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项羽与刘邦 >

第90章

项羽与刘邦-第90章

小说: 项羽与刘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把彭越封为王侯就好了!,,

时至今日,项羽真是后悔莫及。

彭越从来不讲什么仁义诚信。项羽也逐步看清了,这种人是不会对刘

231

邦报以忠心的。对于彭越来说,他所需要的只是梁那块地盘和养活士兵的粮食。既然如此,当时为什么不用怀柔政策把这号恶棍给稳住呢?当然,

就项羽的性格来说,他最憎恶的就是这种恶人恶事,因而像彭越这样的人在项羽旗下根本无法栖身。

〃只有投靠到刘邦这类厚颜无耻的家伙手下,彭越这种臭狗屎一样的人物才能存活。〃

项羽近来巳经醒悟到这个道理。

尽管项羽认为当初让彭越当个王侯就好了,但倘若彭越现在就来到项羽面前俯首称臣,只消看到他那张脸,项羽肯定就会恶心的。

顺便提一句,彭越后来自有现世现报的一天。他被高袓〈刘邦)封作梁王,但遭到高袓之妻吕后的嫌恶,被怀疑谋反而丟掉了脑袋。他的肉被腌起来,又像火腿似的切成碎块,一个不漏地送给了所有的诸侯,其寓意

是:让我们共同来表示憎恨吧!彭越的下场是被人吃掉了。从这种说不上是滑稽还是悲惨的结局来看,他本人和他一生的经历都像一场痛快淋漓的

戏剧。

项羽的楚军开始呈现出衰弱的趋势。

所谓补给困难,并不是单指士兵挨饿。附近城市和农村的老百姓也都开始饿肚皮了。几十万士兵挤在荥阳、成皋、广武这一块狭小的地方,再加上后方供应的军粮少得可怜,他们只好抢夺当地人手里的粮食。尽管人们已经把粮食装在瓦罐里埋到地底下,但士兵们仍然有办法找得到,不断地挖出来吃进肚里。

三年来,荥阳、成皋的主宰者一换再换。当汉军占领的时候,刘邦总是操心不让士兵挨饿,一旦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就赶紧下令从大老远的关中或黄河北岸把粮食运过来。但楚军占领时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一面炫耀遍地都是楚军士卒的强大声势,一面又满不在乎地抢夺老百姓手里的粮食。人们对项羽的心自然而然地就凉了下来,开始想到:

〃如果项王坐了天下,我们恐怕都要挨饿吧?〃

山下人们的同情心都集中到一直待在山上的刘邦身上,因此,当汉军

232

的探报下山刺探楚军情报时,人们也都能主动地予以合作。

比如说:〃项羽那个名叫虞姬的宠姬就在成皋城里。〃一直被死死困在广武山上的刘邦能得到这条消息,全是靠当地人提供的情报。

〃为了跟虞姬见面,项羽是否一直往返于广武山和成皋城之间呢?〃派人调查的结果是,并没有这种迹象。项羽始终待在峰顶上的大本营

里。

这正是项羽的特点!

刘邦感到可怕。他知道,项羽把一切都投人到用兵方面来了。随着作战次数的增加,项羽的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像一块好玉也要经过反复琢磨一样,他始终注意把整个身心都修炼得符合一名武将的标准,而刘邦对此却甚为迷惑不解。

项羽的决心似乎非同小可。

从前面提到的有关虞姬的情报,刘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既然那么痴迷地爱着虞姬,就完全可以把她叫到山上来。而项羽竟然不这么做,似乎

也可以看出他对待这次战役的决心。

事实上,项羽正是想以这一仗,来结束楚汉争霸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局面。

眼下,隔了一条山涧,刘邦就在对面不足一里地的地方。项羽一直想活捉的那个刘邦就在眼前,近得几乎连吆喝声都能听到。更何况,刘邦一向视为法宝的突围和潜逃这两个招数,这次也是绝对行不通了,因为广武山四周巳被楚军围得水泄不通。刘邦大概只能爬上漂浮在楚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岛屿了吧?

令人想不到的是,刘邦却始终不出来应战。

〃汝这样还算是个用兵之人吗?〃

项羽每天隔着山涧大骂不止。

看来刘邦和项羽对用兵的理解大不相同。

对峙了两个。月,项羽就急躁起来了。

233

只要能让刘邦出击,问题就好解决了。只要刘邦出来应战,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他打个落花流水。

刘邦的老父亲太公和刘邦的妻子吕氏,早先被活捉过来之后,一直被幽禁在彭城里。

项羽命人把这两个人带到广武山上来。

项羽首先来到吕氏面前。可能是在幽禁中没有洗过澡的缘故,吕氏身上一股汗腥味,皮肤黄得好像涂了一层蜡。

〃夫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有的话,请讲出来。〃

项羽问得很认真,可是吕氏却怒目圆睁,没有回答。项羽一声不吭地

离开了吕氏。

在这方面,太公表现得就太可怜了。项羽一到跟前,他就扑通一声跪在那里,叩着头一个劲地乞求怜悯。这位老父亲不过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一个普通汆民,对他来说,再没有比这更麻烦的事了。只要自己最小的儿子刘邦当初老老实实地当个老百姓,好好地给哥哥刘伯帮忙,现在就不会遇上这种无处说理的倒霉事了。

〃您既然是汉王的父亲,那就只好请您作好精神准备了。〃项羽极其自然又郑重其事地说道。

同时,他又命人做了一个很大的菜板。

第二天早上,天色放亮,太公被扒光衣服绑到菜板上,抬到楚城前面。

刘邦接到紧急报告,说是他的老父亲被绑在菜板上,挂在楚城阵前。菜板周围有一群楚军士兵,其中有两个人准备好了大菜刀,正准备动手把这个牺牲品剁成肉馅。

〃难道要杀我父亲吗?〃

刘邦一下子乱了方寸。在故乡中阳里,他就是个有名的不孝之子,假使有人问他是否喜欢这位老父亲,他都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位老父亲一直把他视为眼中钉,一见面就要把他骂个狗血喷头。可是,如果父亲被人杀死,问题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刘邦眼看着就要哭出声来了,不过,这种感情的爆发还不能认为就是出自淳朴的孝心。

234

儒家思想一直以孝作为伦理的根本,孝还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

想。

在刘邦那个时代,志士仁人型或职业型的儒家信徒正越来越多。

不过,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直到比刘邦晚七代的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但是,作为中国这片大地上的原始伦理习俗,儒家思想早在孔子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把民间习俗搜集整理并加以过滤和规范的,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即使是讨厌懦家信徒的刘邦,也早就有了作为习俗基本内容的孝的思想。如果不孝,就要遭到人们的唾弃,就要失去民心。

刘邦被逼得几乎要哭出声来,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当然,对于善于收买人心的刘邦来讲,还不如说哭对他更有益处。

刘邦一步一步地从汉城往前走去,钻过栅栏,越过木板桥,穿过城楼,最后站到悬崖边的一个台子上,脚底下就是深陷下去的山涧。

眼前就是父亲,被绑在略微倾斜地竖立着的菜板上,身体僵直,一动

不动。

项羽也在楚城的台子上。

果然不出所料,刘邦到底出来啦!

项羽看到这个巨大的目标,高兴得几乎要跳了起来。

〃看到了吗?刘邦!〃

项羽情不自禁地放大了嗓门,整个山涧都要给震裂了。〃投降吧!〃

这意思是说,不投降就把你父亲太公烹死。项羽的条件未免带点孩子气,但对付不出来应战的刘邦,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刘邦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

〃项羽呀!你忘了吗?我和你一起为怀王效力的时候,咱俩不是曾结拜为兄弟吗?既然是结义兄弟,我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这是等于要烹杀

235

自己的父亲嘛!〃

按照这个逻辑,刘邦就可以逃避天下人的谴责,就可以不被认为对父亲见死不救,倒是把不孝的恶名推到了项羽头上。

〃太好啦!〃刘邦嘲笑了一句,然后借着方才的话头吼道:〃烹杀之后,可以把那些烹汁送给我一杯吗?〃

项羽无言以对,火冒三丈,整个头都要气炸了,心想还是用剑杀死太公吧!难道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项羽把手放到剑柄上,准备当场斩杀太公。

不过,却被项伯给制止住了。

前面巳经提到过,这位一直在项羽身边效力的人物本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幕僚张良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而且在秦末,二人还四处游荡的时候,项伯曾被张良窝藏起来救过一命。知恩必报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在一般人心目中极为浓厚,超过了一切。项伯当初就曾接受张良的拜托,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一命。

项伯十分平静地说道:〃志在天下的人,都是疯子,不会去眷顾自己的妻儿老小。即使杀掉这位老父亲,刘邦也不会感到痛痒。反过来大王却要受到世人的谴责。杀死他毫无益处,倒是大王的损失更大。〃

因此,项羽便断了斩杀的念头。顺便提一句,项伯后来被封为汉的射阳侯,并被赐予刘姓。当然,并不等于说他在这个时期就已经与汉串通一气了。

虽说这天预定要干的事,因项羽打消念头而宣告结束,但他本人却越

来越焦躁了。

〃关键不是还得靠用兵吗?〃

项羽心中在想。用兵最终还是要靠个人,就是说,要跟对手舞刀弄枪地单打独斗。项羽准备约刘邦来这么一场单独较量,于是口授一封信,让

身边的人写到一块帛上,系在箭头上射进汉城。

项羽在帛书里说:〃因战乱而天下挨饿,人人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之所以如此,关键即在于有你我二人。〃

236

项羽说:只要一方死去,世上就会安宁。因此,不要外人参加,只由你我二人对阵以决胜负,如何?

最后这两个字是要求刘邦回信。刘邦极为冷淡地写了封回信,只是说:〃我宁愿斗智。〃

项羽的要求极为简单,因此刘邦只好这样回答。

项羽仍不想放弃这种简单的挑战方式。

他屡次三番地让挑选出来的壮士下到山涧,向汉军挑衅。

〃下来投降吧!〃

楚的壮士仰起头朝汉城大声叫骂。

这些壮士背后的城楼上则挤满了楚军士兵,也配合着齐声嘲讽刘邦,骂他胆小如鼠,讥笑他选不出对阵的壮士。

项羽打的主意是,反反复复地进行这种壮士间的厮杀时,自己再亲自出马,指名叫刘邦出阵,把他的脑袋拧下来完事。

〃别理他!〃

起初刘邦只是付之一笑,但楚军士兵嘲讽叫骂得越来越厉害,情况起了变化,再沉默下去就要影响士气了。〃谁敢出战?〃

就在刘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军中有一个被称为楼烦的汉子突然冲了

出去。

这个人本来也是有名有姓的,但大家都以种族的名称来称呼他。根据史书记载,在现在的山西省,早在春秋时期就居住着北狄的一个分支,被安上了楼烦这两个汉字。他们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不过这位楼烦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跑进汉族军队里来的。

从峰顶的汉城到山涧之间,有一条只能容一条狗上下的小路。楼烦勒动缰绳骑马下去。这几乎等于在演杂技。

看到楼烦,楚军里那名常出场的壮士又出场了,这次他也学着楼烦的样子,骑着马从楚城往下面走去。那是一条巨汉,老远就能看清他那粗悍

的脖颈,他右手拿弓,马鞍旁横着长矛,腰上带着一把超长的佩剑。

237

楚那面的小路多是岩石。在离涧底大约还有三四层楼高的地方,有一块巨石突兀而起,从那儿往下,再骑马就很难了。楚方的汉子来到这里时才举目打量汉的楼烦。

楼烦也确实难以策马前行了。下一步马蹄应该迈向哪里呢?就在他犹豫的瞬间,对面的楚人以与那高大的身躯不相称的速度,敏捷地把箭搭到弓上,射了过来。

射出来的箭飞过窄窄的山涧,就要射中楼烦的脖子了,谁知这位北狄感觉到有箭飞来,扭身避开,同时十分机敏地拉开手中那把独特的短弓。一支箭飞了出去,楚人从鞍座上跌下来,落到岩石上,弹了回来,接着又被受惊的马卷过去,连人带马一齐落人涧底,水面上发出一声巨响。

可是,转眼之间,楼烦在马上却无法保持镇定了。

一眨眼的工夫,刚才楚壮士脚下的那块岩石上,又换成了另一名彪形大汉叉开腿站在那里。

整个广武山都呈红褐色,树木很少,但唯独那块岩石周围长满了细弱的灌木。灌木遮住了彪形大汉腰以下的部分。

楼烦不顾一切地又搭上一支箭。

那彪形大汉连弓都没有带。双方距离最多有几十步远,以楼烦的功夫,原可以射穿敌人身上的任何部位。然而,敌人并不是赤膊上阵。

那是一副说不清像什么的可怕形象,只见大汉身体四周好似有一团团气流在上下翻转,仿佛是燃烧的火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