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我要做个优等生 >

第2章

我要做个优等生-第2章

小说: 我要做个优等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牛顿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上掉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呢?

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往地上掉,牛顿这样推测。

“地球吸引着苹果,苹果也一定吸引着地球。”牛顿头脑中进一步思考着。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自己找到了答案。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苹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对地球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因此,地球似乎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人们不会看到它因为苹果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牛顿继续想,那么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作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月亮难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吗?不对,它肯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月亮在天空中做着圆周运动。对了,它做圆周运动,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这就像下雨时转动雨伞,水珠会沿伞外切线方向飞出去,这是离心力在起作用。而月亮既受地球的引力,又因为自身圆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于是月亮既不飞走,也不掉向地球,而是悬挂在天空,绕地球运行不息。

就这样,在17世纪,牛顿从“苹果为什么只落向地面而不向天上飞”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出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把科学大大向前推动了一步。在此过程中,牛顿唯一凭借的就是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地扩展、假设、想像和理解,从而最终发现自然界的这一定律。

2。思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这里的统一性指的是思维的人类性和普遍性。英国思维学家德波诺对不同民族的思维进行比较之后指出:在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训练的十几万人中,尽管在年龄、能力、兴趣、种族、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维层次上,反应却惊人地一致。

简单地说,人类在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东西上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思维上就没有差别,恰恰相反,作为个体的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层上常常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7节:思维的言语性

所以说,思维存在着统一性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性、文化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德波诺认为:西方人的辩论型思维和日本人的信息输入型思维存在着重大区别。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西班牙文化孕育了唐·吉诃德式的思维方式:充满激情,富于幻想;是英国文化孕育了哈姆雷特式的思维方式:深邃的沉思,行为延宕;是德国文化产生了浮士德式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富于思辨。

对于个体而言,思维差异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人类作为一个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并选择恰当的思维训练形式和方法。

……

5。思维的言语性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辞海),思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概念(词),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但是,也有人提出“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观点,并举出若干例子作为佐证。发明x射线的伦琴回忆道:“我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爱因斯坦将单词逻辑地连起来之前,经历的是一种视觉和肌肉要素(可能是一些映像)的组合或联想过程,只是在这以后才开始寻找相应的词的艰苦过程。日内瓦心理学派创始人皮亚杰(瑞士)也说,“我的思维是跟映像而不是跟词联系在一起的,是属于前概念阶段的思维。”

这里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矛盾。首先要注意到两点:其一是语言的工具性。其二是语言的基础性。即语言并不就是思维,因此并不是无时无刻必有语言才能有思维,那种短暂性的没有语言的思维状态是不违背工具性与基础性的。正如新闻电影有些镜头未加解说,不等于说新闻电影不要解说。其次要注意到语言的广义性,即思维的对象即使暂时还没有相应的严格的词语与之对应,但只要它是可被翻译成狭义语言来表示的,如手势或脑内景象,就算是“语言”了,比如聋哑人的手语。

思维不是借助于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外部语言,而是靠在心里默默进行的内部言语实现的。

思维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1。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

综合起来,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这里主要谈影响思维能力的后天因素,不仅是因为后天因素重要,更因为后天因素可以改造。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仅有聪明而没有刻苦奋斗的精神是成不了大业的,即仅有先天智力而无后天勤奋仍然不会有很大出息。世上科学家多是聪明而勤奋者,但也有勤奋而不“聪明”者,却没有聪明而不勤奋者。生活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在中小学时仅凭自己的“小聪明”还算可以,但到了大学就不堪重负了。学问越到深处,年龄越大,后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意思。

第8节: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2。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具有思维习惯的人在社会上的分布规律与知识层次有关。就同一知识层次来说,又与年龄有关。知识层次越高,或者说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具有思维习惯的人越多。

有一幅名叫《赤橙红绿青蓝紫》的漫画,描写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七个代表着社会各个职业的人。他们站在那里,人人有事做,有看报纸的、看杂志的、看连环画的、织毛衣的,即使一个小偷也没闲着……正在施展他的技术,偷别人的钱包。这群人中,只有一个包里露出三角板直尺的工程师或数学教师模样的人,什么事也没有做,一门心思地沉浸在思维之中。

在真正养成思维习惯的人中,成年人和知识分子的比例较大,他们脑子里经常装着问题,他们也不时捕获到新问题,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3。思想的活跃性是思维能力的一个因素

这里的思想活跃包括思维敏捷性和灵感的频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素质既来自先天遗传,也来自后天训练。对一个人来说,后天训练是可以经过自身努力来得到的。此外,教育者的教育风格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用开放式、启发示教学,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诱导他们在科学的旷野里自由驰骋,坚持下去,必能产生思想活跃、思维能力强、创造发明多的人才。

4。思维的成熟性是体现思维能力的一个因素

思维的成熟性建立在经验和思维习惯上,经历是催熟的必要过程,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观点、有了见解,才说得上对它认识的成熟性。我们说一个人成熟了,不仅指他的生理发育,更主要是指思维,指他经过生活历练,对人生必要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自己的主张。其次是行为,一个人在行为上不轻易人云亦云,而是显得持重、稳定、理智,这就是成熟性的表现。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少偏激、逻辑性较强,这是好的一面。但成熟的人固有观念强,一旦有落后的、错误的认识,也难以纠正,这是不好的一面。

影响思维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

1。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身心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的意向活动。注意力越强,印象就越深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注意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意注意,即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它与人的直接指向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

第9节:思维力的发展

另一类是有意注意,即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它是靠间接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来支持的,是靠词汇和语言来维持的。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转化。许多发明创造就是由一种偶然的无意注意诱发的。

注意能力较强往往更能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2。直觉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力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力常常表现了人的领悟能力和创造力,是猛然觉察出事物的本来意义,使问题得到突然的醒悟,进入一种走出混沌的清晰状态。

3。分析力

分析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对事物的分析过程,实质上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比如写作文章时,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材料的本质和特定属性,敏锐发现材料中的新鲜因素和成分,推敲主题,安排结构,以及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而在写作实践中,有了分析,就能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使人信服。

4。想像力

想像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功能,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回忆、加工和新的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把世界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认识范围,使我们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世界。

无论是科学发明或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像,也缘于此,想像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想像力不够,他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不会强到哪里去。想像按有无创造性可以分为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按其性质可分为理想、空想和幻想。

5。知识积累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思维是需要一定量的知识作支撑的。没有知识的支撑,思维是无法进行下去的。人类知识现已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庞大系统,即知识体系。现在人类集聚的知识,仅靠有限的生命是学不完的。这就需要培养有效的思维能力,正确把握知识,运用知识,克服这种矛盾。

思维的分类

1。从抽象性来分,主要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行为思维:是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做感知运动思维。一个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运动员对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观行动思维做基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

(2)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它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表象和语言,文艺创作经常用具体形象思维。

第10节:思维的分类

形象观念是人的思维最初的元素。在此基础上,思维开始向两个方面分化。一是以形象观念为逻辑起点的形象思维过程;二是以概念为逻辑起点的抽象思维过程。人们从概念出发,建构出抽象思维的概念系统;从形象观念出发,则建立起形象思维的观念系统。

(3)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因为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2。以目的性来看,思维又可以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断性思维

(1)上升性思维:是指以实践所提供的个别性经验为起点,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知识。这种思维大多来自于个人日常的生活体验,因此有过于直接和个性化的特点,并且由于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们常常只作用于个体的行为,并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上升性思维的真实性并不确凿,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求解性思维:是指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就像我们解答数学题,先要分析已知的条件,看看问题,最后再找由条件到问题之间的桥梁。

(3)决断性思维:是以规范未来的实验过程或预测其效果为中心的思维。它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具体性原则,具体决断某一事物;二是发展转化原则,要考虑事物可能发展变化;三是综合平衡原则,尽量缩短实际与可能的差距。

3。从一个人的智力品质上来划分,思维可以分为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

(1)再现思维:依靠过去的记忆,是以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的照搬套用。

(2)创造思维: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把它们综合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