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第5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华语地区的电影人,拎出来挨个数,没有一位像他这样。能经历长沙会议后的禁锢,陪伴第六代沉浮的艰难,见证商业市场的开拓,哀叹艺术电影的没落,参与大片乱世的来临,体会华语电影在西方的种种悲喜,更能亲身在好莱坞大片中感受,那种让人无奈的差距。
如果找一个人,代表中国电影这十几年,那无疑是褚青。他从艺术走到了商业,还闹得以前的少数铁杆转黑,因为你堕落了,你不坚持了,你浑身铜臭了。
可整个产业环境和市场便是如此,没有好剧本,没有好导演,少数几个要么孤芳自赏,要么转为媚俗,他能怎么办?
就像一部怀旧港片《僵尸》,里面有句台词:现在这世道,别说道士,僵尸都冇啊!
所以话说回来,当初程颖提出这个野望,他的想法特单纯,就是搭建一个独立电影人交流的平台。之后,电影力量启动,但不知不觉间,规模越做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
有了简单而规范的交易市场,有了简单而精致的展映系列,有了简单而深刻的主题论坛……直到今天,他发现自己要做的,只是将这种简单,变成更高层面的体制化。
当然,看似一步的距离,却比登天还难。
……
“唔!”
褚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书房的小床上,全身僵硬,从脖子到腰椎无不酸痛。室内悄静,台灯已经关了,桌上是一叠厚厚的发言稿。
他恍惚了片刻,才扫了眼手机:六点半。
“宝宝?”
他一边活动着身子,一边大声喊人,话音方落,厨房里便传出回应:“醒啦?我刚买了点吃的。”
“我几点睡的,都没印象了。”他靠着厨房的门,看范小爷在哪儿忙活。
“我也不知道啊,我十一点就睡了。”
她撒了个小谎,端出一大碗豆腐脑和一盘包子,又道:“你几点走?”
“八点来钟吧。”
“那你吃完睡一会吧,不然肯定困。”
“不了,睡回笼觉更困,我得精神精神。”
“怎么精神?”
范小爷笑么嘻嘻的腾出左手,极为精准的揪住那根东西,还使劲揉了两下。
“别闹,做完更想睡觉了。”
他白了媳妇儿一眼,道:“我一会出去逛逛,回来洗个澡就差不多了。”
“嗯哼……”
她索性扔下筷子,骑到老公腿上,边亲边腻:“哥哥,我想做嘛!”
“哎呀!”
褚青晓得她在逗自己开心,而经她这么一打岔,也确实轻松了不少,便笑道:“时间不能太长啊,三分钟吧。”
“三分钟?”
范小爷立时炸毛,吼道:“你特么干脆按下来得了,一次一百下,少了赔钱,多了不找!”
……
好吧,甭管怎么嚷嚷,到底是没做成。
褚青饭后逛了二十分钟,回家用热水一冲,筋骨舒活。他告别媳妇儿,开车来到市政府,武警同样直挺挺的,只是换了人。
时间还有富余,他照例到休息室等候,大家一见,纷纷起身招呼:
“小褚,早!”
“怎么样,路上堵车么?”
“你这眼圈有点黑啊,昨天没睡好吧?”
经过昨天的一番交流,大家的态度都热情很多,当然也有冷视的,比如那个教育部的牟司长。
褚青心里有数,干这份活儿,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他不求齐全,只求心中一二。
众人闲聊了片刻,便有科员提醒:“各位领导,准备开会了!”
“哦,那走吧!”
“您先请!”
“您先请!”
大家三三两两的出屋,来到那间会议厅,按昨天的位置坐好。
副市长陆伟又出现了,并神色严肃的坐在主位,那浑身散发的压抑感,似告知每一位进来的出席者,今日会议的重要性。
“好了,我们开始……”
李局长还是主持人,道:“呃,昨天的思辨很有价值,我们都受益匪浅。那今天,我们就进入核心问题的讨论,这关乎电影节的成败,所以都要拿出一个郑重的态度。”
他刚说完,陆伟又开口:“我补充两句,一定要认真听,认真想,有异议的地方随时提出,我们的方法就是,讨论一项,解决一项,绝不留尾巴!”
“……”
大家心中一凛,不敢懈怠。
“好,还是请小褚上来,为我们讲讲他的思路,也欢迎大家提问。”李局长道。
“哗哗哗!”
掌声轻短,褚青深呼吸了几口气,大步上前。今天的会场布置略有不同,前面立着一个小讲台,后面架着一部摄影机。拍摄的视频会扒成文字,或留作档案资料,或提供给各部门做学习素材。
“大家好,今天的论题是电影节的具体设置,我准备了很多,昨天又增加了一些,于是就变成这样了……”
他晃了晃手里的文件,厚的吓死人,道:“这些环节复杂,繁琐,耐心很重要。好了,我们一样一样来。”
话落,大幕照旧亮起,闪出一张图片。
“首先是一些基础设置,关于电影节的名称,我想大家都有数了。我们就用‘北京国际电影节’,有异议么?”
“……”
他等了几秒钟,见无人反应,便切换图片,道:“然后是类别,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的,有a、B、c、D四个类别。a类,就是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简单说,第一要竞赛评奖,第二要全单接收,不分类型。大家肯定希望,我们能成为a类电影节,但以我个人的建议,暂时不要申请注册,也不要设置竞赛单元。”
“嗡!”
底下轰然一片,褚青没等他们问,先道:“这个问题太复杂,我稍后一起讲。接着第三项,举办时间和周期。先说周期,柏林是11天,威尼斯是11天,戛纳是12天,但我觉得超过10天的电影节,都有些冗长。7天又太短,很多项目开展不了,所以我觉得9天比较合适。”
“至于时间,我们要考虑天气因素,观众的参与性,红毯质量,尤其那些女明星穿华服的心情。不能像柏林那样,每年2月份举办,真的能冻死人。”
有人马上举手,道:“那往后点好了,像10月份,秋高气爽正适合。”
“10月国庆。”旁人秒杀。
“那5、6月份呢?”
“5月份戛纳,6月份上影,撞车了。”
“那就只能4月份了?”
“4月份有大学生电影节。”
大家讨论了几句,发现是个死胡同,又齐刷刷盯着前面。褚青笑道:“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我还是过后再讲。”
擦!
如果不是陆伟在这儿,都想喷丫的!可他也没办法,这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少有单独成立的。
李局长打了个圆场,道:“那好,我们先确定周期,对9天有异议的,请举手。”
“……”
无人动作,因为脑子里没有概念,9天10天的,先定下,不合适再改喽!
“接着第四项,定位。”
褚青顿了顿,尽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道:“我昨天说,没有态度的电影节是不能成功的,那态度是什么?就是定位。我想了一个主题,两句话,大家一起研究:‘扶持华语电影新势力、搭建国际市场交流平台’。”
“我反对!”
这回不用问,立马有人道:“前一句太狭小,我们又不是土匪,要什么势力?我看改成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比较好,而且两句话调换一下,把国际市场交流放在前面,这样才鲜明。”
“你的也不太好,我觉得助推电影产业发展,这样更贴切。”
“助推太老旧了,哎,实现电影全球化怎么样?”
“更浮夸,不好收尾。”
“搭建平台这种说法,我不喜欢,不如说共享?”
“共享平台?力量感不足,不够有冲击力。”
“……”
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褚青就那么看着,目光悲凉。许是真的没休息好,一波一波的疲惫与乏力,正疯狂吞噬着这具身体。
他已经尽量官方化,套路化了,但还是不行。眼前的这些人,不在乎什么华语电影,只在乎言辞工整,路线正确,凸显政绩,如何与国际接轨……
“好了!”
陆伟敲了敲桌子,道:“就是交易市场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意思明确就行了,具体的措辞以后再想。小褚,你继续。”
“哦,好!”
他缓过神,随便挥了下手。堪称全场最清醒的那位小姑娘,忽然对他眨了眨眼睛,似乎在鼓励。
跟着,背后的大幕变动,又换成另一张数据图。
“呼……”
褚青吐出一口气,压下刚才的挫败感。
电影节定位,是抛出的一个简单试探,结果被轰杀成渣。他的心理预期是,如果整套环节有100分,能拿下10分就是成功。
所以他不能退,只能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我是在打仗!
第七百二十九章漫长的三日(4)
“第七项是场地。任何一个专业的、大规模的电影节,都会将活动场所集中。大致分为:开闭幕式场馆、电影放映、交易市场和主题论坛四块区域。像戛纳,以卢米埃尔电影宫为中心,所有活动都发生在1000米以内的范围。还有柏林、威尼斯、鹿特丹、圣丹斯和上影节,场地都集中在一块区域,不求高大上,只求方便。”
褚青缓了缓,道:“我们一定不要发生,开闭幕式在昌平,电影放映在朝阳,交易市场在大兴的这种情况,真的会让人笑话。”
陆伟听了点点头,道:“建议很中肯,但首都的城市规划比较特殊,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块地,除非新建。好了,这个问题我心里有数……我看也差不多了,先休息吧,下午继续。”
大领导发话,众人暂且散会。
褚青也得喘口气,讲了一上午,浪费多少唇舌不说,主要是心累。那个侯副秘书长又出现了,拉着他去食堂就餐。这女人比他大不了多少,目的不明,反正极为热情。
他没心思去交际,只琢磨接下来的论题。这三天,第一天铺路子,第二天搭框架,第三天填细节,今儿是重中之重。
转眼到了下午,会议重开。
陆伟这次没消失,稳稳的坐在主位,褚青大步上前,道:“上午我们讨论了一些基础内容,现在进入核心环节,即电影节的主要单元设置。这里,我接着开头的话讲,为什么不建议注册a类?为什么不建议竞赛评奖?”
“全球的a类电影节,以前有12个,去年新加入了华沙,就是13个。这个资质,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统一认证。但问题是,他们不仅要审核条件,还要协调其他电影节的意见。鉴于京城的天气因素,我们掐头去尾也就七个月,刚才有人说了,5月戛纳,6月上影,9月威尼斯,10月国庆。目前看来,好像就4、7、8月适合,但别忘了,戛纳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电影节,如果我们在它后面,再经上影堵截,轮到北影就剩下脚料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戛纳之前举办,也就是4月份。”
“但是,三个a类电影节连续在三个月内举办,不利于资源分散,对手也不会同意。如果扯皮的话,可能会磨蹭好几年。”
“此其一,其二,注册a类,首先要竞赛评奖,像金棕榈,金熊,金狮,金爵,大家都比较熟,听着也特洋气。可问题是,我不认为我们有评奖的环境和条件。”
“啧!”
这话一出,全场都不爱听,电影家协会的代表首先开炮:“小褚,话可不能乱说,我们的金鸡百花就很好嘛!”
“就是,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专家和电影人,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你经常往国外跑,可能认识有点不正确,就像出国热哪会儿,常说的一句叫什么来着?”
“国外的月亮都是圆的!”
“啊,对对!”
“请听我讲完……”
褚青调整着呼吸,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思路清楚,道:“以欧洲三大展为首的竞赛类电影节,最少也经营了十多年,是上世纪艺术电影繁盛期的推动者和受益者。而到了今天,大家都面临着一种尴尬,好片太少。
每年的三大展,看似风光,实则为了让一部好片来参赛,拼人情,拼条件,不知费了多少心思。那真的就一个字,抢!
但最重要的,还是你本身对电影的态度。我就想问,像库斯图里卡、贾木许、戈达尔、奥利维拉、伍迪艾伦这些大师,他们凭什么会来北京?凭什么会把作品拿来北影节?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戛纳!
为什么?因为戛纳的态度就是:电影,神圣!
我曾经跟一个英国导演聊天,他说:我宁愿在一个尊敬电影的地方失败,也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成功。
我不是说,大师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片,但刨掉他们,每年还能剩多少值得一看的艺术电影?我们又能抢来多少?明星和商业是电影节的基础,大师和艺术是电影节的阶梯,没有阶梯,我们登不了天。”
“你没有佳作参赛,就设置一个竞赛单元,评什么金长城奖,金颐和园奖,那只能降低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此外,我不知道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