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9章

蒋介石成败录-第9章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寻找机会,获得美国保护。靠美国支持起家发家的蒋介石十分清楚,要想确保台湾不失,必须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但美国无意保蒋,使蒋介石十分沮丧。正值蒋介石走投无路之时,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给了他一个“上帝”都无法赐予的“机会”。


博篇第20节 偏安一隅,守岛待变(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而此时,解放军正准备渡海攻台。原本毫无联系的两件事,被美国右翼政客和军方鹰派看作是中国政府执行苏联战略方案。他们认为北边失去南朝鲜,南边失去台湾,则危及美国的太平洋防线。因此,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议案,号召联合国成员国援助南朝鲜。同时,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作为保护台湾的姿态。然而美国的保护是以攫取其战略利益为条件的。美国提出“台澎地位未定论”。美国向台湾方面提出将向台湾海峡派出第七舰队,是视台湾海峡为归属未定海域,而不是帮助“中华民国政府协防台湾”。与此同时,美国要求台湾当局承认“台湾中立化”,即美国一方面用优势海军力量遏制中国政府武力解放台湾,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台湾当局停止对大陆的军事袭击。这都是蒋介石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由于迫切需要美国的庇护,不得不呑下“苦果”。1954年,经过艰难的谈判,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标志美台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美国保护台湾的权利与义务。蒋介石非常看重这来之不易的结果。通过国民党“大使”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一封信,信称:“条约不仅使两国民众在其抗击共产党侵略中的联结更为紧密,而且将激发千百万珍视自由的亚洲民众之信心。”    
    其次,改造国民党以求生存。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迫使蒋介石进行反思,他除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外,还从国民党自身进行深究,他说:“戡乱的失败,是党的失败,而党的失败主因,是一般党员对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所以,他认为,要重新控制国民党,要使其成为“反攻大陆”的根本,必须彻底加以改造,并重建国民党组织。    
    经过精心谋划,1950年7月,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依照这个方案对国民党进行改造。一是整顿国民党组织,重新建立了基层组织,改造了领导机构。二是强化组织纪律和开展党内教育训练。三是拓展党的构成成分。《改造纲要》规定:“本党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为广大蔻民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他爱国分子为党的构成分子”。至1952年8月,工农分子在国民党内的比重已达到49.31%,高中以上的知识分子占29.77%,25岁以下的青年占35.29%。这样,国民党台的社会基础得到扩大。四是削弱国民党内非蒋派别的力量。在“改造”活动中,蒋介石“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事上的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其子蒋经国经过调整进入国民党中央决策机构,国民党内长期掌握实权的大老被排除领导层,以至被迫离开台湾。    
    再次,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与振兴台湾经济。实施所谓的“土地改革”,以促进家业生产的改善,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国民党从日本手中接受对台湾的主权后,接管了大批“公地”。台湾省政府将这些公地放租,直接租给农民。1951年5月,台湾当局又颁布《台湾省放领土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将“国有”和“省有”耕地的所有权转移给农民。1952年,“立法院”通过“实施耕地者有其田法”,征购地主的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并鼓励地主以留下土地自耕,到1953年底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迅速恢复;在农村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台湾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财经,是又一条重要的经济举措。1949年,台湾当局决定实行币制改革,确立新台币的主导地位。配合币制改革,加强了对黄金的管理,以高利率吸储,加强外汇管理,压缩财政支出,争取美国的援助,基本控制通货膨胀。再实施恢复和发展台湾工业的措施。在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后,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经济“四年计划”。这一系列经济举措,不仅台湾经济摆脱困境,而且为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评析: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居然能起死回生,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他在经营台湾上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谋划。随着蒋介石在大陆失败难以挽救,经营台湾之事便很自然地与寻找退路紧紧联在一起,并周密地谋划和实施。一方面,他安排心腹陈诚与儿子蒋经国搭档,掌握台湾党政军大权;另一方面,把大陆国库蓄存的大量美金钞、黄金、白银,“各项总计约在美金5亿元上下”的资金运往台湾,蒋介石的这一盗窃似的资金转移,不仅为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准备足了养命钱,而且为后来振兴台湾的经济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其次,寻找机会,获得美国保护。本来,在1950年以前,美国政府曾想放弃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鲜战争的爆发,为蒋介石寻求美国的保护提供了机遇。蒋介石从中找到求生的空隙。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鲜战争烟幕的掩护,使蒋介石逃过一大劫。    
    再次,蒋介石在政治上进行党的改造,使僵死的国民党获得新生,国民党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他完成了国民党权力再分配,为蒋经国接班打下基础,巩固了蒋家党的统治地位。在经济上,一系列经济举措的实施不仅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催化了台湾中产阶级的逐步崛起,使得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权获得新的阶级基础。而寻求美国保护,虽然使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但是,从长远利益讲,尤其是从民族和国家利益看,这无疑是引狼入室,为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设置了最大障碍,这未必又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从这个意义讲,这是一个败笔。


博篇第21节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说明知某种事办不成或者某种行为不会有好的结果,而非要去做。这是鲁莽和愚蠢之举。但如果明知办不成,却因要达到其他目的而去为,这应另当别论。蒋介石搞的“反攻大陆”,则属于后者。    
    事例:    
    自从败退台湾第一天起,蒋介石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反攻大陆”。1950年,在“总统”复职典礼上,他慷慨陈词,叫嚷不久就要打回大陆去。    
    1950年4月,蒋介石在台北《对台湾省常务会议特颁训词》中说:“今日我们要完成反共抗俄的使命,首先要整顿本党组织”。蒋介石一直在寻找机会把反攻大陆的口号付诸于实际行动,朝鲜战争的爆发给蒋打了兴奋剂,他认为“机会来啦!”希望依靠美国的军号力量挑起世界大战,进而达到重新统治中国的目的。于是,急忙谋划,制定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完成”的战略计划,幻想利用朝鲜战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依赖美国的支持,武力“反攻大陆”,卷土重来。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了各项准备。首先加强“军事管制”,早在1949年5月,国民党在即将退到台湾前夕,由台湾省政府与台湾警备司令部联合颁布了《台湾地区紧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态”。这个“戒严令”,一直实行了近38年,创世界历史上戒严时间之长的最高记录。    
    台湾当局,在军事戒严时期,还制定了一系列特别法,进一步加强反共和剥夺台湾人民的民主权利根据戒严令和特别法,台湾的军、警、特人员,经常对索然无辜人员进行搜查,逮捕和杀害。在军事上,加紧备战,并组织“反共游击军”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    
    1952年11月,共和党领袖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在美国国内反战舆论压力下,他到朝鲜战争视察,希望在远东寻求“光荣停战”的办法。为使美国在停战条件中多一份筹码,艾森豪威尔决定取消“台湾中立化”的政策,鼓励国民党军向大陆东南沿海骚扰。国民党方面受到美国新任总统的鼓励,受到很大鼓舞。1953年2月,蒋介石发表声明,称艾森豪威尔“此一决定,无论其在政治与军事上以及在国际道义上而言,实为美国最合理而光明的举措。”此后,国民党对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大规模升级。1953年7月,蒋军出动1万多人,由美国顾问筹划和指挥,在海军配合下,空袭东山岛。    
    蒋介石积极响应艾森豪威尔的策略向大陆进攻,希望通过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把美国拖下水,使美国直接对解放军作战,进而达到他卷土重来的目的。然而,形势的发展与蒋的愿望相反。美国与中朝联军代表在板门店谈判,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不仅朝鲜战争结束,而且美国在台湾海峡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更不用说创造什么“奇迹”。美国之所以鼓劲让蒋介石从东南沿海攻击大陆,不过是想借国民党这张牌,尽可能在谈判中多得到点东西而已。停战后的美国当然不可能再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了。蒋介石更感到“反攻”无望,但自己讲的“5年完成”,毕竟已夸了海口,轻易放弃不但会遭人嘲笑,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动摇人心。    
    1956年,蒋介石在再次当选“总统”后,激励自己不忘这一使命,他鼓励自己说:“我今年已经70岁,再连一任,还不能反攻,怎对得起国家?”又说:“此次国民大会乃是反攻前的最后一次会议。”1957年,国民党在台湾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民党的中心任务是“反攻大陆”、“光复国土”、完成“革命”大计。国民党“参谋长”王叔铭在军事报告中则提出“军事反攻”是“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包括:“一、继续促进大陆革命运动,策应军事反攻;二、加紧战地政务准备,发挥总体作战效能;三、提高军人待遇,改善军人生活,加强社会敬军风气;四、鼓励青年从军,充沛三军战力;五、扩大学术研究,发展国防科学;六、加强与盟邦军事合作,增进反攻力量”。国民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就是继续坚持反共立志,鼓吹反攻大陆,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    
    为了激发台湾军民响应“反攻大陆”的热情,蒋介石把台湾比作“莒”,要效法田单,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蒋介石在台北阳明山下专门刻了四个大字“毌忘在莒”,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奋发图强,齐心协力,以实现“光复大陆”。    
    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鼓噪,美国对其成功并不怎么相信。蒋介石自己对“反攻大陆”结果也十分清楚。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越来越强大,“反攻大陆”更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他要增加别人的信心,其实他的激情也渐渐冷落下来,早在50年代,蒋介石实际上从心底已经放弃了“反攻大陆”计划,其政策重点开始转到岛内,实施经济建设的“四年计划”,企望将台湾建设成为“复兴”基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较之以前冷静、理性了许多。据时任台湾省“主席”的吴国桢后来回忆说:蒋介石自始至终就是没有真正“反攻大陆”的打算,但这一打算又不告知于人,为了维持国民党偏安孤岛的局面,蒋介石必须打肿脸充胖子,“反攻大陆”的曲调要一路唱下去。


博篇第22节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

    为什么蒋介石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知其不可为而要为之呢?当然有蒋介石倔强、固执、敢赌的秉性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蒋介石是一种权谋,他想通过打“反攻大陆”牌,以达到偏安孤岛,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他曾向蒋经国透露过个中玄机:只有使台湾全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才便于国民党的统治。    
    首先,能稳定军心。从对军队的掌握来说,蒋介石一向认为治军要从治心开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绝大部分是从大陆来,对台湾的环境比较陌生,思乡、返乡心切,如果不给予他们以“反攻回家”的幻想,军队就会人心涣散,造成军队不稳定。而蒋介石在治军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口号与政治宣传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尽管因其军队的反动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