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回忆录-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坎鸪卸砉巳壳ɑ亍�
雍正帝时期,中俄之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在蒙古一带的边界。但不知何故,这两个条约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些原属于当时大清帝国的领土(本是蒙古人游牧的地区),划入了俄国的版图。
贝加尔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范围,当年的汉使苏武还曾经在湖区南面(如今的乌兰乌德地区一带)给匈奴人放过羊呢。该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因地层断裂陷落而成,长达636公里,平均宽度达48公里,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总面积约为3。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海南省的面积。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占到全球地表淡水量的四分之一。
贝加尔湖因湖内经常有火山喷发,带出的火山灰烬对湖泊起到相当好的净化作用,因此,湖水异常清澈,肉眼就可以看湖水面以下几十米深的景物。贝加尔湖原有水生植物600种和动物1200种,其中的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的特有品种,目前该湖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再说叶尼塞河,这条大河横穿了如今的俄罗斯,但究其上游,却是发源于如今的蒙古共和国西北部。雍正帝也未免太不把这大片地区当回事了,居然如此慷慨的将之划给沙俄,也许在他眼里,那里只是不毛之地而已。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两国边界稍显平静。但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个孱弱的大清帝国重新展现在世界面前,沙俄意识到这是东扩的好机会,便迅速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以加紧对黑龙江的侵略活动。
当时的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经不再有昔日的威风赫赫,国内外的各种矛盾,更是焦头烂额,一触即发。趁着这样的机会,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并于1850年侵占了黑龙江出海口的庙街,并将它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庙街是中国名字,本是中国渔民沿着黑龙江出海时的停留靠岸之所。俄国人没有什么想象力,也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底蕴,他们在中国边境上建立的城市,大都是以那些扩张先行者的名字来命名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可不就是其中的一个急先锋?
在随后的1854年里,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俄国人出动七十余艘舰船沿着黑龙江强行武装航行,并沿途设立军事据点,造成占领黑龙江下游地区的既定事实。1857年底,俄国干脆在中国的黑龙江下游流域上,非法设立了以庙街为中心的“滨海省”。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大清帝国正是内外交困的时期,内部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起义活动,外有因修约问题而导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1月,沙俄政府得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决定加快向黑龙江“移民”,并准备以武力为后盾,向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承认俄国占领黑龙江下游的既定事实。
随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1858年5月,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面见当时的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乘着英法联军已经攻占了大沽的机会,穆拉维约夫假意声称此行目的是为了“助华防英”,同时,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俄国人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曾有人说,俄国人做事情一贯“三分抢、七分赖”,是最会看菜下饭的民族之一,诚然!在一战结束的时候,它可以先和德国签订割让大片土地的密约,但德国一战败,就立刻翻脸不认账;二战前,它也可以先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加紧备战;甚至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它怂恿朝鲜发动战争,最后却要求中国去收拾烂摊子,帮他们擦屁股。这就是俄国人。
奕山显然还没有那么傻。他严正指出,中俄两国的边界早由《尼布楚条约》划定,“百数十年从无更改”。穆拉维约夫见讹诈不成,就干脆把早拟好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要求第二天就给答复。在随后的谈判中,俄方一直无理取闹,纠缠不休。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穆拉维约夫给奕山下了最后通牒,并恫吓要使用武力进行谈判。
当夜,瑷珲城外,俄国兵船上枪炮大作,彻夜不息。而中国这边,守军却少得可怜,完全就不是俄国人的对手。在沙俄的武力威胁和恫吓之下,奕山最终被逼屈服,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充其量只能算是未经认可的草约。这个条约只有短短三条,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但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上面说的那一小块地区,就是我们通常称的“江东六十四屯”,当时中国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瑷珲条约》把本是中国的领土变成了俄国境内的中国“飞地”,后来俄国人趁着庚子年(1900年)中国的那场混乱,强行驱赶并屠杀了那里的中国居民,将江东六十四屯据为己有,这是后话。
《瑷珲条约》作为城下之盟,清政府当然没有批准,还为此严厉处分了奕山等人,但俄国人并不罢休,他们在等待更好的机会来迫使清朝中央政府承认这个条约。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前,俄国人已经强行侵占了海参崴一带,并把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后,俄国人又故伎重演,假装积极的从中调停,而奉命谈判的恭亲王奕䜣不明就里,加上求和心切,竟然还真请求了俄国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斡旋。
伊格那季耶夫心头大喜,大拍胸脯说保证让英法联军撤出北京,但是有个要求,那就是同意俄国人的领土要求。奕䜣对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异议,为了让英法联军早日撤出北京,便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奕䜣毕竟年纪尚轻,哪里知道俄国人的诡计!其实英法联军根本就没有长期占领北京的计划,被俄国人这么一忽悠,奕䜣还真以为俄国人神通广大呢!后来奕䜣得知真相后,连呼上当,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中国人不懂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吃亏上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事实上是在确认《瑷珲条约》的基础上,变本加厉的将《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给了俄国,并为侵占中国西北部领土埋下了伏笔。
《中俄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瑷珲条约》规定的管理权没了!)。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乖乖,俄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割占了中国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是英法联军知道,不被气疯掉才怪呢!更可恨的是,在英法联军已经撤出北京后,伊格那季耶夫居然还威胁奕䜣说要召回英法联军!
俄国人果然是个火中取栗的高手。
《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图们江以北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全部划归了俄国,中国通向日本海的出海口则完全被封死。从此,俄国人打开了东方海洋的大门,而库页岛也就此改名为萨哈林岛。
《中俄北京条约》还涉及了中俄西段的疆界。同治三年(1864年),沙俄再次强迫清政府于塔城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国领土,包括原属中国内湖的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共计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
清朝时,中国西部疆界应在巴尔喀什湖。19世纪后,沙俄在中亚开始殖民扩张,并把俄国的边界推进到中国的斋桑湖,直至卡伦线,随后又武装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喀拉塔勒河、伊犁河等七河地区。1854年,俄国人强占了阿拉木图,并把伊犁河下游一带据为己有。
沙俄趁着清政府正值内乱,援引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部边界走向的规定,逼迫清政府赶紧订约割地,承认既定事实。在谈判中,俄国人坚持要以中国“常驻卡伦(类似哨所)”为界,强迫清政府接受俄国的划界方案。
中方代表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对俄国单方面提出的方案严加驳斥,认为“常驻卡伦”并非中国的国境线,就是按照中俄《北京条约》第2条规定,中、俄两国也“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划界,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游等地仍属中国,俄国无权霸占。
俄方代表理屈词穷,就开始横加破坏,耍横耍赖,并派出军队强占伊犁、塔城地区中国常驻卡伦西侧的战略要地,阻止中国军队出常设卡伦查边;还派人在斋桑湖、额尔齐斯河和伊塞克湖周围设立哨所、垒石立界,伪造碑界的既定事实。
1864年9月,清政府在外有沙俄大军压境、内有新疆回民造反的形势下,被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这样,中国西部的3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的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完全侵占。
斋桑泊宽400里,景色壮美,碧波万顷,乃护卫新疆塔城的天然屏障;巴尔喀什湖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西淡东咸,几乎半个台湾省大;伊塞克湖本名称大清池,得源于天山雪峰,湖水清澈,这三个湖泊,乃是镶嵌在中国西北的三颗明珠,就这样落入了沙俄的手中。
苏联解体后,斋桑泊和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伊塞克湖则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我国古代著名的汗血宝马的故乡,就是大清池(伊塞克湖)附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也是出生在这一地区的碎叶城。
一眨眼功夫,老母鸡变鸭,李白居然也成了外国出生的人!
固然,我国古代疆域变化极为的复杂,而且也没有具体的国界概念,统治者大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边远之地,尽是蛮荒。但就近代而言,特别是民族国家兴起后,中国国境应当以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开始形成的稳定疆域作为衡量标准,那就是北起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南至南海诸岛。
但是,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总共割去中国144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今天两个法国与一个波兰面积的总和。对照历史,沙俄是中国近代屈辱史里的最大受益者,但很奇怪的是,它并没有和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这就不得不佩服了!
3.2、鸩占雀巣,外贼侵地妄称王
新疆地域辽阔,天山纵横其中,通常以此为界限,分为南疆和北疆。在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滩的边缘,河流交错,点缀着一些绿洲,在绿洲的中心则形成了城市。近代数百年以来,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但也有很多其他民族如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等,各民族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影响力比较强大。因此,在近代历史上,因民族和宗教而引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变故。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之时,新疆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此时的清政府,注意力大都被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内地起义军吸引,对新疆的控制有所放松,南疆先后出现了三个较大规模的割据叛乱政权,即库车的热西丁霍加、和阗的哈比布拉帕夏与喀什噶尔(今喀什)的司迪克伯克。
三个割据叛乱政权中,以喀什噶尔的司迪克伯克危害最大。司迪克本是一个趁乱起事的西域枭雄,占城为王后感到底气不足,人心不稳,便想请一个有宗教和贵族背景的人来压压场子,以帮助维持统治,后来他左盘算右盘算,最后选定了一个人,即当时避居在浩罕国的布素鲁克,即当年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的独子,一个血统纯正的白山派“霍加后裔”。(和卓为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为“圣裔”,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来也用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匐。)
说起这张格尔,乃是当年的大和卓之孙。“大小和卓”之乱被平定后,新疆安定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躲在中亚浩罕国避难的张格尔仍旧贼心不死,19世纪初他在浩罕国的支持下,屡次潜回新疆,试图制造混乱,夺回原来的权势。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