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47章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47章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这些事,都是在赵恒病重期间发生,丁谓从中操纵,刘皇后拍板决定。

    这件事过去了好长时间,有一天赵恒又明白过来了,很奇怪地问身边的人:“怎么好长时间没有看到寇准了?”身边的人惧怕刘后,谁也不敢说寇准去哪里了。后来他得知刘皇后假借自己的名义把寇准撵到道州去了,尽管心里生气,可他本性懦弱,再加上刘皇后是他深爱的女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病得一塌糊涂,刘皇后在朝中的羽翼已丰,只好长叹一声作罢。

    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寇准遭贬之后,丁谓更加肆无忌惮,朝中之事独揽大权,根本就不同另两位宰相李迪、冯拯商量,提拔谁,罢免谁,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李迪愤愤地对同僚们说,自己从一名布衣到做了宰相,深受皇恩,无以为报,连死都不怕,怎能依附奸佞,苟且偷安呢?于是,他格外地留心丁谓的一举一动,防止丁谓搞什么小动作。

    此时陈彭年已死,王钦若遭贬,刘承珪也失势了,五鬼中只剩下丁谓、林特两个人。丁谓欲推荐林特为枢密副使,李迪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丁谓一再坚持,后来两人竟扯破脸,大吵了一场,丁谓也就不敢霸王硬上弓了。

    丁谓的动作停止了,李迪的气还没消,第二天便上表弹劾丁谓,说他罔上弄权,私结林特、钱惟演,伙同曹利用、冯拯结为朋党,扰乱朝纲。寇准是刚直之臣,竟被他们陷害而远贬道州。

    丁谓一听急了,立即与李迪争吵起来,两人唇枪舌剑,谁也不让谁,百官站在旁边看热闹,没有人出面制止。

    赵恒萎靡不振地坐在堂上,见两人大吵大闹,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正想发作,突然,李迪冲着赵恒说:“陛下,臣不愿与这样的奸臣共事,情愿同他一起罢职。”

    由于心情激动,说话的声音大了,采取了与丁谓同归于尽的做法。赵恒被激怒了,当场命翰林学士刘筠草诏,免去李迪、丁谓两人的宰相之职,李迪改知郓州,丁谓改知河南府。

    次日,丁谓上朝谢罪,赵恒责备说,身为朝廷大臣,怎么总是争来斗去。

    丁谓说李迪诽谤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在朝堂上有些失态,说着便跪下哀求说:“如果陛下能特恩赦免,臣愿意留在朝廷,侍候陛下,以报皇恩。”

    赵恒叹了口气说:“你有这个心意,朕何尝不是如此呢!”

    丁谓连忙谢恩而出,跑到中书省传达皇上口谕,命刘筠改草诏命。

    刘筠当然不会同意,他说草诏已经拟好了,如果没有皇上的特旨,是不能改诏书的。

    丁谓见刘筠不改诏,便叫学士晏殊重新起草诏书,恢复丁谓的宰相之职。

    刘筠认为奸人当道,知道今后很难与这样的人共事,主动请求到地方去工作,赵恒批准了他的请求,派他到庐州去做了知州。

    刘筠算得上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惹不起,躲得起,到地方工作去了。

    此后不久,赵恒干脆下旨,除军国大事外,其余的事都交太子和宰相、枢密使处理。太子还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孩,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治理朝政了。这道诏书颁发后,事实上是将皇权交给了皇后和权臣。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32节:寇准遭贬(2)

    赵恒突然想起老宰相王旦临终前说的话,将王曾召回京城,官复原职,仍任参知政事。

    王曾回京后,马上就看出了朝中政局不稳,他担心手握实权的刘皇后对太子不利,心生一计。

    一天,他故意和钱惟演说,太子年纪幼小,没有皇后的抚育不行。皇后把太子抚育好了,那可是刘氏一门天大的福分啊!皇后如果不倚仗太子,她说的话,未必有人肯听。为皇后着想,她必须善待太子,如果皇后与太子母子同心,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王曾之所以对钱惟演说这番话,是因为他是刘美的内兄,刘美的夫人就是钱惟演的亲妹妹,而刘美又是刘皇后唯一的哥哥。王曾是想通过这个渠道,将信息传进宫中。

    钱惟演果然是一点即通,立即将王曾的话转达给刘皇后。

    刘皇后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仔细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太子可是自己手中的王牌,没有太子,我这皇后怎么能安稳?她觉得王曾的话是金玉良言,此后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如此一来,宫中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体会得到的不和谐的暗流,逐渐平息。

    王曾凭他的机智巧妙地化解了朝廷的一次危机。

    天禧五年(1021年)一过,赵恒改元为乾兴元年,大赦天下,封丁谓为晋国公、冯拯为魏国公、曹利用为韩国公。

    乾兴元年(1022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赵恒似乎是回光返照,精神特别好,心情也特别好,在几位大臣和嫔妃的陪同下到东华门观灯,玩得非常开心。偏偏是乐极生悲,回宫后就一病不起,到月底,病情是越来越重;礼部派人去祷祀山川,丁谓请道士在宫中作法;御医们忙里忙外,用尽了手段,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二月,赵恒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诏命太子赵祯即皇帝位。

    二十日晚,赵恒将刘皇后召到病榻前嘱咐说,太子年纪还小,寇准、李迪都是可托大事的忠臣,他死之后,要起用这两个人辅佐太子。

    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既然知道寇准、李迪是忠臣,为何活着的时候,不很好地保护他们,而使他们备受磨难,遭贬出京呢?

    赵恒向刘皇后说完这最后一句话,便永远地闭上眼睛,晏驾西去了。

    赵恒在位,改元五次,共二十五年,寿五十五岁,死后,尊庙号真宗。

    赵恒的辞世,标志着大宋走完了风云峥嵘的早期岁月,进入了王朝的中期时代。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33节:垂帘听政(1)

    第二篇守成之君

    赵祯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还是一个孩子。皇帝没有长大,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军国大事。刘太后便成了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刘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从争吵中开始的。在起草遗诏时,宰相丁谓和参知政事王曾为了遗诏中的一个字,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一皇帝没有长大

    1。垂帘听政

    赵祯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还是一个孩子。皇帝没有长大,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军国大事。刘太后便成了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刘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从争吵中开始的。在起草遗诏时,宰相丁谓和参知政事王曾为了遗诏中的一个字,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赵恒驾崩之后,刘太后召丁谓、王曾进宫商议先皇遗诏,并说奉大行皇帝之命,由皇后处分军国重事,辅太子听政。命王曾入殿庐起草遗诏。

    王曾起草诏书,于“皇后处分军国事”一句,在“处分”二字前面加了个“权”字,这句话就变成了“皇后权处分军国事”,意为“权且”由皇太后处理朝政。

    丁谓为了讨好皇太后,看了诏书后说,“刚才太后懿旨,明明是说‘处分军国事’,你怎么随意增加一个字,改为‘权处分军国事’呢?这个‘权’字必须删去。”

    王曾显然是有备而来,正色说道:“我朝从来就没有母后垂帘听政的先例,如今皇帝年幼,太后临朝,这已经是国运不佳了;加入个‘权’字,是为了昭示后人,况且,增减制书内容,是相臣分内之事,这也是祖制特许的。你身为首辅,难道不知道这个吗?”

    丁谓见王曾拿祖制压他,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言词来进行反驳。王曾似乎是得理不让人,继续追问道:“难道你是想扰乱祖宗家法吗?”

    王曾说得理直气壮,丁谓也就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诏书送进宫里,刘太后虽然有些不满足,但并没有生气,她觉得王曾是自己人,考虑问题很周到,没有提出异议,便将诏书颁发中外,昭示天下。

    诏书颁发之后,即在赵恒灵柩奉太子赵祯即皇帝位,就是仁宗皇帝。

    赵祯即位后,葬先考大行皇帝赵恒于永定陵,尊庙号真宗。

    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

    太后垂帘听政,在宋朝是第一次,中书、枢密两府在辅政形式上又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将中书、枢密两个部门的官员召集在一起,集体议定仪制。

    会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王曾说要像东汉太后辅政那样,皇帝坐在大殿的左面,请太后坐在右面垂帘听政,五天召见一次大臣。

    丁谓却主张皇帝每月只要初一、十五两天接见群臣,意思一下就行了,要是有了重大事件,就由太后召集宰辅们解决,一般的事就由太监首领传奏转达就行了。

    王曾不同意,他说这样做是取祸之道。因为皇帝和太后不在一起议事,平时太监上传下达,很容易使宦官弄虚作假、操纵朝政,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丁谓却不以为然,群臣也是议论纷纷,终因中书省、枢密院两个部门的头头意见相持不下,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会议没有结果,不欢而散。

    散会之后,丁谓又搞起了小动作,他不等第二次复议,避开王曾,暗中与太监雷允恭商定,将按他的意见拟定的一个仪制秘密送进宫里,交给刘太后。

    雷允恭是赵恒身边的太监首领,因为揭发周怀政而得宠。他与刘皇后、丁谓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两人之间的联络人。

    刘太后没有觉察到丁谓是因为自己要弄权,还以为他对自己很忠心。收到雷允恭递上来的仪制,看了后觉得很满意,就依丁谓私拟的仪制,下了一道手谕,昭示群臣遵照执行。她在手敕中说:

    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允恭传奏禁中,划可以下。

    王曾知道又是丁谓从中捣鬼,无奈地说,两宫不在一处,把权柄归宿在一个宦官手里,祸患无穷啊!于是他暗中戒备,防止丁谓一伙宦官、佞臣扰乱朝纲。

    群臣见了太后的手谕,更是不敢反对。

    丁谓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当然是得意得很。他早已和太监首领雷允恭串通一气,这样,今后不论什么事,都得经过他们两个人的手,上下其手,实在是太方便了。别说是擅权谋私,就算架空小皇帝和太后也是有可能的。

    丁谓有些飘飘然起来,追求了多年的目标似乎已经到手。雷允恭也是恃势专恣,两人的气焰格外嚣张,幸亏有刚直不阿的王曾位居枢密使,时刻监督着宦官、佞臣的一举一动,两人还有所忌惮,才使朝廷没有出现大的事件。

    2。雷允恭事件

    接着,加封皇族,封太宗第八子、泾王元俨为定王。元俨性情严整,刚毅不可犯,内外崇惮丰采,称他为八大王,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俗小说中称德昭为八大王,那只是一种误传。

    当时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赵恒在病逝前最后一刻,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伸出三个指头,以示意叩榻问疾的各位大臣。后来有人臆测,当时赵恒是想让自己的弟弟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皇后就此事派人向大臣们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元俨听说此事后,发现自己成为刘皇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受刘皇后残酷的政治迫害,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皇后去世、赵祯亲政为止。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实际的情况是,赵恒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大臣,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赵恒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皇位的准备,臣等一定会尽心辅佐幼主。更何况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顺服,臣等如果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是朝廷的罪人。这实际上是向赵恒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赵恒此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点点头,表示满意。

    事实上,赵恒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赵恒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赵恒临终时留下遗诏,要“皇太后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接着又命丁谓为司徒,兼侍中尚书左仆射;冯拯为司空,兼侍中枢密尚书右仆射;曹利用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三人朋比为奸,继续扰乱朝纲,其中丁谓最为猖狂。

    赵恒临终的时候,曾对刘皇后说,唯寇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