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战争论 >

第44章

战争论-第44章

小说: 战争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不能全面地考虑另一种状态了。如果说在过去战斗是战局中的真正的武器,战斗外的状态只是武器的握柄,前者是钢刀,后者是镶在钢刀上的木柄,整体是由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构成的,那么现在应该把战斗看作是刀刃,而战斗外的状态是刀背,这个整体是一块锻接在一起的金属,已经辨认不出从哪儿起是钢,到哪儿止是铁了。
今天,战争中的这种战斗外的状态,一方面是军队平时的组织和勤务规则决定的,一方面是战时的战术部署和战略部署决定的。军队可能有的三种战斗外的状态是:舍营、行军和野营。这三者都是既属于战术,又属于战略,而且战术和战略在这里往往很接近,看起来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或者实际上就是如此,以致有许多部署,既可以看作是战术部署,又可以看作是战略部署。
现在,在我们还没有把这三种战斗外的状态同特殊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前,我们想在总的方面谈谈这三种状态。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研究究军队的一般配置,因为它对野营、舍营和行军来说,是更高一级和更有概括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般地考察军队的配置( 即不考虑特殊目的) ,那么我们就只能把军队作为一个整体,即作为一个进行共同战斗的整体来考虑,因为这种最简单的形式的任何改变,都要有一个特殊目的为前提。这样,不管军队是大是小,都只是一支军队的概念。
此外,在还没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时候,唯一的目的就是维持军队和保证军队的安全。使军队能够存在并不致遭到特别的不利,使军队能够集中起来进行战斗并不致遭到特别的不利,这是两个必要的条件。如果把这两个条件同关于军队的存在和安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起来,那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1) 便于取得给养;(2) 便于军队舍营;(3) 背后安全;(4) 前面有开阔地;(5) 可以配置在复杂的地形上;(6) 有战略依托点;(7) 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
对上述各点我们分别说明如下:前两点要求我们寻找耕作区、大城镇和大道。这两点在一般配置时比军队已有特殊目的时更为重要。
至于如何理解背后安全的问题,我们将在《交通线》那章中论述。在这里最迫切和最重要的问题是配置军队时应该使附近的主要退却路同配置地区垂直。
关于第四点,一个军团作一般配置时当然不能象作会战的战术配置时那样观察到正面前的整个地区。但是,前卫、先遣部队和侦探队等都是战略上的眼睛,它们在开阔地上进行侦察当然要比在复杂地形上容易。第五点则恰好同第四点相反。  战略依托点有两点同战术依托点不同:一方面它不需要直接同军队联在一起,另一方面它的范围必须极为广阔。
原因就在于,就战略的性质来说,战略活动的范围比战术活动的范围较宽广,活动时间也较长。如果一个军团配置在距离海岸或大河河岸一普里的地方,那么这个军团在战略上就是以这个海岸或大河为依托的,因为敌人不可能利用这个空间进行战略迂回。敌人不会深入这个空间几天或几周,几普里或几日行程。相反,一个周圆几普里的湖泊在战略上几乎不能看作是障碍,在战略活动中,问题很少在于向左或向右多走几普里。要塞只有本身较大,它通过出击所起的作用范围较大时,才能成为战略依托点。
军队分割配置有时是根据特殊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的,有时是根据一般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的。在这里我们只研究后一种情况。
首先,需要把前卫同其他侦察部队配置在前方。
其次,一支大的军队通常要把预备队配置在后方几普里远的地方,也就是要分割配置。mpanel(1);
最后,为了掩护军队的翼侧,通常需要配置专门的部队。所谓掩护翼侧不能理解为抽调军队的某一部分去防御翼侧的空间,使敌人不能接近这个所谓的弱点。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谁去防御翼侧的翼侧呢? 这种看法很普遍,但却是完全错误的。翼侧本身并不是军队的薄弱部分,因为敌人也有翼侧,敌人要威胁我军的翼侧,就不可能不使自己的翼侧受到同样的威胁。只有当双方的处境不同,敌人处境比我们优越,他的交通线比我方有利时( 参阅《交通线》一章) ,我军的翼侧才会变成比较薄弱的部分。然而,我们在这里不是谈这种特殊情况,因此也不谈根据其他具体情况指定某个部队去防御翼侧空间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不属于一般配置的范围了。
然而,翼侧即使不是特别薄弱的部分,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翼侧一旦被敌人迂回,这里的抵抗就不能象在正面上那样简单,我们就必须采取比较复杂的措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有必要特别注意使翼侧不致遭到意外的攻击。要做到这一点,配置在侧方的兵力就必须比单纯侦察敌人时强大。配置在侧方的兵力越大,敌人为了击退它们( 即使它们不进行顽强的抵抗) 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敌人展开的兵力就越多,他的意图也就暴露得越明显。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尔后的任务,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计划来规定。因此,配置在侧方的部队可以看作是侧卫,它们的任务是阻碍敌人向翼侧空间前进,为军队赢得采取对策的时间。
如果规定这些部队向主力退却,而主力却不同时退却,那么,这些部队自然就不应该同主力配置在同一条线上,而是必须向前推进一点。因为即使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就退却,也不能让它们完全对着主力的侧面撤退。
需要分割配置的这些内在原因,产生了由四个或五个单独配置的部分构成的自然的配置方式( 究竟是四个部分还是五个部分,要看预备队是否同主力配置在一起)。
考虑军队的配置问题时,一般说必须考虑给养和舍营的条件,因此,给养和舍营也能促使军队分割配置。给养和舍营的问题同上述分割配置的内在原因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这一方面,就忽视那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分为五个单独配置的部分以后,舍营和给养方面的困难就已经克服了,就不需要为此再作重大的变更了。
现在,我们还要研究一下,这些单独配置的部分相距多远还能够相互支援,即还能够共同作战。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战斗的持续时间》和《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两章中讲过的内容,绝对兵力和相对兵力、武器和地形等在这方面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可能作出绝对的规定,只能作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象只得出一个平均数一样。
前卫的距离是最容易确定的。由于前卫退却时是向主力运动的,所以前卫的派出距离可以达到一个不致被迫独立作战的较大的行程。但是,前卫也不应配置得太远,不应超过保证军队安全所需要的距离,因为退却的距离越远,所遭受的损失就越大。
至于侧方部队,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的那样,由八千到一万人组成的普通师在决定胜负以前,通常可以持续战斗数小时,甚至半天,因此这样的师可以毫无顾虑地配置在数小时行程的距离上,即一二普里以外的地方。根据同样的理由,由三四个师编成的军,可以配置在一日行程的距离上,即三四普里远的地方。
这样,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军队的一般配置,即把军队分为四至五个部分并按上述距离进行的配置,就成了一种方法主义。只要特殊目的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总是机械地根据这种方法主义分割配置军队的。
虽然我们已经肯定,分割配置的前提是彼此分离的各个部分都适于独立作战,而且每个部分都有被迫独立作战的可能,但是我们绝不能从此就得出结论说:分割配置的真正意图就是为了独立作战。军队分割配置大多只是暂时的军队存在的条件。如果敌人已经向我军接近,企图通过战斗决定胜负,那么战略配置的阶段即告结束,一切都要集中到会战上来,从而分割配置的目的已经达到,分割配置的目的也就不存在了。会战一开始,就不能再考虑舍营和给养的问题了,在正面和两侧侦察敌人以及利用适当的阻击削弱敌人的运动速度等等任务也已经完成。这时,一切都转向主力会战这个大的整体。是否把分割配置只看作是条件,只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而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共同战斗,这是判定这种配置是否有价值的最好的标准。
          第七章 前卫和前哨
前卫和前哨是两个既属于战术又属于战略的问题。一方面,它们是使战斗具有一定的形态和保证实现战术企图的战术部署,另一方面,它们又往往能够导致独立的战斗,而且往往配置在距离主力较远的地方,因此应该看作是战略锁链中的一个环节。正是由于它们是这样的一种配置,所以我们才对它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作为前一章的补充。
任何没有充分作好战斗准备的军队,为了在自己发现敌人以前就能查明敌人接近的情况,都需要有前方警戒,因为视力所能达到的距离通常并不比火器的射程远多少。
如果一个人的视力只能达到一臂那么远,那么他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前哨就是军队的眼睛,人们早就这样说过了。然而,对前卫和前哨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同的,对它们需要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兵力、正面、时间、地点、环境、作战方式,甚至偶然事件都会影响需要它们的程度。因此,当我们看到战史中关于使用前卫和前哨的记载都不是简单而明确的,而只是杂乱地罗列了各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奇怪。
我们看到,军队的警戒有时由固定的前卫部队担任,有时由拉得很长的前哨线担任,有时两者并用,有时既不用前者又不用后者,有时几个行军纵队共同派出一个前卫,有时各纵队又各自派出自己的前卫。我们想先对这个问题获得一个明确的观念,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归纳成少数几条可以实际应用的原则。
如果军队在行军,则由较大的部队组成前方警戒——前卫( 军队退却时则为后卫) 。如果军队在舍营或野营,则由兵力不大的哨所配置成一线作为前方警戒——前哨。军队驻止时,前方警戒可以而且必须比运动时掩护更大的地区,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军队驻止时前方警戒自然是前哨线,军队运动时前方警戒就自然是集中的部队。
组成前卫和前哨的兵力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可以从一个骠骑兵团到一个各兵种编成的强大的军,可以从仅仅是向野营地周围派出的小哨和大哨到一条有各兵种防守的坚固的防线。因此,前卫和前哨的作用也可以从单纯的侦察一直到抵抗敌人,这种抵抗不仅能够使军队赢得完成战斗准备所需的时间,而且还能够使敌人的措施和意图提前暴露,从而显著地提高侦察的作用。
因此,军队完成战斗准备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它的抵抗越是需要根据敌人的特殊部署来加以计划和组织,它就越需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前卫和前哨。
在所有的统帅中,腓特烈大帝可以称得上是最善于完成战斗准备的统帅了,他几乎只用口令就可以指挥他的军队投入会战,而不需要强大的前哨。我们常常看到,他一直是在敌人眼前野营,有时用一个骠骑兵团担任警戒,有时用一个轻步兵营或者从野营地派出的小哨和大哨担任警戒,而不用大部队作警戒。在行军时,用几千骑兵( 大多是属于第一线两翼的骑兵) 组成前卫,行军结束时又把它们撤回(腓特烈二世的战斗队形大多编成二线,二线间距离数百到一千余米,每线为数列土兵组成的宽横队,步兵居中,骑兵在两翼。——译者)
主力部队。用固定的部队担任前卫的情况极为少见。
一支兵力不大的军队要想经常以全部力量非常迅速地行动,发挥训练优良和指挥果断的特长,就必须象腓特烈大帝同道恩作战时那样,几乎完全是在敌人的眼前行动。谨慎的配置和复杂的前哨配系,都会使这支军队的特长完全失去作用。至于腓特烈大帝由于判断错误和做得过分而招致了霍赫基尔希会战的失利,这并不能证明这种做法本身不对,相反,我们应该从这方面来认识腓特烈大帝的卓越的才能,因为在几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象霍赫基尔希这样的会战总共就只有一次。
但是,我们也看到,既不缺乏精锐军队又不缺乏果断精神的拿破仑,在前进时却几乎每次都要派出强大的前卫。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战术有了变化。这时,军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已经不能只用口令指挥它投入会战了,不能再象一次大决斗那样靠技巧和勇敢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时军队必须更多地适应地形和情况的特点,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