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33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33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媸帜贸�50元钱,交给外甥女说:“这是我做舅舅的一点心意,要是不收下,从今以后,我不再进你家的门。”

说话间,老戴的老伴把饭菜端上饭桌。老戴把内弟拉到桌前,坦诚地说:“利用嫁女儿搞请客送礼,不仅影响不好,对子女也是有害的。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如果也搞这一套,就会降低党的威信,也败坏家风。”

内弟说:“你这样做,外甥女也不会答应的。”

老戴哈哈笑道:“女儿知道,我这样做正是为了爱护她,她怎么不高兴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表现,也是成才者诸多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你要教育你的子女成才,切不可忽视对子女的廉洁奉公的品质教育。

在此,我们摘编了一些廉洁奉公的典型事例,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读者可以从中悟出“廉洁奉公”的重要含意,以便加强对你的子女的教育。

法律是为天下所有人制定的

——朱元璋下令斩女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的第三个女儿安庆公主,嫁给了一个叫欧阳伦的人。婚后,朱元璋封欧阳伦为驸马都尉。当了驸马都尉的欧阳伦,依仗自己的特殊地位,头脑开始发涨起来。

明代,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主要用来与西域人交换马匹、绫罗等重要物资。如有人贩运私茶出境,不治死罪,也得判重刑。一次,欧阳伦奉命出使四川、陕西等地,他沿途敲诈勒索,用低价强行买了50车茶叶,让管家周保带着车队,浩浩荡荡向西北进发,准备私运出境。车队行至兰县河桥,巡检官一看是茶叶,坚决不让过桥。欧阳他见河检官挡路,火冒三丈,令周保把巡检狠狠打了一顿。巡检不服,上书朱元璋,揭发了欧阳伦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为之大怒。他一面下令没收茶货,一面办理欧阳他案卷,准备斩首。

女儿安庆公主听说要杀欧阳伦,顿时泪如雨下。她跑到父亲面前求饶说:“念女儿的情面,免他一死吧。”

朱元璋怒道:“我平时对你说过多次,一个人要紧的是遵纪守法,修身养性,心正则万事皆全。平时,你不好好劝教欧阳伦,已经错了,今天还要帮他说情,岂不错上加错!我订的法律是为天下所有人的,对自己的女儿、亲戚也不例外!”

安庆公主被父亲狠狠批评了一通,再也不敢求情了。随即,朱元璋下令将女婿欧阳伦杀了。

明智之举

——明太祖表彰王轸之父善教其子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书表彰王轸的父亲“善教其子”,希望借助家庭教育改变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王轸,浙江嘉兴人,中举后被派往平凉(在今甘肃省)任职。在他离家赴任途中,他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家信,交给了正在浙西巡察的御史管勾(官名)宇文桂,请宇文桂转至王轸。恰在此时,宇文桂因事被朝廷逮问,其所藏百书亦全被没收。明太祖朱元璋对这批信件很重视——亲自审查,遂发现了其中王轸的家书。

王轸之父除了在家信中叙述家中的近况外,特别谆谆告诫王轸说:“居官最重要的是廉洁自守,切不可追求物质享受,贪图荣华富贵。治理百姓常怀仁慈之心,报效国家牢记忠勤为本。待人应谦敬,学业更须奋勉努力。闲暇时,可多浏览群经,自然邪念无从滋生。更须熟读法典,自然行为不逾规矩。饮酒要有节制,干犯法纪之事绝不可为。”此外,信中还嘱咐王轸得便可买子(药材)一二枚,川椒一二斤寄回家来。但不要忘了纳税。至于其他东西则家中一概不缺,不用王轸费心惦记。

朱元璋见到这封信,立即给王轸的父亲颁赐诏书,表彰说:“从宇文桂那里搜获得百封书信,都是浙西的官吏士绅写给明太祖的颂扬之词,有的甚至是求他提携升迁。惟独王轸之父的书信,其内容都是慈父教子以忠义之道,实在难能可贵。”诏书中还命赐予王轸之父白金百两、附子五枚、川椒五斤、绢十匹,并豁免其家全部徭役,以表彰其贤。

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

——毛泽东教子的故事

1927年,毛泽东(1893…1976)为组织秋收起义而离开家乡,那时他的儿子毛岸英只有5岁。

三年后,杨开慧同志不幸被国民党逮捕,8岁的岸英也被带入了监狱。不久,杨开慧被杀,毛岸英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放出监狱。出狱后的毛岸英像“三毛”一样在上海街头到处流浪。不同的是,他没有偷过东西,没有当过人家的“干儿子”。

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毛岸英,设法把他送到了苏联学习。后来,毛泽东同志听说儿子学习认真,进步很快,甚为高兴。他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鼓励他的进取精神,建议他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学习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同志不希望孩子有依赖父母的思想。他对岸英兄弟说: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的努力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离别18年的父子团聚,当然是很高兴的。可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把岸英留在身边。他对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按着父亲的意见,毛岸英带上小米、菜种和行李,来到了吴家枣园。在这里,他住在农民家里,和农民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学会了许多农活。回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见到岸英高兴地说:“白胖子变成黑胖子了,身体结实了。”他一握岸英结满老茧的双手,又说:“你的学习成绩不错嘛!不过,今后还得继续锻炼。”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高尔基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因而它的一切举止都是明智而又坚定的。

——欧文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冈察洛夫

不能按人情办事

——毛泽东严于律己的故事

1950年冬季的一天,韶山乡的农民正忙着往地里送肥,只见两个小青年骑着一头枣红色大马,从远处走来。好奇的人们走近一看,啊,原来是岸英和岸青。消息像插了翅膀,一下子传到了各家各户。有的问,他们回来做什么?岸英和岸青回答:是受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家转达他对土改的意见的。

原来,这年的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已到了划分阶级成分的阶段。该给毛泽东同志家划什么成分呢?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黄秋同志有些为难:要是按原有财产,应划富农;若把一个革命家庭划为富农又于心不安。

想来想去,黄秋最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您的关怀下,土改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韶山每人平均九分三厘田,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泽东收到信后,他首先把家庭情况向岸英和岸青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让儿子把自家的情况和党的土改政策加以对照,看看该划什么成分,应当怎么办。岸英和岸青也感到为难,这时毛泽东说:土改政策是党的政策,咱家的情况和一个普通人家的情况一样,应照政策办,不能按人情办。最后,他考虑了三点意见,说给孩子听:一、家里的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成分应当划为富农,并付三百元作为退押金;三、支持人民政府照政策办事,不询私情。岸英和岸青看到爸爸如此大公无私,极为感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给家乡人写信,他派岸英和岸青亲自回家一趟,一来传达他的意见不会走样,二来可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受受教育。回到家,岸英和岸青转达了父亲的意见后,乡亲们深受教育,更加敬佩这位家乡伟人。

公生明,廉生威。

——李煜

人有了大目标才会自然而然地伟大起来。

——席勒

爸爸的车,你不能坐

——张闻天严格管教子女的故事

张闻天有一个儿子叫虹生。

在战火粉飞的年代里,虹生长期生活在保育院,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了,8岁的虹生才到了父母身边。多年不见儿子的张闻天,身边添了个“小灵通”,非常高兴,一有工夫爷俩就谈论这谈论那,可谓“父子情深”。但是,张闻天对孩子没有丝毫的溺爱。

当时,张闻天家住在沈阳。虹生见到爸爸出门总是坐着小汽车,很好奇,总想坐一坐看看是个什么滋味,可总得不到允许。一次,车子刚开到家门口,虹生灵机一动,趁爸爸还没上车,便偷偷地钻进车子里。张闻天上车以后,突然发现儿子坐在车上,便和蔼地说:“虹生,这是爸爸外出开会坐的车子,你不能坐,好乖乖,快下去,不然爸爸开会要迟到的。”无论爸爸怎么说,平时一贯听话的虹生,这次赖在车上就是不动。

张闻天见一时劝不了儿子,心里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虹生,只是自己下了车,步行去开会。虹生望着爸爸的背影,觉得没趣,便乖乖地爬出了汽车。

从此,虹生再也不闹着坐爸爸的汽车了。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长短。

——于谦

考不上学就做工嘛

——驻外大使许建国严格教子的故事

许建国(1902…1977)是早期参加工人运动的政治活动家,曾任上海市市委书记、副市长,后长期担任驻外大使。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是极其严格的。

许建国在上海任市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期间,他有个侄子自恃叔叔是公安局长,不把民警放在眼里,一度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干了一些坏事。许建国知道后,把他找来训斥了一顿,然后叫他自己到派出所交代问题。同时,他亲自打电话给派出所所长说:“我们是执法者,必须带头守法,如果执法违法,就不能取信于民。正因为他是我的侄子,就越要从严处理。”依照法律,公安局把他这个侄子送进了管教所。

事后,许建国找孩子们谈话说:“不要以为我是市委书记。公安局长,你们就可以高人一等。你们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1958年,许建国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又恐怕考不上,秘书起草了一封要求组织照顾的信。许建国知道后立即制止,并批评说:“考大学要凭真本事,考不上就去做工嘛,搞什么照顾!”后来经过考试儿子被录取,上了大学。

1963年,儿子大学毕业。这时许建国已经出任大使,他的小儿子、女儿们都希望大哥能留在北京照顾弟妹,联名给爸爸写信,要求他向有关方面讲一下,在分配上给予照顾。许建国回信批评了他们。结果大儿子服从分配,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北京。

许建国在国外工作8年,从来没有给孩子们买过什么“洋货”。一次,孩子们让他从国外买几块手表,他指着手上的上海表说:“你们不知道,在国外,我为能戴上一块国产的手表有多么自豪。你们不要看不起我们自己国家的东西。再说,国家外汇很紧张,要把外汇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去得一分已私,便是一分圣学。

——高拱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让他再磨炼一个时期好

——董必武对子女钟爱但不溺爱

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是他60岁时生的。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十分钟爱。

当时,董老在武汉工作,夫人带着孩子在延安。董老写信回家说:“小孩子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可以了。穿得破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会笑话的。我们栽果树,不浇水,不精心培养,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1969年,大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董老让良翮到了河北晋县插队落了户。走之前,董老把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钉的毛巾送给了良翮,说:“你是革命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