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面子 >

第7章

面子-第7章

小说: 面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了解的是,这种说法主要是指为了私利而占别人的便宜,对传统习俗无所顾忌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特立独行,但并不算是“丢脸”。挂羊头卖狗肉或囤积居奇的生意人,贪图己利而口是心非的人,为了金钱利益而徇私市惠的政客,利用男友甚至出卖青春的女孩,诸如此类的人都可说是“不要脸”,有时也可以说是“没有脸”。
这种人的所作所为通常无法用法律来加以处罚,大众的非难也可能是不公开的。但是他们一旦遭遇不利情境时,社会将袖手旁观,不愿给予道德及物质上的支持。他们无法倚赖社会关系的网络来帮他们解困,因为他们早已因为违背道德标准而陷于孤立。事实上,社会甚至会认为他们的失败或不幸正是不顾社会道义的应得报应。
“不要脸”是吵架时经常听到的一句骂人话:“你明明知道不对还要辩解,难道不要脸了吗?”“死不认错,不要脸的人是你!”这样一来一往地相互指责。最严重的情况是低地位者用之于高地位者的身上。前面说过,有些学生喜欢提问题来“考”新讲师。有一次,有位新老师无法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学生对他的考验结束之后,他仍然没有会意过来。学生们很不客气地说:“他不要脸”,然后陆续离开。当然这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如果大家有充分理由可以实行这类抵制,受辱者便不可能再露脸。学生们也可能因此而成功地阻止那位讲师继续在这所大学授课。
有时候,“不要脸”的使用也带有幽默的意味。人到老年之后,用以规范年轻人生活的习俗和道德约束也随之变得松懈。对年轻人而言,饮食和享乐过度会遭受非议,对老年人则宽容得多。社会知道:他们是善良百姓,也愿意原谅他们的一些小弱点。因此,当他想放纵自己时,可以用“我老得可以不要脸了”作为托辞。虽然这种说法只在山东某地流传,老年人享有较多偏离习俗的自由,却是典型的事实。这并不是说“脸”对老年人不再具有制约力,而是意味着,社会对其自我修养的信任,并不会因为他忽视习俗而发生动摇。
在年龄层的另一端,小孩子也不必受到“脸”的严格制约。孩子的言行举止表现得较其实际年龄为小,比方说八九岁大的男孩,仍然抢着要最大块的糕饼,也会被人调侃“你这样子真不要脸”,但却没有人会当真。青少年对“脸”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自觉,争吵时会相互指责对方“不要脸”,但是他们受辱的感觉却尚未发展到那样强烈。

第16节 脸:“没有脸”

(四)“没有脸”
这个说法如今几乎可以和“不要脸”互相通用。这大概是对个人所能做的最严厉谴责。譬如,在国家危难时,变成叛国贼的人常被指责为根本“没有脸”,意即这种人已经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义务弃之不顾。同样的,将宗教信仰当作踏脚石,以之作为晋身之阶或以之谋取物质利益的人,在大众眼中也“没有脸”。
这里所分析的“不要脸”和“没有脸”两种讲法,有时比“丢脸”更为强烈。某人可能因为无知或经验不足、举措失当而“丢脸”;这时使用“丢脸”一词不过是要让当事人知道他犯了过错。“不要脸”强调的是个人意志,是某人故意将“脸”排除在考虑之外。“没有脸”或许是三者之中最为严厉的:自我已经失掉“脸”的感觉,即使违反了道德规范他也毫不在意。
“丢脸”的说法何时开始通用,已经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没有脸”便已经流传于世。当时“脸”这个字的使用还没有固定下来,通用的是一个较老的字“面”。历史上有两个例子可资引用:
周朝末期,封建诸侯群起争霸。在宰相管仲辅佐之下,齐桓公终于成为诸侯的霸主。管仲临终时劝诫齐桓公将某些人从朝廷斥退。齐桓公答应了,可是后来却发现自己少不了他们。这些人掌权之后便设计推翻齐桓公。最后叛军攻占了王宫。齐桓公被放逐后,沦落到无饭可吃的地步。当他想起宰相管仲的忠告而自己却弃之不顾,不禁悲泣道:“亡者无知则可。设若亡者有知,我有何面目见仲父于地下?”
秦朝在公元前207年覆亡后,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最后失败的则是项羽。经过几次挫败之后,项羽的军队终于被敌人团团围住。他知道大势已去,便率领一小队骑兵突围,在敌军追赶之下,他逃到乌江边。当地的地方首长出来迎接,并且告诉他如何安全逃走。如果回到江东故里,他也许能够东山再起。他回答说:“我和江东八千子弟兵一起出来打天下。如果我战败而独自回去,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甚至奉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面目”的意思是指“脸”和“眼”,在中国中原一带至今仍然广为人所用,但在中国北部则已经为“脸”所取代。在出征之前,项羽信心十足地说:他一定会赢得天下。他不只让那些信任其才干的人失望,同时也在他负指挥之责的挫败中牺牲掉了所有的年轻人。
“我没有脸去见某某人”,当自我觉得,由于本身的过错而令某人失望时,经常会使用这种说法。将父亲的辛苦钱挥霍殆尽的儿子,挪用公款、背弃国家或上司对其信任的官员,未能圆满执行上级命令的下属,因为大意而战败的军官,自身失败而牵累其他人的领袖,都可能感觉“他们没有脸”去见其长辈或上司。此时,自我并不一定要面对公众舆论;即使只有一个人在场,甚至一个人也没有,他心中也可能产生辜负他人信任的意识。
这种现象显示出社会制约的完全内化。自我通常都会实践他心目中想像为社会所认可的举止,以挽回自己的“脸”。

第17节 脸:“脸皮厚薄”

(五)“脸皮厚薄”
“脸皮厚”的意义和“不要脸”有点儿类似,不过却较为委婉。它的象征意义是:皮肤仍然在脸上,不过却很难用社会的否定来穿透它。这意味着漠视公众非议,或是年轻人蔑视长辈加诸其上的社会道德标准。当友人不断向自我暗示其行为已经逾越礼数,而自我却浑然不觉时,这句话便可以派上用场。一个小例子是:有位客人久待不去。虽然女主人百般设法使她了解主人希望她离开,她仍然无动于衷。对方离开之后,女主人悻然对我说:“那女人脸皮真厚!”中国人十分重视待客之道;他们尽量避免让客人觉得自己不受欢迎。因此,友情能进展到何种程度,完全要由访客自己来体会。
脸皮薄的人对外界的议论相当敏感,他们经常花费许多心思来维护良好的声誉。但是,有些人的脸皮实在太薄,朋友最起码的批评都会使他们觉得不快。有位朋友在论及政治生涯时跟我说:从政的人必须脸皮厚才能做出许多违背良心之事。不少学者奉命出任公职后,发觉自己无法胜任。此时他会承认:自己脸皮太薄,不适合在政界打拼。
然而,总的来说,社会还是喜欢脸皮薄的人,因为他们比较遵守社会规范。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看出:重视“脸”是一种真切的关怀,“丢脸”会给自我带来强烈的羞辱。由于不注重“脸”的人往往无视社会的制约,因此,社会往往会对他施予最大的压力,企图对他灌输“脸”的意识。
“脸”的主要标准包括正人君子所应具备的各种美德。偶尔的过失会被调侃几句,并被讥为“丢脸”;反复犯错便会引起强烈的非议,甚至导致整个社群在心理上和他划清界线。意识到“丢脸”时,社会对个人品格的信心已经受损,它会使个人陷入受轻视和孤立的危险,因此能对个人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

第18节 面子(1)

二、面子
虽然“脸”字同时具有一种实质和一种象征性意义,“面”字则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意义,实质和象征兼而有之。
1。“面”在生理学上本来就是指脸。这种用法在诸如面貌和面目之类的组合词中仍然可以找到。面貌也是脸的意思,不过除了和面结合而产生像英文名词looks(外表)之义外,它却很少为人所用。面也在一些常用成语中出现,例如面如桃花和白面书生,后者是指以读书为业的学者。
2。“面”可能是物体的表面,例如表面意为外观,桌面是指桌子的表面,地面则为地球的表面。
3。“面”可能指方向,例如东面或西面。
4。“面”也可能指方面,例如正面和对面。
在以上的组合中,“面”代表的是具体的概念。它的象征性意义则包括:
1。社交上的“方面”,例如八面玲珑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不同的人圆滑相处。
2。它可能指人们面对面的场合,例如会面或当面商量。
3。“体面”也就是好看。此时美的概念和社会赞许合而为一;外表好看的人可说是有“体面”,但行动慷慨大方也是表现得很“体面”。
4。前面说过,中国有些地方仍然使用面,有些区域则用脸。在长江流域常说面皮薄以取代脸皮薄。
5。“顾面子”。自我要提高声誉,必须考虑本身的面。因此,士绅之家会为家长的生日摆下盛大的寿宴,同时演戏数日,以供地方人士欣赏。社会的赞赏便增加他的面子。
自我有时也要顾虑他人的面子。例如,他要避免贬损他的邻居,以免引起任何非议。尤其是学生表现不佳时,老师也常会有这方面的顾虑。某位员工的表现也许乏善可陈,但由于考虑到他家庭的面子,老板会把他留下来,给他一个改进的机会。
有时,顾及他人的面子直接违反了社会甚或当事人本身的利益。很明显的,顾虑太多的老师根本无法纠正学生,顾虑太多的行政首长或家族领袖也会发觉自己缺乏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例子,赞美个人不顾情面,厉行职守。
6。“面子上不好看”:这种说法是在描述个人面对社会非议时的感觉。这和脸的概念有关。事实上,脸也有相同的用法。但是这种说法中的耻辱远比丢脸轻微。后者通常是指违反道德标准,“面子上不好看”则是由于疏忽而违反了某种习俗,和个人品格是否健全并不相干。自我觉得自己的声望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却不会有强烈的羞辱感和社会孤立感。
7。“增加面子”:增加面子的方法包括捐款给公益机构,帮助和自己并无直接关系的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重要的文件或陈情书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设立学校、孤儿院等等。这些举动可以使个人吸引大众的注意,并且得到正面评价。这种公众的肯定会增加个人的“面子”。
8。“争面子”:两个人争面子的方式包括以宴席待客或炫耀财富,以及在任何可能获得公众有利评价的事项上超越对方。大学球队也是在努力争取给母校增加“面子”。
9。“给面子”:甲的行动在其他人面前增加了乙的声望。给面子有许多方法:在大众面前赞美乙,强调乙的头衔或才能,对他的建议表示尊重(即使甲并不真的觉得如此),这些都是增加某人面子的方法。换句话说,它们能让乙的面子好看一点。
在许多情况下,给予社会上默默无闻的人面子,具有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的重要功用。譬如,杰出的科学家称赞其学生的研究,便能鼓励后者更加卖力地工作。
轻视他人通常会给予人以“不给面子”的感觉。位居要津的人拒绝接见一位无名人士或者不愿答应他的请求,便是不给后者面子,可能让他觉得自惭形秽。虽然有些人会耽迷于这种形式的自我膨胀,但真正有修养而受社会尊敬的人,则会小心谨慎,不愿蔑视他人。
给面子不一定会受到社会赞同。有时,一个能力不足的人被选中或指派担任某一名誉性的职位,人们可能会批评这种做法,但老于世故的人会说:“他也是个知名学者,所以他们决定给他面子!”有人也可能取其讽刺之义:“大家都知道张三无法胜任那份工作,可是,他和某某人是同学,所以某某人想给他一点儿面子。”或者,“那家伙实在让人讨厌。我们不妨给他个面子,好让他闭嘴。”
10。“留面子”:给某人留面子。揭发某人的错误,甚至张扬他令人无法苟同的行为以引起公众非议,这样做即使不会构成全然的“丢脸”,也会让对方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在这个例子中,前者直截了当地对后者的品格提出质疑,就是“不给他留任何面子”。任何有修养的人都会避免这样做,以免伤害当事人的自尊。不作任何评论可以使后者觉得他的过失并没有引起人注意,他的声誉也可以保留无损。
身居高位的官员犯案时,通常都会接受秘密调查和审判。公众对整个过程并不知情,因此无从发表评论,这位官员也可以留下一点儿面子。
不要触及他人声誉,不要毁了他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