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尔衮-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第三个论据,多尔衮的皇父称谓,反对者们也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驳。他们认为这个蒋氏所写的《东华录》里面之所以记载皇父,它是说什么呢?是清朝它的君主对某个臣下,注意,是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在什么情况下对某个臣下的尊称呢?在他立了大功以后,无以赏赐,没办法再给他加封号了,所以就赏了这么一个封号。因为前面他立了很多功,最后被定为皇叔父摄政王,在定为皇叔父摄政王以后,他的功劳一天比一天大,老在打仗,老在立功,所以后边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了,汉文里面没有什么词汇了,所以就只能给他定为皇父摄政王。他们还举例说,用皇叔父摄政王的满文举例说,这个皇叔父摄政王,它在满文里面应该是怎么写的呢?说的是大汗,也就是皇帝了,大汗的叔父父王。他们说满洲人经常有这种传统,跟谁好就管谁叫爸爸,说有这种传统。
那他们还进一步论述说,实际上,多尔衮的封号是一步一步叠加累积才到了皇父摄政王这儿,你看最开始他就是一个摄政王,后来呢?他立了功,所以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后来诸位注意,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有一个汉族人御史,他这个人的名叫赵开心,他就注意到了叔父摄政王在汉语中的问题,叔父摄政王到底是谁的叔父,是我的叔父,是你的叔父,咱们家一共祖孙三代人,到底谁管他叫叔父,这个叔父成为官称了,他说这个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上了一道疏,说:“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你就说不明白了,所以,在他的强烈建议之下,各部开始讨论,讨论他的建议,最后通过了他的建议。把叔父摄政王改称为皇叔父摄政王,皇帝也很高兴。
那再后来呢?也就是到了顺治五年,1647年10月的时候,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又觉得,多尔衮又立了大功了,所以颁诏,大赦天下。大赦天下,第一句就开始这么写:“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最后各部各院集体讨论,应该叫什么,前面已经叫皇叔父了,现在应该叫什么,最后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皇父摄政王。反对者们认为,从此以后,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朝的所有公文,在涉及到多尔衮的问题上,您查,《清实录》,或者去查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清史档案。您在那里能够找到什么呢?皇父摄政王这个词,是专门指多尔衮的,而且不光在中国的史书上您可以找到,您可以看朝鲜的《李朝实录》,它这里面也记载的是。从顺治六年以后,一直开始记载,就叫皇父摄政王,他们认为皇父摄政王这个词,在中国的史书上,从顺治五年十一月就开始出现了,在朝鲜的史书上是顺治六年二月开始出现了,而我们人所共知的太后下嫁是顺治七年年初,从时间上不对,所以,不存在太后下嫁的问题。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五(2)
另外,反对者们还对这个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皇父摄政王这个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就跟我们汉族人的一些政权,他们的一些统治者对自己的臣下立了大功,觉得这人太棒了太牛了,最后怎么办呢?给他一些称谓,也就是叫父的,比如说西周,有一个姜尚,周武王就称姜尚为尚父。春秋有一个齐桓公,齐桓公就管管仲称为仲父。还有,三国,蜀汉的后主刘禅,他就管诸葛亮叫相父,相是丞相的意思。他说,怎么就许你们汉族人,汉族的皇帝管他的臣下叫尚父、仲父、相父,我们满洲人叫一回皇父就怎么了呢?有什么新鲜的,不一样的道理吗?他们还进一步论述说,你看,光绪管慈禧太后叫皇阿玛。尽人皆知,这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太后就变性了?就变成男的了?你不能这么论述吧,所以他们认为,叫皇父,恰恰证明她没有下嫁给多尔衮,这是他的第三个方面的批驳。
反对者们认为,张煌言的确写了《建夷宫词》,而且他们认为呢?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正方所提八个观点中惟一的一个直接涉及到太后下嫁的,所以,如果把这个批倒了,那你认为已经下嫁的人你就没戏了,所以他们全力以赴对《建夷宫词》进行批驳。
他们认为,《建夷宫词》有三个原因导致它不能作为论据使用。《建夷宫词》的第一个不符合,从《建夷宫词》的名字,就不对,它带有浓厚的民族偏见,本来人家是清朝,或者您最不济叫后金也可以,叫金也可以,不叫,非得按照汉人传统的您原来在那儿建过一个州叫建州,叫建。夷呢?对东方少数民族诬蔑性的称谓,夷蛮戎狄,东方是夷,南方是蛮,西方是戎,北方是狄,夷蛮戎狄。这个诗,从头到尾,十首诗彻头彻尾的内容都是对满洲的诬蔑。所以,这是第一,偏见,不能成为证据。
第二,他认为张煌言本人出生在异地之口,他写的书,写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你不是在这儿写的,你人不在这儿看着他写的,你好几千里地以外,你写人家的事,这就不可信,这就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除此之外,他的第三点论述,他认为,这个诗词跟史料不是一回事,诗词可以比赋,可以夸张,所以诗词就不能算史料。你拿什么说都可以,就是不能拿诗词说,诗词就靠边站,我这历史考证里头没有诗词,这是他的对于论据四的批驳。
对于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反对者们进行了考证。他们说,有的人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可直到现在,我看到的顺治谕旨都不知打哪儿抄的,谁能告诉我原文在哪儿,在哪本书里,你从哪本书里看的,在第几页,这本书的可信度如何,这本书现在在哪儿?史料在哪儿?没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最后这谕旨就真的了?所以他们认为,你要想说这顺治谕旨是真的,可以,拿来让我看看。我要看不见,抱歉,没有。我认为这个不值一提,您拿来让我看看,行不?看完了我就还你。这是他对第五个方面的批驳。
对于第六个方面,风水墙的诉说。对于风水墙,反对者们也进行了批驳。他们认为,太后入关以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长期生活在顺治、康熙身边,对于年轻的顺治和康熙,冲龄继位,都是几岁继位的小孩,保护、辅佐了这两个小皇帝,所以呢?孝庄皇太后对于顺治皇帝,对于康熙皇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们认为是很深很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庄皇太后临死之前,她觉得我活着的时候,我辅佐他们,现在的康熙也不大,我死了我也得跟他们这儿看着,我怕大清的江山怎么样,所以我死我也得埋在你们身边,我得照顾你们,很合理的一个要求嘛,有什么可论证的,有什么可论述的。活着的时候跟皇太极就没什么感情,就过了那十几年,不到二十年,转眼就死了,这二十年你想皇太极多少个老婆,好几个,正宫就五个,还不算那些个妃子。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正常的事,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埋哪儿都一样,只是孝庄皇太后她的感情在顺治和康熙这儿,所以她不愿意离开这儿。但是康熙就犯难了,按照历朝历代祖宗的规矩,太皇太后,孝庄应该埋葬在自己的爷爷皇太极的坟里,可是呢?按照祖上的规矩应该扒坟,把这个坟掘起来,然后再重新埋,回埋,可是按照孝庄太皇太后的主张又得在他身边,所以康熙就犯了难了,这一犯难,三十五年过去了,她死了都没埋。然后等到雍正三年,雍正三下五除二给埋了,起名叫昭西陵。诸位,雍正为什么三下五除二,在雍正三年赶忙就把这个孝庄皇太后他的祖奶奶埋了,为什么着急把他袓奶奶的尸骨埋了。诸位仔细算一算,雍正三年,它是孝庄皇太后与皇太极结婚一百周年,那真是百年合好了,你这百年再不回去,再不搁那儿就回不去了,所以它有一个百年的问题,那边叫昭陵,这边叫昭西陵,遥遥相对,无论如何都得入土为安,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事埋在那儿也恰恰证明,应该是没下嫁。这是第六。
对于论据七,说有人见过铁证太后下嫁诏书。反对者们认为,孝庄皇太后那么内敛的一个人事事都不出头,自己第二次嫁人,满世界张扬什么?这可信吗?完全不可信。您看孝庄皇太后哪件事强出头过,这个事本身不可信。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五(3)
第二,他们认为,太后下嫁诏书的发现人刘起瑞,他不可信。他跟他儿子说,1909年的时候,那阵这刘起瑞是清宫大内的一个头,然后在整理内务府的时候,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东西叫《皇父摄政王起居注》,皇父摄政王这是说多尔衮,就是多尔衮的生活起居。过去皇帝身边都得有一个大臣,皇上每天干什么了,每句话说什么了,都一个字不落地都得抄,几点几分,干什么了都得写上,这个最后编成一本书叫起居注。多尔衮生前也应该有这么一个起居注。这个刘起瑞说他发现了《皇父摄政王起居注》,然后随同还发现了一个什么呢?还发现了一个太后下嫁诏书。这会是真的吗?反对者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考证,认为第一,如果是真的话,不会当时整理文件的就您刘起瑞一个人吧,应该有别人吧?怎么最后就您说有这么一件事,别人呢?你的旁证呢?孤证不立,你是孤孤单单的一个证据,就你说有这么一个诏书,别人谁都没看见,你拿过来你就自个收起来了,藏起来了,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没有佐证的话,即使有这么一个太后下嫁诏也是假的。不但太后下嫁诏是假的,你那个《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也是假的。
第二,1909年您发现这个东西,即使我们退一万步说您真的有这么一个玩意,真的看见了,作为您这个人到1946年,三下七年过去了,您吐噜出一句话,我三十七年前曾经干过什么什么,曾经发现过什么什么,您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您这一辈子都守口如瓶了,怎么现在把这句话给吐噜出来了呢,而且吐噜出来还不算完,怎么着还把这个东西给发表在报纸上了呢?出了一本书叫《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这本书的最后,他写的,我们现在叫后记,他那阵叫跋,《皇父摄政王起居注跋》里面还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一番太后下嫁诏书,您干嘛呢?我怀疑,我们怀疑您是在制造假新闻。您的话我们表示严重地怀疑,不可信。
对于论据八,《红楼梦》里面揭示的批评,我在这儿就不想多说了。反对者们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千古以来一本最有名的文学著作,里面写了很多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太后下嫁诏与《红楼梦》联系起来,什么索引派啊?这叫胡闹,这有什么可值得考证的,不值一批,不理这茬儿,你爱咋说咋说,这个我们不信,这是瞎猜疑,瞎联系,能是真的吗?谁相信啊?他认为就焦大,就那一个人骂一句话,养小叔子,这养小叔子就一定是谁?这世界养小叔子多了,就一定吗?他们觉得这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那反对者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证据吗?
此外,反对者们还进一步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四个方面,第一,反对者们认为,这个《东华录》记着一个事,说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反对者们说确实有这回事。反对者们认为,不要断章取义,抄文章要把文章抄全,抄完整,不能哪句话对自己有用就抄哪句,对自己没用那句话就给扔了。我提醒您,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的下句是,以为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太宗文皇帝说皇太极呢,您那个皇帝之位根本就不是您的,您是抢的,抢谁的?抢我的,后边还一句,“以挟制皇上侍臣”。说多尔衮干嘛去了?多尔衮上皇太后那个院里头找她打架去了,你明白不明白,那是打架去了,这皇上应该是我的,你知道不知道,俩人要掐起来您知道吗?这是结婚了,有这样结婚的吗?还跑皇宫内院,闯进皇宫内院找皇太后,这是结婚吗?这肯定不是结婚啊,要结婚,在床上就说这个事了,还用专门记这一笔,恰恰蒋良骐这《东华录》证明,太后下嫁这个事,纯属子虚乌有,没有这回事。有肯定不这样!嫁给他就肯定不会打架。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清世祖实录》里面记载的清世祖,就是福临,他在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时候,他去临幸摄政王府的一个记录。这个我后边会说到,1650年多尔衮病了,病了以后自己在家里头孤孤单单,很闷,然后就发牢骚,说这讨厌的皇上,也不来找我来,也不来瞧瞧我,我还是他长辈呢,怎么就不应该瞧瞧我呢,虽然说您是皇帝,我帮您这么多忙。结果怎么样呢?属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