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大事?
赵祯见国书的内容果然与自己的口授不同,立即召见晏殊,问是怎么回事。晏殊与吕夷简的关系非常密切,连忙说,这不关吕宰相的事,可能是抄录的人写错了。
富弼当即指责晏殊是个奸臣,帮助吕夷简欺蒙皇上,并强烈要求赵祯追究责任。
按理说,篡改国书内容,有可能使宋、辽之间的谈判破裂,挑起两国的战争。吕夷简为了陷害他人,竟然弃国家利益于不顾,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谁知赵祯并没有追究下去的意思,劝说富弼以出使契丹谈判之事为重,暂时不要提追究谁的责任这件事。
富弼见赵祯要息事宁人,也不好再坚持,只得带上重新写好的国书出了京城。率领使团重新上路,谈判。
富弼到达契丹后,不提和亲,只就增加赔款之事提出与契丹主谈判。
宗真似乎是有意刁难,说南朝增加常年赔款,应将“赔款”改为“献款”。
富弼当然不同意,他说,两国相约,本来是南朝为兄,北朝为弟,没有兄献与弟的道理。
宗真却说,称“献”不可,那就改为“纳”。富弼还是不同意。
宗真仍坚持他的意见,说赔款既然可以增加,为何区区一个字就不可改呢?并威胁富弼说,如果为了一个字而引发了战争,到时可不要后悔。
富弼不卑不亢地说,宋廷为了不使南北的百姓生灵涂炭,才委曲求全地答应增加常年赔款,并不是害怕北朝,万一因此而引发战争,那就要看道理在哪一方。
宗真劝富弼不要太固执,说古时就有这样的先例。
富弼声色俱厉地说:“古时唯有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日赠遗粟帛,或称做献纳,但是后来颉利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这个例呢?”
宗真知道富弼不会屈服,说他派人到汴梁去南朝皇帝商谈,于是留下增款誓约,派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持盟约与富弼一同赴汴梁,就献、纳二字进行谈判。
富弼回京之后,先求见赵祯,说为献、纳二个字双方争执不下,并说契丹主不过乘宋与西夏交战之机,乘机敲竹杠,想搞几个钱罢了。请赵祯不要答应契丹的无理要求。赵祯也同意富弼的意见。
后来,晏殊从中调解,竟然同意了契丹人的要求,同意将“赔”改用“纳”字。宋、辽两国再签订一新和约:宋每年向契丹增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契丹人敲竹杠,如愿以偿,宋廷拿钱买和平,保得宋、辽边境平安无事。
其实,契丹主宗真上无萧太后燕燕的雄才大略,下无耶律休哥的将才,富弼只是一个文人,据理力争,便煽灭了宗真的嚣张气焰,何必还要费那么多的钱财,低声下气地与他们讲和,其至连献、纳两个带有羞辱性的措辞也不能幸免。宋朝君臣的懦弱、宋朝国势的衰落,也就可见一斑了。
和议达成之后,赵祯再次命富弼为枢密直学士。富弼恳切地说,增加赔款,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因为本朝正在征讨元昊,无暇与契丹人打仗,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有愧于朝廷,使朝廷被契丹人勒索了一大笔钱,有损国格,不敢受赏。
过了不久,赵祯又授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仍然固辞不受,并且上表,奏请赵祯卧薪尝胆,不忘修政。赵祯赞叹富弼的忠心,改授他为资政殿学士。这也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个交待。只是,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佞臣,却又是姑息养奸,实在是一件憾事。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2节:兵败定州寨
七花钱买了个主子的身份
1。兵败定州寨
战争是柄双刃剑,在把宋朝切割得遍体鳞伤的时候,也把西夏弄得鲜血淋漓。
西夏人在元昊的带下,手执刀枪嗷嗷叫地杀进宋境,虽然也抢到了不少的东西,但他们发现,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没有人想到,假如他们骑着马,在草原上安心地放牧牛羊,和宋公平交易,日子会过得比烧杀抢掠舒心得多。但人性的贪婪使他们听信了元昊的话,以流血牺牲为代价去攻打宋,虽说抢了些财物,分到他们手里的实在有限得很。
打仗,使西夏的土地荒芜了,畜牧业萎缩了,由于同宋撕破了脸,宋停止了对西夏的银、帛、茶的供应,两国边境的贸易也中断了。加之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旱灾,全国闹起了饥荒。天灾加战祸,西夏的经济出现了危机。
元昊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解决的办法。当他得知契丹人在西夏与宋交战期间,在宋、辽边境装腔作势地搞了一次军事演习,扬言要打过黄河去,宋马上派人与他们谈判,签订了新的协议。契丹人没怎么费力,就从宋廷那里弄到了一大笔钱财。他动心了,有了仿效契丹人的想法,向大宋索款。
元昊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为了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更大的好处,他一面放出风声,欲与宋讲和,一面准备再搞一次军事行动,以增加谈判的资本。
延州主帅庞籍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飞马将情报报告了朝廷。
赵祯得知元昊有讲和的意图,心里当然很高兴,因为此时的赵祯已经很厌战了,巴不得边廷熄了战火,能过上几天安定的日子,加之几年来忙于打仗,国内的问题堆积如山,他想腾出手来,很好地对朝政进行一番改革。于是,他命知保安军刘拯传话给元昊的亲信大臣刚浪陵、遇乞兄弟,让他们投诚。只要西夏不与宋为敌,其他一切都好商量。
刚浪陵是一个很狡猾的人,接到刘拯的传话后,立即派浪埋、赏乞、媚娘三人到鄜州向种世衡行诈降之计。种世衡觉得这三个人来得很突然,有诈降之嫌,决定将计就计,将他们留在营中,表面上委以重任,暗地里派人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过了不久,刚浪陵又派部将李文贵前往种世衡营中报告投降时间,种世衡又将李文贵留在营中,同样是委以重任。
奇怪的是,刚浪陵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向他的主子元昊报告,大概是想给元昊一个惊喜吧!可惜的是,刚浪陵的惊喜没有制造出来,自己却因此而丢了老命。因为他遇上了一个比他更善于用计的人。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率领十万精兵,大举进犯宋,他将进攻地点选择在渭州的镇戎军。
从元昊选择攻宋的突破口来看,他确实算得上是一代枭雄。
宋靠西夏边境有秦州、渭州、庆州、延州等地。元昊为何不将突破口选在其他地方,而独选渭州呢?看看这几个地方的守将是谁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秦州的守将是韩琦,庆州的守将是范仲淹,延州的守将是庞籍,渭州的守将是王沿,这四个人当中,韩琦、范仲淹、庞籍三人都有很强的作战经验,特别是韩琦、范仲淹,元昊已领教过他们的手段,唯独王沿既无作战经验,知名度也很低。
王沿是一个书生,颇似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然没有实战经验,理论上很有一套,常常上书朝廷,谈论一些军事问题,给人一种军事理论家的感觉。被委以渭州的军事长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元昊将进攻点选在渭州,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碰运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他选择的进攻点,是宋军防务最弱的地方,看来,他不但深通兵法,而且情报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元昊生长在西陲荒凉之地,没知识,没文化,仅凭一股蛮力同宋较劲那么简单。当然,这里面也有狗头军师张元、吴昊两人的功劳。
元昊进攻渭州,集中了十万精兵,而渭州守军不足三万,且还要分散在不同的隘口,能够投入战斗的机动部队大概只有一万多人。在人数上,西夏军占绝对优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打宋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仗还没有打,元昊就已经稳操胜券了。
王沿得知夏兵来犯,并没有足够重视,只是命副将葛怀敏率兵御敌。葛怀敏率军走到定州寨,被夏军断了后路,宋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葛怀敏率军欲向长城靠拢,无奈通道也被夏军切断了,宋军陷入了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一场混战,葛怀敏与率领的十四名将校先后战死,九千六百名士兵非死即俘。此战,葛怀敏所率部队全军覆没。
元昊乘胜追击,直抵渭州,放火焚烧村庄,屠掠民畜,将泾、汾以东闹得烽火连天、哭声震野。
幸亏范仲淹从庆州率兵前来增援,才没有使渭州被元昊洗劫一空。元昊对范仲淹有所忌惮,见范仲淹率兵前来支援,便率兵退回了西夏境内。
定州寨一战,元昊既抢掠到了大批财物,也对宋廷起到了震慑作用,使他在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3节:反间之计
2。反间之计
宋军在定州寨之战中惨败,震惊了朝野,赵祯立即对镇守边关的几名主帅的防地进行了调整,命韩琦管辖泾原,让范仲淹与王沿换防,王沿去守庆州,范仲淹改守渭州。
范仲淹接到调令后,以王沿只能纸上谈兵,难以胜任镇守边关重任为由,上书朝廷,请求与韩琦联手驻守泾州,统一部署西北防御,并将他的防御计划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
赵祯批准了范仲淹的请求,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同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府治设在京兆府(今西安),将王沿调回京师。又命文彦博守秦州,滕宗谅守庆州,张亢守渭州。
韩琦、范仲淹共同经略边疆,同心协力,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善待当地的各族人民,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边境当时流传四句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可见韩琦、范仲淹两人接受镇守西北边疆的重任后,对抵御西夏的入侵,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形势造就人,边寨的危情和残酷的战争,使一介儒生范仲淹成了宋代抵御西夏入侵的一位帅才,为天下的文人争了光,正是范仲淹的努力改变了宋夏边境的力量对比,使永兴军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敢于征战的劲旅,使西北边境得到了巩固和安定。
元昊虽然多次率兵前来骚扰,但在韩琦、范仲淹的严防固守下,总是无功而返,因为西夏的骑兵打游击战是他们的强项,攻城拔寨他们就没有什么好办法。
看来,宋军在西北战场上屡吃败仗,并不是西夏的军队有多么强,宋有多么弱,而实在是宋军无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军不会带兵打仗,士兵只是一群没头苍蝇,虽然他们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悲壮下场。
再说种世衡,因刚浪陵派人行诈降计,欲施反间计除掉刚浪陵,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来实施反间计。
有个僧人叫王光信,足智多谋。种世衡将他招至帐下,对他说了西夏大将刚浪陵施诈降计已经投在宋营中,自己欲施反间计除掉刚浪陵,只是苦于找不到这样一个人。
王光信虽然是一个僧人,却有一颗爱国心,立即向种世衡请战。
种世衡对他说,这个计划风险很大,自己并不强求,如果不愿意或者没有把握,可以另找他人。种世衡说的话,虽然有点激将法的味道,但也是真话。
王光信并不推却,欣然答应前入夏营行反间计。种世衡封了王光信一个官职,命他改名王嵩,给刚浪陵、遇乞写了一封招降书让他带上,并嘱咐他遇事随机应变,小心从事。
种世衡在信中说朝廷知道刚浪陵有归顺之心,特地授他为夏州节度使,请他尽快归顺大宋。并在信的后面画了一颗枣、一只龟。刚浪陵不知其意,询问王嵩是什么意思。
王嵩回答说,枣、早同音,龟、归同声,意思是请他早归宋朝。
刚浪陵非常狡猾,认为王嵩这是诱敌之计,冷笑着说,种使君也是一个大人了,为何使用这种小孩子的把戏,当我是三岁小孩吗?他命人将王嵩绑了,连同招降书一同献给元昊。
元昊看罢招降信,命人将王嵩推出去斩首。
王嵩本是个有胆识的人,见元昊要杀他,不但不惊慌,反而大笑着说:“人说夏人多诈,我却不信,谁知果然名不虚传。”
元昊拍案而起,大喝道:“明明是你宋人奸诈,欲用反间计,反说夏人多诈,真是岂有此理!”看来,元昊确实有过人之处,一眼就识破了王嵩的计谋。
王嵩冷笑着说,刚浪大王先派浪埋等人投降宋军,种使君才有这封回信。他派去的人还在鄜州,李文贵还得到重用,我朝已授刚浪大王为夏州节度使。现在竟然出尔反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