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帝国 >

第59章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9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志远的政治能力并不强,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避开官场的原因,现在要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些难题就得认真面对了,虽然他懂得不多,但是毕竟是来自21世纪,又考虑了这么久,因此方法早就准备好了。那就是分权,职权分明。再辅以强大的监督。
李志远看史书的时候,总是感叹许多大臣都是被皇帝逼反的,毕竟有能力的人自然会被皇帝猜忌,为了自保,大臣有时不得不反。只有宋代因为从不杀大臣所以几乎没听说谁谋反的。所以当李志远掌权的时候就决定借鉴这一先进经验,对于手下要给予信任,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无论如何,手下的要员都不会因为言论或工作能力而受重责,这样就可以避免主疑臣惧这样的事,毕竟如果不是铤而走险,造反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当然信任并不代表完全放权,重要的权力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比如人事权,所有重要的职位只能由自己任命等。
台湾政府由总理李之华主管行政,下设工业局,商业局,农业局,财政局,税务局,人事局等。
军队由李志远担任总司令。总参谋长为尹东,并兼任步兵营长,李大勇为骑兵统领,周云海为水军统领。周云海原系一船长,经李志远了解,他对海上作战很有见识,对李志远也很忠诚,又好学,所以任命为水军统领。总政治部长为陈义,军训部长乙令东。
司法这一块由鲁明担任法院院长。李新担任警察总长,负责治安。设科学院,院长李顺,不过由于他现在呆在谭州,所以平时由各科研究主管协商。
至于民意机构,现在还不合适,因此只设一个负责访查民情,沟通民众的民意局。部门虽小,但是独立于其它机构,直接对李志远负责。
所有工作如果有冲突或跨越不同部门,则由李之华总协调。基本是一种在李志远独裁下的三权分立制度。
由于人手不足,而且也没有民众可管,所以许多工作并未完全开展,因此许多机构是不设人的,由上司兼一个名义。
再安排陈义担任政治宣传局局长,直接对李志远负责,除了作为一个政工组织监督所有部门以外,还有一个特殊工作,负责宣传李志远,主要就是将李志远神化,鼓吹李志远就是人类的救星一类的话,树立对李志远的个人崇拜,这是李志远从邪教学来的,毕竟要造反,必须要给自己造势,也要减少背叛自己的可能。
结果没想到陈义真是天生做这个,成绩突出,效果惊人。很快李志远的大名无处不在,到处受人供奉。连后来法院宣判时都开口就是“以我主李志远的名义,判处你XXXX。。。”。这一句是陈义照抄来的,李志远在原来那个时代,对于老外的婚礼中由牧师主持并让双方说出“无论生老病死都不离弃”的誓言,然后以主的名义宣布为合法夫妇的方式非常欣赏,于是便在家奴的婚礼上推行,想不到效果非常好。陈义眼睛一转,立马把它正规化,并推广到各个重要的场合。
枪杆子里出政权,为了控制军队,除了现在已经实行的政委制度以外,还规定以后的士兵需由士兵训练营进行三到六个月的训练,然后才补充进作战部队。军官也类似,要进军校学习然后才能进部队。在训练营和军校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洗脑,树立对李志远的崇拜,这样有效的防止带兵将领造反。由于目前算是在战时了,所以过多的分权措施不可能实行。
在繁忙中,李志远在台湾度过了崇宁四年的春节,身边只有如意和英儿两人侍候。对于遥远的谭州,李志远只能遥寄一片心意了。
由于时间较紧,事务又多,李志远在基本理顺这边的关系以后就返回了,在他离开时,陆续来到的新人使得总人口达到3000人,李志远不得不叫停,因为现在台湾粮食还不能自给,全靠运输,压力太大。虽然台湾气候炎热,但至少还得等三四个月粮食才能成熟,到那时再大量送人过来吧,而且那时国内正是青黄不接,灾民众多之时,买人的价格也低得多。
在离开时,李志远招集所有干部开会,部署台湾政府目前的工作有以下几件,一是侦察并控制附近地区,尽量不要与土著大势力冲突。二,种植粮食,确保目前和即将到来的更多人员生活所需。三,建设海军,发展海上贸易。李志远对台湾不太了解,不知有何特产。只听说产金,另外煤矿也有,就是不知在哪。四,争取控制一些小土著或小的流民团体,利用劳力发展壮大。但对于敌视自己的要坚决镇压,杀鸡敬猴。但最主要一条就是稳固发展,要把台湾建成自己的基地。
台湾后来发展非常顺利,消灭了几股海盗,李之华对于当地居住的一些小流民团体以及土著部落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法,收服了多个部落村庄,将他们圈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势力迅速扩大。由于这些部落已经够穷了,李之华按照李志远的交待,根本没有剥削他们,只是改变他们的经济及社会制度,直接由李志远的台湾政府官员管理,把他们变成李志远的顺民。
在这些改变中虽然许多头领长老的权利被剥夺,遭到这类人的抵制,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其中的青壮而言,通过出卖劳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非常拥护李志远的政府,并逐渐成为李志远的顶礼膜拜者。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关系远远高于原始社会,而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所以只需要简单的推动一下,土著部落的社会结构转眼间分崩离析。
至于某些人建议的什么招抚,继续保持部落结构,继续让头人统治之类的话,虽然这种方法能快速平息被征服者的反抗,但李志远认为这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不但不能真正的征服,反而留下巨大的隐患,因为头人的权力还在,他们随时可以反朴,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或者是自己方面武力略有下降,他们就会造反,最终得不偿失。而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国的头号大敌,虽然强大的汉唐都曾打垮过他们,让他们纳贡称臣,成为顺民,可是由于没有真正管理控制,所以一旦国内有变,那些“顺民”马上摇身一变,再次露出狰狞面目,抢掠中原、血腥遍地。而满清时,由于直接控制了蒙古各级政权,因此从未有过边患。
李志远虽然痛恨满清,但对它的一些功绩和做法还是相当支持的,因此李志远对于征服的定义就是名义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获取全部管理权力,无论打多久的仗,花多少军费,也决不接受虚假的臣服。虽然一开始可能比较吃力,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才能真正的利用这块土地的资源再去征服下一块土地。也只有这样才能越打越强大。
作者注:本来是安排了不少征战台湾的场面,但后来思前想后,决定全部砍掉了,原因有二,一是对当时情况不了解,据查书所得,台湾的土著多是在不同时期迁移的波利尼西亚人,虽然现代统称高山族,但他们绝非一族,他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应该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台湾并未建立过政权,估计应该与美洲印弟安人一般只有部落存在。另外有很多汉人为历史上各次战乱时逃去台湾,最早的记录应该是三国时期,但具体情况不详,怕写错了丢人。其二,大家都知道台湾问题非常敏感,万一不小心,被人来个文字狱的冤案,作者就惨了,所以决定放弃。虚写几笔带过即可。
第二十六章 回乡
    离开台湾后,李志远还是按老路,直奔杭州,再经泉州广州回谭州。在广州时,李志远视察了当地分行的发展,非常不错,无论是贸易还是造船厂,营利都很好。
李志远一开始还以为要靠其它产业来弥补造船的巨额投入呢,看来玉梅经营不错,广州分行的掌柜钱大有也很有能力,李志远于是交待钱大有几件事,想方设法从大食进口良种马,毕竟阿拉伯马名扬天下李志远总听说过的,还有争取在马六甲设分行。另外就是进口石油,虽然这东西国内比如酒泉也产,宋代时石油已经大量使用作为守城的重要武器,称为猛火油,尤其在西北部的城内都有此物。由于它在军事上有特殊用处,因此属于管制物,李志远不想太引人注目,再加上运输不便,所以没有采购,他打算直接从阿拉伯海运到台湾,然后分馏制成燃烧弹或燃烧瓶。单纯的汽油燃烧温度并不高,而且附着性不强,而燃烧瓶的话,是在汽油里加入橡胶一类的东西,使温度提高达2000度,再加上强大的粘着力,因此杀伤力大增。现在虽然没有橡胶,但按着这个道理,往里面加些能找到的有机物即可,比如松脂等,想来效果应该差不了多少吧,对于现在的木质帆船来说,这可是最可怕的武器。
李志远有一件事暗自后悔:应该把镜子直接卖几面到国外去,比如阿拉伯人辽人倭人等那里去,以前光想到在开封拍卖了,上次李志远走之前,已经做好一堆镜子供玉梅定期出售,但忘了交待卖到阿拉伯。现在的阿拉伯商人可是这个世界上经营地域最广的啦,通过他们可以卖到欧洲去,根本不会冲击国内市场。不过现在还来及,用不值钱的镜子玻璃等去换那些马,石油什么的正好。
一路匆匆,于崇宁四年五月二十七到达谭州。久别胜新婚,这一夜李志远与留守的五女极尽缠绵,五女相思成灾,总算盼到丈夫回来,反复求欢恨不得死在李志远胯下。六人大战一番几达天明,五女第二天都下不了床,都埋怨李志远。
“都是爷不好,弄得婢子死去活来还不罢休”,如云嗔道。
“就是就是,主子最坏了,婢子都求饶了,还不放过人家”,玉珠跟着帮腔。
李志远大笑,“昨天谁死抱着我不放啊,还说什么要化成爷身上的一块肉吗,还在倒怪起爷来了”
笑笑闹闹一上午就过去了,李志远觉得轻松极了,从去年以来就整天忙着练兵,出征,心里压力太大了,自到今天仿佛才放松了,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好好的休息两天,李志远开始下一步工作。目前台湾已经基本成为自己的后方,既然已经有了一条退路,现在应该可以为造反做一些准备了。
首先就要情报工作,目前都是由四海分行专人负责收集各种能公开的情报,现在有必要组建起黑暗世界的耳目。这个机构就由李小峰担任,这个人才是在李志远去台湾的一路上发现的,他是岳州人,他的哥哥被当地土豪勾结官府活活打死,妹妹被强奸,全家被赶出来,几乎饿死,最后被李志远收留,是李志远的狂热崇拜者。自从遭遇家变之后变得性格冷酷,再加上心思缜密,做事谨慎,是非常适合这项工作的人。由于不喜说话,李志远以前一直没发现,这次干脆把他从台湾再带了回来。
另外来还要建立宣传机构,工作重点是主动宣传李志远神化李志远,在穷人中积蓄力量,这件事由林文龙负责,他原是个说书人,对于吹捧本就很有一套,也曾流浪过不少地方,有些见识,现在还没人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他的工作难度不大。
其次是统战工作,主要针对中下级政府官员或军人。宋代军人尤其是厢兵的待遇很差,造反都不少,策反工作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这项工作没找到合适的人,再说还早着呢,所以只由陈义挂着名,暂时找了几个有亲戚在当兵的人联络一下感情。
李志远本来还在发愁怎么样才能把镜子卖到辽国去,与玉梅一谈,才知道玉梅早已在辽国南京(即后来的北京)和上京(即后来的?,该城已毁,位于内蒙巴林左旗)等设了分行。至于倭国,四海商行更是已经开始有定期的船班,所以已在首都平安京(即后来的京都)设了分行。李志远顿时刮目相看,没想到啊,他不过跟玉梅讲过一些贸易的概念,没想到她居然立即抓住并实施起来。
要知道在宋代,大多数人即使是商人也对广告啦扩张啦什么的很少有兴趣。总喜欢按部就班或者依靠官府的力量,想想也是,这时代的人几乎很少出门,不是“父母在,不远游”就是“安土重迁”之类的话,对外界了解不多,所以很少有全国性的大型商行,象四海商行这样的早就被当成异数了。
李志远并不是学历史的,对于玉梅提到的倭国平安京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他也不知道现在的日本史称平安时代,就是因为京城名而来,目前的天皇是鸟羽天皇,只是平安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镰仓幕府。不过,李志远的到来,已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变数,很多事情都不再是李志远所知的历史。
留下的人发展也很不错,虽然抽走了大量的人,但原来的框架还在,因此后来补进的300多人很快便进入了状态,现在正在学习训练中。李志远想想有必要把学校分成军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