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7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7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彼俏实剿遣挥Ω弥赖奈侍馐保擅畹乇芸堑奈侍猓灰焐撕⒆拥那笾�

——别林斯基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

——马卡连柯

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布鲁诺

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

——陶行知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子观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孩子的好奇心面前不堵不伤,导之有方,堪称父母楷模。

一次,陶先生有位朋友的妻子领着孩子来他家玩,无意中谈起了孩子调皮,说将她的一块金表拆坏了,因此,她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顿。陶先生听了幽默地说:“哎呀,这怎么行,中国的爱迪生恐怕被你枪毙掉了。好奇心是孩子的天赋,这样对待孩子,会起什么作用呢?”随即他讲了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了解他的母亲,把家里的地下室让出来给他做实验室,终于使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的经历。

那孩子的母亲听后有些惋惜,陶先生接着给她面授了一个补救的办法:“你可以带孩子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钟表匠将表修理一下。但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在一边看师傅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学到技术。或许你的孩子将来会有所作为呢!”一席话,说得那孩子的母亲心说诚服。

后来,那拆坏金表的孩子果然成为轻工业系统的行家里手。

孩子们只要不撒谎,不要板着面孔威吓孩子,他们惟一不能忍受的是虚伪。

——列夫·托尔斯泰

多读没有字的书——叶圣陶不把考试分数看得那么重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单上分数那么低,总是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至善的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他不大注重考试,也不大相信分数,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学的知识全部消化,以达到终身受用。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死记硬背什么东西,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可他偏偏不愿死记硬背,当然考试不会及格的。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并不责备,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花多少工夫,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以及唱歌、吹口琴了。

孩子的兴趣变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一个美好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兰尼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

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列宁

考试对于那些准备得最好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对付的,因为最大的傻瓜也可能问出连最聪明的人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科尔顿

他爱三弦,就给他买一把——李德伦从一把三弦开始走上乐坛

他热情诙谐,豁达爽朗,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精力旺盛;一谈起音乐,他两眼闪着光芒,话题滔滔不绝,仿佛全身都沉浸在一种美的环境中。他就是我国享有盛名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

1917年,李德伦出生在北京一个官僚家庭。父母和家庭成员都没有对音乐产生任何兴趣,惟独他,自幼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爱好。那是他四五岁的时候,一天,家里人带他去天桥玩耍。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抡大刀的、耍杂技的、练武把子的……看得他眼花缭乱。然而最吸引他的,却是一个弹三弦的人。小德伦站在那人跟前,发痴似地看着那把三弦和那双不断挥动的手,久久不肯离开一步。回家后,他缠着父母非给他买一把不可。起初,家里人以为小孩子图新鲜,不想给他买。后来母亲观察到小德伦真是热爱三弦,便向他父亲建议:“他爱三弦,就给他买一把吧。”父亲也满口答应。

从此,小德伦抱着三弦,整天坐在僻静的角落里,不断地拨弄着。虽然在他的手下,这把小三弦没有奏出悦耳的乐曲,但它把他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后来成名的李德伦说,那竟是他走向乐坛的开端。

李德伦的童年,正值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年代。他的家从北京迁到天津,又迁到长春,最后又迁回北京。几经周折家产越来越少,但三弦一直没有离开李德伦的手。

30年代初,李德伦进了中学,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音乐。那时候,许多电影院里都有乐队为无声电影配乐,电台有时也播放一些名曲,每遇到这样的机会,父母就让李德伦去看去听。

那时的李德伦,包括他的父母,只是把音乐当做一般爱好,但究竟它有何积极作用,谁也说不清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李德伦和同学们一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这期间,音乐家吕骥发起组织“北平歌咏联合会”,父母让李德伦马上报名参加。在多次示威游行中,李德伦领头教唱抗日歌曲,使斗争取得胜利。实践使他对音乐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

1940年,李德伦到上海考入了国立音专。1946年,他从音专毕业,入了党,并接受周恩来同志的邀请,在红色政权的第一管弦乐团——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教员和指挥。从此,他开始了创造性的音乐生涯……

儿童特殊的问题,是把握着儿童自然的冲动及本能胜利导之,使之进入较高的知觉及判断,并养成他们更有效的习惯。

——杜威

我们对于孩子喜欢某事应当设法帮助他努力。他爱虫鱼,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玩把戏,说不定就是爱迪生;他爱弄音乐,说不定就是贝多芬;他爱涂颜色,说不定就是密雷。

——张宗麟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

1974年11月,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回忆他的成才之路,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说:我的父母待我思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是大学教授。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2月4日,王隽英意外早产,在美国安·亚柏尔大学的医院里,临盆分娩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

3个月后,王隽英怀抱婴儿回到中国,回到丈夫身边,并于暑假间同去山东日照了宅省亲。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观海和王隽英又携儿到重庆。丁观海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任教,王隽英则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小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俩共同商讨制订了教育儿子的方案。夫妻俩都有了双重的教育任务:白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他们对小肇中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白天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灯下先由母亲检查批改作业,然后由父亲教新课。亏得小肇中聪明好学,知难而进,因而尽管功课压得很重,还是游刃有余,空下来不是画几幅静物写生,便是拍皮球,而他玩得最多的还是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

1948年冬,丁肇中随父母定居台湾的台中市,先后人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的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就读。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在历史上寻找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又把兴趣转向物理和化学。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但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他报考了台湾大学又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他更加踏实地学习。父亲看到他的刚毅自信的精神,表示全力支持。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为此,丁肇中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

——穆尼尔·纳素夫

善于发现天赋的父亲——傅雷教子艺术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儿子博聪19岁时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艺术比赛,获钢琴三等奖;21岁时,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三等奖。傅聪成名后,当问及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他总是把父亲称做他学音乐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傅雷是怎样引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呢?

傅雷的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朋友们聚在一起谈文学艺术,论人生哲理。开始,傅雷认为傅聪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纪小,不懂事,不让他们在场,更不让他们插嘴。而小孩子呢,天性好奇,总想挤在大人中间表现自己。大人越是不让听,小孩就越是想来听。有一次,画家刘海粟到傅家做客,与傅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两人之间免不了一番高谈阔论。说话间,傅雷忽然要去外间取东西,打开门竟看见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人神。孩子的好奇心让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意识到,接纳孩子参与大人谈话,有弊但更有利,让小孩听大人论事,可以让孩子早涉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们稍稍长大一些,傅雷就允许傅聪和傅敏旁听大人的谈话了。

傅雷的朋友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有高尚的人品素养,所以傅聪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许许多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傅雷对教育子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逆天赋而行,那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傅雷在给周宗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