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蓿侵刈铮且鞣诺摹6温纱蠖喑蕴坡伞�
四姬参拜了之后,英儿与那八个丫环便紧跟着参见主母,这八个丫环的名字是李志远取的,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春香,秋香,紫烟,芙蓉。有几个是照抄红楼梦里的,本想全取四香的,但是夏香,冬香不好听,于是改了两个,这几个丫头学知识很快,快把李志远留下的课本学光了。而且行为举止以及古文在玉珠的调教下,也非常不错,看来玉珠当初没有吹牛,对于调教女人确实很有一套。
王家也陪嫁了两名丫环,一个叫玲儿,另一个叫珑儿,都很有姿色,只不过年龄还小,暂时吃不到嘴里。
至于英儿,在玉珠的帮助下,英儿现在已经走出以往的阴影,再过几个月就满十六周岁了,所有人都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英儿也红着脸期待着那一天。
这天夜里,李志远简直象皇帝一样爽,难怪古代皇帝都这么短命呢。
李志远现在感觉自己那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简直不能想象,莫非真能象黄帝一般夜御十女吗?李志远不断的感谢着这时空幅射,虽然再也享受不到冰镇啤酒,享受不到空调房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但是作为一个男人,还是很快乐的嘛。
第二十二章 火药
今年里,李志远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出征台湾,就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台湾还基本是无人管,只有一些海盗和土著势力。李志远早就想动手啦,只是一来要打根基,又要准备人手,所以拖到现在。
那里可是块宝,土地肥沃,可以为造反提供大量粮食。而且可以提供一条后路,万一失败就先回岛上积蓄实力再图大举。
因此,李志远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准备上,目前勉强称得上骑兵不过一百多人。弓箭兵也差不多。由于宋代对兵器管得很严,弄到这些弓箭已经是极限了。马匹倒有两百多。
首先把身强力壮的家奴都编出来,约有七百多人,不够,马上派人再去买,李志远想,在五月初一之前一定要超过一千人。然后开始集中训练,由于普通步兵技能简单,所以三到五个月基本可以用了,准备好之后就出发。
由于远程武器不足,再加上早有想法,李志远开始试制手榴弹,黑火药和硝化棉以前就配了出来过,李志远试验过,效果不错,只是怕意外,只敢用小量的炸炸玩玩。至于硝化甘油,虽然材料都齐全了,但李志远一直没敢试做。毕竟以往听说这东西很不稳定。现在也要上马了。
首先就是黑火药的颗粒化问题,这个李志远是听说过,没见过,不知道这粉末如何能做成颗粒,但不要紧,不是说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吗?集中了几个学员和工匠成立攻关小组,把想法一说,丢了给他们试验,当然危险也都讲得很明白,还炸了一次给他们看,炸雷一般的声音,在地上炸了个大坑,四周摆放的木人等都炸得粉身碎骨。把他们一个个都吓呆了,有了感性认识以后,对于李志远制订的严格的安全纪律也乖乖遵守了。
李志远便转去加强军训去了,没想到才几天,这个颗粒化问题便彻底解决。再容易不过了,就象做面条一样,那些攻关小组成员说道。用酒精把黑火药弄潮调成饼状,用筛子一类的有小洞眼的象挤面条一般挤出来,下面用一木刮刀,不断往复刮着,弄成很小的细粒,再晒干即可。现在已经试过,效果不错。还有一个学员的办法虽然复杂,但更有可能成为将来的方向,前面都一样,然后碾成厚度均匀的薄层,用带细齿的齿轮象切割一般弄成小颗粒,晒干即可。只是由于技术较复杂,这个齿轮现在还没做好。李志远大喜,马上重奖,对于后一种方法更是加派人手协助。
手榴弹弹体也非常容易,只是点火装置把大家都难倒了,李志远知道有拉火,但原理是什么?怎么做的呢?李志远完全没机会听说过,估计仍然是摩擦起火,但因为是密封的,所以不可能是燧石。算了吧,做一小截导火线吧。手工点火吧。拉火的问题也留给技术攻关吧。
至于手榴弹形状,李志远记得看某本小说上说有个中国工匠的创造发明,将手榴弹做成两头尖锥形,由于尖锥里可以做更多的碎片,当投掷时,由于两头重量相同,下落时将保持水平,这样两端就能指向水平,碎片也在水平方向飞射,这样杀伤力更强。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式手榴弹,只可惜没能在现实世界出现过。李志远非常推崇,决心要把新式手榴弹推广一下,不过李志远还是个谨慎的人,目前的生产还是按普通的,只是找人开始试制一些新型手榴弹准备看看效果。
没想到啊,过了十来天,李志远本以为已经做成了一堆了,哪知道,那个小组却跑来诉苦,说是做不出来。李志远大吃一惊,这个工艺并不复杂啊,怎么会呢?工匠们详细说了才明白,原来,工匠们做出来的总是不能在落地时使尖锥保持水平方向,目前已经做了近百次,两头的重量是匀了又匀,但扔出时仍然都是尖锥朝下,李志远跑过去一看,确实如此,再一琢磨,马上就明白了,以现在的加工工艺和现在的称量方法根本没法精确做到两头质量相等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也就是说肯定有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由于重力加速度非常大,所以很小的质量差别马上就能体现出来,那落下时当然会重的一头朝下,也就是说两头尖端不是对着天空就是对着地面,那多放的破片不是扎到地里就是飞上天,杀伤力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小了。看来这个计划只有撤消了。
唉,李志远心里感叹:历史确实有偶然性,但更多是必然性啊,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多半还是有其原因的。
硝化甘油也安排了一些学生配制了,李志远当然是离得远远的,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嘛,李志远自我安慰道。
这个场地是个靠水的小院子,事先李志远已经把危险反复交待过了,人员都挑的是那种胆大心细,对化学有天赋的学员,实验很成功,两天就搞定,当然了,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用粘土吸收了之后,炸药非常稳定,接下来就是制作雷管,李志远虽然不清楚雷酸汞是什么,但用脚指头都能猜出来,除了浓硝酸还会有什么东西能被称为雷酸呢?
有了炸药,下面就是生产投掷武器了,李志远可是对投石机抱着很大的期望,以前在玩帝国游戏时,李志远就特别喜欢选锡台人,一堆投石机叫个爽啊。
李志远以前就专门找过会造投石机和驽等武器的工匠,他们以前都曾经参与过制作,于是便安排造了一台,造好后,李志远兴冲冲过来,装上标准大小的圆形石弹,李志远亲自画好标靶,试射第一发,倒,怎么准头这么差,离目标十万八千里,不行再试,再再试,李志远差点昏倒,接连十发都不中,李志远问了工匠,那工匠居然说李志远画的靶子太小了,方圆不过五尺,绝对不可能这么准的,投二三十发或许还能中一发。
李志远大吃一惊,详细了解才知道,抛石机由于工艺所限,所以使用中有很多麻烦,主要缺点在于,第一投掷重量小,一般只能投掷三五斤的石弹,重量增加一倍,生产抛石机的难度增加三五倍。第二,命中率很低,这一点李志远依稀想起DISCOVERY中提过英国海军在一战前做的研究表明,舰炮命中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那还是在有了膛线,抛物线等有了很多研究之后的情况,所以嘛投石机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故障率太高,发射百次,就得修理,越大的投石机使用次数越少,须要修复。李志远差点就准备放弃了,想想还是造吧,大量使用时还有很有用的,毕竟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对于敌方士气打击很大。
李志远只好静下心来帮忙改进,从工匠口中得知,宋代投石机按组成杠杆的杆数来划分级别,称为梢,重型的五梢或七梢,主要用于守城,每次使用时需要150…250人拉绳,可以发射百斤的石弹,威力确实很大,但消耗人力太多。最小型的投石机,只需两三人即可,可以每射一斤重的石弹。击中要害一样可以打死人。
李志远绕着投石机转了几围,总算想了个好主意,也不枉有上千年的差距了。李志远建议工匠,不要用人力直接拉动杠杆,而是将大铁块挂在杠杆这一头,固定住杠杆,需要发射时松开固定装置,铁块下坠,带动杠杆便将石弹发射出去。然后下面装上绞盘,用人力再将铁块绞上去,这样的话,所需人力大大减少,而且每次发射时的力量也更均衡,准确度也有所提高。
至于驽,李志远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期望,只要能给普通士兵远程攻击使用即可。但没想到工匠们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工匠造了一个车驽,可由牛马拉动,车上安置了五个射槽,可同时发射。射程最远可达一公里。而且士兵用的驽也非常强大,大多都是用脚力拉开的,射程并不比弓逊色,只是比较重,不利于携带。成本约一贯有余,比弓多出一倍。驽箭和弓箭的成本倒相差不多,约五十文,都是花钱的主。
看来得造炮了,以前之所以没造是以为没有好的钢管,做不出来,现在看来,实在不行就用铁管吧,寿命短点就短点吧,太重就造小点,射程有个一两里就行了。
要制这些东西,估计还得造个车床,可是自己并不是工科的,哪知道车床是怎么做的,不要说制造了,就连车床是做什么用的都不清楚,找了纸笔,把自己所知的写写涂涂,最终总结一下,车床:估计就是将高速旋转的力量,通过合理的刀具设计,转化成为某种方向或某种特征的切削钻等能力,将材料加工成某种形状。但自己最多只能想出一种简单的刀具,完成最基本的功能――切割,没办法,其它功能让工匠学员们自己在实践中创造吧。自己已经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一种重要的加工手段,总不能光靠自己想吧。
这么说来枪好象也要造了,直接跳过火绳枪制造燧发枪,用自己的打火机示范一下,这个点火机构实在太简单了,再加上自己平时知道的一些纸筒定装火药,圆柱形弹丸,膛线世界领先的知识等绝对可以造出威力无比的利器。
作者注:关于车床,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去工厂时偶尔几次在工厂见过以外,本人就没有接触过。以上种种全是本人凭空臆想的,不管对不对,肯定符合李志远的实际情况。关于这个手榴弹网上看书的人都知道是李富贵兄的创造,在这里拿李老兄小小的涮一把,请勿怪。随便说一句,本人对《曲线救国》和《商业三国》是非常推崇的,虽然小说本身有许多真实性逻辑上的失误,甚至有的时候让本人气得看不下去,但小说里充满对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的思考,两位作者追求的是如何才能真正的拯救中国,而不是象本人只是简单YY了事。这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才是本人最敬佩的。
第二十三章 唯武器论
李志远是个唯武器论者,他也承认士气非常重要,是仅次于武器的,但不管怎么说士气仍然只能排到第二位,只能在武器差距并不太大的时候起作用。他的理由非常简单,本拉登的战士士气高吧,都可以不要命了,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自杀式攻击更勇敢的了。可是美国人依仗着先进的武器,轻而易举将阿富汗打翻在地。而士气呢,再勇敢的阿富汗圣战者也不可能让美国轰炸机驾驶员投降吧。也就是说,武器的差距足以保证不需考虑其它因素。而士气只能在一定程度内发挥作用。
如果不同意,再来看看历史事实,在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军人士气够高吧,多次发动自杀式攻击,连伤员都拼命,在前期时美军几乎没能抓到俘虏,连美国人都胆寒,认为在想攻打日本本土,至少还得牺牲一百万美军! 可是日军这么拼命战场形势怎么样呢,美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再看一段很少有人提的历史,李志远也没能看过这方面的详细研究材料,可是从各种零碎资料中,可以知道究竟发生过什么。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以西班牙人为首的欧洲发现了广阔的世界后,纷纷开柘殖民地,当时西班牙人所持的是火绳枪,后来是燧发枪,他们以先进的武器横扫世界,非洲,美洲,甚至亚洲,所向无敌,尤其是美洲,印加帝国等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被全体屠杀干净,这段血腥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很少有人提过,李志远也并不想在这里给大家上历史课,只是请大家从这些事件中看清楚,西班牙人等凭着先进的武器征服了整个世界,连中国也差点就不复存在,难倒西班牙人所战胜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天生懦弱吗?难倒这还不足够说明武器是远胜过一切的最重要的因素吗。
再举一个例子,这有点投机取巧,但正好可以使那些拿着某本领袖著作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