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美国的敌人 >

第54章

美国的敌人-第54章

小说: 美国的敌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战时期人们对犹太人报以更多的是怜悯的话,那么在此次之后,怜悯就变成了愤恨。     
美国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它并不在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做出怎样的评价,也不在乎欧洲是否在这个问题上加深了对美国的看法,只要符合它的游戏规则,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第154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1)         
然而,犹太人的复仇情绪依然没有得到充足的宣泄,在践踏巴勒斯坦人权的同时,还在掀起更大的风波。     
2002年5月,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美国最大的犹太人组织,〃美国犹太人大会〃在报纸上刊登抵制电影节的广告,号召美国电影界集体参与抵制。这个广告一经刊登就在演艺界引起了一阵骚动。〃美国犹太人大会〃细数着法国如何欺凌犹太人,烧毁犹太人教堂和学校,掘毁犹太人墓地,对犹太人言语轻薄。     
〃美国犹太人大会〃成功地将一次演艺圈的盛事与政治扯上了关系,这个组织成立于1918年,创建者是当时著名的犹太教领袖怀斯和法官布兰戴斯等人。这个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反犹太主义,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个民间组织,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成员一度多达500万名,遍布世界各地。〃美国犹太人大会〃倡导的是复兴犹太教、捍卫犹太人利益,是以色列最忠实的支持者,也是联系美以关系的重要纽带。     
幸运的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将娱乐同政治挂钩,演艺界的人更执着地认为他们应该远离政治。因此,〃美国犹太人大会〃的抵制并没有起到他们理想中的效果,很多人选择了冷静。如今毕竟不能等同于过去,二战时期,为了对希特勒蔑视人权的行为表示抗议,大家是抵制过德国奥运会,但如今的法国是个民主国家,这种抵制毫无意义。就连犹太裔导演伍迪·艾伦都认为这种抵制实在是无理取闹,依然携带夫人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在他看来法国并没有反犹太,法国犹太人生活得十分安乐。     
不得不承认,在法国内部是有一股反犹太的势力,但那并不足以构成一种威胁。大多数法国人能理性地看犹太民族对本国作出的贡献,也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对待法国犹太裔。相比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民族性毁灭,法国那一小撮反犹势力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法国犹太裔导演兰茨曼所说,如果将法国近几年出现的反犹现象与二战时期的屠杀相提并论的话,那么就是对在纳粹集中营中犹太受害者的亵渎。犹太人的愤怒恐怕会一直传承下去,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倘若犹太人不懂得如何融进这个世界,而是一味地以报复心态示人,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的确,无论是政界、艺术界、科学界、文学界、思想界,到处都有犹太人的影子。人们提到犹太人就会想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共产主义领袖马克思、美国著名国务卿基辛格、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及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这些成果让犹太人戴上了智慧民族的帽子,也正是因为优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而在当今,美国变成了这个民族最大的保护者和支持者,文艺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站在犹太人立场的影片,最早的《最后一班地铁》、近现代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罗巴图贝尼尼的《快乐的传说》以及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美国给了犹太人一个厚实的肩膀,每当有一些反犹太的言论或是行为,反正是一点风吹草动,美国犹太人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来与之抵抗。对犹太人的支持几乎成为美国政界一种必备品质,如果想在政界走得长远就必须对犹太人做点表示。     
从〃美国犹太人大会〃的此次抵制也不难看出,美国对犹太人的尊重基本上变成了放纵。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攻击其他国家,可以肆无忌惮地谴责某个国家对他们做得不够好。而美国国内,在舆论引导下,几乎没人认为犹太复国主义有什么问题,美国人对犹太人的同情依然停滞在二战时期。     
当然,这些同情对美国来说都具有利用价值,犹太人身上有他们需要的智慧和财富。在文艺界,依然具有浓重的利益取向。很多评论家都说美国有种变态的集体自恋情结,认为美国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自我反省。的确,美国是个骄傲得不需要自我反省的国家,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合乎规则,当然是美利坚的规则。直到越南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美国文艺界才慢慢展现出一批类似《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这些敢于自我反省的影视作品。           

第155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2)         
欧洲则不同,它摈弃了美国的一边倒情绪,重新审视了整个国际环境的自始至终。欧洲也表示过对犹太人遭遇的同情,但同时也在关注其他弱势国家的遭遇。对于那些无辜受到战火焚烧的国家,欧洲更愿意给予关注。相比起美国,欧洲显得更为客观和公正。1998年,法国拍摄了《阿富汗的雄狮》,向世人展示阿富汗人民怎样在战火中痛苦挣扎,怎样在硝烟中艰难生存。除此之外,欧洲还拍摄了大量的反映中东战乱的影片,让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文化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为政治服务,文学工作者用更加人性的表达方式揭示政治所带来的阴霾。然而,演艺界打出来的响炮却炸在了政界。〃美国犹太人大会〃所疾呼的最终还是得到美国部分人的支持,美国参议院的所有参议员联名呼吁,要求布什出面遏制法国和欧盟其他国家的反犹太行为。没过几天,国会也提出要求,让白宫表明立场加强对以色列的援助。于是,那种原始的对弱小者的同情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混沌不清,美国对以色列的过分〃溺爱〃放大了犹太人的仇恨。巴勒斯坦在美国口中成了千古罪人,却无人对他们丧失领土的切肤之痛加以描述。     
美国的亲犹势力做了大量的宣传,来谴责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反犹行为,还谴责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行为。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美国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对巴以局势以及欧洲局势做出的演讲。     
以色列在希拉里的描述中是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跟美国一样在忍受着恐怖主义的摧残。在她看来,巴勒斯坦就如同美国人眼中的〃基地〃组织一般惹人憎恨,对以色列的支持就是对反恐战争的支持,对自由和民主的支持。接着,欧洲再次成为被炮轰的对象。希拉里提醒欧洲有责任投入到反恐事业中,更有责任维护民主和自由。     
可对于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来说,以色列将坦克开进了巴勒斯坦并不是在反恐,只不过是为了用武力瓦解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政权,然后堂而皇之地做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主人。欧洲一直认为,以色列所谓的反恐是在破坏他们维护的国际秩序,是在破坏中东和平进程。法国之所以会出现袭击犹太人、烧毁犹太人教堂的过激行为,只不过是当地民众在表达对沙龙政府不顾一切进军巴勒斯坦的不满,是对以色列藐视人权的抗议。在沙龙政府残忍的军事行动的背景下,欧洲民众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反犹太,而是一种宣泄,一种对阻碍和平进程的野心家愤怒的宣泄。     
其实,巴以冲突原委十分清晰,沙龙政府为了长期占有从巴勒斯坦那里夺取的领土,以反恐的名义大兵压境,镇压巴勒斯坦民众,围剿阿拉法特,摧毁巴方权力机构。欧洲其他国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了一下反对。看似脉络清晰的事情,被一些别有用心者一渲染,便变得难分是非了。     
所幸的是,在美国还有一些人愿意挺身而出,为真正的是非辩护。2002年4月,在巴以冲突升级不久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就发表了一篇社论来为巴勒斯坦喊冤,称以色列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永远控制在〃六日〃战争中所占据的巴勒斯坦领土。     
然而,此类的文章在美国不受欢迎,实话总是不易被人接受。在美国亲以势力看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犹太浪潮正在欧洲兴起,欧洲极右势力煽动民情,试图掀起更火热的反以色列、反犹太人思潮,他们单纯地把巴以冲突怪罪在以色列的头上,而且还将对犹太人的攻击说成了一种发泄。不知道美国亲以势力在发表这番言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一味地为以色列辩护。     
很快,英国舆论立即反唇相讥,称美国是在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显而易见。     
美国对以色列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正是人们了解了,所以才气愤。以色列每年能从美国那里获得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犯了错误后可以得到美国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包容。这种情感看起来多么感人肺腑,一个无私奉献,一个知恩图报,完美的伦理关系。可惜的是,这些情感建立的基础并不扎实,利益是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多达800多万,尽管仅占美国总人口的3%多一点,但是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富豪前40名中,有18个是犹太人。全世界最富有的企业家中,近一半是犹太人。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0名文化名人中,一半是犹太人;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一半是犹太人。就连美国媒体的中流砥柱《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是由犹太人创建的,另外还有类似华纳、派拉蒙等大型电影公司也是犹太人创建的。美国做过一些统计,在美国当代文学、戏剧、音乐方面的一流作家,60%都是犹太人。           

第156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3)         
正是这些犹太人为美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才让美国有了今天的成绩。从某个方面来看,美国需要犹太人。在需求之下,美国对以色列的倚重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了,欧洲是无法体会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的,不在其中也就更为公正。但是对于美国来说,欧盟的公正等同于背叛。它无法容忍欧盟对自己说不,这种权威感的丧失是美国最担心的因素。     
以色列对欧盟的行为也十分不解,大家都以为欧盟只会跟在美国身后唯唯诺诺,却没想到会突然强硬起来。根据以色列的单方面统计,欧盟一直在暗中支持巴勒斯坦,前后资金总额高达14亿美元,这仅仅是整个援助中的一部分。2001年,欧盟又向巴勒斯坦提供了900万美元的直接援助。在以色列的概念里,这些援助就等于援助给了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欧盟几次三番出面澄清,这些援助都给了巴勒斯坦政府,而阿拉法特并没有拿这些钱来喂养恐怖分子。尽管如此,以色列还是不断指责欧盟不能像美国一样明智。     
以色列埋怨欧盟不给其面子,以色列又何尝给过欧盟面子? 在沙龙政府攻打阿拉法特总部的时候,欧盟多次发出和平谈判的讯息,但都被以色列给回绝了。欧盟丢尽了颜面,便也没耐心跟以色列纠缠下去,索性召开了欧洲会议,一致通过对以色列的经济制裁决议。如果不是欧盟的强硬,恐怕以色列也不会答应让欧盟外交代表进入废墟会见被困的阿拉法特。当时的阿拉法特已经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支撑了十多天,身体上的苦难可以忍受,精神上的凌虐却无法被平抚。无疑,以色列的这种做法只能激起更大的仇恨和愤怒,对于解决巴以冲突起不到丝毫正面效应。     
欧盟一直努力让布什放弃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苦口婆心地劝说,力图要让布什知道动武没有好处。可以色列却完全相反,它不断唆使美国尽快进行军事行动,一个劲地给布什加油鼓劲。以色列表示,萨达姆就是几十年前的希特勒,如果不赶快扼杀,很可能就会带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以色列扮演了一个忠诚的伙伴角色,站在美国身边义无反顾地表示会冒着被伊拉克导弹袭击的危险,也要对布什力挺到底。     
2002年9月,伊拉克警告以色列不要多管闲事,否则就等着吃弹子吧。没几天,沙龙就告诉布什,如果伊拉克胆敢进犯以色列,以色列必定会发起报复行动,并且不排除动用核武器。这个类似宣战的威胁,让欧盟更加无法放心。谁敢拍着胸脯保证,美国对伊拉克的进攻,只会限制在两国之间。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遭到三十多枚导弹的袭击,当初不是美国阻止的话,一场核战争就在所难免。以色列一直蓄势待发,等着报这一箭之仇。     
以色列的一言一行都像极了美国,欧盟真担心,世界上会崛起另一个美国。如今,以色列已经学会用反恐的口号来攻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