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

第44章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第44章

小说: 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地点选择的动机,是竞争或生产力上的优势。这方 
面通 常比较少被注 意到,后文会 有进一步讨论 。这种选择是 , 
将某项活动或一群活动放在最能创新或提高生产力,或最有吸 
引力的环境之中。 
活动 地点的选择 不仅包括“在 哪里”,还必须 决定据点的 
数目。一项活动可以在单一国家进行,由它供应全球,也可以 
同时在好几个国家或地点进行。企业能通过活动的进行,获得 
规模经济或快速进步、缩短学习曲线的好处。集 
中一群有关联的活动在同一个地点,也可使企业 
在这些活动中达成最好的协调。反过来说,活动 
分散在好几个地点,可能有助于节省运输与储存的成本、避免 
将活动放在单一国家的可能风险、特别设计那些易受当地市场 
差异 影响的活动, 以及有助于学 习到各个国家 和市场的状况 , 
并将信息传回总公司,以回应当地政府的压力。 
全球化企业应该分散为了获得这些好处所必须执行的活动。 
如果企业能尽可能把许多活动的地点置于一处的话,会提高它 



326 
活 动 地点 的 选 择 不仅 包 括 
“在哪里”,还必须决定据点 
的数目。

的效率和创新的容易度,使转运和协调成本降至最低。有时候, 
企业必须把活动迁往一个国家的目的,在于获得可在其他地方 
致力发展其他活动的能力(或得到当地政府许可)。比方说,企 
业在许多国家建立当地的装配厂,有助于它进口需要规模敏感 
的零部件,同时在其他地方集中生产其他规模敏感型的零部件。 
企业必须分散的特定活动,应该是那些尽量不会牺牲规模经济 
或学习曲线,以及最不需与其他活动紧密协调的活动。 
活动的协调 
全球化战略也能借由协调跨地点的活动,而有助于竞争优 
势。协调各地活动的方法、技术和产出决策,会激发一些潜在 
的竞争优势。这里面包括,回应比较优势变动的能力(像原料 
价格或汇率);分享不同国家的经验;针对在不同国家购物的 
流动性客户,强化企业品牌声誉(如麦当劳或可口可乐);服 
务跨国型客户时,可以增加本身的差异化或更有效率;借着扩 
张或紧缩当地业务的“胡萝卜加大棒”战略,增加与政府谈判 
的筹 码;或是借由 选择竞争的地 点,以最具成 本效益的方式 , 
来回应竞争上的威胁。有些好处是与经营效率有关,有些则能 
强化公司的独特性地位。将协调活动的潜在优势,与企业让每 
项活动单位自主运作的好处相较,然后再依当地状况来量身打 
造活动。当本地需求和条件不同于其他地方,且所有的顾客都 
是当地人,又没有规模经济顾虑时,国际化战略容许分散式活 
动享有高度自主性,便可以带来好处。实务上,协调和自主性 
之间的平衡,要视活动性质而定。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327

跨地点的协调确实有一些固定的形式,包含设定共同标准、 
交换信息,以及分配据点之间的责任。涉及跨国分配责任的协 
调,例如指定以生产特定机型给不同地点的全球性责任,将能 
形成规模经济。涉及信息交换的协调,则能获取全球性学习的 
好处。如此一来,协调便能让企业认识到分散活动的优势。反 
过来说,协调活动失败将会减少这些优势。协调的核心事务是, 
如何将分散各地的活动信息、技术和其他知识,放在特定地点 
进行整合,并反映在产品、工艺和其他活动上面。母国大本营 
常执行这些基本的功能。 
跨地理区域、分散地点的协调,对组织的挑战非常高。挑 
战来自如何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个别经理人和子公司的诱因, 
与全球化企业联结为一体。有些形式的协调,例如在不同地点 
进行零部件生产的责任分配,就不需要持续地交互进行。 
全球化战略的类型 
全球化战略的部分竞争优势,来自于地点;而另一些则来 
自整体的全球网络及其运作方式。全球化战略通常始于地点上 
的优势,以反映企业的竞争地位。这项优势让企业渗透到国际 
市场,并 克服在其他国家竞 争上的先天性劣势 。 
若企 业在 不同 国家 的竞争 不会 出现 不对称 的情 
形,竞争将会维持跨国本土化的形式。 
最初选择的地点优势,可以通过全球化网络予以延伸和补 
充。其他地点的优势,也能借由分散式活动获得。全球化竞争 
绝非只有单一形式,主要是看特定活动是采取集中或分散进行, 



328 
全球化战略通常始于地点上 
的优势,以反映企业的竞争 
地位。

各种活动的所在地点,以及活动之间如何协调等。在跨国本土 
化产业中,产业结构有利于高度分散式的配置,每个国家事实 
上会包含整个价值链。在这类产业中,由于各国事业单位几乎 
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因此带来丰厚的获利。当全球化网络的竞 
争优势,足以克服本国或以国家为中心的竞争厂商的本土化重 
心和握有当地知识时,产业的竞争便会全球化。 
全球化战略因此千变万化。在速食产业中,麦当劳使用特 
定的全球化战略,迥然不同于英特尔在微处理器产业,或波音 
公司在民用飞机产业的做法。图9 … 2描绘了花旗银行的全球化战 
略:如同在许多服务性产业中一样,花旗银行将分行业务、营 
销,甚至许多形式的流程活动分散,并主动协调各分行的形象、 
设计和服务标准;至于各地自主性,则相对比较少加以着墨。 
通过以全球化战略对抗本土化战略,企业可在成本和利益 
上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创新,增加全球化战略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图9 … 2 花旗集团:在零售银行业的全球布局与协调 329 
集 中 
协 调 分 权 
扩 散 
。 共同 的品牌名称 
。 产品 开发 
。 软件 开发 
。 全球 化信息基础 设施 
。 信用 卡清算系统 
。 人力 资源培训计 划 
。 一致 的企业形象 
。 分支 机构一致性 的设计 
。 一致 的服务表现 
。 适 应当地语言 与企业文化 
。 遵 守法规 
。 分支机 构与自动提 款机网络 
。 电子银 行中心 
。 广告和 促销 
。 地区型 处理中心

的优势,或减少不利的因素,以重新定义竞争。比方说,贝迪 
公司(Becton Dickinson)创造了一次性皮下注射器的全球需求, 
比起可重复使用的玻璃针筒更好用。部分是因为贝迪公司首先 
采取行动,因而崛起成为世界性龙头厂商。其他厂商则以推出 
竞逐规模经济的新方法,或推出新产品设计或工艺以降低满足 
不同国家需求的产品成本,来推动本身的全球化。许多全球化 
产业的盟主能够崛起,原因是他们很早就能有所察觉,并且切 
中目标。1 9 8 3年,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 vi tt)对全球 
化市场的研究,将企业兴起的原因归因于世界性产品所带来的 
好处。3 然而,一般人常忽略的是,这篇文章更强调,企业并非 
被动地回应既有需求,而是借着率先采用新的细分和营销方式, 
来创造世界性产品。 
地点与全球化竞争 
全球化竞争使企业借着跨国协调活动,而获得与地点无关 
的竞争优势。不过,全球化并未抹煞地点在竞争中的重要性。经 
过对数百个产业的研究,其中包含服务业、软件、先进材料和生 
物科技等新崛起的领域,产业龙头一般将总部设在少数几个国家, 
有时候就是某一个国家。4 专栏中的三家企业案例都吻合这个规 
则。本田公司不仅是日本在汽车和摩托车产业成功的例子:汽车 
业中有9家大厂,摩托车业中有4家大厂,它们都是日本企业。同 
样地,惠普科技并非美国在这个产业中惟一成功的企业。领导电 
脑工作站、个人电脑、医疗设备和测试测量仪器等领域的厂商, 
正是美国企业。主导胰岛素出口的诺和诺德工业,是1 9 8 9年由两 



330

家丹麦企业合并而来。诺和诺德工业虽然是全球工业酵素的龙头 
大厂,其他丹麦企业在这个领域也很活跃。 
领导厂商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的特点,清楚地显示了地点 
对竞争的重要性。美国就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尽管美国境 
内贸易自由,语言和法律相同,各州也有很大的类似性,然而 
特定产业中,成功的竞争厂商所在地点,并非平均分配在各州。 
出版业者大量集中在纽约市;电影和电视产业在好莱坞;办公 
家具业在密歇根州西部;针织品与家庭装饰产业在北卡罗来纳 
州 ;制药 业在 费城和 新泽 西州 ;人工 体骨 和关节 在印 第安纳 
州,此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例子。5 在每个发达国家,或多或 
少可以发现类似形态的地理集中性。6 
进一步检视诺和诺德工业、惠普科技和本田公司等全球化 
企业 ,在活动上的 布局和协调, 也可以显示地 点的强烈影响 。 
单单看跨国企业在各国分散活动的做法,很可能形成误导。企 
业的多元化通常意味在外国的活动频繁,但是这些活动可能是 
扩张到全然不同的产品领域。事实上,在某些行业中,很少有 
分散性的活动。 
在评估地理的分散性时,更重要的分野是,不同国家的活 
动形态之间的差异。国际企业倾向于集中在单一国家进行它们 
最复杂的活动。这些地点通常,应该说大多数时候,也就是企 
业的母国。诺和诺德工业的胰岛素产品市场遍布全球,有些资 
源的取材也是全球性的,但是它是价值链中最具战略重要性的 
活动 ,例如所有生 产和核心产品 、工艺研发等 ,都设在丹麦 。 
本田 公司的 制造和营 销遍及全 球,但是日本仍是它拟定 战略、 
设计,以及生产最精密零部件,例如所有发动机核心研发的所在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331

地。惠普科技的营运项目,超过16 000种行销全球的产品,然 
而它把每项产品的全球责任集中于某一特定地点,包含核心制 
造、研发和决策。 
另外一个证据来自A B B,通常我们认为A B B公司是企业无 
国界的典范。7 A B B在全球有多个营运据点,但也将建立企业战 
略,选择产品开发的优先顺序,与分配各国某一地区的产品生 
产之全球化责任,予以厘清。像德国在变压器上居于领先全球 
的地位,电子驱动器在芬兰,流程自动化在美国等。此外,跨 
国企业在重新安排特定产业的总部,从一国迁往另一国的频率, 
似乎也正在增加。 
比较优势V S 。竞争优势 
强势的全球化竞争与本地领导角色,明显存在着竞争优势 
的矛盾,我们也可以借此认清各地点之间的竞争,正从比较优 
势模式转变成更广义的竞争优势模式。在地点之间,基于成本 
较低 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原 料、资金或基 础建设等),或 
规模形成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大多数产业的竞争 
优势,更无法带来较高的薪资。今天,全球化让企业借着到海 
外寻求如原料、资金和一般性的科学知识等资源,甚至有选择 
地分散活动,以获得低成本劳动力或资金的优势,而形成比较 
优势。全球化企业必须这么做以获得经营效率,否则未能分散 
活动以获得比较优势时,将会落入竞争上的劣势。不过即使这 
么做,未必就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的优势。 
同样地,本国市场的规模,远不及企业渗透海外市场的能 



332

力重要。先进科技让企业有能力降低、抵消或克 
服许多比较优势上的弱点。就好比日本厂商尽管 
有国内土地和能源的高成本难题,却借由率先进 
行精益生产,进行节约空间和能源的创新,而在 
许多产业称雄。新科技会减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8 同时向外寻 
求专业化供应商的做法,让垂直整合的重要性大不如从前。 
地点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是否可取得低成本原料,或是 
规模等传统条件,而是来自运用原料所造成的卓越生产力:基 
本原料只会造成竞争上的劣势,而非优势。一个地点能维持它 
的优势,在于这个环境能提供企业更有生产力的经营、持续创 
新, 自我升级到更 精密的层次竞 争。创新不只 是狭义的技术 , 
还包括营销、产品定位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在这样的地点,最 
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会比其他地方的竞争对手加快脚步 
超前,甚至侵入原本靠传统方式经营,凭借较低成本的生产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