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22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2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京大学是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那里藏书丰富,教授云集。陈垣、邓之诚、洪业等史学名家当时都在执教。按校方规定,一年级学生不得享受奖学金,膳食书籍等项费用全部自理。翁独健既无家庭支持,也没有亲朋资助,只得勤工俭学,靠拔草等劳动来维持学业。二年级时,翁独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洪业教授曾不无得意地说:“我有一个最好的学生,他就是翁独健。”当时与翁独健同住一个宿舍的,是后来成为著名红学家的吴世昌教授。吴世昌一目失明,翁独健左脚颠跛,二人都因学业出类拔苹受到教授们的赏识。校长陆志伟曾戏谑地送给他俩一副对联:“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一时传为佳话。

1935年,翁独健在燕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蒙元史,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燕京大学、北平中国大学任教授,从此学业大成,名声大震。

在顺境时,要有节制的美德;

在逆境时,要有刚毅的美德。

——向波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安格尔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人生在世,必须善处逆境,万不可浪费时间,作无益的烦恼。

——马克·吐温

胆小怕事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贺龙教育子女的故事

贺龙(1896…1969)的儿子贺鹏飞在一次踢球中把腿摔断了,石膏绷带还没去掉,爸爸就让他拄拐杖去上学。有人担心会出危险,贺龙淡淡一笑,说:“不要娇惯他们,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是一样执行任务吗?”鹏飞经爸爸这么一说,伤还没好,把拐杖夹在自行车上,用一条腿蹬车到学校上课去了。

贺龙对男孩子的要求是这样,对女孩子的要求也不例外。

一天,贺龙正在看书,见女儿黎明头发湿淋淋地进了屋,便问:“干什么去啦?”

女儿回答:“游泳去啦。”

“学会了没有?”

“还没有。”

“喝水了吗?”

“没有,我怕。”

贺龙放下手中的书,说:“这可不行,想学游泳怕喝水还行?你要记住,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下决心,舍得付出代价。学游泳嘛,喝几口水就是付代价,胆小怕事的人,是永远不会有出息的。”

从此,每当黎明学游泳,父亲就拿个小凳子坐在水池边监督。他鼓励孩子往深水里跳,有时干脆往深水里推。很快,黎明学会了游泳。

黎明16岁那年,学校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她报名参加了少年宫摩托车训练班。妈妈知道后,担心女孩子骑摩托车太危险,不想让女儿参加。贺龙对爱人说:“人家都说摩托车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让我们的女儿去锻炼,做个勇敢者,不是比关在家里好得多么!”

妈妈答应了。女儿黎明终于成为摩托车训练班出色的运动员。

劝说常比强迫更为有效。

——伊索

成功的人,都有浩然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的字典上,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

——卡耐基

在甜蜜的摇篮曲中成长起来的人,未必能创造甜蜜的事业;在痛苦中咸长起来的人,兴许能为别人解除痛苦。

——佚名

在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风险。

——佚名

有志者,事竟成——微生物学专家汤飞凡的成才之路

1981年5月11日,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举行隆重仪式,给我国一位微生物学家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这位获奖者,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汤飞凡。国际学术界称他是人类的朋友,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公仆。

可是,汤飞凡没有见到这枚金质奖章,因为当时他已经去世23年了。

汤飞凡(1897…1958)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一个偏僻的乡镇。他的父亲是个教私塾的先生,孩提时代的汤飞凡常常坐到父亲的膝头上认字、写字、念简单的诗。他不比别的孩子聪慧,但他有一股子刻苦的钻劲。他练字一练就是几大篇,读诗一读就是大半天,只要大人不满意、不称赞,他就不去玩耍。

他的母亲贤慧、勤劳,远近闻名。白天她操持家务,手脚不停;晚上在灯下教孩子识字,讲些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五六岁的汤飞凡,常常被妈妈讲的故事吸引得很晚不能入睡。但是很不幸,汤飞凡不到10岁,妈妈因病去世了。从此,他只和爸爸朝夕相处,艰苦度日。

汤飞凡的家乡传染病格外多,患沙眼的更是到处都有。有时全家,甚至全村子的人轮流着患眼病。小飞凡亲眼见到患沙眼的乡亲,个个都是那样痛苦难熬,心里比患病的人还难受。他的父亲看到小飞凡这样多情善感,便把他叫到跟前说:“小几,要是将来你当个高明的医生能消灭这种眼病该多好啊!”汤飞凡的心里从此刻上了一个当医生的印记。

13岁那年,汤飞凡离开家乡到省城长沙读书,读的是中路师范学部。中学毕业后,他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自己的爱好,便考进了湖南省立甲等工业学校,学习金工科,成天和金属学、机械学、制图学这类课本打交道。汤飞凡觉得,知识就像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自己好比在海洋中觅食的小鸟,对一切都想尝试一下。除学习金工科规定的课目外,他还常向湘雅医学院的同学借医学书籍和讲义看,不管是内科的、外科的、生理方面的,还是细菌学方面的,借来就看,越看越带劲。就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爱好医学的朋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论日后当医生、献身医学事业的志向。两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工学医,报考了湘雅医学院。

湘雅医学院是一所美国教会办的学校,考试、教学全是使用英语,汤飞凡一度感到压力很大。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既然你已经改行从医,就要下决心学出成绩来。不论干什么,只要用心就成。”

父亲的话犹如春风,吹起了他理想的风帆。恰在这时,家中发生意外事故,全家生活没有了着落。不到17岁的汤飞凡不但得不到家里的接济,还要寄钱帮助家里。他白天听课,晚上去当家庭教师,或在学校药房里干杂务挣些钱,每天要学习工作十几个小时。

不过他有自己的乐趣:显微镜下那千姿百态的微观生命深深地吸引了他。除了上课、做工,其他时间,他都是在显微镜下度过的。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下决心去进一步认识微生物,弄清楚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小东西是怎样生长、生活,怎样对人体进行破坏的。然后,怎样制服它。

1921年,汤飞凡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在细菌大师秦瑟的手下深造。汤飞凡昼夜苦读,博览群书,丰富了细菌学知识,成为学友中的佼佼者。一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地说:“当今世界上,真正认真读书的,除了我,汤飞凡可算一个。”

汤飞凡回国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雷氏德医学研究院教授兼细菌学系主任。

理想是风帆,逆水能行舟。

——佚名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北史》

孩子的前程要紧——茅以升的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他刀岁时,仍能准确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一百多位数字。每当他回顾自己的学业时,他总是无限深情的怀念自己深明大义的母亲。

1911年7月,年仅15岁的茅以升听说北京清华学堂招考留美预备生,想去报考。当时有人劝茅以升的母亲说,美国离家很远很远,要漂洋过海,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舍得让孩子离开你呢?

茅以升的母亲回答说:“读书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紧,让他到外面见见世面,多学些知识,有什么舍不得。”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去北京报考。

临行前,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准备行装。她勉励儿子说:“孩子,去吧,走后别惦念家里。凡事立则兴,不立则废,古时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大功告成,要学大禹治水的精神!”

茅以升终于考取了清华留美生,后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成为一名桥梁专家。1935年1月,茅以升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当进入灌注桥墩的打桩阶段时,由于技术问题,工程暂时停了下来。正在这时,他的夫人来电要他回家给母亲生日祝寿,茅以升带着满腹心思回到家里。一向关心儿子事业的母亲见到儿子第一句话就问:“工程进行得怎么样了?”

当茅以升如实地把造桥遇到的困难告诉了母亲后,母亲又用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导他说:“唐僧取经经过八十一难,终于得取真经一百六十多卷。你们造桥,也要经过八十一难的。”

母亲又说:“困难是有的,但只要有孙悟空和他那如意金箍棒,是能渡过难关的,不必发愁。”

母亲的教导,使儿子顿开茅塞。茅以升说:“是的,我们全体造桥人员就是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则——利用自然力克服自然界的障碍。”他坚定地对母亲表示:“我们的桥一定能造成,请你放心。”后来,茅以升和造桥人员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将钱塘江大桥造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达尔文

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次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卡耐基

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才之路

——杨武之、罗孟华夫妇培育儿子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正屋内,降生了一个小生命。按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行,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又由于他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此时正在安庆(旧名怀宁)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所以他的父亲杨武之就为他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生于1896年,191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第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18年毕业于北师大本科。毕业后,杨武之受老同学蔡荫桥的聘请,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1923年,杨武之考取省官费留学,辞别了妻儿,踏上了美国国土,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攻数学,获学士学位;次年又进芝加哥大学专研数学。

杨武之的夫人名叫罗孟华,他们是早年由双方父母做主,于1919年结为伉俪的。罗孟华是旧式妇女,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她极贤惠,杨武之与她感情纯笃。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丈夫远离他去异乡他国求读的漫长岁月里,罗孟华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儿子杨振宁身上。在她看来,丈夫、儿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

罗孟华惟一感到欢乐和安慰的,是她的儿子。罗盂华只要看到小振宁那双充满稚气的大眼睛,一切忧愁烦恼也就消失了,信心和力量便从心底升起。她决计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读书人。

从小振宁懂事的那一刻起,罗孟华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种种知识。在小振宁4岁那年,罗孟华便开始用方块字纸教他认字了。妈妈教得认真,儿子聪敏好学,在一年多时间里,小振宁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夏天,杨武之回国。第二年秋,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于是,全家到了北平。他们在清华园里住了8年。这段宁静快乐的少年生活,给振宁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1937年,正当杨振宁在北京崇德中学读高中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于是他们全家搬回合肥,他就读于安徽省立六中。

1938年初,杨振宁一家又到达昆明,杨振宁进了昆华中学中五年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