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些事儿-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齐桓公写了一封信给鲁庄公,说自己手足情深于心不忍,要鲁庄公代劳杀了齐国*公子纠;其他两个同谋犯管仲与召忽,则引渡回齐国,自己亲自来治罪,以泄心头之恨。你们是开开心心地答应呢?还是要我们打得你们答应呢?
鲁庄公看了信,心中瓦凉瓦凉的。他刚战败回国,屁股还没坐稳,齐桓公的威胁信跟着就到,行事如此果敢,手段如此毒辣,自己跟他比,实在是差得很远,从前真是小瞧此人了。
第一章 齐桓受胙(6)
铁的事实告诉鲁庄公,与齐桓公这样可怕的对手为敌是很不智的,好吧,为了国家社稷,那就杀了公子纠吧,虽然从辈分上说,他是自己的亲舅舅。鲁庄公为文姜之子。
*不是赛跑。赛跑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第一名有金牌与奖杯,第二名也有鲜花和掌声;可是在*中,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最后一名不仅被淘汰,还得掉脑袋。
于是,公子纠死了,死在了自己亲弟弟与亲外甥的手里。说起来,公子纠公孙无知齐襄公鲁庄公齐桓公其实都是一家人,但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面前,所有亲情都变成了狗屎,这就是孔夫子所深深叹息的“礼崩乐坏”。
公子纠死后,鲁庄公又将召忽和管仲打入囚车,准备将他们押送回齐国,然而召忽却说什么也不肯回国,他当众发表了一番“忠臣不事二主,士可杀不可辱”的政治演讲,然后就自杀殉主了。
然而管仲却不肯死,他乖乖地钻进囚车里,还在半路上欢快地唱起歌来。据《管子》一书的记载,原来管仲的君臣观生死观非常之“离经叛道”,他说:“死君这种事儿我是从来不干的。我只可以为三件事去死,一是社稷破,二是宗庙灭,三是祭祀绝。如果不是这三件事儿,我不会白白去死,因为我死了对国家不利,活着才有利于国家。”这个观念看起来倒是蛮现代,其实很古老,只不过中间断了两千年,所以我们今天突然在古书里看到才会觉得有点突兀。
另据《吕氏春秋》记载,管仲唱的这首歌名叫《黄鹄》,词曲创作者正是管仲本人,歌词原文我就不引用了,没有什么意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翻书,或者也可以去听听台湾摇滚歌手赵传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大概意思差不多。
管仲为什么身处囹圄了还有心思当“摇滚歌手”?他当然不是为了出唱片。原来,他害怕鲁国人反悔把他抓回去,所以编了这首歌让押送他的士卒们学唱,俗话说边走边唱行者无疆,有了歌声的刺激,大家自然就走得不累了,结果一行人脚底生风,三两下就顺利进入齐境。鲁庄公后来果然反悔了,他想任用管仲为鲁相,可惜追之不及,悔之晚矣。《吕氏春秋》于是说管仲深悉“役人之术”,也就是所谓激励之法了。
现在问题又来了,管仲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鲁相不当要去当齐国的囚犯,难道他就不怕齐桓公杀了他以报一箭之仇吗?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他与鲍叔牙多年前一段感人肺腑的深厚友谊。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中国的传统教育,喜欢把伟人的少年时代吹得天花乱坠,好像他们生下来就天赋异禀道德高尚,孩提时代就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甚至连上天都要降下异象来以资鼓励。其实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很多伟人的少年时代不但平凡无奇,甚至有些狼狈,乞丐流氓比比皆是。
号称中国古代自周公旦以后第一伟大之圣人管仲,年少的时候就很不起眼,他有点像秦末淮阴乡下的韩信,贫而无行,正宗的小混混一个。不过人家韩信比他还好些,没饭吃只是到朋友家蹭,而管仲却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不过估计水平不高,所以好几次被逮个正着,所以时人评价他是“城阴之狗盗、天下之庸夫”(城阴,今山东高密)。实在是很有损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
好在后来管仲碰到了鲍叔牙,两人一见如故,于是一起合伙做生意,但这家伙做生意也不老实,亏了钱算鲍叔牙的,赚了钱却自己拿大头,对此鲍叔牙却毫不以为意,仍然无怨无悔地为管仲付出,世人对此都非常不解。
第一章 齐桓受胙(7)
时过境迁,后来管仲功成名就,他的爱妾小婧问及此事,管仲深深地感慨道:“鲍叔不以我为贪,乃知我贫也。”
或许大家会认为鲍叔牙是个没有原则的烂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管子》书中记述,鲍叔牙此人疾恶如仇,闻一过而永生不忘,对自己对他人甚至齐桓公都非常之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但他为什么偏偏对管仲如此宽纵,信任理解以至于如斯地步?我只能说,鲍叔牙是个独具慧眼的人,他早已看出管仲胸中沟壑万千,身具圣贤之姿,远非常人可比,绝不能用一般的小节去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瑕不掩瑜。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真正的朋友。甚至超越了普通挚友,达到莫逆知己的境界。
小婧接着又问他们后来生意做得怎么样,管仲脸上顿时露出了无奈的苦笑。
不怎么样!当时齐国的经济尚未走上正轨,市场混乱,生意难做,管仲好几次转换经营方向,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把老本儿赔了个精光。然而鲍叔牙也没有因此责怪他,反而自己将债务全部扛下。世人都说他们俩傻到家了,一个做事傻,一个做人傻。
然而每到这时,鲍叔牙总会对管仲露出真诚的微笑,安慰管仲,要管仲别听那些人瞎讲,还说管仲只是运气不好,自己从来就没有一刻怀疑过他的能力。
小婧听到这里,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打转儿了。
“然后呢?”小婧哽咽着问。
后来,管仲不做生意了,去政府里做公务员,但还是很倒霉,三番两次被辞退,这下子连管仲的老母都开始骂他不成器了,然而鲍叔牙仍然矢志不渝地站在管仲身边,安慰他,鼓励他,支持他,在他最失意最沮丧的时候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直到现在,管仲还记得鲍叔牙在他赋闲在家时鼓励他的话:管君,你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你之所以老是碰壁,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只是时机未到罢了———我相信,只要给你点阳光,你就能灿烂起来!
讲到这里,管仲忍不住目视远方,眼眶湿润。
而感性的小婧,早已是泪流满面:“太,太感动了,再……再后来呢?”
再后来,管仲光荣地参军了,可又在战场上非常不光荣地逃跑了,两次三番,恬不知耻。所有人都骂他是个胆小鬼,然而鲍叔牙再次站了出来,为他辩解:管仲不是畏死,只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啊……
管仲做小偷没成功,经商赔光光,打仗当逃兵,即便吃上“皇粮”拿了“铁饭碗”,也每每被裁员,人倒霉倒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够稀奇了。不过还有更稀奇的,齐国的“国父”姜太公七十岁了还一事无成,只能跑到渭水河边钓鱼玩儿,如此大器晚成,更加是一个*,可见中国传统教育里说的“英雄出少年”,完全是狗屁。
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齐僖公为两个儿子招辅导老师,鲍叔牙和管仲分别面试上岗,事情的结局,管仲再次很倒霉地站错了队,不仅站错了队,还差点杀死了齐桓公;更“错误”更“可耻”的是,他居然在公子纠死后,并没有自杀殉节,反而心甘情愿地进入鲁国囚车受辱,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他违反了士的节气,是为不“仁”。孔子还因而颇为管仲辩解了一番。
对此,管仲的解释是:“吾之所以为此,乃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理;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申于诸侯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吾莫用小白。”
第一章 齐桓受胙(8)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认为我被齐桓公俘虏后委屈求全是可耻的,可我认为有志之士可耻的不是一时身陷囹圄,而是不能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人们认为我所追随、拥戴的公子纠死了,我也应该像召忽一样跟着去死,不死就是可耻,但我认为更可耻的是有大才而不能施展出来匡助天下。齐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遇事不耍小聪明,行事稳重不急躁,而且深谋远虑志向高远,但这世上只有我才能充分发挥他这个潜力股而成就大业。
说到这里,管仲便问小婧道:“你怎么看这件事儿?”
小婧道:“召忽的殉死,比活着更伟大;您的生,比殉死更伟大。”
管仲欣慰地笑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与夫人也!”
正如管仲所言,身为知己好友,鲍叔牙不仅不认为管仲可耻,反而向齐桓公推荐他担任齐相,然而齐桓公始终无法忘怀当初管仲对他的一箭之仇,所以坚决不同意,说:“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管仲名夷吾,字仲。
一个差点伤害到自己的人,一个差点毁了自己一生的人,齐桓公不杀他就很仁慈了,还要用他为相,给他数不尽的尊荣富贵,这听起来是不是太离谱了一点儿?
鲍叔牙连忙解释说,当初管仲是公子纠的臣,他射你是正常的,不射才不正常呢,如果现在他当你的臣子,他也会帮你射别人的。
齐桓公沉默,鲍叔牙说得是没错,但他心中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鲍叔牙接着表示:“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则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认为自己和高傒都属于守成型干部,而管仲才是开拓型干部,他才能帮助齐国获得霸业。
接着鲍叔牙又狠狠地夸了管仲一通,还说自己有五个方面(政治、军事、礼义、宽民、信民)不如管仲,这个管仲,就是天下奇才,就是社稷之宝。如果主公你有称霸天下之志,就该尽弃前嫌,重用仇雠;但如果你心无大志,只想当个太平君主,那么就当我鲍叔牙啥都没说。
齐桓公终于点头了,他毕竟是个有远略有大志的人。既然老师鲍叔牙把管仲说得这么玄乎,那么寡人就当管仲从来没有射过那一箭吧。所谓贤君无私怨,为了齐国的大业,寡人可以选择忘记。
这里,齐桓公又表现出他的一个优点了,那就是忘记。
别小看了这个优点,它非常难得,它需要大智慧大气度才能做到。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的箭下,如此深仇大恨,问天下有几人能轻松释怀,然而齐桓公竟然说忘就忘了,而且终其一世,都再也没有提起过,仿佛这件事儿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譬如古希腊七哲之首泰勒斯有一次夜观星象,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的色雷斯女侍取笑他说:“你只记得头上的东西,而忘记了身边的一切。”泰勒斯摇摇头回答:“我忘记了大地的不平,但却获得了整个星空。”
由此可见,忘记不一定是坏事儿。战国时代信陵君窃符救赵,力退强秦,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魏国名士唐雎就劝他说:“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有些事情不可忘记,有些事情却不可不忘,不明白这一点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儿。
正因为如此,所以管仲囚车一进入齐境,齐桓公就立刻派人解其桎梏,以朝车(指的是朝廷重臣朝见君主所乘的车)迎接回都,并点起火把祛除不祥,杀纯色公猪进行祭祀,又斋戒十日,为管仲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如此大的阵仗,从前通常只有大军凯旋才会这么折腾,但齐桓公为的却是一个曾差点杀死自己的齐国“狗盗、庸夫、逃兵”,群臣闻之无不骇然。
第一章 齐桓受胙(9)
等到管仲快到临淄,齐桓公又亲自出郊迎接,与他共乘一车,大张旗鼓地回朝。
路上,临淄城万人空巷,都来瞻仰国君如此重礼请来的贤人到底是谁,结果发现竟是国之大仇管仲,百姓无不骇然。
大家没法儿不骇然,春秋初期不像战国时代,士阶层尚未崛起,治理天下都是诸侯大夫们的事儿,像管仲这样的底层士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碰触国家大器,何况他还劣迹斑斑,有过谋杀国君未遂的罪名,而齐桓公却如此尊贤欲以之大用,的确有些惊世骇俗了。
外举不避仇,齐桓重用管仲,比之唐太宗重用魏徵,如何?
到得朝中,鲍叔牙见了管仲,老友重逢,悲喜交集,两人抱头痛哭,从此“管鲍之交”名扬天下。后世不知多少人欲求管鲍这样的生平知己,可惜知己难遇。战国时代的孙膑引庞涓为生平知己,庞涓却残忍地断其双足;楚汉时代韩信引萧何为生平知己,萧何最后却将其诱杀。人心如此难测, “管鲍之交”也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传奇,变成了千古绝唱。
唐朝诗人杜甫曾叹:“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李白也叹:“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李杜二人关系算是不错了,但比起管鲍来,他们还是差得很远。
唉,我这一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