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仪祉主持下泾惠渠于193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1932年6月20日举行放水典礼。泾惠渠建成后,灌溉了55万亩农田,后经扩建,达到了近70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对农民如雪中送炭,百姓广受其益。当时有的农村老太太请人写了杨虎城、李仪祉的牌位当菩萨一样供奉在家中。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建成发水,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这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32年冬,杨虎城又决定要建设引洛水利工程。他听完技术人员的汇报后很是高兴,决定要和测绘人员一同去踏勘线路。
1933年2月,杨虎城和测绘人员一起沿澄城永丰镇南所勘测的渠线,翻岭越沟、披荆斩棘、艰难行进。当他登上铁镰山望见引洛灌区时特别兴奋,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出:“好大的同朝平原啊!”遂决定加快测量进度,争取早日动工。1933年7月,引洛灌区地形图测绘完成,翌年开始施工,在开凿铁镰山5号隧洞时,遇到了流沙,工程进度因而受阻,杨虎城焦虑万分,多次亲到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探讨解决的方法。惠渠是继泾惠渠建成之后,续建的第二个水利工程。在设计规划中还有梅惠、沂惠、胥惠、襄惠、汉惠等渠。在泾惠渠建成后百姓看到了效果,得到了实惠,因而上上下下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民都希望政府能把计划了的水利工程继续建设下去。
不幸的是,就在1934年春季,洛惠渠刚刚开建之时,杨虎城被免去了省主席之职,只担任西安绥靖主任,不能直接领导陕西的经济建设了。但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改善陕西民众的生活,对水利建设依然热情不减,在水利建设经费不足时,不惜从自己掌握的军费中拨款补充,并从部队中调拨士兵参与工程建设。对水利建设进展,他非常关心,经常到工地视察,就一些不懂的问题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讨教。他不但自己去还经常带着儿子去,杨拯民回忆说:时任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看到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渴望,看到我父亲对水利事业的执着热情,以及群众对他的拥戴信任,所以也不掣肘干预,让父亲继续抓下去。遗憾的是“西安事变”后,父亲被免职逼迫出国,加之全面抗战爆发,使他与李仪祉先生的陕西水利建设宏大计划,未能完全得以实现。但当时已建成的泾惠渠和1937年完工的洛惠渠第一期(灌溉50万亩),使陕西人民受惠至今。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2)
1932年6月20日《西安日报》全文刊登杨虎城在泾惠渠放水典礼大会上的书面讲话,在讲话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建设思想。他说:“我们半殖民地的中国,环伺着如狼似虎的帝国主义,用各种方法侵略,时时有亡国之可能。在事实的表现,人们所容易察觉者,如东三省之丧失,上海的血战,已经到存亡的关头;而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危机,每为人们所忽疏的,就是从社会经济上看,已呈国本动摇的现象。“我们知道,中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是以农业为国本的国家,85%的人民从事于农业,而我们看看各地方的农村经济,业已完全破产;江浙为产米之区,而所食的米,是由美洲、安南、暹罗等处运来的洋米;北方为产麦之区,而所食的面,是美国的面粉;其余农业副产物,触目多是舶来品。以农立国的国家,而民食操于外人之手,岂非国本动摇?!“所以欲巩固国本,必先恢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欲发展农业,舍兴办水利,其道莫由。陕西素称沃野千里,而现在则不然,已变成亢旱三载六料不收的赤地千里了。
这是不是土质有变化呢?不是,而水利失修,有以致之。西北因地势高,森林少的关系,雨量恒感缺乏,从历史上看,每数十年总有‘秦大饥’等等字眼的记载,差不多成了周期的旱灾恐惶。尤其在最近大灾中,死亡二百余万,有十余县的农村,不仅破产,简直十室十空,其惨状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其原因虽甚复杂,而其最大者,厥维水利失修,有以使之。“分析整个国家尤其陕西的社会经济是如此,同时再根据先总理给我们的遗教,在《建国方略》内,特别提出力谋农业之发展,北方各省建造森林等等,都是要从水利入手。同时当十九年我们奉命来陕的时候,蒋主席谆谆告诫,特别关心陕西的灾情,教我们力谋农业之发展及振兴水利等事。就是党国各先进,亦无不以陕灾为念。所以在财政极困难的时候,无一次会议,不以拯救陕灾列入议事日程。
但谋救灾,必须有两个条件,就是交通、水利。交通方便,可运输粮食,使人民不致饿死,然欲求根本解决,仍需兴办水利。根据以上情形,所以我们到陕以后,军事政治一切尚无头绪的时候,就在兴办水利的原则下,先提出引泾的问题。但是在大灾之后,财政状况,已陷于山穷水尽,实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幸赖华洋义赈会、南洋侨胞以及大慈善家朱子桥先生,竭力赞助,塔德、安立森诸先生详细计划,用人力财力的帮助,结果共费去一百余万的金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到今日始告成功。“现在我们说到泾惠渠的本身。引泾溉田,在秦朝的时候,已有溉田45万顷的郑国渠。汉朝时的白公渠,尚可溉田4500顷。厥后历代失修,到前清乾隆时仅可溉700顷,到清末只能溉200顷。民国以来,陕西士绅之提倡修渠者甚多。到民十时,华洋义赈会吴工程师曾测勘一次。十一年李宜之先生充水利局长时,曾有详细的计划,当时分甲、乙两种办法。正和华洋义赈会商议办法的时候,因国内政变关系,遂寝其事。所以直至我们到陕后,才和华洋义赈会决定用乙种办法,用钱少而成功速。
当时决定由华洋义赈会捐40万,檀香山华侨捐15万,朱子桥先生捐洋灰二万袋,省政府担任40万。其初省政府因财政困难,议决在泾阳、三原、高陵、礼泉、临潼等五县,发行50万水利公债。其后因灾荒之后,人民无力负担,改由省库支出。到现在计算,省库已经支出47万,将来各支渠的花销,尚不能详细预定。共计花去不到120万。而所溉的田,按一月一次计算,至少可灌溉到100万亩。每亩旱地与水田的比较:每亩每年可增加收入10元,全渠每年可增加1000万,也就是每年直接可有100万人不受天旱的影响。在五县之内,每年忽然增加到一千余万的收入,农村经济,不只可以恢复,实在可以发展。泾惠渠之完成,是我们兴办水利的开步走,是我们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声,也是我们挽救农业危机,繁荣陕西,巩固国本的开端。我们要依据我们的建设计划,努力完成其的水利工作,如 水、渭水、黑水、洛水等。凡在陕西境内的水,就要使它成了发展农业的要素。”“政治上,在泾惠渠的流域,我们要划成一个实行地方自治的模范区,用经济的力量,推动政治。将来全陕水利有了成绩,同时政治也就建筑了新的基础。”⑨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3)
渭河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的水道,东西贯穿800里秦川。为了利用好这一资源,杨虎城多次到宝鸡峡实地考察,谋划兴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造福于更多的百姓。在他的领导与支持下,1933年开始了渭惠渠的勘测设计,1935年开工,1936年12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次年12月全部工程完工。渭惠渠长140公里,灌溉西安以西地区农田约50万亩。在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对梅惠渠工程进行了勘测设计,1936年开工,1938年建成,灌溉了岐山、眉县农田约30万亩。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使受灌地区的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在没有化肥的时代,小麦亩产可达300余斤,棉花亩产皮棉60多斤。农民过上了殷实的日子,关中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除上述水利工程外,杨虎城还领导了关中地区黑惠、涝惠等渠的测量与规划;主持了陕北织女、绥德等渠的筹建、开工,陕南褒惠、湑惠、汉惠、冷惠等渠的规划;还组织力量对黄河防洪、航运、灌溉、发电都提出了规划。奠定了陕西近代水利事业的基础。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杨虎城还规划和建立了秦岭造林苗圃、植棉试验场、蚕桑试验场、渭滨保安林、草滩垦殖畜牧场、陕北垦殖区等一批农业科技园地。在担任其省主席期间,决定将西安城北郊关庙等四村渭河老岸以北760余亩滩地,筹办垦殖牧畜场。为了办好这个农业示范区,他曾三次与应召回陕改良农业的陈兆骝恳谈并聚餐,倾听陈兆骝关于农场建设的意见。陈兆骝告诉杨虎城主席,“他拟于本周内先考察西安北郊草滩地质,再组织草滩农场办事处,农场约分农艺、园艺、畜牧三部,农艺改良棉花、麦子、高粱之种植方法,园艺为各种农事副业及蔬菜之实际试验,畜牧即养蜂等事项。”在杨虎城的支持下,草滩垦殖畜牧场办了起来。而且陆续有外国专家在那里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解放后,西安市民所喝的牛奶都是由该畜牧场供应的。杨虎城认为,陕西连年荒旱,最大原因是因为森林缺乏,以致气候干燥,晴雨不调,故每到一处即面令各县长切实引导人民多植树木,期成茂林,以调雨量而防旱灾。在其被解除省主席后依然关注植树造林工作。
为了继续推动此工作,1934年3月他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的名义决定:在西安城西关外大操场附近由部队植树5。5万株。关于树苗,除省建设厅补助1万株外,尚余之4。5万株已令炮兵团团长孔从洲从速购办。之后;他亲临西关视察兵工植树状况。面告各部队长官督饬士兵各按规定努力工作,并勤加浇水俾树苗成活,完成兵工植树造林计划。
发展交通 促进发展
杨虎城说:“但谋救灾,必须有两个条件,就是交通、水利。交通方便,可运输粮食,使人民不致饿死。”因此,他在大抓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注重了陕西的交通建设。他将交通建设列为了陕西省民国二十年施政大纲的第一条。计划修建西潼汽车路、西长汽车路、西凤汽车路、西榆汽车路、西榆汽车路北段、凤汉汽车路、西商汽车路;加设长途电话。并在省政府下设立了公路局,由王若僖(德国留学生,江苏人)为局长。为推进他曾下令西安至潼关沿途各县分段修理汽车大道,并严令载重大车(铁轮)在汽车大道行驶,以免轧坏汽车大道。
为了加速公路建设的速度和减少开支,他曾调动数千部队,参加了西安—兰州、西安—汉中的公路建设。为加快陕西与外界的交流,在他的要求下,欧亚航空公司开设了西北、西南及京沪直达线,如西安至新疆、至成都,又由上海至西安等航线。他派部队架设沟通全省的长途电话线,为此1931年5月曾致电大荔、渭南、咸阳、兴平、三原、泾阳县政府:“本部即日派员架设大荔至渭南、咸阳至兴平、三原至泾阳间长途电话线。着各该县政府限电到二日内,速筹长二丈四尺、稍径四寸之电杆:大荔、渭南各500根,兴平、咸阳各200根,三原400根,泾阳300根,备用。除令本部交通队派员催取外,合亟令该县府迅即遵照办理,无稍延误,是为至要。”⑩发展陕西的铁路,也是杨虎城非常关注的问题。他认为能将铁路修进陕西(以前陇海铁路只到潼关),将会促进陕西社会、经济以及军事的更大发展,十分有利于西北地区开发与发展。于是千方百计地做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作,使西安与陇海铁路连结的铁路工程上马。为了把铜川的煤运出来,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利用江浙四大银行的投资,修筑了铜安(铜川到西安)铁路。为了修好铁路,他主动与陇海铁路局局长钱慕霖联系,给予钱工作上许多支持。西安火车站的选址建设,他亲自出面做西安回民的工作,因建站涉及了回民墓地的搬迁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回民和铁路方面都很满意。
教育为本 培养人才(1)
杨虎城曾说:“我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有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在生活、斗争、军旅生涯、生死拼搏、社会磨砺、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实际中得来的,这是经验。”他说:“世界上的知识有两种获得方式:一是在实践中通过时间磨炼得到的,这要碰许多钉子,遭很多艰难曲折,以致流血伤残,乃至牺牲,我的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很艰苦,不容易。因为我那时受家境条件的限制,只能走这条路。”同时他还认为,陕西的贫穷落后主要是由于政治的腐败,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所造成。但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也是其中重要因素。因此,他只要有点财力的权力,就积极兴办教育。如前所述,杨虎城在靖国军时期就乐资办学。执掌陕政后,首先,将振兴教育列为重要的政纲。针对教育经费长期短缺没有保障且被随意挪用的状况,将商税、棉花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