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项羽与刘邦 >

第39章

项羽与刘邦-第39章

小说: 项羽与刘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里吼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哪?长史欣吃了一惊,连忙讲明情况,但那头领却说:没有人听你这些废话!长史欣当即回过味来,猛然间明白了:〃赵高是想把我绳之以法!〃

长史欣连忙跳上马车,朝驭者大喊一声:快跑!他根本顾不上回家,穿过咸阳的街头,朝遥远的函谷关落荒而逃。这是要回到章邯的大本营去。跑着跑着,他突然发现路不对了,谁知迷路却帮他捡回了一条命。赵高派

252

出的追兵立即紧随其后,但他们走了一条大道,没有抓住长史欣。

巨鹿的一场败仗给章邯带来了致命的创伤,但常胜将军的名声却帮了他的忙。很多残兵败将和流民听到章邯的鼎鼎大名后,都纷纷集合到了他的旗下。

〃只要有章邯将军在,秦的天下就会维持下去。〃这就是他们的希望。

项羽也确实唯独不敢对章邯掉以轻心。自巨鹿那场出人意料的大胜仗之后,胜利一方的楚军耗损严重,军困马乏,实在没有力量再与章邯作进一步的决战。这为章邯军恢复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章邯用兵向来扎实沉稳,令他近前的人都感到焦急。

他把大本营从坐落在巨鹿西南的棘原〈河北省平乡县附近)城外搬到

城内,固守城池一动不动。

在巨鹿之战出人意料的获胜之后,项羽的行动也变得迟缓起来,他撒出巨鹿城,后退到比棘原城还要往南的漳水南边,在那里安营扎寨。项羽军有一个烦恼,如何才能让在巨鹿俘虏的十多万秦兵吃饱肚子?

如果让他们挨饿,就会引起暴动,可是若配发武器,让他们与章邯军打仗,又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反戈一击,掉转矛头来对付楚军。如此庞大的一

群俘虏,最好还是放在后方。但楚军就再也不能向前推进包围棘原,因为这一大群俘虏说不定会从背后发动袭击,谁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杀掉怎么样?〃

项羽只是没有说出口,但此意时常溢于言表。

项羽的谋将范增老人每次开会都要反复强调:可不能杀呀!章邯军的

士兵也许还会跑来投降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如果现在把俘虏杀死,本打算归降过来的敌人就会绝望,这样反而会令敌军士气高涨。

项羽军变得滞重难行,上述情况即为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项羽军而言,巨鹿之战的战果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另一方面,类似亍前哨战性质的小仗,又反反复复地打过无数次。无

253

论是一场多么小的战斗,项羽都要策马飞奔上前线,亲自在阵前指挥。看到项羽的英姿,楚军士兵每一次都奋不顾身地战斗,其发疯般的劲头就跟在巨鹿战场上一样。

楚军是逢战必胜。章邯军则每一次都得逃进棘原城里去,伤亡一直很少。这使章邯的名气日渐下降,而项羽的声望大为提高。

然而,现在两军主力都处于停滞状态,可以说,正以漳水为界处于胶

着状态。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直到大地回春,这种状况仍未发生变化。

在中原地区,民心巳经完全不在秦帝国…边。章邯军尽管日益孤立,却仍能与反叛军保持势均力敌的状态,实可谓一大奇观。

与这里的形势大为不同,作为楚军特别行动部队的刘邦军正在朝关中方向歩步进逼,这一直让项羽感到焦虑不安。楚怀王当初曾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被章邯牵制在华北大地寸步难行,就他的野心来说,实在是

大为不禾I」。

只能说这是一种徒劳无益,或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项羽把有〃章邯〃之名的秦帝;的全部兵力都牢牢地牵制在漳水北岸,借此天赐良机,刘邦

方能如鱼得水般地轻松前进。他所率领的那支军队人数很少,只能算是一支杂牌军。但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能在秦残余势力控制的范围之内,优

哉游哉地顺利朝函谷关进发,打个比方,就好像项羽是存心想让刘邦去当关中王,才在这里流血流汗的。〃怎么会有这样愚蠢的事情呢?〃

愣头愣脑冒出这么一句的,正是闯进项羽营帐的赵上将军陈余。

自巨鹿那场大仗以来,各路兵马的主将都变得服服帖帖的,在项羽面

前只能垂首侍立,从不敢随意吭气,却唯有这位年届四十、一脸麻子的陈

余与众不同,有时会故作亲密地以朋友般的口吻跟项羽讲话,有时还摆出一副老前辈的面孔,讲一些蹩脚的笑话或是提出忠告等等。

项羽对这位老兄很有点不耐烦。范增也说:〃陈余这号人,到处都有。

对这种人,还是不要给他好脸色吧!〃

现在的项羽已不再是巨鹿之战以前的那个项羽,而是天下所有反叛军

254

的总首领了。如果他还像从前那个项羽一样喜怒形于色,陈余这号人说不定早就当场出走,躲到背地里搞什么名堂去了。

陈余很久以前就是一名鼓动反秦的志士。就像前面说过的,他曾跟早期的盟友张耳一起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也曾被重金悬赏过人头。当其结拜兄弟张耳侍奉赵王,被长期围困在巨鹿城内时,他却拥大军于老远的城外,迟迟不肯救援,待到项羽率楚军彻底击溃围攻巨鹿的章邯军之后,仍旧对上述行为毫无羞愧之意,反倒如鱼得水,不断想出计谋搬到项羽主持

的会议上来。

陈余以前从来没有跟项羽见过面,却能像多年故交一般,以十分亲密的口吻与他讲话,这正是这号人物惯用的套交情的手段,恐怕也是一种对付其他势力的小小的政治伎俩。

〃那家伙在巨鹿战场上根本就没动过一刀一枪!〃

这几乎是项羽讨厌陈余的唯一理由。项羽有一点超出常人一他特别喜欢勇敢的人,评价人时总是以此为首要标准,因此,一听到陈余讲话就气不打一处来。

〃阿羽将军哪!〃陈余开口了,〃你只顾跟章邯打仗了,这可是没完没

了的事哩!〃

像这种话,他也能说出口。

陈余还说:打仗就是为政治嘛!章邯跟将军打的这场仗,恐怕已经没有任何政治理由了吧?章邯也是太爱打仗了,真是个笨蛋!

怎么是笨蛋呢?项羽再也不想听陈余之流对章邯评头论足了,不过还是控制住情绪,回头望着范增说:〃你来跟陈将军讲。〃

把陈余推给范增,项羽就进到里面去了。秉性聪明的项羽其实早就明白,陈余是想对章邯做劝降工作,为得到批准才来找自己的。项羽也感到很有必要劝降章邯,不过,章邯这么好的敌手,竟要用外交手段去钓住,项羽实在不愿意在这种谈判上出头露面。

〃派一位使者到章邯那里去吧!〃

陈余对范增说:这封信就由我来写好了。不用问,连我都知道章邯将

255

军对秦是一片赤胆忠心。

〃不过,假使接受这份赤胆忠心的朝廷已经彻底腐朽,那就毫无用处了。照理,章邯对自己的处境早就该有数了。〃

陈余自然不会十分了解咸阳秦皇室的内幕,但这位早巳看透了先秦六

国以来胜败兴衰演变的策士,对于万里之遥、地处西方云烟的咸阳的动静,

总还多少掌握一些。

〃余将军,你说要给章邯写信,可你过去跟他打过交道吗?〃

范增语带讥讽地问道。只见陈余摇了摇头,说从未见过面,〃不过〃,他竖起右手一根指头,又竖起左手一根指头。从战国时代起,这种手势就常常为那些鼓吹连横和合纵的人士所使用,特别是在其滔滔不绝发表宏篇大论的时候。看来那意思好像是一根手指代表章邯,另一根则表示自己,范增看着看着,竟觉得这手指头莫名其妙地带上某种实实在在的含义了。只听陈余又说道:

〃与章邯干戈相交,实在是历时巳久。这难道还不算超乎亲密朋友的交

章邯仍坐镇棘原城内。

各式各样的秦朝旗帜插在城墙上,井然有序,沿着墙头一字排开;城内军纪有条不紊,士气保持旺盛,粮食也绰绰有佘。这〃切均赖于章邯早前的周密部署。

城外的警戒军队也严阵以待,防止敌方奸细混入,还负责看守田地。

有一天,警戒线上的哨兵抓住了陈余的军使。章邯会见了这位使者,

并收到了一封信。

这封信真可称得上是一篇名文。

它首先从秦历代名将的命运说起。陈余在信中说:

说来话长,我们还是先回忆一下秦白起将军(??公元前257年)卩巴!白起军功卓著,在南方平定鄙与郢,在北方则破马服君之大军并悉数坑之,攻城略地之功举不胜数。然而,白起当年被王(秦昭王)夺其爵,逐出咸

256

阳,又受命自杀。

我们再回忆一下近在眼前的蒙恬将军(??公元前210年)吧!陈余说,蒙恬受始皇帝之命攻齐,有大功,随后又率兵三十万讨匈奴于塞外,补修长城以镇国境。尽管如此,始皇帝死后,他陷于宦官赵高之诈略,被迫自杀身亡。

为何在秦会如此呢?陈余问道,又说,据说一旦功劳太大,就再无土地予以酬劳,便会托故于法,以诛杀化解难题。此乃秦之传统做法,将军本系秦人,谅巳知之。

陈余又把秦将的命运从历史说到现在。现在是人心背离秦王朝,挥舞反叛旗帜的将领日见增多。将军的军队也因耗损而日见减少。这就是天将灭秦的一项证据。

陈余接下去又说:〃据实而论,我辈巳悉知宦官赵高在秦宫廷的胡作非为。〃

陈余当然不可能知道详情。但是凭一名练达策士的感觉,陈余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竟与事实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陈余写的意思大致是,既然赵高一手垄断了咸阳宫廷内外的大权,章邯越忠诚,就越会遭到赵高的憎恨;所立战功越多,就越会成为赵高的眼中钉肉中剌。皇帝一声令下,将军就要遭受腰斩之刑,将军的家族成员就会与早前白起和蒙恬的家族一样,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章邯想,确实如此。陈余所讲的问题决非只是预言和观测,从咸阳传过来的风声,已经开始涉及章邯自身的安全。

不仅仅是现在,历来秦的政治斗争就是极其惨烈的。有功之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当成罪人。章邯原本是一个极少担心生命安危的人,始终抱有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决心,然而若是像早先秦的大臣将军们所遭受的命运那样,被强迫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再被治罪处以死刑,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的。

陈余还在继续:〃章邯将军啊!如今将军应与诸侯合纵,调转大军进攻咸阳。究竟是会同诸侯分割秦地,图得南面称孤之身份好呢?抑或以罪

257

人之身而被腰斩好呢?〃

这位陈余所讲的情景,与参军长史欣从咸阳逃回来时所讲的颇为相似。

长史欣在章邯面前曾大发感慨,哭诉道:〃将军哪!公建功亦受诛,不建功亦受诛啊!〃

章邯自然还记得这番话。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命运,正如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一般。尽管如此,章邯这个人也从不喜欢仅为自身的

利益而随意选择命运,纵使到了如此紧要的关头,他也不为所动。〃不可为其所迷惑。〃

读完陈余的书简,长史欣当即说道:为士卒着想,应毫不犹豫地到项羽营垒去,担任他所率大军的一翼。

〃欣呀,方才阁下的话,我可从来没有想到过,是说为士卒着想吗?〃

为士卒着想?章邯吃惊地重复了这几个字。对犹豫不决的章邯来说,这句话仿佛醍蘭灌顶,令他茅塞顿开。

长史欣所说的士卒,主要是指被项羽军抓去的那些俘虏。只要章邯能当上项羽的将军,他们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将章邯奉为首领。

当时,早前的白起也好,蒙恬也好,所有被称为名将的人在士卒中间都深得人心。有的人是慈悲心肠,也有人是靠装扮成这样来获取人心,但章邯从没有这样的念头,毋宁说他是那种能获得士卒主动拥护的人。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头脑里,士卒只表现为不断变化的数字,从不对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死表示怜悯。自章邯出函谷关以来,在他所指挥的大小战斗中,战死的将士估计可达数万名,但从未见过他为此而忧伤或心情沉重。这样说,并不表示他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他只是看上去缺少一些温情而巳。

为士卒着想会促使他下决心投奔敌营,是源于他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

这位生来就很少顾及自我的将军,只要是为某种崇高的目的采取行动,就

总是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气势。既然巳经放弃为秦帝国而战的目标,那就应

该重新看待这些士卒,倘若能为了他们而牺牲掉自己一个人,陈余和长史欣所推荐的那条生路,岂不就很有意义了吗?

258

〃明白了,欣。〃章邯说道。

〃太好了,将军终于下决心了。其余的事就全交给我好了。〃

作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属官,长史欣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看来,这的

确是应由下属来干的事情。他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