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31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31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部家更要带头。”

儿子听了父母的话,只买了两床线绣被面。家具除一对沙发是买的外,其余都是儿子用搭防震棚时的木材自己动手做的。

王炳乾工作很忙,但他一回到家里,就主动做些家务活,打扫卫生,洗洗衣服,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他说:“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王炳乾家是个大家庭,岳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外孙都和他夫妇住在一起,可谓四世同堂。这么多人在一起,难免有些小矛盾。一天,儿子和媳妇吵嘴了,媳妇向公公“告状”。王炳乾把儿子叫来,问明情况,然后严肃地把儿子批评一番。事后,王炳乾风趣地对别人说:“家务事清官都断不了,我这个做了公公的就更难断了。但是我有原则,注意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护短。”

王炳乾家被评为五好家庭,上了光荣榜。有位记者采访他的治家之道,他说:“中国家庭有自己的特点,治家的办法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尊长爱幼、勤俭持家,这些好的传统要发扬。但封建的家长制不好,要去掉,有了它,孩子不仅难教育,家里的欢乐气氛也会减少。”

以为节俭是一种不漂亮的行为的人,是最荒唐无稽的。

——萧伯纳

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士潜

道德·修养

大凡成才者,一要立志,二要有德行。因为,没有德行,再伟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时,切不可忘记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儿时对这些概念可能理解不深,但一经父母解释,他们便很快明白,等孩子一旦憎恶这些现象时,则说明孩子真正领会了父母的心境。

如果你的孩子能处处“细行律身”,总为别人着想,这就说明你的教导有了成绩。

你这样做,不配做我的儿子

——子发老母教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秦相战。楚宣王派他的大将军子发带兵作战,不料前线断了粮草,子发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路赶到子发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

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

“兵士们都很好吗?”

“很好。”

“供给怎样?”

“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乱糟起来。

不久,子发率兵浴血奋战,打败了秦军。

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进去。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

“你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事了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五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都没有能吃饱,每个人的战斗力却又提高了十倍。现在,你做了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吃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的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触动。他赶紧回话:“孩子知罪,决心改过。”这时,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

统兵而不知爱兵,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

——曾国藩

将不知兵,以其国与敌也;兵不知将,以其将以敌也。

——朱德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一视同仁,正是他的贤明之处

——杨溥教子不慕权贵

杨溥(1372…1446)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一天,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

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

后来,杨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让他做了贵川左布政使。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

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大丈夫行为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

人应当同正直、快乐结交。

——司马脱

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

——怀特利

处已、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

——薛敬轩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

——拉罗什福科

望儿做个老实人

——父亲教司马光做人要诚实

司马光6岁的时候,常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外间玩。

这一天,司马光拿来一些核桃仁让姐姐帮助把皮剥掉。核桃仁皮很难剥,姐姐的小手在上面使劲地剥了两下,没有剥掉。她气得跑了。

一会儿,一个婢女进来,她把核桃仁用开水一烫,再用小刀一刮,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

司马光刚把白白的核桃仁拿到手,姐姐进来了。她奇怪地问司马光:“皮是怎样剥掉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联想起前不久他砸破水缸,机智地救出掉在里面的小朋友的事,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

外屋发生的这件事,被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说:“不是。”父亲让他把剥核桃仁皮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然后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老实,说谎、骗人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连忙认错,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杰弗逊

做官更应行为端正

——李母教子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畲的人,他母亲学识渊博,教子很严。李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很注意对他进行教育,既抓他的学业,又重视他的品德修养。

后来,李畲在朝廷里做了监察御史,专门负责检查官员们在军事、政务等各方面的情况。李畲当了官后,母亲更注意教育他:要行为端正,莫谋私利。

一天傍晚,李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身后跟着一辆大马车。

李畲到家没来得及见母亲,便呼家仆打开仓门,又指挥着他们卸车,把一袋袋粮食往仓房里搬。

“踏踏”的马蹄声和杂乱的说话声,惊动了正在房间里看书的母亲。她走到院中,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畲迎上前去,告诉母亲:“这是我从官家仓库里领回的薪水粮。”说话间,李畲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神色。

李母没吭声,她在仓房和马车旁静静地转了一遭,发现一个月的薪水粮食似乎有些多,便问衙役:“送来的粮是多少?”

衙役说:“三十斗。”

“何止三十斗,我看只多不少。”李母量过之后,把儿子叫到一边,问是怎么回事。

李畲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是当御史的,装粮时,他们可能没量。”

李母又问:“你雇的这辆马车,车钱是多少啊?”

“当御史嘛,雇马车是不用付钱的。”李畲还是那样满不在乎。

“畲儿!”李母一下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说,“你身为监察御史,检查的就是那些贪赃受贿的不法行为,怎么你自己还这样做呢?”

李母喘了几口粗气,接着又说:“我们李家几代做官,没有像你这样的。想当年,有人牵来成群的马和牛献给你的曾祖父,他老人家只不过喝了人家的一杯敬酒,一匹马、一头牛也没要。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最讨厌那些贪赃受贿的人,多次揭发他们,难道你今天……”

没等母亲说完,李畲“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跟前:“娘,您别说了,孩儿知错了!”

随即,李畲带着人把多余的粮食一粒不少地送回了官库,并照付了马车钱。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黑格尔

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

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比彻

我不会支持你的

——刘少奇教子的故事

刘少奇(1898…1969)是我们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他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同时,他也用《修养》的原则,教育着自己的子女。

1955年,刘少奇的二儿子刘允若在苏联学飞机无线电仪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