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 >

第1章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第1章

小说: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相关
答读者“52mxm”问
    以下是引有52mxm的书评:
“大大;你也YY的太离谱了吧。黄巾之乱爆发时诸葛亮才四岁,庞统六岁,徐庶七岁。要YY没人说你,但也不能这样,那你不如把三国末期的名将,如姜维钟会邓艾也写出来。”
感谢他对我这篇文章的关心与支持,感谢他提出的宝贵意见。
关于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年龄问题为了服务于剧情,我进行了一些必要修改(比如糜竺、宋歌即貂蝉、诸葛亮等人)由于一时的疏乎,在修改前并没有告知大家,还请大家原谅。
在写这部小说时,我原本便没打算严格按史书记载来写。第一,是因为这只是一部通俗小说,对书中人的的具体年龄、身份、官位等,并没有太深究的必要。金庸大师的作品里面也出现过诸如“宋才女唱元曲”、“姑姑认侄为兄”的例子,为了服务于剧情,我想,适当地修改历史并不是一点都不可以的。
第二,说过历史,真正的历史是否真的和史书的记载相一致其实很值得我们商榷。史官也是人,他在写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在大家写三国梦想类小说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两本主要的参考书,其中《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我不想多说,因为它跟我这篇文章一样,都仅仅是通俗小说而已(天地良心,我并没有把我和罗大师相提并论的意思);至于《三国志》,史书作者的主观意识,也自然而然会使史书中的人物随作者的主观意识而偏斜。
就算能摒弃一切政治及主观因素,史官们写史,靠的都是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搜集材料。眼睛,指亲眼所见(亲眼能见到多少?何况眼睛也不见得能全信。)及翻阅资料;耳朵,指听别人的叙述。古代找资料并不像现在那样方便,许多细节只能靠史官的小脑袋自己想。而且他找到的资料也是别的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及主观印象写出来的,可信度本来就不够高,被重重引用后可信度就更加难以保证了。至于用耳朵听别人叙述,误差就更大了。所以,史书的可信度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高,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真的回到古代,我们眼前的,极有可能是与我们主观印象大为不同的景象。
基于这两条,我决定不会严格照史书写。也许有人会认为把武将们提前生出来的方法太过份了点,一来是我上网不易,搜索材料困难,对历史的方方面面了解得不够透彻,另一方面也确是我有意为之。
诸葛亮比张飞小很多这点我也知道,但签于本人对诸葛亮、庞统和徐庶比较偏爱(PS:这也是理由?),而如果照历史写的话,写个三四十万字他们也未必能出场,所以我迫不及待地便将他们“变”了出来。
很多作者为了照顾历史,与时间作着殊死搏斗,结果用了一大帮杂碎写到一统天下了诸葛亮(他可是所有三国类游戏中的BOSS级人物啊,不喜欢他不行啊。)还没出世。唉,好郁闷!我可不想这么郁闷,所以我用“修改器”把他们先改了出来。这么做如果大家觉得还是很不能接受的话,我表示歉意,以后会注意的。
其实我总有这样一种想法,很有意思,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现实中人回到过去骚扰历史,从他(们)改变历史的那一刻起,三国后期的武将们还有出生的机会吗?大家都知道,生命的诞生真的是非常的偶然,偶然到,诸葛亮的爸爸因为看到牧马城的特产后多赏玩了一分钟再和诸葛亮的妈妈“亲热”,生出来的小孩可能就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明(汗吧……)。当然,我不会做得太过份,让所有的历史名人都失去他们出生的机会,毕竟这只是YY嘛,又不是写论文,不用这么死板,不是吗?
希望我的说明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消除大家对我这个“历史修改器”的不满,继续支持我。欢迎大家提出心中的疑问与意见,在此,我对支持我的热心读者道一声谢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谢谢52mxm大大对我的批评,我不会把姜维他们“改”出来的。他们能不能出世还得看我的脸色呢!(奸笑中~~~)
关于专有名词
    …关于人名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青史留名,首先当然要他的才能还有他的性格,但我认为,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这个人的运气。
历史上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如恒河沙数。(PS:比如说我吧,想我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走到哪里不都是当主人公的料……谁?是谁在哪番茄砸我?)像一心当官不成的华陀,饿肚子说葡萄酸说出花来的陶潜,再近一点,名岂文章著的杜甫……
说老实话,我上面列举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虽然不能如愿以偿,却都在另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样的令世人睹目,为后世所景仰。但这种人只是少数,更多的,则要么是壮志未酬身先死,要么是碌碌一生无作为。拿三国的人物举例,有妙计无双的陈登陈短命,郭嘉郭夭折;有眼看就要成功却功亏一篑的于吉于点(儿)背,吉平吉倒霉;还有什么司马可怜(徽)、庞郁闷(德);更有像庞统、孟达这种倒八辈子血霉的家伙……以他们的才能,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机会,或许便能叱咤风云,只可惜时运不济,惜哉叹哉。
可他们好歹也还算是青史有名之人,可以想象,不知道更有多多少少能人异士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郁郁而终。
所以,在我的书中,我会让历史人物上台大显身手的同时,让一些更多的无名小将展现他们光辉的一面。以实现本人(相信许多朋友也有过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在憋屈的现实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欲望——这才叫YY嘛~~~
…关于地名…
少数民族的史料,实在是太少,也太乱了。所以在写少数民族的地名的时候,原则上是瞎编一气。如果朋友们有谁有兴趣和我一起瞎编的,可以通过书评提出意见(人名、地名、道具名、军队名,etc。 都行)。如果有谁知道当时真实的地名,也可以通过书评告诉我,能用我就用,能改我就改,绝不会让读者朋友们失望。
至于日本的地名,我想,就按现在日本的地名写了。因为我实在不清楚三国时代日本城市的分布和日本城市的名字。如果有朋友知道,欢迎通过书评告诉我,我在此谢谢了。
…关于日、韩、少数民族人名…
汉朝时期,汉民族几可算是当时东南亚唯一一个具有强大文明的民族。汉民族在与异域人民交流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中国文化。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把汉族文明与他们自身情况相结合,再经过上千年的演化才形成了今天中国周围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
而在三国时期,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包括韩国和日本那边的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化,甚至那些地方的居民原本就是汉人迁徙过去的,所以,他们的名字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如阎柔、孟获,etc。),而有些人名却又与汉人名大不相同(如蹋顿、兀突骨,etc。)。加上少数民族(包括日、韩)能留下来给我看的资料实在不多,而且太混乱,要根据史料一一对号入座比较困难。而汉人名与少数民族人民混用看上去也不是很舒服。
思之再三,我决定基本上摒弃史实中的匈奴单于、酋长名,统一改成外来语名(瞎编一通,反正编得不像汉人名就行……请各位不要打我~~),各位就当成是蝴蝶效应引起的国外政权的改变吧~~
至于日本那边的人名,我就以现代日本名来命名了。所以请大家在看到类似于丰臣、德川之类三国时期根本不存在的姓名的时候不要吃惊。把它们当低俗无厘头笑话看就行了(我给我家的小狗取了个名字叫やまたいちろぅ——山田一郎。大家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字的时候呢,就当我在给狗起名呢~~)。
小日本是一定要打滴~~,不然回到过去就没多大意义了(唉,本人就是这么一激进民族主义份子,这辈子改不了了。)但是什么时候打,该怎么打,就得看剧情发展而定了。引用一句歌词:“Look where we are; we (have) e so far;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long way to go。(看看我们脚下,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快10万字了吧——但前方还有更加漫长的路要走。)”希望大家能继续投票、点击支持,给我的主人公们踏进日本神社祭祖的动力,谢谢大家!!
千古忠佞有谁知
    一、关于陈宫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性格刚直烈壮,海内闻名。
陈宫其人,史书记载虽多,却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是先跟了曹操,后不知何故(《三国志》里说他“自疑”,多么牵强的一条理由!)投了吕布,并策反了当时曹操的好友张邈,一起在曹操的兖州后院放火,迫使曹操中止了对徐州的疯狂报复。陈宫自跟随吕布后,为布划策,曾一度大败曹操,令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但无奈吕布“每不从其计”,最终和吕布一起身死国灭。
很奇怪的是,曹操破了下邳后,活捉了陈宫,对他依旧十分器重,问他今后有何打算(《鱼氏典略》中写道:“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那就是一个让他活下来继续做曹操的谋士的信号了,但陈宫断然拒绝,慷慨就义(“遂趋出,不可止”)。曹操“泣而送之,宫不还顾”,陈宫死后,曹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现在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陈宫并非罗贯中大大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是个正人君子,相反,是一个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更兼卑鄙无耻的“小人”。原因总归是:
叛曹。陈宫的第一任主子是曹操,并屡次为曹操出谋划策为其顺利占领充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深受曹操器重,待之若“赤子”。但后来随着曹操占了兖州后人气陡升,什么戏志才、荀彧、程昱、郭嘉等顶尖级人才纷纷汇集门下,使曹操慢慢地不再对陈宫有依赖感,陈宫于是心生怨恨(搞得陈宫好象是曹操的第几房小妾一样……),终于瞅准机会乘曹操发誓要为父报仇尽屠徐州百姓的时候勾结吕布、张邈,在曹操的后院闹事,结果最终还是才不及曹操众谋士,被曹操大破。(废话!实力摆在那里,更何况吕布这混人还不听话,怎么可能打得过?!换谁来也是一样。)张邈被杀,他与吕布凄凄惨惨地逃到徐州投靠了刘备。
过不了多久,陈宫又做了一件不大光彩的事:夺徐州。乘刘备奉旨(传说是荀彧之计),与袁术交战之时(刘备当时的实力和袁绍简直没法比,却因皇旨一道,便毅然前往讨贼,连徐州城都没怎么驻守。这种心地,居然还有人说刘备阴险狡诈,心怀不轨,我真无语了……),唆使吕布夺了徐州,导致刘备的大败(袁术给吕布的书信中说:“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备乃举兵与术对战;术凭将军威灵,得以破备,其功三也。”)。(这件事中陈宫是否有参与我没有找到史料,只能凭《三国演义》中获知是陈宫的主谋。姑且算是陈宫做的吧。)
然后,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这个真实性嘛……),陈宫三番五次设计加害刘备,包括支持吕、袁联姻等。这时连罗贯中大大也不为陈宫说好话了,直把陈宫写成一个既自私又无远见之人。
这期间还有一个郝萌造反一事,《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郝萌造反,被高顺所破,郝萌部将曹性反郝,言郝萌受袁术所谋,而陈宫为其同谋。《三国志》中说:“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陈宫是否真如曹性所说与郝萌同谋我不清楚,但事后陈宫以性命证实了他的忠诚。若要论起“自疑”,陈宫在吕布那里干活比起在曹操手下,更应该有“自疑”的理由吧?
关于陈宫,史书上的描述大概也就这么多。《三国演义》里又多加了一段,说陈宫与曹操一同逃难,曹操斩杀吕伯奢一家九口,陈宫见其非仁主,便不告而辞的情节。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或许真有,却跟陈宫没多少关系。
于是有人下结论说:陈宫是个小人,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中的小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末了,还加上一句:不智。
可这里头总有矛盾。
陈宫的智商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陈宫的谋略连曹操都认可,可是却非常不识时务的去投什么吕布,还跟袁术关系暧昧,陈宫认人的水平,真就这么糟糕吗?可他一开始又投奔了曹操?听有人提起,陈宫所曹是因为其不满曹操重用小门阀。更奇怪,那他不是该投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吗?吕布又算什么东西?
陈宫的忠诚度更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别人说陈宫不忠,无非是他辜负了曹操的厚爱,后期在吕布手下时又老跟袁术眉来眼去(还是那句话,我没找到史料来证明,只能通过《三国演义》得知。)。照吕布老婆大人的一句话:“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