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程不算远,即便开慢点,五个多小时也能到了,所以也没起早走,给了大家吃饭的时间。九点钟左右,才聚齐发车。
李玉认识路,在第一辆,他在第二辆,范小爷算半个东主,在第三辆,那车上都是演员和化妆师。
“哥,这回太谢谢你了!”
褚青坐在靠车门的位置,对旁边的王昱道。
“哎甭客气,反正我这段也没事。”
王昱摆摆手,笑道:“不过你这也忒赶了,前天给我打电话,今儿就走,没见过有剧组像你们这样的。”
“这不原来那哥们,太,太那个了么。”他摸出盒烟,递过去一根,没好意思说太渣。
李玉开始找了个摄影师,在央视拍纪录片时认识的,在业内有点名声。可能就没看上这破烂剧组,一直口头应允,说到时候肯定帮忙。
结果前几天她联系这货,人特么跑新疆采风去了!
没办法,褚青只好临时请来了王昱,这哥实诚,二话不说就点头。
“啥样人都有,别在意。”他还安慰了下。
“我倒没在意,就给你添麻烦了么。”
“这算什么麻烦,你给钱,我干活,你现在可是我老板。”王昱开着玩笑,往前蹭了两步,在司机的烟灰缸里弹了弹,又道:“我过俩月去西北拍部片子,那里面有个角色我觉着挺适合你的,给姜武了,啧,可惜啊……”
“姜武?哎,他啊。”褚青微怔,随即反应过来,问:“那什么片子?”
“说是国内第一部公路片么,哎,也就那么回事,咱们哪有纯粹的公路片!”王昱表示了鄙视和无奈,接着道:“不过那编剧我看着还行,挺像样的,有才华,叫……哦,刁亦男。”
褚青不认识刁什么男,配合地点点头,刚要换个话题,就听兜里手机响,是女朋友。
“喂,我饿啦!”丫头开口就道,这仨字最近都成她口头禅了。
“呃,你早上不是吃了么?”他汗道。
“吃了就不许饿啊?”
他看了眼王昱,略微尴尬,小声道:“你看那蓝色的包,里面有个饭盒。”
听筒里马上传来一阵稀里哗啦的翻找声,隔了几秒钟,丫头道:“啊,找着了!那好了,我挂……”
“哎!”
褚青忽打断她,又停了下,问:“你那边,没什么事吧?”
“没事啊,都挺好的,小初姐姐睡觉呢,彤姐看书呢。怎么了?”
“就,就是怕你们晕车,那行了,挂了吧。”
……
后面那辆车上,范小爷挂掉电话,嘟囔一句:“搞什么,古古怪怪的。”
但随即就抛在脑后,忙不迭地打开饭盒,鼻尖贴上去闻了闻,感受着那股温热的肉香,心情大好。
她拿起一个,正想塞嘴里,看了看斜对面的王彤,便凑过去,笑道:“尝尝这个。”
“这是什么?”王彤放下书本,肩膀轻倚着车窗,偏头问。
“肉春卷,他做的,超好吃!”丫头显摆道。
“谢谢。”王彤伸出两根细长的手指,拈起一个,小咬了一口。
“怎么样,不错吧?”
“嗯。”她笑了笑,慢慢地吃完,又擦了擦手。
车上这几个人,张静初在后排,占了俩座位,歪在那熟睡,脑袋随着车辆前行,一晃一晃的,倦得很。
那些化妆师和美工,各自散开,脚底下堆着大包裹,也都闭着眼睛眯觉。
至于刘烨,属于客串性质,不用跟着。剩下的若干小角色,李玉提前跟那边打好了招呼,找当地的朋友来耍一把。
然后,就没别人了。
除了司机师傅偶尔往外面吐口痰,车里居然显得很安静。
范小爷和王彤根本不熟,就觉着这个姐姐话很少,一直在看书。但她又实在很无聊,抱着饭盒左瞅右瞅的,还是张开嘴,准备搭讪。
“那个,彤姐……”她瞄着那张侧脸,微耸的颧骨和窄窄的眼角,还有半抹唇边。
王彤稍稍回头,拧着身子,问:“怎么了?”
“呃,你这件红衬衫哪买的,真好看。”
“在街边摊子上挑的。”她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小姑娘,笑道:“你这件白的也好看,那个领子更好。”
“是吧是吧,我专门买的,他说我穿白衬衫可帅了!”范小爷得意起来,往前倾了点,给她看那帅帅的小立领。
她眨眨眼,道:“那扣子再解开一个,太紧了。”
“啊,我说呢,难怪脖子有点勒。”丫头傻笑了声,抬起手,又放下,全是油。
王彤抿抿嘴,夹好书签,把书搁在旁边,蹲在她身前,手指头灵巧地翻转,帮她松开了扣子。
丫头直挺挺地坐着,感觉那细细的头发丝,磨蹭着自己的下巴,又痒又暖,忽笑道:“我叫你姐姐好不好?”
“……好啊。”她顿了顿,垂着眸子,退回座位上,抽出几张纸巾递过去。
“姐姐!”范小爷立马叫了一声,她早把肉春卷消灭干净,盖上饭盒,边擦手边道:“我听他说,你们早就认识啦?”
“嗯,九七年吧。”
“咦,我们也是九七年认识的,你是几月份?”
“好像十月份。”
“嘻嘻,我是七月份,比你早点。”
范小爷收拾好包裹,难得有人陪聊,瞬间开启话痨模式,继续巴拉:“那会儿我们拍还珠,他到我家接我,还打跑个抢包的,往人家身上踹了一脚,那叫个狠!哎姐姐,你们怎么认识的?”
“老贾介绍的,帮他联系上学的事儿。第一次见面,感觉这人特土。”王彤索性也不看书了,背转着身子,双手搭在膝盖上,听这个小姑娘唠叨。
“没错!那会儿他可邋遢了!”范小爷极力赞同,又颠颠地炫耀着成果,道:“哪像现在人模狗样的,都是我打扮的。”
“不过也培养出来了,起码能想着拾掇拾掇,给自个买件衣服啥的。”
“哎对了,你俩拍电影的时候,他还买了串珠子,成天跟宝贝似的戴着,臭美臭美的,你看见过么?”
“嗯,看过。”
王彤一只手竖起,拄着脸颊,合了下眼睛。
……
下午时分,剧组到了济南。
李玉事先订好了宾馆,褚青紧紧挎着个包,里面是几万块现金。他也不晓得别的制片人怎么工作的,反正就觉着把钱随身携带,心里特有底。
先付了一部分定金,值得庆祝的是,这地方的物价比汾阳高不了哪去。
房间分配,按人头算,因为比较便宜,也不抠抠嗖嗖的。演员都是每人一间,工作人员则两人一间,算下来,十多间房,连吃带住,一个月也就三万来块钱。
那三辆面包车打发回去了,接着计划在当地包车,按天结账,更便宜。
经过一路行程,都很累了,李玉和褚青商量了下,先休息,等吃过晚饭,再开个小会,说说情况,动员下士气。
大家各自拿着房卡上楼,然后睡觉的睡觉,遛弯的遛弯。
褚青没把女朋友跟自己凑一屋,这么多人来来往往的,太不好意思。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上去,先帮她安置好。
丫头坐车坐得有点晕,倒在床上就不想动弹,他陪着说了会话,看她睡着了才出去。
结果到了房间门前,拿卡刷了一下,嘀的一声,没开。又刷了下,还是没开,不停地闪着红灯。
“啧!”
他咂巴了下嘴,暗自吐槽,看样子是坏了,只得下楼去换。
穿过走廊,到了楼梯口,台阶铺着廉价的红地毯,踩上去会发出闷闷的声音,而且,还越来越近。
褚青侧耳细听,慌乱地往后一闪,避在拐角处。
不管她穿什么鞋子,走在什么路上,那种脚步声,似乎从来就没变过。
“出来!”
王彤停在缓步台,唤了一声,微微仰着头,见他慢腾腾地转出身子,又好气又好笑,道:“你老躲着我干吗?”
“我没,没躲着。”他讪讪道。
“没躲着你一天都不跟我说话?”她抬脚,落地,一级级地走上来。
褚青挠了挠头,目光游移,瞄了眼她手里的饮料,问:“买水去了?”
“是啊,都渴死了,你这制片人怎么当的?”
“呃,我忘这茬了,我这就买几箱矿泉水去。”他不好意思道。
王彤迈上了最后一级梯阶,那件红红的衬衫,在他眸中逐渐放大,清晰而妖娆。自身边擦过时,手忽地一抬,拍了下他的头,道:“用心点!”
第一百五十三章制片人的日常
之前,李玉曾经找褚青深谈过一次。
因为她见了王彤和张静初后,满满的惊讶。两个人的长相气质,甚至某些方面的性格,要怎么搭就怎么搭,跟角色再适合不过,当下便拍板签约。
苦恼许久的演员问题,轻松松就搞定,这让她愈加认为,褚青是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的家伙,所以也想听听他对这片子本身的看法。
他不懂导演技巧和剧本结构,但懂一部电影的好坏,还真提出不少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
风格,角色。
李玉在开始的时候,受困于资金和演员的限制,打算把片子拍成熟悉的纪录片形式,难度较低,容易上手。
其实就是贾樟柯玩得最溜的那种,半纪录片半电影的调调。
大段大段的长镜头,丧心病狂的中远景,吵吵嚷嚷的外界噪音,天书般的方言对白,几乎可以忽略掉表演的人物塑造……
褚青做演员时,便罢了,犯不着考虑这些东西。可现在,换成制片人的角度去想,就很古怪了。尤其他还刚从鹿特丹深造回来,牢记着葛文的那几句忠告:
画面差!
声音差!
基本听不懂!
而且看得难受!
眼下这一对比,着着实实地生出种挫败感,人家说得真没错,就一个字:糙!
他倒没想过鼓捣出什么伟大的电影,只是不能容忍,在自己手里拍出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
于是,他跟李玉很深刻,很小心的,提出这个问题。
结果,那货二话没说同意了,她特么早就想干了!
这个女人内心的凶残程度远超外表的斯文无害,原先是条件不足,才求稳稳当当的。这会要钱有钱,要演员有演员,还稳个劳什子,撒欢吧。
好吧……两人也算达成共识。
至于第二个意见,就麻烦了点。
《今年夏天》的本子很复杂,人物众多,明线暗线交叉,显得有些繁琐和浮躁,貌似丰富,实则苍白。
小群、小玲、君君、妈妈、警察……这些角色,每一个都有表述,但每一个都没展开。也许演员本身能理解,可观众看着就费劲了。
角色的精彩,出镜时间占了很大因素,而按照预期的电影长度来讲,小群、小玲和君君,这三个主要角色,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去展现。
李玉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十足的坑货,她把大量的时间给了谁呢?
给了那些路人配角。
这就蛋疼了!
她特想表现出一撮边缘群体的普遍性状态,同性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老年人恋爱,单身爸爸等等。
但如此做的结果,就是把电影变成了一锅乱炖,戏份均等,层次不明。
褚青的意见是:把妈妈的黄昏恋故事,完全删掉;把警察的支线剧情,尽量缩减。这两部分内容,在他看来根本多余。
李玉立马就炸毛了,拍着桌子喊。
褚青脾气好,慢腾腾地跟她耗。他不是自负,也并非当上了制片人,就嘚瑟地玩宫心计,彰显一下权威。
他拿着那剧本,请教过老贾,请教过娄烨,甚至拜托郝戎,联系中戏的一位教剧本创作的老师看了看,补足充实后,才拎了出来。
褚青本身没什么说服力,他那些帮手的分量就强大了点。李玉冷静下来后,自己细细品了两天,觉着意见正确。
最后,两人商讨的直接体现就是:
第一个,胶片升级成了35mm。
第二个,三位女演员的戏份都有所增长。
至此,《今年夏天》除了故事脉络之外,它的角色刻画,表现手法,跟最初的设想已经完全不同。
主题突出,人物鲜明,层次感清晰,从基础上,它真正的,开始像一部电影。至于能拍成什么德行,那就是导演和演员的道行了。
李玉极其忐忑和期待,或许她只是想扛着一台16mm的破机器,完成心中的一个念想。
而现在,这个简单的念想,似乎变成了更加辉煌的梦想,并且,唾手可得。
……
制片人的工作范畴特广,包括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成本核算、财务审核、监督拍摄、后期制作、发行、申报影展等等。
名头也不少,按级别递减,什么总制片,执行制片,制片主任,生活制片之类的。
褚青干的活,就是最低等的生活制片,呃,当然了,他自己不知道。
剧组到济南的第二天,就开始正式拍摄。理论上,李玉也有投资,应该算出品或制片那一挂,可这女人忒没良心地撂挑子,全甩给了褚青。
于是,丫就彻底累成狗了。
每晚,他必须做出次日的通告和计划书,贴在走廊的大墙壁上,内容有:需要拍摄的场景,需要的演职员以及他们工作的时间,从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