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野史-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朔蠲鐾猓档厮蜒按炭褪耍硪灾厣停浞滞非巴ぐ玻俦阈写淘患暗比沼胍橹钊恕4炭鸵姥裕肿魇穑巴ぐ捕ァ!�
袁盎自从七国破后,景帝命为楚相,后来因病免官,家居安陵。安陵当地富豪,因袁盎是个贵人,如今告老回乡,争来结纳。袁盎虽然做过大官,却不排起架子,对着乡里之人,无论贵贱贫富,皆用平等看待,一味与众随和,平日间居无事,便随着一班少年,斗鸡走狗为乐,毫无官场习气,以此乡评甚好。关中一带,皆慕其名。一日袁盎正在家中,忽报剧孟前来相访。说起剧孟,此次因事由洛阳来到长安,闻袁盎之名,特来拜谒。袁盎也知剧孟是个有名大侠,急命请入,厚礼相待,当地有一富人,见袁盎与剧孟是相得,心中不觉疑惑,因问袁盎道“剧孟乃是赌博之徒,将军何故与之交好?”袁盎答道“剧孟虽是赌徒,然其母死时,远近送丧之车,至千余辆,可见其人亦有过人之处,况缓急人所不免,一旦遇有急难,叩门求救,慨然不辞,为天下所仰望者,独有季心与剧孟耳。今足下出门,必使数人骑马相从,左右拥护,此种行径,不过徒饰外观,若遇缓急,何足倚赖?”袁盎说到性起,便将富人骂了一顿,以后不与往来。此语传播于外,人人闻之,愈加敬重袁盎。说起季心,乃季布之弟,也是一个大侠,气盖关中,待人却甚恭敬,曾因事杀人,逃到吴国。适袁盎为吴相,季心藏匿其家,以兄礼事袁盎,后为中尉属下司马,其时中尉正是郅都,见着季心,也不敢不加礼貌,少年子弟,往往冒称季心门下,其为人钦仰如此,故袁盎以之与剧孟并称。
袁盎虽然家居,甚得景帝宠信,每遇朝廷有事,常召袁盎到来会议,或不时遣使就其家中问之,往往依议而行。梁王两次计谋,皆为袁盎等十数人直言破坏,以此怨入骨髓,特遣刺客多人,匀作数起,前往行刺。第一次奉命往刺袁盎之人,行至关中,沿途向人问起袁盎,无不板口道他好处,刺客听了,心中暗想道,原来袁盎是个好人,我岂可下此毒手?不如索性卖个人情与他,打算既定,遂一直来见袁盎,说道“吾受梁王之金,前来刺君,闻君是好人,心中不忍,但后来刺客,尚有十余人,未必皆与我同意,故特面告,君须早为防备。”说罢扬长而去。袁盎闻言,吃了一惊,从此心中忽忽不乐。家内偏又生出许多怪异,袁盎忧愁无计,不知如何是好。闻当地有卜者棓生,能知未来之事,遂前往棓生家中问卜以占吉凶。也是袁盎命该横死,当日由棓生处问卜回来,路经安陵郭门外,适遇梁国后来刺客,在此守候,望见袁盎行近,尚恐错误,迎前问道“来者是否袁将军?”袁盎举目观看来人并不相识,此时心中顿忘前事,遂直答道“我即袁将军,君来见访,莫非有误?”其人闻言接口道“是。”话犹未完,一剑迎面刺来,袁盎不及提防,早被刺中要害,立时倒地而死。其人见袁盎已死,恐被路人遇见,匆促之间,不及将剑收回,拔足飞奔而去。袁盎死时,其剑尚着身上。清人谢启昆有诗咏袁盎道公言曾下使臣车,日饮无何计岂疏?
司马解酬从史德,斗鸡恒共博徒居。
能令斩错纾群急,孰使诛袁有客狙。
不忍刺君君已死,棓生占问竟何如?
袁盎既死,不过数日,与袁盎一同建议之十八人,亦皆遇刺,行刺之人,均被脱逃未获。有司见地方上出此重大案件,连忙奏闻景帝。景帝闻奏,又惊又怒,暗想此事从中必有人主使,虽不知其人是谁,揣度原因,必系由于报怨。但与袁盎等十数人有怨者,除却梁王之外,更无他人。又况行刺多人,尤非具有绝大势力如梁王者,不能办到,由此看来,刺客定是来自梁国,然未经寻出证据,不能平空究治。景帝便命有司,将此案详细研究,务期水落石出。有司奉命退下,立即遣派多人,四出查访。一连多日,并无丝毫影响。有司见此案寻不出一点头绪,又被景帝几次催促,急得坐立不安,寝食皆废。忽念道,行凶证据,只有袁盎身上被刺之剑,是个证物,如今既无别法,且就此剑上检查一番,或可由此发现踪迹。想罢,遂命将剑取至,详细把玩,见此剑既无文字表记,形式又与普通人所用无异,并无特别不同之处,不觉失望,于是将剑放在案头,看了又想,想了又看,竟被他看出破绽,便唤到一个从吏,附耳嘱咐,如此如此。从吏奉命持剑而去。
当日从吏持剑,出到长安市上,遍寻磨洗刀剑工匠,将剑与之观看,令其认明此剑是否曾经其手磨洗。一连问了十余人,皆言非是,末后遇见一匠,将剑细看,认得是他经手磨洗。从吏因问道“此剑系由何人交汝磨?”洗工匠想了片刻,答道“十余日前,有梁国郎官某人,手持此剑,令我磨洗。”从吏闻言,连忙据实回报,有司查得梁国郎官,尚在长安居住,遂不动声色,差人前往,将其捕获,严行讯鞫。粱国郎官无法抵赖,只得直供,说是梁王宠臣羊胜、公孙诡,遣其带领刺客,来干此事。有司见案情明白,送录了供词,回奏景帝。景帝闻奏,心想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似此胆大妄为,竟敢杀害大臣,真是目无法纪,于是大怒,立遣使者前往粱国,查办此事。
读者欲知有司如何想出此法,竟得破案。说起也就平淡无奇。其初有司本想就剑上考查那行刺之人,到底是谁,或且留下何种证据,可以辨认,谁知搜寻许久,并无所得,只得将剑放下,末后想来想去,除却此剑,更无下手方法,不如且将行刺之人,放下一边,单就此剑身上,详加研究,看是如何。遂又将剑反复看了几遍,只见剑柄颇觉陈旧,剑锋却白如霜雪,并无一点锈涩,由此沉思,忽然大悟,不禁拍案叫绝。原来他见剑上留有尘垢,便断定此剑久已经人佩带,必非出于新铸。
既知此剑是个旧物,又为人所常用,那剑锋上总不免有一二锈涩之处。如今竟通体雪白光亮,俨如新打出来的,必是刺客当杀人之前,重行磨洗。若说刺客自己磨洗,他未必学习此种技艺,断不能修治得如此光亮,不消说得,定经工匠之手。但此等工匠,每日经手磨洗之物甚多,此剑又是通常式样,事后未必认得,即使认得,也未必记得是何人交来,岂不又枉费心机?
然而此层可不必虑,只因同是一物,在通常人眼中观之,似乎形式相似,难于区别,若经专门工匠之手,便觉得一物有一物不同之处。况磨洗旧剑,要到十分光亮,便费许久工夫,不比零星物件,一时片刻,便可交还,定要将物主姓名住址记下,以免错乱,所以只须寻得经手工匠,此案便有眉目。此种工匠,除却长安之外,僻地罕有,故命从吏出查,果然被他查得。此事看似浅显,常人每易忽略,有司也是从无意中偶然得来。现在世界上各种稀奇古怪之侦探案,大都如此,不过人情愈加变幻,情节较为繁杂而巳。谁知我国二千余年之前,已用此种方法,发现大狱,不过无人将他情节编作小说,以致一向埋没,未免可惜。欲知此案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十回 景帝遣使兴大狱 梁王悔过出罪人
话说景帝遣派使者前往梁国查办行刺之案,使者临行,景帝嘱咐务将羊胜、公孙诡二人拿获澈究,奏明严办,使者奉命而去。却说梁王当日接到探报,说是袁盎等十余人,一律被刺身死,行刺之人,亦皆脱逃。梁王心中暗喜,密召羊胜、公孙诡到来,告知此事,奖其办理迅速,并将许多珍物赏赐二人。
二人受赏,各自欢喜退出。梁王高兴异常,料得朝廷对此案件,虽然不免疑心到我,但是并天一毫证据,谅也无从查办,此举既可出我一口恶气,又可使一班朝臣,心怀恐惧,将袁盎等作个榜样,以后不敢与我作对,我便可稳坐龙廷了。
谁知不过数日,粱王又得探报,说是案情败露,天子遣使查拿羊胜、公孙诡二人,使者不日将到。梁王闻信,惊得手足失措,急召羊胜、公孙诡责备道“吾曾切嘱做事须要秘密,何以留下破绽,致被查出,今闹出祸来,如何是好?”梁王说罢,连连顿足,叹气不绝。二人见了探报,知是指名拿他,呆了半晌,又被梁王埋怨,惊惧愧悔,一时交集。想起自己性命要紧,欲待逃走,外面拿捕甚急,无地容身,说不得惟有哀求粱王保护,于是二人一同跪在地上,对着梁王叩头,要他设法搭救。梁王心想此二人若被汉使拿去,供出实情,连我都要办罪,为今之计,惟有将他藏在宫中,使汉使无从捕拿,料他不敢到我宫中搜寻,粱王想定主意,遂将二人安置宫中密室,嘱咐近待人等,毋得漏泄。
及汉使到梁,传景帝之命,要此二人,梁王假作不知去向,使者无法,只得奏闻景帝。景帝见二人是梁王宠臣,如今忽然不见,难保非梁王将他藏匿,或纵使逃走,由此看来,梁王对于此案,显有嫌疑,因此心中愈怒。又接二连三续派使者多人到梁,督同梁相轩丘豹,就全国中大行搜索,只除王宫未曾入内。只因此事,弄得人民家家户户,鸡犬不宁,使者及当地官吏,忙乱了月余日,二人却安坐宫中,何处寻其踪影。
当日景帝本意深恨粱王,定要将此案彻底穷究,谁知却被窦太后闻知,料得此事梁王必定预谋,眼见景帝雷历风行,又不便将言阻止。心想案情若讯得明白,照着法律办理,梁王性命难保,自己垂暮之年,岂忍令爱子陷入死地?纵使现有我在,结局可免一死,也须受苦遭辱,虽然是他自取,但自心终觉难过。窦太后因此日夜忧虑,三餐饮食懒进,终日长吁短叹,眼中不时流泪。景帝见母亲如此,知是为着梁王之事,自己也觉愁闷,欲待含糊了事,实在气他不过,若是认真办理,又恐累太后愁急致病,究不知此事应如何办理,便召集亲信大臣,与之商议。有人献策,请选择通知经术明白大体之人,前往办理此案,方免错误。景帝依言,遂选出田叔、吕季主二人,命其前往。说起田叔,前为赵王张敖郎中,因贯高事发,张敖被逮,田叔与孟舒等十余人,自己髡钳为奴,随张敖赴京,后张敖得释,荐于高祖,高祖召见,拜孟舒为云中郡守,田叔为汉中郡守。田叔在郡十余年,因事免官家居,至是景帝特命与吕季主二人为使,办理梁事。二人奉命到梁,梁王已听韩安国之言,勒令羊胜、公孙诡自杀。
韩安国此时官为梁国内史,先是安国自为梁使,受知太后,得了许多赏赐,归国之后,忽因事犯罪,下在狱中,却遇狱吏田甲,将他当作平常犯人,百般凌辱,安国受辱不过,一日对田甲道“俗语有言‘死灰尚能复燃’,汝何便将我轻量?”
田甲冷笑道“死灰若能复燃,我当浇之以尿。”安国闻言,虽然不免动怒,但此时无可奈何,只得忍祝不过几时,梁国内史缺出,梁王宠爱公孙诡,意欲请朝廷命为内史。窦太后却记起韩安国,便对景帝说知,遣使持诏到梁,拜安国为内史。
安国一旦由犯人出为二千石,田甲得信大惊,惟恐安国报怨,连忙逃走。安国遣人传谕田甲家属道“田甲不出就职,我便诛灭汝族。”田甲闻知,只得出来,向着安国肉袒谢罪。安国一见田甲笑道“汝今可以用尿矣。”田甲俯伏,连连叩头,口称万死,安国又笑道“汝辈岂足计较?”遂命起去,后仍照常看待,人皆服韩安国度量之大。
及刺客案起,朝廷先后遣来使者,将及十人,坐在国中,勒令官吏擒拿羊胜、公孙诡,日夕催迫,已经通国搜尽,惟未曾搜到王宫,外间不免有人拟议,说是二人现在避匿宫中。韩安国闻得此言,暗想汉使迫到无法,必然来搜王宫,届时若被搜获,梁王何以为地,于是想得一法,入宫来见梁王。
韩安国一见梁王,便涕泣说道“臣闻主辱臣死,今大王左右并无良臣,以致国中纷乱至此。羊胜、公孙诡久拿不获,臣请辞官就死。”梁王见说安慰道“何至如是?”安国泪流满面,说道“大王自念对于皇帝,比起皇帝对于临江王,何人为亲?”梁王道“吾自不及临江王之亲”。安国道“皇帝与临江王,至亲父子,临江王本是太子,不过因其母一言之失,废为临江王,后竟坐侵占庙地,自杀于中尉府,此是何故?
盖因治天下者,终不能以私害公也。今大王列在诸侯,听信邪臣之说,犯禁违法,天子因体太后之意,不忍加罪,太后日夜涕泣,希望大王改过,大王偏不悔悟。假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更有何人可以倚赖?”梁王听安国语语刺入心坎,不待说完,眼中已流下数行泪来,因与安国商议,迫令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