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8章

中医内科学-第8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心火偏旺,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山栀清心泄热;伴肾阴虚,腰酸耳鸣,咽燥者,加首乌、枸杞、龟板、鳖甲滋养肾阴以济心阴。

(二)实证

1。心火炽盛

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寐多噩梦,面赤目红,口干苦,喜凉饮,口舌糜烂肿痛,小便黄赤灼热。舌尖红绛,苔黄或起芒刺,脉数有力。治法:清心泻火。

例方: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朱砂安神丸功能镇心安神,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之心悸、失眠等症。导赤散功能清心泻火,导热下行,用于心火上炎之心烦、舌糜、尿赤热等症。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叶、木通等清心泻火;朱砂镇心安神;当归、生地补养阴血;甘草梢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齿镇心安神;火郁伤阴者,伍滋养心阴药;火盛灼津成痰者,当配温胆汤以化痰宁心。

2。痰浊闭阻

胸中窒闷而痛,或胸痛放射至肩背,咳喘,痰多,气短,形体偏胖。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

例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功能开胸化痰,降逆通阳,适用于痰浊壅阻之胸闷痛、气短、喘促等症。

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如兼见瘀血,可加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

3。痰迷心窍

神志呆钝,表性淡漠,或神识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呈现一时性昏厥,甚或昏迷。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

例方:温胆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化痰,和中除烦,用于痰热扰心之心惊、烦躁、失寐等症。

常用药:郁金、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竹沥、半夏、胆星、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茯苓、陈皮理气化痰。

若痰热内盛,舌苔黄腻,大便秘结,加礞石、大黄下其痰火。痰浊闭窍,神识不清者,宜加服苏合香丸。

4。心血瘀阻

心悸,胸闷而痛,多为钝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及臂臑内侧,口唇及指甲紫绀。舌质暗红,或见紫斑点,脉细涩,或三五不调,或促结。

治法:活血通脉。

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通脉,理气通络,适用于心血瘀阻,心脉不畅等病证。

常用药:当归、丹参、川芎养血和络;红花、桃仁化瘀通络;郁金、枳壳、沉香行气活血。

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齿镇心安神。

5。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闷,肢冷,尿少,下肢浮肿,咳喘,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化饮(利水)宁心。

例方:苓桂术甘汤加味。本方功能温阳化饮利水,适用于水饮凌心,心阳不振等病证。

常用药:桂枝、干姜温阳化饮;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红花、丹参、泽兰活血化瘀以助行水;半夏、甘草化痰和中。

水肿甚,小便短少者,加附子、黄芪、党参温阳益气利水。水饮去后,用温补心阳、健脾益肾等法,从本图治。

6。热陷心包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直视狂乱,面赤,斑疹,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

例方:安宫牛黄丸。本方清热解毒开窍,适用于高热昏迷、神识不清等温热邪人心包的病证。

常用药:黄连、山栀、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麦冬养阴清热。

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三)兼证

1。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黄,精神疲倦,饮食减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治法:补益心脾。

例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养心;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香附理气醒脾。

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血虚阴伤,心悸,虚烦不寐,舌红口干,可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2。心肾不交

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额红面赤,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例方:交泰丸加味。本方交通心肾,用于心肾失交,阴阳失调之证。

常用药:黄连、山栀、知母清泄心火;生地、玄参、麦冬、杞子滋阴以清热。

心神不宁,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黄柏、地骨皮清泄郁热。

【临证备要】

1。注意心之气血阴阳虚弱的侧重。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区别: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证虽有区别,仍亦有一定的联系。如心气虚日久,可发展为心阳虚;而心阳虚必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故心气虚病轻而势缓,心阳虚则病重而势急。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心阴虚可包括心血虚,心血虚进一步发展耗伤心阴,可成为心阴虚。心血虚一般无热象,常与脾虚证并见,故又称为心脾两虚。心阴虚大多兼有热象,每影响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内热证。故心阴虚比心血虚病情深重,累及脏腑较多。

2。注意证与证之间的转化与合病。心系病证除了虚实之间的转化外,实证之痰、火、瘀,虚证之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相互兼夹与转化。如火盛灼津为痰,则痰火互结;痰浊久留,气滞血瘀,则痰瘀又每互兼;心阳虚弱与水饮凌心可互为因果;心阴虚又可与痰火扰心相兼同病。气血阴阳的不足亦常同时并见。因而在治疗上应予兼顾。若气血阴阳俱虚者,应调和阴阳,培补气血,如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心血瘀阻证伴有气滞者,适当加行气药;夹有痰浊者,需伍以通阳泄浊化痰之品等。

3。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在辨清心系病证的同时,还需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脾同病,可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同病可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动肝火上亢,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与肺的治节有关,可表现为心肺同病等。在选方用药时应统筹兼顾。

4。酌配安神之品。心藏神,心病则心神不宁,故心系病证一般可加入宁心安神之品。虚证可佐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或参入酸枣仁汤意;实证均可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等。

5。注意心系病的危重证候。心阳虚或阴伤及阳者,可导致心阳浮越,发生心阳欲脱之变。心血瘀阻证,若猝感寒邪,寒瘀闭阻心窍,可以骤然发生真心痛或心阳暴脱的险证。再如痰火闭心证,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内闭外脱的危候。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藏象与病能】

一、主运化

所谓“运化”,是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具体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如《素问·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等症。

2。运化水湿

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将水谷中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而排泄于体外。若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二、主升清

“升”指上升,是脾气运动的特点;“清”是水谷精微和营养物质。所谓“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脱肛等症。

三、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难经·二十四难》云:“脾裹血,温五脏。”就是指脾主统血的功能。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

四、合肌肉,主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组织、四肢都要依靠气血的濡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身体健壮。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削,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或不思谷味。若脾经湿热交蒸,则口舌生疮,或口甜口黏。其华在唇者,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唇色红润,反之,则唇淡无华。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辨主症

1。辨泄泻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2。辨脘腹痛

腹痛虽有虚实两类,但总以实证居多。实证病因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腹痛来势急剧,痛时拒按;虚证则以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腹部绵绵作痛,痛时喜按。

3。辨便秘

便秘由脾胃肠腑功能失常引起。其病机或为脾胃燥热内结,或为气滞不行,或为气虚传送无力,或为血虚肠道失濡,或为脾阳虚而阴寒凝结等。

三、治疗原则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脾阳虚衰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理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常用药: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腹部胀满者,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脾气不足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沥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培中;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黎明洞泻,火不生土者,加补骨脂、五味子、熟附子温肾暖土;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若脾阴虚或气阴两虚,则当取用甘淡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运脾。

例方:胃苓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证。

常用药:苍术、白术燥湿运脾;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化滞;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而利小便。

若寒湿较甚,腹痛,水泻频剧,可加藿香、草果、干姜温脾燥湿祛寒;如浮肿尿少,加大腹皮、生姜皮、生苡仁等渗湿利水消肿。

2。湿热蕴脾

肌肤黄染如橘色,两胁及脘腹作胀,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两方均有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