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帝国 >

第104章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104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必要适当限制军法处的权力,所以发上谕称军法处并不能决定帝国高级军官的处罚,李志远要求专门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罚,虽然只是一起军事案件,但是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统一思想。
首先由军法处汇报详情,并附上初步的处罚意见。奇怪的是,军法处草拟的处理意见却比较宽容,跟海重一雷厉风行的查处完全不一样:柳长生降一级,第四师第十团团长、团政委降级留任。其它相关责任人记大过一次。
海重一在汇报时声称,这是考虑到柳长生的功绩做出的决定,在这一次会战中,柳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先后破辽国四座城,歼敌三万余人,立下大功,也得了皇帝陛下和总参的嘉奖。再加上张忆远也并没有真的被害,所以并无加害同僚的事实存在。因此做出如下决定。
李志远有些吃惊,朝堂上的许多大臣也有些迷糊,觉得海重一处事有理有据,既不严刑,又不株连,果然是执法的能手。
当然也有些善于官场的老油条如汪文等看出来了真正的内涵,海重一的心思其实很简单,这一次军法处已经出够了风头,得到皇帝陛下的认可了,就足够了。而皇帝陛下要通过朝会来讨论处罚,而不是军法处单独提出处罚意见,就已经是大大提升了军法处的地位,也就是说,军法处的影响不再仅仅是军队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国策执法机关,与此同时也已经隐隐表明皇帝陛下也不会允许军法处过多的影响军队。要不然,明摆着是军法的事,为什么要越过军法处由全体大臣讨论呢。所以可以肯定海重一选择的是这种不过份张扬的做法。另外相信海重一也会考虑到,经过这一次,军队中对军法处会有一些看法,有必要适当表示点善意,因此海重一就提了个很轻的处罚决定。如果最终终被接受了,那是军法处法外容情。如果最终的决定是别的,那也无所谓,因为最终决定肯定比军法处提的要严得多。
其实海重一正是这样想的,他最早定的处罚是相当严的,一听说,处罚要由全体大臣开会讨论,他心里就开始合计了,然后就干脆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以皇帝陛下玩弄权术的能力而言,要仔细想想或许能看懂,但一时半会的是想不出这一条来的。不过,跟下属勾心斗角、比心机只是下着,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这种傻事的。顺便说一句,往往有些聪明人喜欢把下属了解掌握得通通透透,随便下属心里怎么想的,一切上司都心知肚明,就象孙猴子怎么也玩不过如来佛一般。
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这些聪明人往往只能役使比他笨的人!看起来一切都在掌握中,感觉很爽,但却扼杀了作为团体的优势即与其他人合作的机会,也就断送了这个团体将来的发展。而一个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去跟下属比小聪明,比心眼。什么叫智慧,庄子的书中写了很多,智慧就是洞烛生死,明辨是非,清楚得失,了解大势,善于取舍。一个智慧的人他只会把握大局,而不会过多的去跟下属比聪明、玩心眼。这正是刘邦虽然才能不显,却能得到无数的能人相助,最终能得天下的原因,这也正是任凭诸葛亮有多聪明,但最终却饮恨五丈原的原因。这是题外话了,不多说。
所以,这个建议当然被朝堂上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认为有些偏轻了,有必要再加重,但有多重呢,这就分成了不同的意见。
副总理大臣郑居中首先站了出来:“陛下,军法处的意见太轻了,谋害同僚,抢夺功劳,此乃大罪。臣以为,首犯应该发配,所有从犯全部解职,并处以劳役。”
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尤其是旧宋的官员,他们一直以来跟新派官员们不怎么和谐,无论思想行为差距太大了。再加上,在旧宋时,一向是重文轻武,文官们一向对武将加以轻视。没想到中华帝国却把军人地位大大提高,因此早就有些看不惯了,跟皇帝意见相左的事他们也许不敢做,但是打打落水狗,那是肯定的了。
顿时朝堂上响起一片从重处罚的声音,新派的人员虽然也七嘴八舌,但一来分散,二来重量级人物如刘之华等又不肯表态,再加此事摆明了不占理,说起话来底气不足,因此眼见情形不好。
由于军方几个大员如李新、陆富贵都不在,兵部尚书周朝东便挑起了重任,但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对柳长生这一举动非常不满,觉得太丢了新式军人的脸面。但是作为同学,又加上新旧派系之争,因此他必须要尽力争取轻判。
周朝东是个聪明人,做事沉稳,口齿伶俐,要不然怎么也坐不上大臣这个位置,虽然军功不多,但说起来他的地位并不比功勋显赫的陆富贵、李新差。他的说话能力当然一流。他并不开口为柳求情,而是先把柳长生的过错批了一通,做痛心疾首状,然后又摆出了柳长生先后的功劳,确实,柳的战功是相当吸引注意的,很多人都被周朝东打动了,觉得这么个将才,轻率处置太浪费了。
看到表演效果不错,周朝东便提出自己的意见:主犯职务降一级,军衔降一级,转到地方部队任职,从犯降一级。
李志远觉得周朝东的想法是有些道理,但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没说到。
第二十三章 诚信
    听到这个说法,旧宋的官员不满了,但是周朝东的表演相当好,再加上柳长生的罪状确实不明显,至少张忆远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因此一时之间,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反驳,只能干巴巴的争执。
朝堂上又是一片嘈杂声,李志远很郁闷,但是讨论嘛,好象就是这样的,他也没有太多的法子。
只好任他们在下面争,自己漫无目的的四处看,无意中发现,一个殿内侍卫嘴里嗫嗫嚅嚅的,几次偷看自己,好象想说什么又不敢的样子。这些侍卫大多都是李志远培养的人,只不过长于武功,因此往往留下来担任安全保卫工作。虽然是亲信,但以他的级别当然不够格在大殿内发言。
李志远想了想,便冲他招了招手,那个青年人顿时很惶恐的左右看了一眼,确认皇帝陛下是否是冲他招手。
看到左右无人,便走上前来,躬身行礼。朝臣看到一个侍卫走到前面,觉得奇怪,便慢慢住了声。
行礼已毕,那名侍卫抬起头来,满脸涨红,喘了好几口气,才大声说道:“臣侍卫第三队副队长祁满金。”
李志远点了点头,说道:“朕看你似乎有话想说,是吧,现在特许你发表一下意见。”
“谢万岁。”那名侍卫大声说道,停了停,才接着说道:“臣以为,诸位大臣提的处置案都过轻了,以柳长生所作所为,实属罪大恶极,应当斩首。所以直接参与陷害同事的从犯都应一起斩首。”
此话一出,朝堂上一片死寂。大家都被这家伙的话惊呆了,真够狠的,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连李志远都反应不过来。
经过短时间的沉静,转眼间朝堂里象开了锅一样,许多大臣大声呵斥起来:“荒唐”,“放肆”这样的话不约而同的响了起来。
但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侍卫还是个“强项令”,面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居然毫不胆怯。
李志远看到下面一片混乱,便挥了挥手,身边的内侍立即大声说喊到:“肃静,肃静!”
看到无人说话,李志远便对祁满金说道:“说说你的理由。”
“臣以为,张忆远的生死与柳长生的罪行比起来不过是旁枝末节,柳长生的罪行不在于是否杀死了某人,而是在于他陷害同僚,破坏军中团结一体的信任!臣以前听皇帝陛下讲课时,皇上曾经分析过诚信对于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商业方面的用处。比如说:如果有诚信,人们就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过多的提防别人。从经营来说,交易的成本会低很多,不需要每事都要双方坐下来协商每一个细节,签一大堆条款等等。而对于政府也一样,如果有诚信,人们就会听从政府,而不是事事都要先看结果,担心政府能否守信,所以孔子说:国无信而不立。又再如商鞅变法时首先做的就是百金立木,以取信于民。
“臣斗胆以为,如果论起诚信的用处,在军中才是最为看重的。为什么呢?凡军人,无不以奉行上司命令为要,讲究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即所谓的令必行禁必止。
“实际上,这一行为就表明了一种信任关系,下级在尊行命令的时候,根本不加折扣,不加怀疑,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上级肯定不会故意陷害自己的基础之上。
“如果这事放任不管,那么将来,军中,无论是谁接到上级命令时,都首先会想,这个命令里会不会有什么损害自己的阴谋,就算没有,那这个命令是不是有必要找几个公证人,或者抄送一下上上级?否则自己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万一上司抢功怎么办,或者这个命令是个失误,到时候,惹出祸来,上司翻脸不认帐怎么办。
“如果一支军队上下级关系成为这样的情况,这支军队还能打仗吗?还能保家卫国吗?皇上曾经说过,刑罚的目的在于惩前毙后,在于警告:某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所以臣以为,柳长生必须严惩,以保军中诚信!”
这一段话说得畅快淋漓,看来他在肚子里想了一阵的。听完他的理由,殿上的众多大臣开始有些动摇,尤其是一些军队体系的军官,开始思考,祁满金的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要是军官们在前线接敌时来个先请人公证,再执行命令,这仗还能打吗?
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却是管师仁,他提出的理由是皇帝曾经说过不杀大臣的话,乃是仁慈之旨,所以严惩是有必要的,但处以苦役或者流放就可以了,但斩首肯定不行。
管师仁的想法得到了朝堂上很多大臣尤其是旧宋官员的赞同,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不杀大臣这一条既体现皇帝的仁慈,又可以确保万一自己做错什么事的时候,总不至于会完蛋。除了这一条以外,管师仁的第二个想法很简单,把争论从轻判与重判之争转变成重判与斩首之争,把郑居中的提议落到实处。迫使新派无法选择。
周朝东等人虽然眼看情势严重,柳长生眼看性命不保,而祁满金的意见也确实有道理,连自己也有些心动,看到皇帝都开始沉吟,所以不再争论从轻了,也改变立场,支持起管师仁来。
但是祁满金仍然坚持已见,他说道:“诸位大人,皇上说不杀大臣的本意是指,大臣无论是因为才能不足,见识不足,还是工作疏忽,所造成的后果皇上都不会过于计较,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算做错了,皇上都会宽容的。但皇上并没有说可以允许官员胡作非为,这种有意的罪行难道也允许姑息纵容。皇上的仁慈居然被下属官员当成为保护伞,公然做恶,这难道不是有意曲解皇上的仁慈吗,这难道不该严惩吗?”
可是管师仁也不差,两朝元老,要是连点理由都编不出来,怎么当官呢,他反驳道:“公然为恶当然需要严惩,但至于柳长生是否恶意,祁侍卫纯属臆测。下官倒是有些想法,柳长生虽然扣押了张忆远,但并没有真的下令杀害,这怎么能叫胡做非为呢?再说了,柳长生与张忆远争执多时,供词上写得明明白白,军法处也证实了,两人争吵过甚,一时意气用事,至于后面串通做假,那也是做错事之后才编造,虽然行为恶劣,但这怎么能跟公然做恶相提并论呢?
“更何况,皇上仁慈,宽恕官员的失误。因此,在未能确定官员是否真的公然为恶之前,是不是咱们也不应该怀着恶
这段话,说得许多大臣一致点头,连海重一都觉得不错。
李志远一开始觉得有些意动,是否真的要杀几个人呢?听了管师仁的话之后,又觉得姜还是老的辣。
再经过一会讨论之后,看到没什么新的意见出来,而且目前大多数大臣都已经偏向于从重处罚的意见,于是李志远最终决定:
首犯柳长生开除军籍,判处无期徒刑。所有明知是假但仍然直接参予编造假报告,或者本该上报但却不报的官员也同样处理。至于那些虽然参予,但级别很低,无权干涉的,罚50军棍。对于那些玩忽职守,不仔细查看下级报告的官员,处于失职处分,降两级,罚50军棍。对于此事中立下大功的军法官罗通,职务升三级,军衔从上尉提升到中校。对于此次参与调查的军法处人员,全体记一等功一次,主要人员升一级。
此次所有奖惩情况,通报全军。
并且,由吏部牵头,工商部、兵部、科学院以及刑部、军法部等协助,研究在政府、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中,诚信的具体的影响和价值,以及如何建立保护诚信机制。祁满金作为皇帝面前的红人,也被派到这个政策研究小组里,这也是对他的一次考验,如果顺利,那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作者注:本来是想写一长篇大论关于诚信的价值的见解,但是时间太紧,实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