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巴黎-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命运。
对于托马斯,有一点年轻音乐家们还是对他非常敬重,那就是托马斯的爱国行为。托马斯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普法战争期间,他义无反顾的扛枪上战场,那年已年近六十岁。普法战争使全法百业凋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据说那时富人们稍微有些吃的,穷人就只能吃猫和老鼠。普法战争那一年的冬季是19世纪最冷的冬季之一,人们即缺煤又少炭,战场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托马斯此时毅然弃笔从戎,加入法国国民自卫队。义无反顾投入了保卫法兰西卫国战争,托马斯花甲之年身体力行投笔从戎的行为,和他的报国之心不能不叫人敬叹三分。
托马斯一生道路畅顺,青年成名,壮年入选法兰西艺术学院,中老年执掌巴黎音乐学院直到去世。托马斯入选法兰西艺术院时也年仅四十岁,以绝对票数压到柏辽兹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其中曾五次担任法兰西艺术院主席的职务。托马斯是那一时代法国音乐界的泰斗,托马斯人缘极好,他深谙政治,善于使用“人际手段”来对付不同意见者,对对手的打压毫不手软。
托马斯一生辉煌,他眼前面前有过鲜花,手上有着权力,背后也曾有过荆棘密布……托马斯的一生是说不完诉不尽的,他的音乐作品也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此直至至今,托马斯的为人处世与音乐风格还使人抒诸笔墨,争论不休。
《情怀巴黎》第五部分
芬芳菊影 余馨流香(1)
卢森堡公园
芬芳菊影 余馨流香—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马斯奈
题记:托马斯是法国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他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音乐家,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
巴黎的卢森堡公园,被人称为“诗人公园”。
卢森堡公园与巴黎拉丁区毗邻。1612年,亨利四世的王后马丽·梅迪西斯不愿意呆在卢浮宫的森严壁垒里,想找一处能让她回忆起故乡弗罗伦萨的宫殿居住。梅迪西斯王后正好从弗朗索瓦·德·卢森堡公爵处得到一座大厦和一片丰厚的土地,她便委派建筑师罗门·德·布洛克按照当初她出嫁到法国时住过的弗罗伦萨宫殿的风格来建造一座宫殿,它就是现在的卢森堡宫。卢森堡宫如今还是法国参议院所在地,宫殿的正面中间为两层立柱楼台,第三层是四个石雕,按立柱上行的姿态分列在两边,上面雕刻有古代神话传说中天使的图案,整个建筑是四棱园形的屋顶,两边各有一座翼楼。屋顶为青褐色,三座楼之间有一条连在一起的长廊,宫殿恢宏气魄,充满异国情调。卢森堡的外围萦绕着四季常绿的花草,花草丛中有宫殿初建时皇家名人的雕塑,也有充满青春气息的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卢森堡公园中心有一座喷泉,它是巴黎最著名的喷泉之一。喷泉薄雾缭绕,碧水优柔,鸳鸯在水中嬉戏,好似蜜月小夫妻,柔情缱绻,呢哝浅吟,鸳鸯的窃窃私语也许只有潜水中的鱼儿才能听得懂。喷泉的四周碧草萋萋,鲜花烂漫,有紫颜玉色的乌头,有浅粉黛绿的白鲜,有翠润舒亭的苔纲,有澄黄灿烂的菊花。园内的金盏花红黄争艳,薰衣草暗香幽然,风铃草娇韵低洒,紫罗兰雅静含情,紫苑花冰肌玉骨,玛丽之心朵朵含笑……卢森堡宫喷泉旁的鲜花姿容烂漫,四季不凋。春去冬来,夏夜秋风,巴黎人常到卢森堡宫散步,尤其艳阳高照的时节,人们或带着全家、或挽着情侣,泉旁的长凳上都坐满了人,有人看书,有人写生,有青年们谈情说爱。
卢森堡宫园林里的石阶上,巨大的花盆里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苗异树,有南欧的夹竹桃,缅甸的柑桔树,
墨西哥的棕榈树,中国的甜橙树和加利纳群岛的椰枣树,直上台阶便是郁郁葱葱的卢森堡树林,森林中有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文学家乔治·桑,艺术家德拉夸尔等人的塑像。卢森堡公园内的很多植物栽种的日期可以追述到十九世纪,最早的树种是在十七世纪左右。树林里有极为珍奇的西比利亚翠榆,美国巨杉树、中国的银杏树等等。卢森堡公园与其说是一座园林,不如说是一座植物园,卢森堡公园记录了历史的年轮,也展现出大自然的永远的青春魅力。卢森堡公园是法国最漂亮的公园之一,巴黎人历来以住卢森堡园林旁为荣,来自卢森堡园内的奇花异草美姿香韵飘然进入周围的民居,珍贵的林木在家门前影叶婆娑,人们不进园内也如沐春风。法国著名音乐家马斯奈的故居就坐落在卢森堡公园的旁边,从他的家里可以尽览卢森堡园林的四季美景,各节秀色。
马斯奈七十岁时在这栋房子里辞世,荣衔是巴黎音乐学院的荣休教授,马斯奈还是法兰西艺术院自成立以来最年轻院士之一,他是著名歌剧《马侬》和《唐吉哥德》的作者。马斯奈36岁时以绝对票数压倒圣桑,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马斯奈师从老先生托马斯,年轻时也参加了普法战争,加入了法国国民自卫队。关于这段时光,马斯奈曾经回忆道:“我的多灾多难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我执勤间歇试图写些东西的时候,炮声在山谷回应,无数次打断我的思绪,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马斯奈第一部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作品是《拉合尔城的国王》,这部作品成为他音乐生涯的转折点。马斯奈在巴黎音乐学院上学期间,获得过学院钢琴演奏第一奖,在两次冲击罗马大奖不成功,终于在1863年获得了罗马大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马斯奈就曾开过音乐会,并在巴黎抒情剧院担任打击乐手教私人学生,马斯奈的学习生活很幸福和宽裕的。马斯奈童年到巴黎,他与大多数贫寒的音乐家不同,马斯奈出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故乡在法国的卢瓦尔河畔,一个叫做蒙窦的地方。
马斯奈的生活和事业堪称法国人的楷模,可能是因为生活舒适的原因,马斯奈的音乐格调较之法国其他音乐家来说相对柔润甜美,这一点很像他的老师托马斯。马斯奈的故居坐落于卢森堡宫的后身,大门是深灰色,灰色墙壁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此处是马斯奈的故居”字样。我经过看门人的同意,走进院中,院内青石铺地,靠墙一边是青藤蔓草,一边是鲜花灿烂。院落的最深处有一方小小的蒲园,一位园丁正在修剪花木。此时刚刚雨霁天晴,园内的花草争芳吐艳,娇色似锦。蒲园的角落里的一株葱郁大树,树枝参差肆意,把整个院落衬托的古朴苍貌。马斯奈住在二层,现在房子里居住的不是马斯奈的后人。马斯奈在此居住到人生的最后时光,作出了著名歌剧作品《小天使》和《唐吉珂德》。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就是在这栋房子里去世,4天后被埋葬在塞纳马恩省。出席他的葬礼仪式的有马斯奈一些朋友和学生,还有马斯奈的妻子和唯一的女儿朱丽叶。如今,我们查阅有关研究马斯奈的著作,会发现许多法文著作不少都是马斯奈女儿朱丽叶的后人所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马斯奈的研究可谓弥足珍贵。
马斯奈搬到卢森堡宫旁边之前,原先住在巴黎八区的维利耶尔大街,他的著名歌剧《马侬》、《熙德》、《黛伊丝》都是在那里创作的。音乐家肖松也住在马斯奈的附近,他们可能没有过什么来往,因为在肖松争夺罗马大奖失败后,肖松决定退出马斯奈的音乐班,马斯奈于是这样写道:“肖松的选择非常明智,他自由了,随便!当然随便!”。这就是马斯奈对他对肖松作曲道路的评价,也是关于肖松在做学生时最后的官方文字评介。马斯奈的得意学生是爱乃斯库,少年爱乃斯库的作品在巴黎首演,马斯奈还专门出席,为埃乃斯库捧场把关。马斯奈是一个有些迷信色彩的人,他像很多西方人一样,最忌讳数字“十三”。马斯奈的作品写到了第12号,他索性给作品起名叫第12a,意在避过这个不吉利的数字。马斯奈晚年在巴黎的塞纳马恩省买下了另外一栋庄园别墅,现在那里被人们命名为马斯奈城堡。
托马斯是当时法国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音乐家。无论生前身后,马斯奈的生活和艺术历程都与他的老师托马斯的境遇很是相似。马斯奈在法国音乐教育上虽然存在争议,但是他的贡献为人所公认。马斯奈的教育成就亦如卢森堡公园里的鲜花般绮丽悠远,余馨流香。
巴黎绽放向阳花(1)
位于布列塔尼地区的圣米歇尔山
巴黎绽放向阳花—普罗科菲耶夫
题记:普罗科菲耶夫漂泊异乡,他希望他的作品在故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普罗科菲耶夫是开放在巴黎,心怀祖国的向阳花。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内掀起一股文化流浪潮,普罗科菲耶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乘潮远游海外,暂留伦敦,再赴日本,又客居美国,一九二三年移居到巴黎。
普罗科菲耶夫到巴黎之前,住在法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布列塔尼海岸,在那里创作了他最伟大的钢琴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
布列塔尼是法国最有格调的地区之一,它的文化传统有别于法国的任何一个地区。公元前六世纪,布列塔尼地区是由不列颠的凯尔特人统治,凯尔特人崇拜万物自然,崇尚灵幻和巫术。后来罗马人入侵,又给布列塔尼带来了罗马文化,之后又一批凯尔特人卷土重来,驱赶走了罗马人,又随之带来了天主教文化。布列塔尼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多元传统文化风格的城域。历史上的布列塔尼不断的低抗强敌入侵,它前面面对大不列颠王朝的虎视眈眈,身后有法兰西历代君主的巧取豪夺。布列塔尼在历史上曾经保持独立,到了十六世纪上半叶,布列塔尼的女强人安娜公爵去世,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强行掠走安娜的女儿,把布列塔尼化为法国领土。于是布列塔尼就成为了现在法国的一个区域,它的文化传统却风姿别样的存活着。
布列塔尼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我曾到布列塔尼演出,那时正值布列塔尼最隆重的宗教大游行活动,布列塔尼地区神秘的风笛音乐、反璞归臻的民间舞蹈、美丽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与法语迥异的独特语言,张显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我当时被人们热烈的氛围所感染,随手拎起一件打击乐器融入其中,与人们一起奏乐起舞,融在其中。记得那时游行的人们有的肩背亲人的雕像,有的手举亲人的遗骨,男人们身穿美丽刺绣的背心,女人们头戴亚麻、丝织的各种造型的花沿帽,他们来自布列塔尼无数的村庄。游行后人们举行弥撒仪式,仪式上人们唱歌跳舞,尽情欢唱,还互赏服饰,互赠礼品,场面似海潮般热烈。现在想起,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宗教、文化却是让人铭刻于心的。布列塔尼的自然风光与它的民俗民风一样,同是叫人流连忘返。布列塔尼有延绵1100公里的玫瑰海岸,有一望无际的苍茂森林,有幅员辽阔的苍茫碧野,还有古色古香的小镇村庄,举世闻名的圣·马力诺海盗城和宗教胜地圣·米歇尔山等遗迹名胜,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熠熠闪光,布列塔尼更是无数文学艺术家的心灵圣地。
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一生钟爱布列塔尼,他称海岸上的花岗岩为“浪花上的石冠”。布列塔尼那温和的气候,宁静的海湾,蓝色的大海和原始的自然风貌,吸引了透纳、莫奈、毕加索、高更等著名的艺术家们来这里居住。高更就曾说过:“我爱布列塔尼。爱它粗旷原始,当我的木履敲打在花岗岩石上,我听到一种低沉隐约却有力的声音,它正是我画笔中所追寻的东西……”俄罗斯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就是徜徉在布列塔尼如诗如画的玫瑰海岸,与透纳、莫奈、毕加索、高更为邻,并且创作出了伟大的钢琴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我们倾听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名著时,还能从中读出布列塔尼淳朴的民风和悠然的古意,感觉到玫瑰色的花岗岩在阳光下泛起的点点磷光,触摸到布列塔尼惊涛巨浪拍打着峭壁绝崖所发出的震天巨吼。
1923年10月,普罗科菲耶夫从布列塔尼搬回到巴黎居住。之后六年时间普罗科菲耶夫都居无定所。他时常出去旅行,有时也回到巴黎创作。自1929年的秋天开始,普罗科菲耶夫终于安顿在了巴黎15区著名的贝尔特耶广场旁边,一栋古色古香的房子里。这栋房子的正面可看到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右面就是金碧辉煌的荣军院和巍然矗立的蒙帕纳斯塔楼。房子一边有一个小十字路口,路口中间矗立一座小小的纪念塔,塔下白花点缀,与灯火阑珊的巴黎夜色相容相应,飘缈而迷人。我赶到这里时已是黄昏,先在普罗科菲耶夫故居前徘徊,想否能找时机进楼去看一看。根据历史记载,普罗科菲耶夫住在三层,家里共有五个房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