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电影大师 >

第532章

电影大师-第532章

小说: 电影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它们在规则那些极端倾向这两种风格的电影才最好用,但风格极端的电影属于少数,通常是处于两者的中间,那就是古典主义(c1assicism)。这么说吧,一般情况下,纪录片是现实主义,剧情片是古典主义,而先锋派电影是形式主义。

《四百击》是现实主义,《阿甘正传》是古典主义,《罗拉快跑》是形式主义。

叶惟的电影里《粗话世界》是形式主义,其它的全是古典主义,其中《婚期将至》、《灵魂冲浪人》偏向于形式主义,现在拍摄中的《冬天的骨头》则偏向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少用、最好不用技法,蒙太奇手法也是被反对的,摄影机是纪录的工具而不是所摄的表面可见的事物的“评论”发声筒。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导演宁可抹杀自己,也不做操纵、不显现自我。像叶惟在w’sb开机前就告诉大家,他要躲起来拍这部电影,幕后每个人都要这样,让演员们和素材成为观众唯一所见。

但不是意味现实主义就缺乏艺术性,而是最好的现实主义者懂得怎么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就不同了,正正的相反,导演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什么技法需要就用,所以通常比较花哨,还有很大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像叶惟在ss用的两次分割画面以及其它很多。那还不算什么,有些非常抽象的先锋派电影,可是以纯粹的形式和技巧构成唯一内容来表现自我。——除了导演自己谁都看不懂。

一般形式的艺术是显见的,但这些手法无疑会分散观众对内容的注意力,察觉到导演的存在,听到镜头在说话。

叶惟对ss的设想本是没有明显偏向的古典主义,结果他说杀青后不满意拍到的素材,感觉只用那些素材无法完成他想要的电影,他就铆足了劲在后制阶段挽救回来,更多的形式技法、更多的操纵,对观众进行自我情感的灌输,而不是观众自己客观的品味。

但他又有两大尴尬,一是因为半路出家导致风格不彻底。比如一些镜头的角度就没做好,高角度镜头更能呈现出画面中人物的困境、卑微感、无力感以及被伤害、有危险等,有些应该用高角度的镜头他却拍了水平视线。这是让影片某些部分显得平实的元凶,虽然他尽力营造为暴风雨的前夕的感觉,包括使用prayforrain这首歌作配乐。

二是形式主义是源于导演想强烈、显露地表达自我,可他不是,他是带着功利的目标去做,因为大概那么做观众会喜欢,他就那么做,这实际是商业片的宗旨,他这么拍**电影,就似乎与艺术无关了。

这样感动得了别人,感动不了他自己。

看着自己一手做出来的《灵魂冲浪人》,他就又不满、又困惑。

困惑为什么别人真的会喜欢,困惑如果这样就能把电影拍好,甚至拍出一部经典,电影艺术到底是什么?

ss的首映反响对他造成了很大的认知冲击,他在思考更多,关于现实、形式、主观、客观、自我情感、观众共鸣、黑手操纵等等……这涉及一个最基本的导演问题,他想怎么样去拍电影?

说回w’sb开拍那天清晨的分歧,叶惟之所以顺了詹妮弗的意思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他意识到拧耳朵这个人物行动对于詹妮弗的“芮”是操纵扭曲的,那是他不能容许发生在w’sb里的事情。他要遵从现实主义的最大感觉,应该说幻觉,就是电影的世界是未经操纵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

《灵魂冲浪人》不是,作为一部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却不是。

它是如此的戏剧化,不是得益于开场那句“basedonatruestory”,它的信服力就会差上很多,那非他所愿。

吉娅虽然听得懂这些,却不代表她到达了这里,她根本无法领会他的心情,就更别说给他什么指导了,她这次还真做不了大师。不只是她,同龄人中有谁可以?不是谁都是viy这种天才,就算才华出众的,像泽维尔多兰那小子,也差得太远。

他们还在为设计出一个长镜头或者蒙太奇自我感觉良好,人家叶惟在苦恼该选择长镜头还是蒙太奇?他们还在对着什么青少年伤痕题目或真心或强说愁的长吁短叹,人家叶惟的艺术感触都不知道去到哪里了,让他自己都迷惑。

这怎么交流?

“小子,老实说,《婚期将至》的时候我还能看见你,《阳光小美女》的时候我就看不到你了,现在?你的境界暂时不是我可以理解感受的,我都不明白你怎么能做出那些蒙太奇,最不明白你怎么能整体处理得那么自然!”

“我不知道。”

听到他的惘然,吉娅长长的一叹,“不说了,我们谈这个我就只能赞你,你该找像我家老头那些大师谈谈,我希望你不会被凯瑟琳毕格罗那种四十五十岁的老女人搞到手,你现在很危险。”

“老天…吉娅,苏珊萨兰登怎么样?她六十岁,拜托!我是莉莉的人。”

“苏珊不就是莉莉吗?”

……

夜幕下的洛杉矶机场灯火通明,一架架客机如常的起飞降落。

叶惟独自坐在候机椅上等待即将的登机,中转达拉斯再回斯普林菲尔德,明早1o点到达。这一走要等2o号晚再回洛杉矶,21号星期六那天是朵朵6岁生日,他早已安排好21号剧组放假而周日开工。

结束了和吉娅的通话,叶惟放下手机,望着偌大的机场,一声苦笑。

吉娅胡思乱想却有句话没错,他感觉无法和同龄人谈这些问题,找不到人谈,吉娅不行,多兰不行,列夫他们更不行,莉莉也不行,他知道莉莉的心意,她的爱让他欢喜,自责烦闷没了,但困惑还在。

什么时候找那些“电影小子”谈谈?又冒昧又不好说话。

叶惟翻动起手机的通讯录,有些迷茫。

。。。

第522章人类没那么聪明

一架空客飞机正在飞往达拉斯的夜空途中,商务舱里很安静,乘客们几乎都在睡觉,而叶惟借着灯光在看书,心头有很多凌乱在缠绕,没有整理出头绪前他睡不着。‘

旁边轻步走过的空姐瞥瞥他,登机时就认出viy了,也已经有过合影。

“嘿,玛尔。”叶惟看了她一眼。

玛尔停步弯腰,轻声问道:“惟格,需要我做什么?”viy如传闻中那样随和,还把升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你说人心中的激情会在冷静状态下呈现吗?”叶惟认真的问。玛尔一愣,激情?她打量了他几眼,语调有点暧昧:“我不知道,等下机了,我们再喝杯咖啡谈谈?”叶惟耸肩的笑说:“不了,我就是在做哲学思考。”玛尔笑脸着走开了。

叶惟继续看手上的《李安传》,上机前他没找到谁谈谈,就往书籍寻找启迪。这次他又从家中带走了些书,带在身边的有几本,《电影艺术》不管用,心理学经典《梦的解析》也不管用,再翻翻电影人的传记……

这些书都不是第一次看了,但有些地方以前没为意,理解和记忆都不深。

渐渐的看到什么,他顿时心头一跳,知道这就是自己要寻找的:

叶惟逐句地细看,虽然具体的不尽相同,但差不多是这种迷失的感觉。

而且这真有趣,他想起来了,《饮食男女》是早就看过的,以前初看这传记的时候特意去查过它的成绩,就用铅笔记在这段里的,翻过几页果然在书页空白处见到有:1994年,分,烂番茄新鲜度93%、喜爱度92%,北美票房7,294,4o3,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他还记得这部华语电影被改编翻拍了两次,一次是拉美裔版,一次是非裔版,成绩都还不错。

这样的一部经典对于李安而言,却有着这么糟糕的拍摄期。

叶惟不由一声呵笑,心情涌动中继续看,很快又看到让他深省的几个段落:

叶惟读着读着,读到一句《饮食男女》在李安心中的位置:“对我来说,这始终是个谜。”这本传记成书于2oo2年,即是说李安拍完《卧虎藏龙》后都还是没弄懂《饮食男女》。

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觉得没拍好的、不对味的一部电影会是动人的经典?

李安的电影,叶惟早已全部都看过,“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自然不例外。

在他看来它毫无疑问是部经典,它最动人的地方就正在于它的走味,准确的说是走味与不走味之间,让整部影片笼罩着一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这种尴尬恰恰是影片的故事和时代背景的灵魂,聚集处身时代变革大潮中的鳏夫与其三个女儿,把当时台湾社会的转型交替、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的过程中的尴尬、不适和负罪感完全表现了出来。

每个人都在传统和潮流的抗衡夹缝中挣扎,从东方的压抑、含蓄、传承到西方的奔放、直接、自由,每个人最终都承认了自己的**,鳏夫的老少恋、小女儿的未婚早孕、大女儿的闪婚,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没什么好回避的。但这也宣告东方传统风气的远去,大家庭的破败,反而是一直最西化最叛逆的二女儿留守传统,最后一幕更是令人意外的亲情流露。

时代的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有些旧繁华终会成为历史,只能再在梦中寻觅得见。不过怎么变都好,东方式的亲情始终都在,传统也会以某种新方式得到保留和延续,往往是最意想不到的方式。

这不就是《饮食男女》的味道和劲道吗?这么好的电影,这么统一的尴尬滋味直至最后一幕,从尴尬猝然的百感交集。李安是在别扭什么、迷惑什么?

“哈哈哈。”叶惟不禁的哂笑,心中有些放松下来。

他的不满有一部分源于不安,映礼的反响是会骗人的,家人朋友恋人和粉丝的反应也都会骗人,他害怕ss其实是部烂电影,害怕它的成绩不好,害怕辜负别人。

自己的心理真的非常矛盾,既害怕失败,又想获得一些有益的警示,让胸口那颗心跳得更加有劲。

如果影片大获成功真难保不会情不自禁的傲慢,但一次真人密室逃脱游戏的失败都不爽半天,ss要是像《嘉莉》那样惨败了,肯定不好受……大家的期望和努力也会被辜负个透。

但现在他看到这不是自己独有的拍片情况,就安心了很多。

他不懂李安的困惑,别人也不懂他的,可是观众们有自己的感受,也许ss确定是一部动人的好电影,至于原因对于他也许永远是个谜团,这是创作者的盲点之一。

《饮食男女》的成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吗?不是,绝对不是!可能李安拍摄时的不知所措使他刚好拍出了那种尴尬的精髓,那却是潜意识的活动,这部意外的、失控的经典其实还是李安的才华展现。——脑子里没那些东西怎么做得出来?

叶惟闭上眼睛,让自己沉入ss的制片长河中,可以看见每个阶段的自己:

接手的、访谈贝瑟尼一家的、做计划的、写剧本的、前筹的、拍摄期的……在夏威夷很多时候像一只苍蝇乱飞,为了激灵感就疯狂的**、滋事,很凌乱,有些是闪光,有些是平庸…想起来很久没**了……

在后制的那段时光里,他和艾米挺开心的,那时候状况安定,ss更让他找到另一个可以毫不保留的情感宣泄口,就借贝瑟尼的故事把压在心底的光明需求渴求、与黑暗的抗争,迷茫、挫败、痛苦等的种种感觉,都一股脑的扔了进去。

只是过后就没有再去品味,每每看到,自己就有些尴尬别扭,大概是比别人看到更多,看到那混合着黑暗的气息。

这算是制作还是创作?两者都有吧……

无论如何,这不是很有趣吗?拍电影想要控制一切是不可能的,一天几百个决定,有没有抓住味道都会充满意外,好的坏的未知的各种意外,正因为这样,拍电影才有意思,影片才有**的灵魂,甚至连创作者都不能轻易地理解。

艺术创作实在是一趟认知自己和认知世界的旅程,不是那些已知的部分,而是未知的部分。你不知道自己能怎么样,当生了,你就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过去的自己、现阶段的自己、希望的自己,这是自我的探索现,就像人生。

电影也好,人生也好,精彩在于未知。

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带来了最大的原动力之一。

想着这些,叶惟忽然想开了,没什么好纠结,不管好事坏事,人要知道所有答案是不可能的,大多数还有待寻找,一辈子的努力寻找,答案不在这里,答案在前面。

拍着拍着就知道了,又或者永远不知道。

那也没办法,人类没那么聪明。

叶惟笑了笑,望了眼又走过的空姐,真的很久没**了……

。。。

第523章保持神秘

航班在9号这天凌晨5点抵达达拉斯机场,当下机在候机楼安顿好之后,叶惟第一时间就打给现在在亚洲制作新片《色戒》的李安,冒昧不冒昧不在考虑中,之前心态有些着迹了。;

长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