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巴顿将军 >

第15章

巴顿将军-第15章

小说: 巴顿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位有真知的见、敢作敢为的军事统帅和战术大师。为了提高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他冥思苦想,翻阅了大量材料,并亲自进行试验,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
巴顿认为,装甲师是一支“很难管理”的大规模部队,在行进时很可能成为敌人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克服我军的怯战心理?如何选择有利的地形?如何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发布命令?如何从封闭的坦克中救出伤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办法,巴顿亲自做调查研究。他买了一架小型飞机,通过学习获得了驾驶执照,亲自驾驶飞机在部队上空飞行,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发现小飞机有许多用途,例如,传递公文和信息,判定部队位置及辨别敌我,输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以及校正炮兵射击等等。他的这些发现后来在战争中全部得以应用。
这一时期,巴顿的战术思想也日臻成熟,其特点是:既切实可行又简单明了。例如:进攻前保持炮火静默;充分发挥坦克的火力;靠前指挥;夜间加油;快速但不是匆忙地前进;使用大集群的机动力量等等。有些战术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平淡无奇,而在当时却似乎有标新立异之嫌,充分体现了巴顿要“干天下未干之大事,创人间未有之奇迹”的胸怀。
巴顿的工作既大刀阔斧,又细致入微,有时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引起他奇特的遐想和构思。有一件趣事是坦克兵们难以忘怀的,通过观察,巴顿认为坦克兵的服装不太适应战斗的需要,既不实用又有碍观瞻。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样式独特的制服——墨绿色的华达呢制服以掩饰油污,甲克衫上面点缀青一排白色扣子,裤子装有衬垫,以防止坦克行驶时产生颤动,裤腿的口袋里装有急救包。地图和弹夹,帽子则采用橄榄球手的轻塑料头盔。制服做好之后,巴顿首先试穿。虽然他本人十分严肃,但在外人看来却似乎是在扮演丑角,不久便赢得了“绿色大黄蜂”的绰号。这种制服最终没有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展示巴顿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1941 年春天,陆军部宣布:进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以检验部队及其指挥官在实战条件下的表现。巴顿的装甲师也参加了演习。
这是一场全军性的模拟近期欧洲大战的演习,对于巴顿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演刁他可以检验部队的实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刚刚结束的北非沙漠地带的战斗中,英军坦克部队遭到隆美尔指挥的德军的重创,200 辆坦克被击毁,这一惨剧使舆论界普遍对坦克的作用产生疑虑。巴顿决心通过这次演习,驳斥那些反坦克派的谬论。对于自己部队在演习中的表现巴顿是很有信心的,但也有两个问题使他放心不下。其一,他担心由于他是坦克专家而被任命充当演刁中的裁判。所以,他公开向上级要求在演刁中留在指挥岗位上。其二,他担心旧式陆军的演习标准可能难以适应装甲部队新的作战方法。装甲部队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敌指挥、通讯和供应系统,其特点是突然性和快速,这与;日式陆军的传统相上甚远。为了在演习中取胜,向人们证明装甲部队的威力,巴顿决定打破陈规,大胆地发挥装甲部队的特长。
在动员大会上,巴顿向官兵们讲道:“装甲师是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组织。”“找到敌人,抓住他,征服他。始终不停地运动,主动歼敌,以彻底摧毁敌人……你们必须有拼命向前的意识。”他告诫官兵们要牢记该师的信条:避强击弱,不停运动。他最后指出:“许多人仍对坦克和装甲部队持怀疑态度,让这次演习向他们作最后一次解释吧!”巴顿的讲话使全体官兵的心深受震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他们一向以“闪击骑兵”自诩,认为自己能迅速摧毁一切敌人,如今,他们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绰号——“铁轮地狱”。
6 月,演习在日纳西川开始。早已跃跃欲试的巴顿装甲师不负众望,很快就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们的队形变幻莫测,令人眼花镣乱,战术的运用合理而新颖,使装甲部队突击性和快速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巴顿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技巧也得以充分发挥,原计划两天的行动,他只用9 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毋庸置疑,巴顿己完全掌握了闪击战的艺术,他的装甲师已经具备了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的能力。
第一阶段演习结束后,巴顿和他的第二装甲师受到了舆论的高度赞扬。7月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关于巴顿部队情况的专题报道,杂志封面上还刊登了巴顿的大幅照片:他站在坦克的炮塔上,手里拿着望远镜,挎着手枪,头上戴着钢盔,左手还戴着两个大戒指,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装甲师的官兵们都为自己长官的英雄气概而感到自豪。
此时的巴顿也沉浸在快乐之中,言谈举止显得颇为自得。一位好心的朋友劝告他不要锋芒太露,但被他拒绝了。其实,巴顿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已经在为下一阶段演习做准备了。他一再告诉部队:“我们的目标是:无论演习还是战争,我们都将是不可战胜的。”
1941 年8 月,查菲去世了,雅可布·德弗斯继任装甲兵司令。
德弗斯与巴顿是西点的同学,马球队的队友,但算不上至交。巴顿尽力与他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8 月至11 月,军事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重新开始,参加的部队约达40 万人。在演习中,斯科特统率着第一、二装甲师,但他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控制力。而巴顿则再一次成为受人注目的英雄,他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击中了“蓝军”的要害部位,俘虏了“蓝军”司令德拉姆中将。第二装甲师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到热烈赞扬,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军方的充分肯定。
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不断恶化。
1941 年6 月22 日(星期日)凌晨4 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和它的附庸国匈、罗、意、芬等国出动190个师,其中包括19 个坦克师,3700 辆坦克。4900 多架飞机,4700 多门火炮,193 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用“闪击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只要我们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塌。”1941 年12 月7 日(星期日)早晨,日本不宣而战,派出庞大的恃遣舰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共出动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 艘,巡洋舰3 艘,驱逐舰3 艘,潜水艇3 艘,另有27 艘潜水艇作先遣队,舰载飞机423 架。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美军共损失大型舰只19 艘,飞机311 架,伤亡和夫踪共4000 余人。在珍珠港的熊熊大火还未完全熄灭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他说:“1941 年12用7 日——必须永远记注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国终于成为参战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就在此时,巴顿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歇尔将军把斯科特调到中东担任观察员,任命巴顿力第一装甲军军长。这既是对巴顿辛勤工作的奖赏,也是准备让他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重任。
临危受命,更激发了巴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他恨不得马上就率部奔赴海外作战。但仅仅时隔两个月,他又接到命令,调他到一个偏僻的地区去创建沙漠训练基地。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感:“难道是因为我的年龄大了而不让我上战场吗?”
其实,马歇尔将军的这一安排是有长远打算的。此时,北非的战事日益吃紧,“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意军团在利比亚取得了军事胜利,正在向埃及的英军进逼。他们企图控制苏伊士运河,然后以中东作为桥头堡,向欧亚大陆出击,对盟军实施迂回进攻。如果美军要支援英军,遏制隆美尔在中东的行动,就必须为进行沙漠战做好艰苦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马歇尔认为,巴顿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人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42 年3 月,巴顿飞往一个叫里弗宾德的地方。这里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三州的交界处,是一个由沙地、石块构成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至,只有土狼、老鼠和响尾蛇时而出没,地形和气候都与北非十分相似,但这里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灯、暖器和热水,甚至连干净的被单也找不到,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只有一壶,因此许多军官认为,这里不适宜大部队进行正规训练。但巴顿却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训练营地,于是命令部队安营扎寨,并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训练中心的创建工作。他说:“我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久,这个中心就正式启用了。
沙漠战训练开始了。在巴顿的安排和指挥下,训练工作十分艰苦紧张。巴顿命令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完成10 分钟内1 英里跑,两小时急行军。然后便是一连串令人筋疲力尽的战术操练和实弹演习,甚至夜里也常有军事行动。而巴顿也从不得闲,他总是亲临现场把握每一个环节,对官兵进行鼓动、讲授、责骂和赞扬,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艰苦的训练。为了检查军事行动的详细情况,他踏遍了营地的每一个角落,乘坐过古普、坦克、半履带战车、小飞机,甚至轿子,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对此,有人责备他对部下过于残酷了,他回答道:“平时的艰苦训练是战时胜利的保证,这才是对士兵的最大仁慈。”他大声吼叫道:“我是一个很坏的家伙。我要让他们尝试一分钟的地狱生活,然后我又为他们痛哭!”
训练期间,巴顿对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指挥和后勤系统都做了改进。他破天荒第一次通过无线电从空中对部队进行指挥;进行了坦克集群作战试验;他还证明了一种坦克恢复车(拯救受伤坦克的车辆)的作用。巴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训练工作上,但他并没有忘记千里之外战火燃烧的;日大陆。他经常给一些要人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近况,告诫他们:如果有作战的美差,千万不要忘了他。他坦率地承认,他希望参战而不是担负训练任务。他在给上司麦克奈尔将军的一封信中指出:“我要用鲜血来证明用汗水学到的东西。”
当然,巴顿并没有被遗忘。
1942 年6 月,马歇尔把巴顿召到华盛顿。此时,北非战局恶化,隆美尔攻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托卜鲁克,井向埃及大举进犯,应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要求,美国同意派遣一支装甲师增援英军,并准备任命巴顿为师长。马歇尔就此事征询了巴顿的意见,巴顿认为,一个师不足以对北非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美国应派遣两个师参战。但就在巴顿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时候,马歇尔已经做出了决定:暂不派遣军队,迅速向英军提供300 辆坦克和100 门榴弹炮。这样,巴顿的参战计划又化为泡影。
巴顿沮丧地返回训练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自己建议失当或冒犯了马歇尔,还会不会有参战的机会呢?
正是:钢铁大军将欲发,忽闻马氏改初衷。凌云壮志何时酬,常使英雄费揣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十一章 “火炬”计划
曾有“火炬”现长空,漫漫黑夜见光明;
巴顿运筹帷幄日,静候北非报捷声。
1942 年7 月,战争形势对反法西斯同盟十分不利。在太平洋战区,日本人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并有继续南侵澳洲之势。在苏德战场,德国法西斯向斯大林格勒南翼地区实施重点进攻,给苏联造成巨大压力,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继攻占托卜鲁克后进抵阿拉曼防线,距开罗仅80 英里。在战局吃紧,危机四伏之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围绕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最早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是斯大林。
1941 年6 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集中64%的兵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攻占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7 月18 日,斯大林急电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尽快在北极地带或法国北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以解燃眉之急,鉴于战局日益恶化,9 月3 日,斯大林再次呼吁丘吉尔于本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某地开辟第二战场”。苏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其原因,除了英国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实施登陆作战外,更主要的是丘吉尔对苏联能否抵挡住法西斯军队的强大攻势持怀疑态度。
美国参战之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1941 年12 月至194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