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民党下台内幕 >

第45章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45章

小说: 国民党下台内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要“建立起以台湾为主体的观念,让台湾人成为台湾历史的主角,至于中国历史则应退居配角,回到它本来的外国史地位”。并称在实现“独立建国”前,坚决反对承认中国大陆学历。二是重新定义并推举“台湾英雄”,将郑南榕、陈智雄等“台独”分子列为“英雄”,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剔除在外。三是极力鼓吹“台湾文化的主体性”,宣称“台湾文化永远只是台湾文化,它与中国文化有某些关联,却绝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支流。在文化层次里,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在地理与人民与政治层面,也是如此,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该党还鼓吹要透过认识本土历史与地理相结合,让民众在内心深处接受“台独”观念,实现“脑内台独革命”,促进台湾文化的“新生”,以坚定台湾民众“保卫台湾”的决心。 
(三)推动台湾以“台湾共和国”名义加入联合国。该党声称,“台湾外交的困难在于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台湾应以“台湾共和国”名义申请重新加入联合国,争取“国际地位”,并称这是为了“表明我国的申请加入和旧中国的国共纠葛无关,也不是向中国的挑战,只是要国际社会接受四十几年来事实独立的台湾而已”。该党还常常宣称只有台湾宣布“独立”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以欺骗岛内民众。   
台湾团结联盟简介new   
2001年8月12日,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以延续“两国论”分裂路线为宗旨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正式成立。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台联党获得13个席次,成为“立法院”第四大政党。为抢攻岛内“急独”票源、主导台湾政局走向、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台联党一再抛出各种“激进台独”主张,逐渐成为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基本情况 
台联党基层力量不足,缺乏政治精英,整体实力比较薄弱。 
(一)政党认同度低。根据岛内各种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台联党自成立后,政党认同度一直维持在2%—3%之间,有关政党形象的各项指标认同度也一直徘徊在2%—3%之间。民意调查同时还显示,“急独”选民是台联党的主要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是次要选票市场,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闽南籍选民;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急统、缓统及维持现状的选民多不支持台联党。 
(二)基层实力薄弱。台联党虽然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776%的选票,但在接下来的基层选举中却成绩欠佳。在2002年初的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中只取得7个县议员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市长、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只在高雄市获得2个席次。在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台联党只获得12席,较上届少1席,远未达到原先预期的30席目标。 
(三)党员人数少。台联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紧张,并没有积极招募党员,在2003年之前总共只有102位党员。2003年起,该党为壮大基层实力,已开始积极招募党员,据报道已招募到上千名党员。 
二、组织架构 
台联党成立时间较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心,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在李登辉身边的一些“台独”组织为基层动员力量。 
该党党章规定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关,具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选举及罢免党主席、议决重大人事案等职权。但事实上,台联党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领袖”李登辉幕后直接操控。现任党主席为苏进强(前任为黄主文),秘书长为陈建铭,“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为罗志明,干事长为赖幸嫒。 
在台北市与高雄市市长选举失利后,为在台湾政坛站稳脚跟、避免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决定自2003年起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在各主要县市成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2003年3月28日,台联党第一个地方党部高雄市南部党部成立,据称共招募了500多名党员,并计划在各地陆续成立地方党部。 
基层组织薄弱的台联党主要依靠李登辉的民间支持力量及学术界、政商界的支持者进行选举与社会动员。一是“李登辉之友会”,目前全岛各地已成立了26个“李登辉之友会”。二是台联党全权接收了“台湾综合研究院”、“国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辉在学术界的其他成员,为台联党规划选举议题、选战对策以及各种法案发挥了重要的“后援部队”角色。三是“北社”、“南社”、“中社”、“东社”、“台湾教授协会”、“医界联盟”等“台独”组织成为台联党的主要社会动员力量。此外,与李登辉关系密切或长期支持“台独”的部分企业是台联党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张 
以维护李登辉分裂路线为使命的台联党成立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获得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支持,认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政党,台联党也由此取代日渐式微的“台湾教授协会”、建国党等“激进台独”组织,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台联党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世界;台湾现状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台湾2300万人民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制定‘台湾基本法;台湾的未来就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台联党不仅在“立法院”积极推动“公投立法”,还集合岛内“台独”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等。 
(二)阻挠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为防堵两岸经贸、人员交流的快速发展,遏阻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台联党极力反对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反对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叫嚣“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统一”,两岸若要就“三通”进行谈判,必须在“国与国”的基础上进行。 
(三)在意识形态领域加速灌输“台独认同”。台联党与李登辉不遗余力地鼓吹台湾应加速培育台湾民众的“建国意识”。声称,当前台湾最大的危机在于“国家认同”出现混淆,“要摆脱一个中国的纠缠,台湾内部必须有认同台湾的国家意识”。鼓吹要彻底在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划清界限,鼓动“教育部”全面扬弃过去中小学史地教材的“大中国”观点,并要求在中小学推广乡土语言教学,将闽南话列为“第二官方语言”。   
后记new   
大陆研究中国国民党的学者颇多,成果显著。研究当代台湾政局或政治者也不在少数。但研究退台后国民党自身发展的学者却不多,成果有限。国民党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失去执政权后,才引起大陆学者对国民党发展与存亡问题的关注。一些学者开始思考一个有100多年历史、号称有250万党员的政党,为何输给一个成立才15年、仅有20万党员的民进党?国民党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民为何抛弃了国民党?我们就此一问题试图进行解读与回答。 
国民党失去在台执政权,表面上看是偶然的,是由于党内分裂所致,但其中也有许多必然因素,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百年老店”国民党为何会突然失去政权?这个题目相当大,问题相当复杂,我们只是进行初步的探讨。 
国民党在台统治期间,尽管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很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国民党的腐败与“黑金”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让台湾民众甚为失望与不满,希望有一个清廉的政党取而代之。以反“黑金”与反腐败为旗帜的民进党,成为民众最直接的选择与期待。国民党在台湾光复后不久处理“2·28事件”的暴力方式以及统治初期的“白色恐怖”,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留下了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与仇恨。这成为岛内一直存在反国民党势力的重要原因,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所谓的“党外政治运动”。后来在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下,民进党宣告诞生,势力不断壮大,对国民党统治形成挑战,并最终夺取政权。当然,李登辉在担任国民党主席后的种种倒行逆施,导致国民党多次分裂,并在多次重要选举中暗中支持民进党,也是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撰写了《国民党下台内幕》这本书。主要从战后台湾历史的演变、政党政治的发展、国民党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路线方向的迷失、国民党党内斗争与分裂、国民党“黑金政治”与权力腐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国民党目前的处境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判断。 
本书不是纯学术性的研究,未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探讨,而是以学术研究与通俗相结合的纪实手法,用事实说话,通过对历史与事件的描述、分析,让读者了解国民党下台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也对岛内政治与社会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2005年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宝岛台湾回归祖国60周年。敬请读者在开卷中静思国民党在台湾失去政权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体味岛内政局与社会的复杂性,共同期待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本书作者分工如下: 
第一章至第三章由曾润梅撰写,第四章至第七章由刘红撰写,第八章至结尾由王建民撰写。全书由王建民策划、拟定提纲与统稿。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感谢新华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白云覃同志的大力支持。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或引用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未能一一列出,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有不尽如人意与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