每个吏员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监督他们的部门也不少,除了廉政署、法院,议政院等,连税务部门都盯着,因为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收入都要交税。
在宋代,吏员很少能当上正品官职的,这也是吏员爱钱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前途。而李志远明确表示,官员以后都将由吏员中选拔,没有当过吏员,是不可能直接当官的。这一条得到现在的吏员的极大支持,也给了那些普通读书人很大的希望。
李志远还发布命令,让各地官员士绅举荐在各个方面有能力的人,包括农林,水利、工具制造等。
农林水利方面倒是请到一些比较实干的人才,毕竟中国是农耕立国,务农是除了读书之外最好的选择,很多读书人不第后多回家务农,许多人还真的全心投入其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知识,李志远把他们都充实到农林部去,也有了不小的成就。
工匠也请到很多有用的人才,不过由于李志远早先近十年的培养,已经获得了不少具有理论知识的实干型人才,所以请来的人主要是协助为主。
至于行政机构的运行也是逐渐上了轨道。
工商大臣玉梅差不多是诸大臣中最忙的一个,由于李志远非常重视工商业,新的法规不断出台,主要是为了理顺企业关系,促进工商业投资。
再加上还要管理自己的庞大工业,为了这一天,李志远早就建立了大批重要的工矿企业,遍布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路。现在更是开足马力连续生产各种重要物资如钢铁、水泥、布匹、武器等。让玉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幸好当初让玉珠培养了几名小女孩,现在就让她给玉梅、玲儿当助手,分担了很多事,要不都累垮了。
军工方面进展不错,现在龙式步枪的产量仍然太少,目前仅装备了李志远的近卫连。现在生产的大炮的最大射程超过五公里,威力巨大,军校里已经专门有了炮兵科。只可惜机枪仍然没能研制成功。海军也生产了重达700吨的巨舰,采用了水密隔舱,三桅杆,龙骨系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船上装载100门大炮,在现在的海洋上绝对是无敌的要塞。
至于交通,在以前还未造反时,李志远利用自己的权势,用朝庭的钱修建或柘宽了很多重要的道路,至于最重要的从谭州到岳州,谭州经醴陵到萍乡这两条路是用水泥修的,拿出这么多水泥,李志远可是出了一番血的,至于其它的官道,李志远费了不少心思,反正花的是赵宋王朝的钱。而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修建一条从谭州通往广州的大路,在荆湖南路段,由于以前的努力,所造的官道既结实又宽敞基本符合要求,只是广南东路这一段的官道路况比较差,要花不少钱翻新。
税务方面最重要的改革是不再按实物收取,而是只收现钱。宋代时很多税都是用实物来收的,一般从原理来说,收实物可以避免商人的盘剥,节省纳税者的费用,但实际上,收取实物反而造成老百姓巨大的负担,因为实物的度量计算远比银钱复杂,因此大宋的官员们便可以巧立名目多收了,什么大小斗、火耗、库损、支移、折变等名目繁多,一分税经他们的手上涨至少五六倍以上。结果老百性苦不堪言,也使得上级部门难以监管。而将谷物布匹等变卖成钱可能的麻烦只有一个,只要保证商业贸易能正常进行即可,还可以借此催进商业发展,这可是李志远早就准备做的事了。
为了防止农民卖粮难,李志远还要求新出版的《中华日报》必须每天刊登粮食等重要产品的价格,并让四海商行随时准备干预过低的商品价格。
另外李志远还安排人员研究新的税制,主要就是废除人丁税,只收少许户口钱,作为户籍管理费用。只针对土地等利润来源收税,地越多税就越多,实际上与“摊丁入亩”差不多,这种税制收取要比人丁税复杂,但能更好的解决国内穷人的生存状况。至于为什么不立即执行,主要是因为还未夺得天下,暂时不想立即与“地主阶级”翻脸,给自己找麻烦。等以后,哼哼。
至于国税地税之说,虽然李志远未对此有研究,不清楚到底好不好,但基于“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李志远已经要求税务部门研究国税与地税分开的问题,如果可行的话准备下一步实施。
在古代时,皇亲国戚以及勋臣都是不纳税的,不过这种自掘坟墓的政策在李志远面前肯定是行不通的,李志远虽然没有研究过历史,但也知道起码的道理,而且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一旦可以免税,那么权臣就会拼命兼并土地,越多省下的税钱也就越多,而国库流失也就越多,于是只能提高税额,这样税就越来越高,重税之下老百姓也会为了避税而主动投奔能免税的地主,因为地主收的钱远远低于国家的税。最终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国家无税可收。
本来只是一种恩宠,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最终却发现黄河决了堤。所以李志远规定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属于纳税范畴,还特地警告过自己的岳父,自己正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