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

第30章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30章

小说: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广西人,官至翰林学士,督湖南学政,与以大学士张廷玉为首的一派官僚相仇。后来鄂尔泰去世,他失去靠山,遭到张廷玉一派打压。于是胡中藻心中愤愤不平,写了诗集《坚磨生诗钞》。乾隆皇帝恶胡中藻为鄂尔泰党羽,1755年春,乾隆皇帝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然后,乾隆皇帝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捕风捉影,竟成大狱。
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现在找不到了,里面的事实如何,我们也无从知道。不过从乾隆皇帝的上谕里,还可以看到所摘的诗句。乾隆皇帝认为大逆不道的,第一件便是那书名,说是:〃坚磨出自《鲁论》,孔子所称磨涅,乃指佛般而言,胡中藻以此自号,是诚何心!〃还有一些诗句中据说有叛逆的成分如:〃一世无日月〃,〃又降一世夏秋冬〃乾隆皇帝的意思,以为清朝自从定鼎以来,承平熙嗥,远过汉唐宋明,而竟谓又降一世,这是没有人心;〃一把心肠论浊清〃把浊字放在国号上;〃天非开清泰〃,〃斯文欲被蛮〃指其挑拨汉满之见;〃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黍阔〃,〃再泛潇湘朝北海,细看来历是如何〃,〃暂歇南风竞〃责其两两将南北分提;〃周时穆天子,车马走不停〃,〃武皇为失倾城色〃,〃白雪高难和,单辞赞莫加〃因用词用典,和诗题无涉,指其寓意讪谤;〃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造谣;〃人间岂是无中气〃,〃不为游观纵盗骊〃,〃三才生后生今日〃词意狂悖;〃天所照临皆日月,地无道里计西东,诸公五岳诸侯渎,一百年来钍淄ǎㄖ芡蹁模╬ì)被因时迈〃前者寓山河蒙羞的意思,后者用昭王南征事,意存讪谤;〃亦天之子亦莱衣〃,〃如今亦是涂山会,玉帛相方十倍多〃三个亦字,〃悖慢已极〃;〃青蝇投吴肯容辞〃,〃那时偏灾今降雨,况如平日佛燃灯〃前一句讥听信谗言,后两句讥不赈灾祸;〃并花已觉单无蒂〃,〃其夫我父属,妻皆母遭之〃,〃女君君一体,焉得漠然为〃这几首咏孝贤皇后之丧,对于帝后,直斥曰其夫其妻,而且君父人之通称,君比父尊,而胡诗以君比父,所以是丧心病狂;〃得免吾冠是出头〃,〃一世璞谁完,吾身甑(zèng)恐破〃,〃若能自主张,除是脱韫(yùn)锁〃,〃一世眩如鸟在鲅(bà)〃,〃虱官我曾惭〃,〃天方省事应问我〃,〃世事于今怕捉风〃,〃琐沙偷射蜮(yù),馋食狼张箕。〃这些都是怨怅之语。
以上所引的诗,是乾隆皇帝从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里摘出来的,也就是胡中藻所以遭杀身之祸的悖逆的证据。据我看来,胡中藻不但没有什么种族之见,连一点可以令人首肯的讽刺也没有。他的那些诗句,有些是要卖弄才情,故意用几个险韵、僻典,以及和题目不相连涉的词儿;有些则是故作牢骚,好像自己的大才被埋没了似的。
其实胡中藻并无什么种族之见,乾隆皇帝肚里,也是昭然的。他所摘出的诗句和所定的罪状,都非常勉强,一望就知道出于罗织。只有〃记出西林第一门〃那一句,才真是乾隆皇帝记恨的所在,这和他几次三番禁止大臣立党的谕旨,是暗相合拍的。所以胡案审结具奏,乾隆皇帝御批,就撇开种族纠葛,只讲门户之见了。那里面说:
〃胡中藻依附师门,甘为鹰犬,其诗中谗舌青蝇,据供实指张廷玉、张熙二人,可见其门户之见,牢不可破。即张廷玉之用人,亦未必不以鄂尔泰、胡中藻辈为匪类也。鄂尔泰、张廷玉亦因遇皇考及朕之君,不能大有为耳。不然,何事不可为哉!大臣立朝,当以公忠体国为心,若各存意见,则依附之小人,遂至妄为揣摩,群相附和,渐至判若水火,古来朋党之弊,悉由于此。〃
                  第87节:张廷玉之死(2)
胡中藻被斩决,乾隆皇帝以此为借口,又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
此案又牵连鄂尔泰之侄、甘肃巡抚鄂昌,乾隆皇帝令鄂昌自尽,至此鄂党才遭到沉重打击。加上鄂尔泰两个儿子又相继在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中阵亡,鄂党势力从此销声匿迹。鄂党势力销声匿迹,张党又是如何了呢?
3讷亲取代了张廷玉
乾隆皇帝不能〃容大臣等植党树私〃,但是又不愿意公然直接惩治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很可能是雍正皇帝的遗诏起了一定作用。
既然鄂尔泰已经去世,就不能使张廷玉一党独占上风。1746年,乾隆皇帝以张廷玉年逾古稀为由,准他不必早朝,遇天热,或刮风下雨,可以不必入内,在家办公就可以了。张廷玉的内阁首辅位置由讷亲取而代之。
讷亲代替张廷玉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又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超越了〃老古董〃张廷玉。乾隆皇帝说:〃我朝旧制,内阁系满大学士领班。〃那么,在军机处就更是如此。
张廷玉在官场几十年,当然知道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于是他立即上疏请求辞去兼管吏部事务的职务。乾隆皇帝这次没有批准张廷玉的上疏。
当然,我们知道,张廷玉在官场几十年,知道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可是,其他的人,也不傻啊。大臣中间,有的人已经看出了乾隆皇帝要抛弃张廷玉的苗头,于是乎,这些人索性决定:墙倒众人推。来吧。这里面的为首者是谁呢?
4刘统勋的高明主意
刘统勋(1699~1773年),山东诸城人,1724年中进士时只有25岁。他在雍正朝先后供职翰林院与詹事府,并在南书房充当皇帝的文学侍从,主要是做文书工作。乾隆皇帝即位后,认为刘统勋颇有办事能力,予以擢升。1736年为内阁学士,派他去浙江协助嵇曾筠海塘治水工程。1737年为刑部侍郎。后来,刘统勋因母亲去世归籍守制3年。
1741年,刘统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为监察体系的最高官员,俗称〃总宪〃。他任〃总宪〃一年后,上了一份疏奏,他请求皇帝遏制两位宰相张廷玉与讷亲的权力。
刘统勋大胆指出了朝廷在用人行政方面存在的弊端,首先是朋党问题,这是针对张廷玉的。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雍正皇帝遗诏身后配享太庙的顾命大臣,〃遭逢极盛,然而晚节当慎〃。当时,安徽桐城张氏家族通过科考、荐举、袭荫、议叙等形式,入朝为官者有19人之多,就连张氏的姻亲桐城姚氏也有子弟10人在朝为官。他建议在三年之内除皇帝特旨擢用外,张氏亲属子弟〃概停升转〃,以〃保全〃三朝老臣的清誉。刘统勋认为,张氏家族有〃满招损〃的可能,应该自我抑制。
刘统勋又认为,作为宰辅培养的讷亲在个性上是有弱点的,请求皇帝加以训示,使之能够省改。而讷亲兼职过多,〃统理部务,入典宿卫,参赞中枢,兼以出纳王言,趋承近卫〃,权力太重,〃任事过锐〃,也非〃谦受益〃之道。
乾隆皇帝拒绝了刘统勋的批评,尽管乾隆皇帝要摆脱前朝顾命大臣的阴影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并不想马上动张廷玉。对于自己着意培养的宰辅讷亲当然也不能否定。一般来说,英明的皇帝都不会接受这类建议,那样岂不是显得臣工比自己更高明吗?
讷亲是康熙朝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孙。乾隆皇帝起用他首先是因为他是皇亲,可靠而且年轻,乾隆皇帝着意培养讷亲,是为使之成为日后取代鄂尔泰的合适人选。乾隆皇帝认为讷亲的最大特点是清廉。乾隆皇帝就此发布上谕说:〃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今既有此奏,则二臣并无声势能箝制臣僚。〃
以前,康熙帝整治明珠,雍正皇帝整治隆科多都是借御史上疏弹劾以开启事端,而此次刘统勋所上并非弹章,不是在弹劾二人。监察御史的权力并不只是以弹劾为权限,监督权则更广泛,凡是妨碍公益紊乱官纪的事情,都要纠正。在正常情况下,皇帝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也是在制度框架内行使权力。朝廷要依靠御史制度监督考察吏治,这就是制度的作用。
                  第88节:张廷玉之死(3)
此后乾隆皇帝对刘统勋格外眷顾。1746年,乾隆皇帝命刘统勋代理漕运总督;1749年任命他为工部尚书;1752年,命刘统勋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在军机处行走。
与此同时,心里面非常赞赏刘统勋主张的乾隆皇帝一方面同意对张氏家族的裁抑,并对张廷玉做出了略带侮辱性的评价:张廷玉在雍正时得到重用,不过〃以缮写谕旨为职〃,在本朝的十几年,他〃毫无建白,毫无襄赞〃,连鄂尔泰也比不上,〃鄂尔泰尚有开拓苗疆之功〃。而之所以对其〃姑容〃多年,〃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把张廷玉视为古董罢了。
另一方面,为了不引起张党的恐慌,乾隆皇帝又对张廷玉进行抚慰,开导张廷玉说,这样做对他有益而无害。
5张廷玉的结局
张廷玉在官场几十年,当然知道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于是他立即上疏请求辞去兼管吏部事务的职务,此后张廷玉又多次以年老乞退。直到1749年,乾隆皇帝才同意张廷玉以原官并带伯爵致仕。
但张廷玉的屡次乞退使乾隆皇帝深感不悦,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人臣就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张廷玉却为此反复不休,有失朝廷重臣的风度。
果然,张廷玉的这种做法很快被鄂党当做攻击的借口,他们向乾隆皇帝进言,称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朝廷给大臣的最高荣誉。
张廷玉听后,心急如焚,他对这一荣誉看得极重,因为整个清朝自开国以来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而且自己是惟一的汉臣,如果被撤销这一待遇,比让他现在去死还严重。于是他立即去见乾隆皇帝,哭咽难抑,竟要求〃乞上一言为券〃,也就是让乾隆皇帝给他写一份保证书。这使乾隆皇帝很不高兴,但还是表示不会更改雍正遗诏,为了让张廷玉放心,乾隆皇帝写了首诗赐给张廷玉,在诗中表明不会改变先皇遗诏,但也对张廷玉的功绩表示怀疑。
第二天,张廷玉只是让儿子张若澄上朝代谢皇恩,乾隆皇帝很生气,指责他〃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竟不能亲赴阙庭!视此莫大之恩,一若伊分所应得,有此理乎?〃张廷玉求配享可以面陈,在得到恩允后为何不能亲自进宫谢恩呢?乾隆皇帝命军机处傅恒与汪由敦拟旨责问张廷玉〃其愿归老乎?愿承受配享恩典乎?令其明白回奏。〃
乾隆皇帝这一异常举动使协办大学士、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惊慌不安,暗中派人送信给张廷玉。次日一大早,张廷玉还没有接到圣旨就进朝谢恩。乾隆皇帝见张廷玉消息如此灵通,更是怒火难捺,查出果然是由张廷玉推荐的汪由敦走漏的消息。恼怒异常的乾隆皇帝说:〃朕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斥责张廷玉〃负恩植党〃,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虽然仍保留配享太庙,但已经彻底失宠。而给张廷玉通风报信的门生汪由敦,则罢去协办大学士及尚书职,留任办事赎罪。
然而,对于这位已经失宠的老臣,乾隆皇帝仍不能放过,他不时寻找各种借口斥责张廷玉,使张廷玉寝食难安,想尽快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回原籍养老。
1750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不顾自己是永璜老师的身份,就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回乡。乾隆斥责道:〃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安亲王师傅,而乃漠然无情,一至于此,是尚有人心者乎?〃可见对张廷玉的怨恨已达到极端程度。
之后,乾隆皇帝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九卿大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以此为依据,修改雍正皇帝遗诏,也不再记得自己对张廷玉的许诺,罢除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乾隆皇帝此举一方面显示了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则彻底打击了张廷玉的势力,使朋党不再成为危及皇权稳定的隐患因素。
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罚张廷玉白银15000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张廷玉的其他党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一一受处罚。当张廷玉于1755年病逝时,乾隆皇帝却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仍令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如果张廷玉死后有知,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伤?这实在是专制帝王对臣下搞的恶作剧!
至此,雍正朝鄂尔泰、张廷玉两大集团的争斗终于在乾隆皇帝的精心运作下,得以最终解决。从此以后,大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