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山人孟夫子 >

第15章

山人孟夫子-第15章

小说: 山人孟夫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又茫然了。
孟浩然不便一口回绝曹三御史的好意,思虑再三,以诗宛拒: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听罢,曹三御史笑而叹道:“浩然兄不虚名利,果乃真君子也!佩服,佩服!”
24樟亭驿楼诗随潮来 月印清江愁情寂寥
    听说孟浩然到了杭州,杭州司薛司户和钱塘县颜县令便兴冲冲到他下塌的客栈看望。
薛司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孟才子光临西子湖畔,令杭州城增辉添色矣!”
“我们钱塘县的不少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孟先生的风彩哩!”颜县令也笑道。
“二位大人如此过奖,令浩然受宠若惊,无地自容也!”
“孟先生不必过谦。我等一定陪你在杭州尽情游览一番。”薛司户道。
“明日正好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朝廷还要检阅水师。孟先生有兴趣观看否?”颜县令问。
“钱塘大潮,壮观天下。吾岂能错过?”孟浩然高兴不已。
第二天,孟浩然与薛司户、颜县令早早登上了钱塘江南边的樟亭驿楼,静候早潮到来。
这一天倾城观潮,士女云集,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江岸搭彩棚看台,十余里间,人山人海,万头躜动,地无寸隙。
“钱塘江在此流入东海。吾观江口之形状,特觉有趣。入海口形似喇叭,而杭州湾南岸赭山以东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又使赭山至外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孟浩然了望着岸边的青山道。
薛司户笑了:“正因为江口大而江身小,才有此壮观潮汐也。”
涌潮前的平静,令孟浩然急不可耐。
颜县令仰面看了看天色,笑道:“浩然兄梢安勿躁,大潮将至矣!”
果然,没多久,起风了。忽见人群骚动,钱塘江潮若银练截江,如期卷浪而至。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呼啸席卷而来。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竖,碎作泼天骤雨。海水不断涌入,像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势无匹敌,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震耳欲聋的吼声,其壮观景象,势极雄豪。
“真个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扣人心弦也!”薛司户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水师操演也开始了。只见战船在江上趋浪腾空,演出各种阵势变化,并且鸣放烟炮。等到炮息烟散,战船隐藏得无影无踪,然后有数百名凫水健儿跃入水中,迎潮而上,有的手擎大幅彩旗,踏波踩浪,出没于波峰浪谷之中,而面旗尾一点儿也不沾湿,显出了“弄潮儿”的英雄本色。
颜县令道:“览此天下奇观,不知浩然兄诗兴上来否?”
话未落音,孟浩然便诗随潮来: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波澜壮阔。好诗、好诗!”薛司户击掌欢呼起来。
孟浩然诗犹未尽,又涌浪而出: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
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薛司户兴致亦如潮水般高涨,早已吩咐衙吏备下酒菜,摆于樟亭之中,三人豪饮起来,至水师操演收兵才罢。
钱塘江潮退去,舟路已通,孟浩然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他辞别杭州,准备顺富春江而下,然后,经婺州,溯东阳江,去游天台山。
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孟浩然心情惬意极了。舟小客少,来自四方的陌生人,彼此虽然素昧平生,今天却走到同一条船上来了,一种同舟共济的亲睦之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老乡,同船过渡,乃八百年修行。我们有缘哪!”孟浩然亲切地和同船的几位游客打着招呼。
“是啊!”一位老乡高兴地答道:“先生,您到哪儿去?”
“经婺州,去游天台山。”
行了半日,对岸已隐隐约约看见的一带青山,激起孟浩然的好奇与猜测。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老乡,越中山川多名胜。那儿就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越中吧?”
“是啊!”老乡是本地人,听见有人称赞自己的家乡,自然很高兴。
孟浩然也乐了,面对青山绿水,不禁仰天长歌: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似越中?”
行至桐庐,天色已近黄昏,艄公慢慢地将船靠向岸边,告诉客人准备投宿,明日再行。孟浩然提着包袱随众人下了船。
日暮冥冥,月光如水,映照着江畔一叶孤舟。苍茫的桐江夜以继日地向东静静奔流着。近处,风儿吹动着岸上的树叶沙沙作响,显得寂廖清峭;远处昏暗的深山里隐约传来声声猿猴的哀鸣。
孟浩然不禁又思念起扬州的故交老友来。一丝独客异乡的愁情在他心中油然升起: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第二天,行至建德,艄公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孟浩然的心情依然惆怅。
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一片苍茫,显得似乎比近处的树梢还要低,茫茫暮色使江面上水烟蒙蒙。
孟浩然没有上岸,他想在船上多呆一会儿。
夜幕悄然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自己是那么亲近。孟浩然多么想就这样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啊!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似乎要将他那颗愁心化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唉,吾孑然一身,带着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忧愤南寻吴越。只有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自己。”孟浩然自言自语道。
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孟浩然忽然又感到,尽管那人生的坎坷、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千愁万绪,纷来沓至,涌上心头。可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自己是那么亲近!此刻他那孤独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一丝喜悦和慰藉: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月印清江的感觉真好!”这意外的发现,使孟浩然的心情好一些了。他拿起行李,朝岸边的客栈走去。这一夜,他睡的特别香。
天刚拂晓,彩霞映红了东方。
艄公看了一下风向:“今日卦象显吉,是个行船的好日子。我们抓紧赶路吧!”
船儿起锚,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
江面之上,百柯争流,扬帆竟渡,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老艄公的船儿则一路顺风,乘风破浪,飞速前进。
面对朝阳,孟浩然兴奋不已。他听颜县令谈过关于越中名山胜迹的一些奇妙传说。据说天台山去天不远,是座仙山,实在令孟浩然感到一种迫切的忘我陶醉和神往。眼前朝霞映红的天际,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那里大约就是璀灿美丽的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就在这一瞬间,他诗情宛如那东流之水: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艄公听了,笑意写在脸上,驾船如离弦之箭:“客官莫性急。我这船划得够快喽!”
25太乙子点化羽仙之道崔国辅笑侃越州风情
    25、太乙子点化羽仙之道崔国辅笑侃越州风情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乘船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能见的优美景色令和由此引发的无限情趣,令他感到是一种享受。
过了东阳江,就没有水路了。孟浩然只得换马陆行,去寻访天台山。
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素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著称,是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天台山蔚然绮秀,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名人游踪不断。
孟浩然此行来天台山的目的,除了想领略这儿优美的风景之外,还有一个愿望,是想寻访自己的多年不见的道友太乙子。
据说太乙子行踪飘忽,隐居在赤城山顶,终日与彩霞白云相伴,俯临沧海,宿云卧日,餐霞饮露,象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真想追随道友,一脱尘网,羽化登仙呀!”孟浩然不禁自言自语道: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可到了天台山以后,一连数日,他访山问水,遍寻天台、赤城二山,总也找不到道友的仙踪。
正当孟浩然惆怅无奈之际,忽见瀑布当空有一个山崖,崖下密林之中有一山洞,仙雾缭绕。遂停舻向拜。来至洞前,只见洞外花卉遍地,洞口藤萝掩映,莓苔青石之上坐着一位羽人,道貌安然。近前一看,他呆住了:此人精神癯烁,仙风道骨,面色红润,鹤发童颜,正是自己寻访多日,朝思梦想的道友太乙子!
孟浩然热泪盈眶,慌忙翻身下马:“原来太乙仙人在此!”
太乙子有些讶异:“汝……乃浩然君耶?”
孟浩然点了点头:“我访问仙山,已寻找先生多日了。”
太乙子宛尔一笑:“吾出外云游多年未归。不料刚回来就见到了你。可见我俩有缘也!”
二人欣然携手,漫步于天台,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一天然石桥,被唤作“石梁”,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涧内激流飞瀑,轰鸣着倾泻而下,惟忘身然后能济。
“好险哪!”
“济者心善至诚,方能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太乙子从容道。
“仙人所言极是。为人心善至诚,艰难险阻有何惧哉?”
二人登至山顶,只见旭日当空,青天高远,白云茫茫,沧海遥遥。
孟浩然道:“这天台山,北接四明山,南连雁荡山,西衔括苍山,东濒于东海之滨,劈地摩天,雄奇磅礴,气冠群仑,云凝霄汉。乃洞天福地也!”
太乙子道:“关于天台山,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成功后,巡视天下四方。一天,女娲来到西北高原的大泽旁,见盛开着美丽的荷花,便伸手摘了三朵插在髻旁。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三朵荷花一齐吹上天空,向东南方向飘呀飘呀地飘去,一直飘到东海边,才慢慢地落下,一朵变成‘雁荡山’,一朵变成‘金华山’,一朵就变成‘天台山’。这三座山都是天下名山,每座山的形状都象盛开的荷花。”
“仙山仙境,难怪太乙仙人在此修身养性。”
太乙子听了大笑。那爽朗的笑声在青山、白云、沧海之间久久回荡。孟浩然则豪情万丈,驻足仰天吟啸: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
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兹山夙所尚,安得问灵怪。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鸡鸣见日出,常觌仙人旆。
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
福庭长自然,华顶旧称最。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天色将晚,太乙子便领着孟浩然来到半山腰的桐柏观歇息。斋饭过后,两人于静室同榻而卧,开怀畅谈,乐而忘倦,象有说不完的话。
夜半三更,鹤唳鸡鸣,朝露已至,孟浩然仍无睡意: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此次天台之行,浩然终身难忘,有幸觅得洞天福地,人间烦恼尽然抛至九霄云外。如今目睹太乙子仙风道骨,顿觉有一事相求。”
“君有何事,不妨道来。”
“浩然厌倦世俗,欲求长生之术,羽仙之道。恭请太乙仙人不吝指点。”孟浩然的口吻中充满了虔诚。
太乙子拈髯仰面笑道:“浩然君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所做作之诗,清淡娴雅,奇思妙想,超凡脱俗,已至仙境矣!”
开元十九年夏秋之交,孟浩然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越州。
得知孟浩然到来,已在山阴任县尉的崔国辅十分高兴,便放下公务,整日和好友谢甫池陪着他四处游山玩水。
说起越州风情,崔国辅眉飞色舞:“越州虽无名山大川,但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绿水晶莹,青山如书。尤其会稽山,千岩竞奇,锺灵毓秀;鉴湖一波浩淼,风光如画;湖山锦绣;若耶溪野趣横生,幽意无断绝。”
三人边聊边上了会稽山。
来到禹王陵,崔国辅还在侃侃而谈:“传说古代“三圣”之一的大禹治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