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

第27章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第27章

小说: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将骄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客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曰,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铖于君。君持铖柄以授将,曰:“以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男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兵书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3 本章字数:1764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混战时期,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任蜀国丞相时,主持蜀国军事,指挥攻魏战争。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著录,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三国志》及唐、宋类书中有反映其军事思想的记述。
战略思想:
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淫(邪伪),不在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政治,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如承认荆州被孙吴攻占的既成事实),“略其衅情”,以“求犄角之援”(《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治军思想:
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战胜大国,诸葛亮主张把建军重点放在提高军队质量上,从多方面增强战斗力。
①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认为有节制的部队,即使将领无能,也不会被打败。街亭失败后,主张精简将士,实行变通之道,强调“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为使蜀军战术胜人一筹,他作八阵图,演练部队。
②主张以法治军。认为蜀地过去威刑不肃,失之过宽,应当纠之以严,“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张裔传》)。强调高级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讲究信用。当部下违反节制导致街亭失守时,他遵循《春秋》古训;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贬官职。
③讲究为将之道。要求将帅志虑忠纯;晓畅军事;为人表率,善于捕捉战机。要求主将与各将领同荣共辱。鼓励部属“勤攻”自己的缺点失误,以求集思广益,事业有成。
④重视改进武器装备;改善后勤保障;一方面讲究武器质量,发现质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责任;一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力图以技术优势弥补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连弩,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并以此装备5000连弩士;又发明木牛流马,以节省人力,提高军粮运输效率。为支持长期作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北伐中,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同时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
作战指导思想:
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其南征,虽然是以强击弱,仍然坚持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争取服南人之心,为下一步攻魏创造安全可靠的后方。北攻魏国是以一州之地攻击数倍于己的大国,由于荆州已失,改由一路出兵。反对采用悬危的作战方案,主张安从坦道,十全必克,乘敌无准备或兵力东下、关中空虚的时机出兵,并交替变化各次进军路线,隔绝陇道,动摇敌境夷、汉人民。鉴于远离本境作战,每战力求速决。魏军坚壁不战,企图疲弊蜀军时,改在敌境久驻屯田,以求战略上持久作战。攻城受挫后,转变为以野战为主。每次退却,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长于治军和战略谋划,为时人和后人所称羡。自宋以来,兵书多伪托其名行世,成为一时风气。
兵书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3 本章字数:9760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