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项羽与刘邦 >

第10章

项羽与刘邦-第10章

小说: 项羽与刘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而绝非对身处险境麻木

不仁。萧何反过来说道:公藏起来,我等就可省却不少麻烦,就当是为我等着想吧!刘邦这才爽快地答应下来:

〃既然是你求我,那我就为你们躲起来好了。〃

刘邦躲进了老远的沼泽之间。这吋,沛城的许多不良少年都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跟随在身边的只有自幼时就交好的卢绾。许久以后,刘邦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还曾这样说道:

〃跟随我的只有绾哪!只有你一个人哟!〃

对于刘邦来说,彷徨在沛的那段时间,似乎是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不过若说当时的罪状,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小偷小摸之类的罪名罢了。

可以说,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水平的沛城里的小痞子罢了。当时他主观上是否就想到要夺取天下呢?连刘邦自已也说不大清楚。

57

只是因为常常到沛县县衙进进出出,他脑海里曾不断地冒出过一个想法:〃所谓政治,不就这么简单吗?〃

刘邦所思考的政治,与萧何和曹参终生以慎重态度坚持探索的并不是同一个题目,而是极其粗浅的东西,只停留在夺取沛地的程度。他根本就不识几个大字,考虑政治问题从来就不具备萧何那样的水准。

刘邦在县衙偶尔见过权力最大的县令的身影。

县令绝对不像个大人物,瘦得像一条干巴小鱼,有点秦官吏的样子,似乎只对法烂熟于心。可是,他平日里并不执掌实际政务,县衙的运作全由萧何、曹参一类的官吏在操持。这就是说,连刘邦也能当县令。

〃那种水平的人都能当县令,若是这样,我也能当。只要使用像萧何这样有能力的官吏,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这个问题,即使治理的范围大到郡也没什么不同,再进一歩扩大到秦帝国本身,也照样能成功。刘邦心里清楚,关键是要有识别有真本事的官

吏的慧眼,识别出来,还要有给其格外优厚的待遇的胸怀,只要有这两条

就足够了。

〃一旦乱世出现,只要把县令一个人的脑袋砍下,他的位置由我坐上,我就可以当上沛公了。其余的事就让萧何他们去干好了。〃

只是还有一条要注意,如果我当上县令,必须要让人们高高兴兴地服从于我,为此,平日里的表现最为重要,也就是说我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器量。刘邦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他的政治敏感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想法与曹参晚年将齐丞相职位交给继任人时所讲的那番话,刚好相映成辉。把牢狱和市场治理得过严,〃奸佞之人〃就会因走投无路而作乱,这里所说的〃奸佞之人〃无疑就相当于此类场合下的刘邦。刘邦没有起而作乱,就是因为萧何曹参这样的司法官吏没有严格依法行事,而是精明地加以缓冲,像刘邦这号人物也乖乖地根据透露出来的内情躲进了沼泽地里。倘若对刘邦穷追不舍,他也许就会带领樊哙之类的亡命之徒大闹县衙,砍下县令的头颅自己当上县令。可是,如果作乱时机不对,萧何和曹参也就必须按照上一级官府〔即郡)的命令严格执法,把刘邦他们镇压下去。曹参晚年所

58

讲的〃奸佞之人〃,指的就是这一类被追到穷途末路的人。

不过,这位刘邦乃是直觉敏锐之人,他是不会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的。总而言之,沛时代的他所追求的就只是当个大侠客而已,这一点是确凿无

疑的。

刘邦并不是一个有多少创造性的人。说到大侠客,他倒也并非在作某种思考,以弄清侠客究竟有什么样的理念,而是当时有可资借鉴的典型,并且就生活在尚不久远的过去。

那就是信陵君。

刘邦很喜欢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信陵君,名无忌,战国末期魏的公子,曾辅佐魏王,强盛国势,对抗当时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的压迫。当然,有本事的辅佐者往往会遭到王的

猜忌,或被敌国施以离间苦肉之计,信陵君也不例外,一生中多有波澜起

伏。这暂且不表。

当时天下就盛传:〃门下食客三千人。〃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均出现了贵族出身的著名辅佐者,其中齐孟尝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以及与之齐名的魏信陵君即被称为战国末期的四君子,声望最高的或许当属信陵君。

在战国末期,各诸侯国智者辈出。可以说巳经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即智慧、情报、能力和特技等已成为立足世间讨生活的资本。他们游走在各国之间,将自己所持有的资本如智慧、能力或情报等推销给各国的实权人物,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投人其门下成为食客。大多数人都住在集体宿舍性质的房舍里,但也有本事大的人被赠予了独门独户的宅院。不管出身多么卑贱,只要有真本事就成。

战国末期就是这样,有真本事就有价值,有真本事即可待价而沽,流浪天下寻求买主。说起来,人才甚至已完全被商品化了。从刘邦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算起,也才过去了不足半个世纪而已。

真本事名目繁多。齐孟尝君就曾把擅长鸡鸣犬吠之类的鼠窃狗盗之徒

59

列为宾客,并称其为〃先生〃,尔后不久,正是他们才使孟尝君化险为夷。

这段奇闻轶事,到刘邦那个时代就被赋予了一种浪漫色彩而广为流传。〃孟尝君也不过如此。四君子之中,还是信陵君最具侠气。〃刘邦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信陵君虽为贵族出身,但其如何厚待食客,如何始终求贤若渴,因魏国灭亡、魏人多四方逃散而被广泛传播开来,听到这些传闻实属轻而易举。反正在信陵君那个年代,六十岁开外的人都能以自身的感受讲述这些故事了,那时刘邦还很年轻。

尤其是信陵君与一位叫侯生的老者之间的故事,传播得更为广泛。

当时,魏国的国都是大梁城(现在的开封;)。侯生是魏最低一级的小吏,负责看守国都的夷门(东门〉。这位年已七旬的看门老人在国都并不为众人所知,但信陵君的一位食客曾悄悄对人说,那位侯生可不单单是个普通的看门人,乃是一位隐姓埋名遁入尘世聊以度日的隐士。这话传人了信陵君的耳朵。

信陵君十分吃惊,便亲往看门小屋以求结交,同时赠上厚礼。侯生若是他方人士还可另作别论,他本是魏人,且处于官僚体系的最下层,明知如此,身为最显赫的贵族的信陵君却仍然特地屈尊前往夷门,馈赠厚礼并欲招为食客,此举实属非同寻常。其缘由恐怕就在于信陵君本质上并不是官僚政治家,而是一位大侠客。

〃信陵君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刘邦对如此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佩服得五体投地。

侯生也非等闲之辈,对此并不领情,也拒绝接受礼物。

〃我虽然贫穷,却也洁身自好,过着清静的日子。请不要打扰我吧!〃从这句回答来看,让人觉得侯生似乎是位老子信徒,而道家正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学派。

不过,信陵君并不罢休,准备日后再与侯生接触。这一天,信陵君在自己宅第大宴宾客,受邀的客人有魏的达官贵族以及门下的食客,宴会还在准备之中。他想邀请侯生为上宾,便特地带领车骑前往夷门,恭恭敬敬

60

地拉住侯生的手。侯生衣冠破旧地乘上信陵君的马车,又像坐自己车子似的对信陵君说:我找朋友有点事,能去一下市场吗?

他说市场上有一位朋友,就是一个叫朱亥的屠夫。据侯生讲,朱亥也非寻常之辈,乃是一位韬光养晦隐居市井的贤者。车子驶入市井人群拥挤

之处,不一会儿朱亥的身影就出现了。侯生下车,与朱亥站在那里说话。

他让信陵君坐在车上,乖乖地等着。

侯生与朱亥谈笑风生,继续让这位贵族大侠客等着。而宴会那边,那些魏的诸位公子、文臣武将和名气大一点的食客,都在焦急地等待信陵君的归来。信陵君回来,宴席才能开始。

〃一般人早就急得不高兴了。〃

侯生在想,不时地朝车上的信陵君看上一眼。侯生这是在试探对方,看是否值得为之效力。

信陵君也有所察觉,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表情,在车上静静地等候。见此情景,侍从们和集聚在市场上的人都悄悄地骂起侯生来。过了一会儿,侯生才在街上说道:〃这位就是我方才给公子讲过的朱亥。〃他叉着腿站在大街上跟身份高贵的人讲话,也实在是太不懂礼貌了。但信陵君却毫不在意,仍旧是恭谨有加,下车走到朱亥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礼,请求道:可否请朱先生也做我的宾客?谁知朱亥竟把脸扭向一边,根本不作回应,非但如此,甚至对信陵君的施礼也没有回礼。

朱亥的这种态度,从最普通的角度来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身份高贵的人以厚礼要自己去当宾客,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他那是在卖弄〃知遇之恩〃,接受此类知遇之恩,就会再无退路,比如让你去死,你就不得不为其捐躯,可以说这正是当时的侠义之道。侯生也好,朱亥也好,肯定都知道被当成知己之后必有灾祸降临,因此都竭力脱身以自保,然而最后朱亥得以逃脱,侯生本人却屈服于信陵君的优厚待遇,答应去做宾客。也就是说,他巳做好了为侠义殉死的心理准备。

之后,侯生便在信陵君陪伴下走进宴会现场。信陵君拉着这位看门老人的手坐到上座,很快就满场酒气。当宴席进行到一半时,他指挥与会者

61

祝这位看门人健康长寿。

宴会快结束时,侯生朝信陵君叫了声〃公子!〃随即说道:我受到了公

子十分隆重的礼遇,不过此前我这边也早已为公子尽了力。在那个熙熙攘

攘的市场里,我让公子等在车上,一个劲地站在那里跟朱亥说话,当时市

场上的人看到公子越等态度越谦恭,都很尊敬公子。看到公子是一位对贤者真心谦恭礼让的有德之人,大家都交口称赞。与此相反,众人都齐声谴

责说:这个侯生,难怪他只能是个看守城门的小人!随后我打发人去调查过这件事,绝对没错。

必须说,侯生的这种态度,对了解战国末期社会的一个侧面是很重要的。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由此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贤者的才干也成为商品,显露出待价而沽及按价沽出的趋势。与此同时,封建贵族所施之〃恩〃也被赋予了商品价值,贤者就必须对〃恩〃献上〃报酬〃,这种〃报酬〃也就具有了与〃恩〃相适应的、足以用数字来表达的价值。也就是说,在这种场合下,侯生就以上面所说的交换条件,与对方形成了某种借贷关系。

〃诚如先生所言。〃

信陵君表示完全理解。

在发生上述故事的时间里,赵一直受到秦的攻击。赵无法取胜,国都邯郸终于为秦军所包围。赵王及辅佐他的平原君便向魏请求救援。魏土曾一度派出十万大军,但中途又怕与秦交战,遂令停止进军。赵平原君写来一…封信责备魏信陵君。信中说:〃人们都说公子乃世上高义之人。看来似乎与传言不符。且公子姐姐〈平原君夫人乃信陵君之姊)亦在危困之中,难道公子还不怜惜吗?〃但魏王仍旧不许出兵。最后,信陵君只好下决心率领极少数食客前往,说来就是准备单枪匹马赴赵救援。面对强大秦军而以微弱之势前去阻挡,恰如以卵击石,必死无疑,但信陵君还是从国都大梁城出发了,经夷门而出。将出之际,他向看守城门的侯生打了招呼。侯生说:〃请公子前往。我因老迈恕不能同行。〃连一句帮忙的话都没说。受恩的贤者在这种场合是要提供建言的,而施恩一方则期待能得到有针对性的

62

锦嚢妙计。

〃不对劲呀!〃

信陵君往城外走去,心中好生疑惑。自己一直以士礼厚待侯先生,自觉并无疏漏之处,可是看到侯先生的那种态度,或许有过什么疏漏之处也未可知,想到这里,他又让马车折回夷门。侯生笑着说道,知道公子必会返回,于是在耳边说出必胜妙计。最终,信陵君运用其所献妙计出奇制胜,不过此时侯生也早就离开了人世。原来,侯生与信陵君告别时说:我巳老迈不能随军前往,故公子抵达战场之时,将在事先计算好的日子刎颈自尽以送公子出门,顺便请公子带上朱亥,必有大用。不久,侯生即在约定之日以利刃切断颈动脉,当场身亡。对恩,可用贤作为商品来加以回馈,然而在更高层次上,当整个人格被视为知己而获得尊重时,就无法予以报答,只好以死作为酬谢。侯生就是实践了这一信条。如此这般的一些名士,他们的风尚、伦理观念及进退法则,早在战国末期就巳经形成,我们插入的这段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就是信陵君嘛!〃

刘邦暗地里总是摆出一副这位大侠客的样子。要想知道刘邦如何喜欢这位大俠客,看他后来的表现即可略知一二。又过了数年,当刘邦已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