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找到厂商,而自己也不好办,既然对方开了口,不送得罪人,送得多了价钱就低了,赚得就少了。而且由于名气太大,许多人都会想着李志远的钱,都想从他身上捞一把。这样的话既损失钱,又容易得罪人。
所以就推说是海外富商的货,自己只是代卖,这样的话,无论怎么请托,最多只是便宜点,钱还是没少多少。
至于数量,目前决定每月只造几个,毕竟这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宝物,既是宝物,当然要物以稀为贵啦,这可是身份的象征,一定要形成一种言论:哪位贵妇人如果没有它,说明老公很穷,或者老公不宠爱,是很丢人的一件事。
经过周密的安排,四海商行将第一面镜子通过童贯进献给皇帝,当然声称此物名玻璃宝镜,乃是为海外富商代卖之物,这第一面由四海商行购下,进献给万岁。
童贯如获至宝,亲自送往京城,这面宝物在有心人的宣传下,几乎无人不知,令得所有人都艳羡不已。连带四海商行也名声大噪。
童贯还为李志远弄了个清闲的官职,叫寻访使,品秩虽低,但来头不小,挂着为皇帝寻访宝物的大权。
这也是李志远反复考虑过的,毕竟在宋代,没有官职在身做很多事都不方便,而且宋代司法制度黑暗无比,(其实相对于明朝清朝来说已经好很多了,但享受过人权的李志远也没法接受)。比如:在当时只要有人告官府就可以抓,到了衙门不需要理由就可以直接用刑,要是有了口供就当成证据判罪,就算自己能挺住不招,可是被打也是很痛苦的事。难怪古书上有破家县令,灭门令尹之说。
等到所有人都听说过玻璃宝镜的大名之后,开封四海商行宣布拍卖两面玻璃宝镜,每面起价两万贯,顿时无数人蜂捅而至。
拍卖这种方式宋代尚未有过,为了长远打算,李志远特地为此来到开封,安排设立了四海拍卖行。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不断送礼行贿,再加上不断进献些奇异之物,使童贯在皇帝面前很是得意,因此双方关系一向良好。这次以重金请童贯说动宋徽宗,把拍卖行搜集奇珍异宝的优势说了一番。宋徽宗欣然下旨,由大内特许四海拍卖行专营的方式操作,连税都免了。哈哈,李志远笑歪了嘴,这可是垄断经营啊。当然了童贯也没白干,这四海拍卖行里也有童贯两成干股。
至于另外一个奸臣高俅,李志远怎么会忘了呢,他现在尚未发迹,只需少许金钱,就足够跟高俅拉好了关系。有他在宋徽宗面前帮忙搬弄口舌,做起事来方便许多。
等到拍卖行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根本进不去会场。不仅有后宫嫔妃,朝庭重臣,连外国商人都来了,结果两面镜子被不断竞价,最后分别以六万和六万一千贯被买走。
没想到,后来这个拍卖行竞然成了李志远利润的重要来源,虽然拍卖主业也很赚钱,但真正赚钱的时大内的特许,挂上为皇帝搜寻奇珍异宝的旗号,不但不交税贩卖各种物品,而且还公然走私,偷运各种限制品包括盐荼等。那叫个赚钱啊,这是后话不题。
第十八章 远见
这些天在开封除了忙着安排生意,李志远也见了不少大官,毕竟拉拢关系是很重要的。可是他一直想一个问题,这两天认识的大官不少了,自己也曾跟他们大致聊过对于外患内忧的想法,没想到几乎没人关心,也没人担扰将来。好象现状永远不会有改变似的。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书的时候,某些作者动不动就声称这些大臣能爬到这个位置要付出多少努力,因此肯定个个都是智慧过人,目光长远,远见卓识。初看上去好象很有道理自己当时也很赞同。可是按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狡猾倒是有,玩起权术那叫个厉害,官场上一点风吹草动就被他们看得洞若观火,一点小变化就能看出前因后果祖宗十八代。但对于社会经济、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很少发现谁能称得上有远见的,依自己来看,连短见都谈不上。
难道他们装傻,不会吧,自己问的又不是什么敏感问题,仅仅只是大势罢了。想来想去有些迷糊。忽然间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以铁铸一般的历史看将来,洞若观火。是啊,看看历史上的情况不就一目了然了吗?长远之见这个倒不太好说,毕竟时间长,变数多,那就以迫在眉睫但还未发生的危机来看,这样的话结果应该能看得清清楚楚。好好回忆一下历史书,都有些谁呢?
李志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当时北宋被灭,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散,南宋勉强只据半壁江山,应该符合上面的危机定义了,可是这样一员抗金保国的名将却被屠杀。常言说:狡兔死,走狗烹,可现在南宋不但不是猎人,而是那只被捕猎的兔子啊。自己的安全还没着落,就诛杀良将,这个恐怕无论如何谈不上远见吧。
再来看看历史,也是南宋,吕文焕固守襄阳二十年,蒙古人的尖刀在他面前无数次铩羽而归,在自己印象中连忽必烈都死在襄阳城下。而当时南宋的形势比岳飞之时还要危险得多,就这样的良将,朝庭大臣们却连援军都不派,坐看吕文焕灭亡。这些朝庭大臣谈得有上远见吗?
南宋末年,余阶镇守四川,抵挡蒙古军队多年,他所设计的钓鱼山城防御阵地堪称永不陷落的堡垒(事实上,蒙古人一直没能攻破,直到南宋已经完全灭亡后三年,守将绝望之下才主动投降的),这样的人却被朝庭大臣逼得服毒自死,难道那些大臣们不知道,余阶所保护的不正是他们的财产吗?
回想了中国的历史,很压抑,李志远又回忆起外国历史,迦太基统帅汉尼拨出征罗马,打得罗马人闻名丧胆。只是一个将领的胜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它地方的失败,迦太基人后来还是陷入困境,可是这样的名将,在迦太基最危急的时候却被流放。罗马人得知后欣喜若狂,派人将他毒死在叙利亚。在这时,那些迦太基掌权的人远见到哪里去了?
再看看曾经在玩《帝国2》时深受感动的法国英雄――圣女贞德,在当时法国几乎被英国灭亡,首都巴黎已经失守,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已经丧失信心的紧要关头,贞德勇敢地站出来保卫奥尔良、保卫法国,可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重臣却将她出卖给英国人,在国家尚未能保全的关头,在自己还随时有着成为俘虏的机会的时候出卖将领,这也叫有远见吗?
越想越明白,掌权的人=有远见卓识的人这种等式不过是瞎编。是想当然的。即便是李志远所在的年代,每个人都懂得,当官能不能往上爬,靠的是关系、靠的是马屁、靠的是欺上瞒下。跟能力,见识并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在一个声称民主治国、任人唯才的现代社会都会这样。那完全由皇帝独裁的封建社会当然只会更糟糕。
记得中国水利专家黄万里在1957年就强烈反对建三门峡大坝,列举了种种将来的危害,面对政府的最高指示,只有他一个人不放弃自己的良知挺身而出,为老百姓请命,结果被打成右派,几年后,他所预言的全都成了现实,三门峡大坝工程造成了更大的灾害。这样的人是人才吧,这样的人有远见卓识吧,就连瞎子都看得出他的才干。可他一直到1978年才平反,是清华最后一个摘帽右派,就算平反后,他也没能走了讲台,没能出版学术著作,因为他的学说和他的人格的存在,成了那些欺世盗名者,误国肥已者的背上芒刺!
也就是说官场不但不能培养有远见的人,反而有消灭有远见的人才的强烈趋势!因为官场不需要有远见的人,更不需要有良知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力是由领导决定的,跟老百姓没关系,跟事实更没关系,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李志远顿时一改以往的敬仰之心,完全是俯视的心态看着那些权臣,就象看一傻农民似的,农民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在李志远的时代,农村相对闭塞,见识浅薄,所以常被人耻笑。李志远也下过乡,虽然也见过不少聪明农民,也会玩阴谋诡计,也会伶牙利齿骗人,是有些小聪明,但无论如何谈不到有远见,更谈不上有大智慧。道理并不复杂:从没离开过井里的青蛙又怎么能懂得世界呢。
难怪得,这个世界会有“饿了没饭吃干嘛不吃肉呢?”这样的疑问?那些古代所谓的肉食者相对李志远来说不过是井底的青蛙而已。只不过青蛙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些权臣是根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看这个世界,他们所有的智慧都只是围绕着权力而已!
申明一下,李志远并没有对农民有偏见,他完全承认人是平等的,但是既然有比别人强的地方,肯定会有些傲慢之心,这也不算过失吧。
作者注:这句话是晋惠帝所说,他听到大臣报告说外面灾民没饭吃,被饿死,感到很奇怪,于是问道:没饭吃干嘛不吃肉呢?肉食者一时没找出处,指的是上等人,有钱有势的人,也代指国家大臣。
第十九章 罂粟
开封给李志远留下很深的印象,城市非常大,人口多达百万,市面繁华,各种物事应有尽有。尤其是御街,更是让李志远惊呆了,路面相当宽阔,全是大小均匀的石板铺成,路上干干净净,全无一般道路的灰尘,两旁种满了花树,还隔成几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花园式公路。
李志远还很冒失地想走到路中间去欣赏一下,结果幸好跟着的伙计机灵,一把拉住。原来,这御道不是等闲人可以走的,是皇帝出行的路,只有皇亲国戚才能通行,路旁置有黑杈,黑杈之外老百姓才能行走。如果不是伙计拉住的话,李志远轻则刺配,重则杀头。把李志远吓出一身冷汗,对开封的良好印象顿时变成对专制社会的痛恨。
在开封,有一天,他到开封张员外的静园赴宴,张氏经营米行,典当行,是京师数得上号的富翁,这一次邀请了很多官员和富商,李志远一向很低调,但也没想到张氏居然也知道他,看来对方的消息还是很灵通的。在宴会上,并没有太多人骚扰,毕竟现在李志远还是个地方小商人,虽然来势不小,但还不入开封巨贾之眼。
李志远对宴会的那些吟诗作对之类一向敬而远之,他不是不可以偷抄几句名篇,拿出来绝对敢说震惊四座,李志远其实刚到大宋时也曾把记得的一些名篇抄了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当然都是抄那些后来的文人的,连陆游、辛弃疾都没放过,至于李清照,李志远虽然不知道她的出生年代,但记得看《金石录后序》时写着李与其夫在靖康之难时逃亡江南的事,估计她应该已经写了不少词了,担心冲突,所以没敢抄。
虽然记得不少名诗词,但李志远后来仔细想过觉得不妥,就一直没拿出来过,因为他担心万一别人找他行个酒令、或者发现自己对什么韵脚之类一窍不通,那就会怀疑自己是偷抄的,那名声可就臭了,所以一向声称识字不多,从不参与这些诗词唱酬。
于是李志远便在张家的花园里转了转欣赏一下风光,确实是有钱人,园子修得非常漂亮,种了很多奇花异草,李志远暗暗称赞,突然间,看见几株根本没想到的植物,李志远两眼发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竞然看见了――――罂粟,李志远是学生物的,以前在学校花圃也见过,不怎么留心,没想到这里居然遇到了。使劲擦擦眼,又绕来绕去看了几遍,终于肯定自己的眼睛确实没看错。
想了想,问了一下园丁,确实就叫罂粟花。李志远感叹一番。
这天晚上,李志远一直想着这个目前还关在潘朵拉盒子里的魔鬼,感叹后世的鸦片战争。无意之中,李志远灵光一闪,想出一条妙计,心中激动异常,但是转念一想,这还是有风险的,要不要实施呢,李志远心中好生难以决断,不停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最终下定决心,就是它了!
匆匆忙完开封的事,李志远赶回谭州。现在这边的“军校”现在很红火,众多“士兵”们在打架中发现知识的力量以后,纷纷自学各种兵书,互相之间讨论,由于兵书中有很多互相冲突的地方由于李志远不在,就只好问李之华了,把他忙得不行,钻研好久还是难以解答,李志远倒是非常轻松,一句话就打发了所有的人,这句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们不要迷信前人的说法。
而炼钢的工匠已经建好了竖炉,已经开始试着使用焦炭了,效果不错,获得工匠们一致肯定。但由于对焦炭的燃烧时间,温度等特性不是很了解,现在仍在摸索中,李志远又没有温度计之类的设备,只好让他们多试试。但李志远也不是一无所知的人,毕竟来自21世纪,见多广识,大道理总是有的,比如提高炉温方面工匠并无多少办法,而李志远跑到现场观察几天,然后就提出将进风口的空气进行预热,这样一来效果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