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民党下台内幕 >

第14章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14章

小说: 国民党下台内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福、吕秀莲、王拓主持日常工作。康宁祥、黄信介、许信良、张俊宏等61人为社务委员。主要编撰人员有张俊宏、姚嘉文、施明德、许信良等70多人。台湾知名的党外人士几乎均名列其中,杂志社成为党外势力的大本营。 
《美丽岛》一成立,党外人士马上利用这一块阵地,进行了三大活动。 
一是与国民党内的开明派发展关系。是年9月3日,康宁祥、许信良、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等党外重要人物,通过台湾地方势力的元老吴三连,出面邀请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关中和“立法委员”梁肃戎“餐叙”,作陪的还有费希平、沈君山、杨国枢、胡佛等人。双方探讨新形势下的民主问题。关中在另一场合还说,国民党“除了共产党,没有其他敌人,对于岛内的非国民党人士,政府愿意加强联系,对于少数偏激不满的人,政府也将以适当的方法加以化解。”在此前后,党外人士还两次与国民党中央组工会副主任朱坚章举办政治座谈会。 
二是聚集党外活跃分子。《美丽岛》的创办,把党外势力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批党外人士成为刊物的编辑和管理人员,可以说当时在台湾政坛和政论界稍有名气的党外行动分子,都已集中到社内,这在党外办刊史上是第一次。杂志社还通过设在台湾各地的20多个办事处,及时互通信息,统一安排党外活动,处理党外日常事务,这在党外历史上也是第一次。难怪当时人们已称其为“没有党名的党”。 
三是批判国民党政权的专制行为。再看杂志的内容,观点鲜明,立场坚定,集党外多年来所有政治观点和主张之大成,矛头直指国民党统治。如9月8日出版的第一期上的《发刊词》称:“国民党政府应以最大的诚意与罪己悔过的心情,与1800万同胞共同担当起适应变局的责任,以挽救人民对其道德怀疑的信任危机,……可是,国民党政府却更加倚赖特务为统治工具。”当然,《美丽岛》最后酿成重大政治事件,并非是因为该刊对当局的批评,而是其在行动上与当局的对抗。 
《美丽岛》成立时间不长,可它的动作已成为全台湾注视的焦点,惊动了蒋经国。《美丽岛》很快就成为蒋经国打击的头号目标,台湾全岛也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志在必胜与一方志在抗争到底的对立气氛之中。 
1979年11月底,《美丽岛》杂志社决定在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年纪念日”举行“国际人权日纪念大会及游行”。深受国民党牢狱之苦、富有好斗性的施明德和以往一样,再次被选为总指挥。另一党外大老黄信介则被推为大会主持人。根据5人以上集会需要警察局批准的规定,大会筹备组的陈菊和周平德,向管辖杂志社高雄服务处的高雄市警察局第一分局申请时间在12月10日下午6时至11时之间、地点为大统百货公司对面的扶轮公园、参加人数为3万人的集会游行。既有人权敏感问题,又是参加人数空前,警察局予以驳回。 
在大会举行的前一天,党外和当局已经有过几次小的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只等最后一搏。12月10日下午7时左右,在施明德的指挥下,与会者高举火把,高喊“还我言论自由!”、“废除戒严令!”、“反对特务统治!”、“打倒暴力集团!”、“人民万岁!民主万岁!人权万岁!”、“人人经济平等”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很快与警察、宪兵发生冲突,直到次日凌晨2点半,杂志社门前的军警和民众全部散去,高雄市才恢复了平静。 
在这次事件中,《美丽岛》杂志方面有40多人受伤,当局方面有183人受伤,其中伤势较重者有宪兵47人,警察16人。自第三天凌晨起,国民党的军警宪特全部出动,在全岛范围搜捕与“美丽岛事件”有关的党外人士。 
自12月13日开始行动,到次年2月1日,“警备总司令部”发言人宣布,共逮捕152人,其中55人交保释放,40人交保候传,在押61人。“涉嫌叛乱”的有53人,他们是黄信介、姚嘉文、张俊宏、吕秀莲、陈菊、王拓、林义雄、周平德、纪万生、张富忠、苏秋镇、杨青矗、陈忠信、邱奕彬、邱垂贞、施明德等。涉嫌藏匿人犯的8人是许晴富、张温鹰、吴文、林文珍等。以此罪名被捕的还有1980年4月24日被捕的“台湾长老教会总干事”高俊明。在平息高雄动乱后,《美丽岛》杂志被无限期查封,分支机构勒令关闭。12月15日,警方宣布将施明德的美籍妻子艾琳达“驱逐出境”。次日,《美丽岛》宣传组长邱垂贞、《夏潮》的骨干苏庆黎向当局自首。19日,台“行政院新闻局”宣布康宁祥主办的《八十年代》和王拓主办的《春风》无限期停刊。 
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最高当局,在镇压“高雄动乱者”问题上取得了共识,无论是保守派还是开明派,都是主张坚决镇压的,要说有分歧只是在具体方式和考虑后果方面,双方的差距就在镇压之外,政治革新还要不要继续下去?保守派借镇压动乱分子之机,趁机提出暂缓容易引起动乱的“革新”;开明派则主张动乱要镇压,政治革新不能停。   
《美丽岛》风暴(2)   
蒋经国在对党外的处理上,采取了开明派的主张,除对制造街头动乱的肇事者本人严惩外,对一般参与者采取较为温和的做法,给人以不想中断“民主化”进程的形象。正如一些专门研究蒋经国的专著中指出的那样,在“高雄事件”善后问题上,他在四个方面做了转向工作:降低处理事件的调门,表示当局绝不会借“高雄事件”进行所谓“大整肃”;逐渐缩小打击面,为已经开始膨胀起来的打击党外势力的高压政策减压;三是设法平息高雄地区民愤,将已入狱一年的党外大老余登发“交保就医”;强调继续进行民主革新,表示高雄暴力事件“不会影响我们推动民主法制的既定政策及决心,民主法制之路,是我们一定要走的路”。蒋经国的四个方面的转向工作,显出他要比专制开明得多,比西方的民主要复杂得多,比保守派要明智得多,比开明派要慎重得多,比党外要狡猾得多。他的四条,既可以应付保守派,又可以让开明派满意,还可以让党外人士放心,即使在爱管东方人闲事的西方人那里也就没话可说了。 
蒋经国的任何主张和国民党内的任何决策都将落实在具体的审判中。1980年2月20日,“警备总司令部的军事检察官”正式宣布,涉嫌“高雄事件”叛乱案的黄信介、施明德、姚嘉文等8人,已经侦查结束,并已起诉。 
8名被告聘请的律师有15人,他们是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的张政雄、江鹏坚、谢长廷、苏贞昌、郑胜助、张俊雄、张火源、陈水扁、吕传胜、高瑞铮、郑冠礼,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的郭吉仁、李胜雄,毕业于政治大学法律系的尤清、郑庆隆,他们都是“充满正义感的一时俊彦”。3月18日上午9时零3分,为全岛和国际社会所关心的军法大审终于开场。几乎审判长和律师每场必争,每争必吵,每吵必僵。 
公开审讯一共进行了9天。4月18日军事法庭举行公开宣判,以“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的罪名,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施明德成为两次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判处黄信介14年徒刑,褫夺公权10年;判处姚嘉文、张俊宏、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有期徒刑12年,褫夺公权10年。被告不服,提出“原判决主文与理由严重矛盾;原判决认定事实,无中生有;原判决引用供词,断章取义;数十项证据声请,无一调查;被告自白均出不当方式、违法取供;所谓夺权计划,人证两缺,不足采信;原判决以被告演讲办杂志,推断叛乱”等“十大理由”要求取消原判,由军事法庭移交司法部门复审。上诉“国防部高等复判庭”被驳回,维持原判。 
5月21日至26日,台湾地方法院开庭审理周平德、杨青矗、王拓等33名嫌犯,周平德、杨青矗、王拓被判处6年徒刑,还有26人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他们不服,上诉后略有调整。“高雄事件”的审判至此基本结束。 
与军法大审同期,台湾又发生两起与之有关、震惊台湾的事件,也对台湾政治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义雄灭门血案”。1980年2月28日,被列为“高雄事件”要犯的林义雄家里,发生惨案,59岁的老母、孪生女林亮均和林亭均被杀,8岁的大女儿林奂均被砍成重伤,林义雄的夫人方素敏正巧到监狱联系事务而逃过劫难。血案发生后,台湾当局同意林义雄出狱料理丧事,不久又收监服刑。警方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及时破案,也有计划,也有行动,也有文宣,可就是没有破案。“林家血案”使得因“高雄事件”后弥漫全岛的恐怖气氛达到顶点。这一残忍的、血淋淋的惨案,使得一些党外被捕人士的家属,开始与当局合作,接受当局的安排,听任当局的摆布,甚至失去斗志。同样,“林家血案”,一方面加重了台湾政治恐怖的气氛;另一方面,则升高了人们对被军法审判的“高雄事件”当事人的同情。 
“高俊明案”。逃亡25天的施明德被捕后,帮助他逃亡的许晴富等9人很快被捉拿归案。4月24日,台湾“基督教长老会”高俊明也被逮捕。台湾“基督教长老会”在台湾已存在100多年,有960多个分会和16万名教徒,是当地历史最悠久、教徒也最多的基督教组织。高俊明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人物,早在70年代初兴起的当代台湾的第一次民主化高潮中,在他主持下,“长老会”就发表了《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对国是的声明与建议》,第一次在岛内公开提出了“台独”的主张,一再叫嚣“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1700万住民决定”。此次,高俊明既是藏匿施明德的主犯,又是公开宣扬“台独”的分裂分子,台湾当局顶住宗教界和西方的压力,判处高俊明7年徒刑。同案犯许晴富被判刑7年,林文珍被判刑5年,余下的7人各被判刑2年。 
“高雄事件”在当代台湾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而与之同时的“林义雄灭门血案”、“高俊明案”又对“高雄事件”的审判和定刑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对岛内的政治也产生了一些作用。“高雄事件”的发生,只是朝野双方长期斗争的继续,更是范围更广阔、性质更严重、程度更激烈的下一轮斗争的序幕。“高雄事件”在台湾政治发展史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具有某种“界碑的作用”,正是在这个事件的冲击下,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发展阶段。即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党外势力,都开始调整各自的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在结束过去的论争方式的同时,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蒋经国启动“宪政改革”(1)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党外势力能否发展以及它们采取什么斗争方式,取决于岛内政局的变化。台湾政局的任何变化,又将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法统危机”更加严重。国民党讲“法统”就是讲今天的台北当局是当年南京政府的“合法继承者”,它不谈国民党政权早在1949年10月就失去了对大陆的管辖权,国民党政权的“法统”已随着它在大陆的大失败而中断。逃台后,“法统”的象征就是“国民代表大会”、“立法院”、“监察院”等三大“中央民意机构”,这种“法统”一再受到人们的质疑:在民意机构中保留变相终身制的各种“民意代表”违反了西方民主政治法则和严重侵犯了人民的权利。此外,即使不让他们下台,到1990年,“资深代表”将丧失议事能力。因此,要么是重修“统治门面”,要么是甘心让“法统”消亡。对蒋经国来说,两者都有难度。“法统危机”也成为国民党统治诸多危机中的主要危机。 
其二,“戒严”难以存在。台湾地区的“戒严”起自1949年5月20日,规定期间禁止集会、结社、游行、请愿、罢工、罢课、罢市、罢业,扰乱治安者处死刑。至此已经30余年,台湾成为世界上历时最悠久的“戒严区”,国民党的这一“戒严令”也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戒严令。70年代以来,解除“戒严”和维护“戒严”是台湾各种政治斗争的焦点,“解除戒严”成为党外人士的基本口号。党外人士当选后,因有在议会讲话不负法律责任的特权,更是利用“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的讲台,在质询、问政时,把对“戒严”的批判作为抨击“执政党”的基本内容。 
台湾“国民大会”会场在对待“戒严”问题上,可以说蒋经国是国民党集团上层最保守的人,当局的种种强化统治权的措施,无一不是出自蒋经国的决定。到蒋经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