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多尔衮 >

第72章

多尔衮-第72章

小说: 多尔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光二十年袭豫亲王。

    历内大臣、左宗正。

    同治七年卒。谥慎,为豫慎亲王。

    第十一代:豫诚亲王爱新觉罗·本格

    本格,义道长子。

    同治七年袭豫亲王。

    亦历内大臣、左宗正。德宗大婚,赐四团正龙补服。

    光绪二十四年卒。谥诚,为豫诚亲王。

    第十二代:豫亲王爱新觉罗·懋林,

    懋林,本格之嗣子。

    光绪二十四年袭豫亲王。

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基本资料姓氏:博尔济吉特氏

    名字:布木布泰

    民族:蒙古族

    所属部落:蒙古科尔沁部

    祖父:贝勒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思,被皇太极追封为和硕福亲王

    祖母:贝勒札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思之妻(莽古思去世后复嫁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清人称其为科尔沁大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福妃

    父亲:贝勒宰桑-布和,后被顺治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

    母亲:贝勒宰桑-布和之妻,名博礼,清人称其为科尔沁次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

    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

    姑姑: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丈夫皇太极的嫡妻)

    姐姐: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丈夫皇太极最宠爱的女子)

    女儿:三个,皇四女雅图,即固伦雍穆公主,嫁弼尔塔哈尔;皇五女阿图,即固伦淑慧公主,先嫁索尔哈,复嫁色布腾;皇七女,即固伦端献公主,嫁喇玛思。

    儿子: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出生时间: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

    出嫁时间:天命十年二月

    去世时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享年:七十五

    葬地: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

    人物年表

    名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嫁皇太极(时为后金大汗之子),为其侧福晋。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降居第三位。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

    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

    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宠冠后宫。

    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下降。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在盛京皇宫的永福宫生皇九子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

    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年七十五。葬孝陵之南,曰昭西陵。谥曰孝庄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年代背景

    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祯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定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主从盛京迁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然而。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生母、谥号简称为孝庄文皇后。

    政治策略,满蒙联姻

    孝庄文皇后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册封的盛京五宫后妃,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就有三位——

    中宫-清宁宫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

    东宫-关雎宫宸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

    西宫-麟趾宫贵妃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即懿靖大贵妃)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即康惠淑妃)

    次西宫——庄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后宫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说服经略,凭才凭貌?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由于孝庄经常留意参预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孤儿寡母,立储风波。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离开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发言:“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固)山军兵,否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是二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yu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表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叔父摄政,小皇受压

    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随着他功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