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宋人生 >

第76章

大宋人生-第76章

小说: 大宋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
  2001…9…5 11:49 #3 
曾公足下 
新手上路
UID 10562
精华 0
积分 486
帖子 486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1…6…27
状态 离线  精彩好文: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四)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浩与翰林侍读学士。 
学士院,即翰林学士院。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⑿ 
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⒀。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知制法,原为差遣,即起草诏令文书、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法”衔。中书合人不带“知制诰”衔,入学士院者免试。元丰改制前,宋朝政府中许多职务必须由两制或两制以上官员充任。因此,是否具有“两制”资格遂成为文职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知制诰”也演变成一种职名。
第二类学士为馆。殿学士。
宋初沿袭唐制,设三馆。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元丰改制,昭文馆、集贤院不置,史馆并入秘书省,于是取消了宰相三馆兼职的职名。秘阁,是三馆藏书的皇家图书馆。馆、院专任职官直馆、直院称“馆职”,以他官兼任则称“贴职”。内外职事官带贴职,称“带职”,免去所带职名则称“落职”。元丰改制“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而且不须考试。
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殷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⒁  观文殿大学士须曾任宰相,观文殿学士亦“非曾任执政者弗除”。⒂ 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也是宰相、执政的荣誉职名。端明殿(后改延康殿)学士五代已有,元丰以后“以现执政为之”。⒃
第三类学士为阁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⒄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
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后改述古殿直学士),亦是贴职,其班位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上。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 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请郡及宫观祠禄官制度
宋朝对宰执等高级官吏有一种特殊优待办法,就是“请郡”制度。宰相因任职过繁或与同僚政见抵触,可以请求出任外藩,叫做“请郡”。如以节度使带宰相原衔出任,为“使相”。
宫观祠禄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词,在外者为外祠。宋真宗命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先时,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者,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⒅。
此制施行以来,员额不断扩大。政和年间,祠禄官近百员。钦宗靖康元年曾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只保留醴泉观使、万寿宫使及佑神观使三种宫观使。绍兴时,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官缺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又有选入(幕职、州等低级文职官员的合称)众多,无官缺可补,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⒆。 宋朝还有一种传统,凡年六十以上(南宋为年及七十),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自己陈请罢现任,为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宫观者,则属于黜降;但吏部仍可按“自陈宫观”处理,以示优礼。
对官僚士大夫的种种优待,其实质是什么?北宋名臣文彦博揭示得最清楚。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⒇ 应当说,宋王朝的这些举措,确实激励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之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注释:
⑴⑽⑾《宋史》职官志一。
⑵⑿⒀⒁⒂⒃⒄《宋史》职官志二。
⑶⑷《宋史》兵志二。
⑸⑹《宋史》选举志一。
⑺⑻⑼《宋史》职官志十。
⒅⒆《宋史》职官志十。
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
(李光霁,195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历史教学》任编辑,研究教学问题多年;70年代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关于韩世忠一
    韩世忠与蕲王庙
时间:2005…10…11 9:10:52 来源:陕北人 作者:张泊 查看:66次
步出名州绥德城,涉过清澈见底的大理河,向东走进一条狭长的山沟,行十余里,再上一道两山相夹的山坡,抬头便可看见面前的崖壁上镌刻着“一步崖”三个巨大的字。这里,在群山怀抱中又坐落着一处远近闻名的古迹——蕲王庙。
蕲王者,是宋代名将、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韩世忠的追封溢号。据《绥德州志》记载,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韩世忠就出生在绥德城南约二里许的砭上村。
韩世忠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北宋初年起,东北方的契丹、女真族,西北方的党项羌就分别建立了辽、金、西夏政权,与宋王朝分庭抗礼,兵戈相见,成为威胁赵氏政权的主要劲敌。由于连年战乱,割地赔款,国力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陕北一带,尤其处于未与金、西夏交战的中心地带,战祸不已。十八岁时,青年韩世忠以勇力应募乡州,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崇宁五年(公元1105年),西夏军又南下骚扰,世忠适在军中。在交战中,他勇冠三军,斩关杀将,掷敌头于城下,宋兵一拥而上,夏兵大败。随后他又跃马力斩西夏监军驸马兀口移,遂被提为统制官。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率领仅五十名精锐骑兵,在河北滹沱河一带,袭击了金兵三千人的来犯之敌;在真定战役中,又亲领三百士卒的敢死队以闪电般的出击,一举打乱了金军的大营阵脚。从此,他威名远扬,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出任山东单州团练使,成为独当一面的抗金将领。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 1130年),金兀术又统兵十万大举南犯,其势汹汹。在这紧急关头,有人劝宋高宗放弃临安迁都长沙。面对投降派的屈辱行为,韩世忠义正词严地说:“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于是高宗任命他为浙江制置使,守卫南宋王朝的重要门户——镇江。当时正值元宵佳节,金兵突至,韩世忠屯兵焦山寺,双方在黄天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光辉的阻击战中,其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并肩指挥作战,与全军将士同生共死。在战斗最激烈的关头,她在金山亲自执桴擂鼓,打退了金兵一次次的进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历史故事。钱彩著的《说岳全传》中曾描写韩世忠战败金兵之夜一夫人饮酒舞剑,并口吟《满江红》词一阕: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汁水农吹羌笛管,驾舆步老辽阳月。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词风豪壮,可与岳飞《满江红》媲美。当然,这首词是韩世忠所作,还是文人假托,有待进一步考究。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四十八天,金兀术欲胜不能,欲退无路,只好乞求韩世忠放他一条生路。世忠大义凛然地说:“还我疆土,放回徽、钦二帝,则可以相全。”后来,金兀术手下的一个汉奸献计,星夜偷凿渠三十余里,金兵才得以狼狈脱逃。这场战役大长了南宋抗战军民的斗志,大灭了金兵和投降派的威风,在宋抗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韩世忠和岳飞,并肩峙立,英勇抗金,威震敌夷,成为南宋王朝赖以偏安支撑的两根擎天玉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战英雄,却触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由于韩世忠反对议和,多次上疏弹劾奸相误国,为投降派所不容。岳飞蒙冤,举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却敢于当面质问秦桧。当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回答时,他气愤地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担心,劝他不要与秦桧作对,他回答说:“畏祸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后来,他终于被解除了兵权。自此他社门谢客,居家阅书读经,绝日不言兵。他经常骑着毛驴,携小童一二,带着酒壶,闷游于西湖之上。他一生清廉,仗义疏财,历年所得赏赐都分给了部下,田产都分给了他封邑的百姓;他持军威严,能与士卒同甘苦。解职后居家十余年,澹然自若。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这位一代名将忧郁而死,时年六十八岁,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溢忠武,配飨高宗庙廷。
韩世忠逝世的消息传到故乡绥德后,家乡父老遥望南天,泣不成声。乃集资建世忠词,四时祭祀香火。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Q绥德知州舒世禄在一步崖修建了蕲王庙,以后又多次重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1938年7月抗日战争一周年的时候,绥德人民又捐资重修了蕲王庙的乐楼。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逢农历七月八日韩蕲王诞辰都要在这里唱戏,或吹唢呐过会,以独特的方式缅怀这位绥德人民的骄傲。
当你来到蕲王庙,就会发现,这座庙规模并不很大,和众多的名刹古庙相比,它是极朴实、极普通的了。庙的正殿是一孔高大的石窑,和陕北的民居几乎一样,正中塑着韩世忠的坐像,塑工也并不高超,但还是让人可以感到一种威严的气概。四周香火缭绕,幛帏垂挂,冥冥中引人神思。这样小小的殿堂总让人感到简陋。然绥德人李继峤在乾隆五十年重修碑记中却写到:韩世忠在宋都临安时,还是藉草坐卧,这里的土阶石室梓里风景,正是他乐以依凭的。看来绥德人是十分理解这位英雄的。
正殿的对面是乐楼。乐楼的两侧耸立着一座精致的石牌楼,上有横额两块,上块刻“宋韩蕲王故里”,下块刻“中兴佐命”四字。正面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
恢复中原志同诸葛
再扶宋室功近汾阳
把韩世忠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和唐代的汾阳王郭子仪。背面的对联是:
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山滔滔如闻鼙鼓
西北一天崇血食抚此山月郁郁隐护风雷     
  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上面的字是当时绥德知州凌树崇所书。殿前立有碑石四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平生事迹。
在正殿大厅西壁上刻有两首七言律诗,是清代教谕阎秉庚于道光二十五年来庙时的悼念之作,其一云:
鄂王忠武同齐名,        
  宗泽三呼有继声。
江左战熊高宗世,
故乡遗庙傍绥城。
北来井畔霄通梦,
南渡英雄口绝兵。
回首中原归不得,
骑驴室负保身明。
其二云:
江中桴鼓军声振,
湖上提壶勇略消。
王使英雄甘佞佛,
可知二圣不还朝。
一奸已足危社稷,
诸将谁能纪技标?
从此偏安终守局,
故宫永黍晚萧萧。
绥德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韩世忠青少年时代的传说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勇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