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中的幸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里天 <;6…25 10:12>;
这个数量不是西式和倭式的问题,是个逻辑问题。它和科技背景的设定有关。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例子。无畏舰刚出来的时候,那个风光啊,一个打别人一支舰队。后来大家造舰竞赛,德国一年4个,英国一年8个,搞得后来10个以下都不好意思出海了。二战开始时,航母两三只就横行了,后来……十几只一窝蜂上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技术瓶颈!在短期内,发展出更高级的武器是没有希望的,但工业生产力不能浪费啊。敌人也有同样的武器,那我就只好多造了,力图在数字上压倒它。
泰坦在和平时,50多重巡也够了,因为有超太空跳跃,而且明显泰坦的技术已经N千年没明显进展了,重巡就是最高成就。但现在希格拉来了,竟然也憋出了20多重巡。原来的重巡也就够维持安全,现在咋办?至少还得再多20重巡才能维持吧。而且希格拉的重巡是堆一块儿的,泰坦也得把20重巡堆一块儿上。要是每次就派去三五只,不是明显给人长经验嘛?希格拉55万人能憋出20重巡,那我泰坦也找个行星1亿人,同时憋,看谁憋得快。赫赫
现在,如果泰坦有一个势均力敌的敌人,大家科技都N年没进步了。赫赫,造舰竞赛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除非泰坦真的统治着已知世界,就像古代中国,那兵力就不会多。
庶子 <;6…25 15:20>;
说得不错,政治和战略势态确实会影响舰队数量,但这只是量变不是质变。就算出现造舰竞赛,大家扩军十倍,倾尽一国之力造五百艘重巡、战巡、战列舰出来,这跟一场战役成千上万战舰挤成一堆玩齐射还是有根本分别的,不光是数目的分别,还有作战理念的分别,这已是质变。二战各国就算再穷兵黩武地造舰,一个战场上的主战舰只数目也不可能跟古代水师作战那种规模相比。国家再大,工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木质小船可以成千上万地批量制造,几百万乃至几亿吨一艘的科技结晶却不能这样。
从气势上来说,陆战型也未必比海战型好(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就差,主要看作者怎处理)。数目并不能直接换算成气势,对我来说,把三管406BB主炮摆出来,往往就比N万步兵更有气势。在陆战型的太空战斗里,有一个弱点就是较难表现出战舰本身的气势,而威力强大、各有特色的战舰却正是太空战的一大亮点所在(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是在成千上万的编队里,一艘战舰跟一粒沙有何分别?哪怕是旗舰,也就是一粒大点,厉害点,重要点的沙子罢了。
霞纷 <;6…25 16:00>;
对我来说该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吧。感性的图个爽字,不必理会和想那么多只要场面够震撼够惨烈,几百几千万战舰往里丢。就像做罐头食品,原料一放一天几千几百膄战舰没问题。理性的就比较考虑现实。每膄战舰都是国家最高科技的结晶,从设计、制造到测试都耗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上人员的培训还有一个星系的资源可制造多少膄战舰,还要考虑后勤与保养,这一切都限制了战舰的数量。另外想问笔者,怒涛炮用的是能量弹或物质弹?如果是能量的话该不会比激光慢太多吧,除非是能量物质化。
十里天 <;6…25 21:07>;
一个技术在刚出现时,必然只有很少的人掌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会逐渐扩散到文明的每个部分,扩散速度视社会结构和文明特性而定。因此一项装备,总是会越来越容易生产。如果技术长期不能进步,那么顶级的装备也会逐渐规模化。木船刚出现时也不是能成千上万的制造的,但技术几千年就那样,结果是个木匠就会造木船了。于是早期十几艘三层船的战斗变成了后期几百艘五桅船的大战。具体能生产多少,这和社会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总是随人口增加的。
毫不夸张的说,我国和美国现在都有每年造100艘航母的能力,但我们一艘也没造,就是因为技术在飞快的进步,我们不想刚造出来就过时。但要是真打起仗来,呵呵,那就是有什么造什么了。
庶子 <;6…25 23:19>;
给十里天:我并非认为即使技术长期没有突破造舰也不会规模化,我的意思是,战时全国动员N年内‘规模化’几百艘BB或者几千DD、FF出来也许是可行的(视乎背景如何设定),但这跟那些生产汽车一样每天几百几千艘下线,一场战役中战舰成千上万堆到一起如同蚂蚁的情况,依然是两回事,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战场理念和武器设定思维,给读者的观感也完全不同,这个四木兄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我也同意某程度上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和感性的分别。
其实陆战型(战场上以万为单位,齐射等等)的太空战是否就一定‘非理性’,技术上一定不合理呢?我觉得这并非是绝对的。科幻创作有无数的可能性,如果能设定出一种自洽的社会结构和科技体系,而陆战型太空战在这个背景下是最可行、最有效的作战方式,那么这也完全可以成为充满‘技术理性’的硬科幻。问题是,自创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多数科幻小说只是大量采用接近现实的社会和科技设定,而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觉得海战型比陆战性更具备技术合理性,这是由已知的物理现象所推演出的太空感知、攻击与防御方式决定的。
可以肯定的说,即使完全不考虑人员、后勤、飞机和训练,我国如今以及在可见的将来都不会具备每年造100艘航母的能力,美国也不具备,中美加到一起都不够,哪怕只生产二战水平的航母,也没那么多大型船台和配件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有那样的资源,完全可以花得更合理些,比如研发更高质素,更有战斗力的装备,建立更具效费比的军队。同样道理,在接近现实人类的技术背景下,一支具有良好效费比的太空舰队,恐怕不会是蝗虫群那种形式的。
关于怒涛炮,我首先想起反物质,但算下来单纯反物质湮灭的话似乎威力不够,假设能湮灭一千吨物质(能储存那么多反物质已经非常变态了,不过正好解释把成千上万吨的炮弹以极高速射出去需要大量时间蓄能),也‘只有’两亿亿吨左右的爆炸当量,也就是比普通一千万吨级核弹头多一百来倍的杀伤半径,还是差了点。
既然如此不如随便掰吧,比如每发炮弹其实是一个精密跳跃装置,或者大炮本身是某种量子波形聚焦装置,在目标处引爆或聚焦时会在一瞬间开启通往某中子星、黑洞甚至类星体(!)的超空间通道,更确切地说是引发空间重叠,维持几微秒就好,这样辐射能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可以通过调整超空间另一头的坐标(选择不同能量源)来改变爆炸类型(纯电磁辐射?粒子冲击?引力撕裂?),更改杀伤特性。这玩艺已经属于超空间层次的武器,远超希格拉或泰坦人现有的军事技术,所以本图西人搞技术封锁也就合情合理了。
十里天 <;6…26 08:36>;
我认为庶子大体上是有道理的,但我不同意判断的条件。从合乎逻辑的角度讲,战具是否规模化完全由技术是否封顶决定,不应由个人喜好决定。而战场的规模会随战具的增加急速增大,但战具分布密度总是随技术提高而减小的。因此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数个光月半径的接触面上发生大量战斗,只要这些战斗事件互相在光锥以外,就可以看作是一次战役。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蝗虫群式战斗,而且对指挥艺术的要求更高。
我不同意的第二点是陆战型和海战型的称呼。实际上陆战也有精锐制胜的例子,如坦克首次实战,十几辆搞定几万步兵。我认为称规模型和精锐型较为合理。
庶子 <;6…26 15:29>;
之所以说‘海战型’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合理,这并非由个人喜好所决定,而正正是由技术来决定的。比如说,假如没有实时、高带宽、可靠且普遍的超光速通讯科技,没有可以容纳极大量复杂作战单位的战场管理系统,战舰本身没有经济而又灵活的超光速航行装置(可供战术机动),没有大量装备超远程近光速/超光速的武器,那么你所说的‘在数个光月半径的接触面上发生大量战斗’就很难进行了,除非你是指在不同时间里一个大接触面内发生的零星的互相独立的战役,但这又不属于‘陆战型’或者说‘规模型’了。
可见是否规模化,能有多大的规模化,确实是由技术决定的,问题在于,不是说技术停在某一阶段规模就可以无限制增长,规模本身也是受到技术所局限的。那么如果技术没有停滞,技术进步会否导致规模化?如果像上一个例子里所举的各种科技都有了,各种超空间、超光速技术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那么战斗恐怕又会是另一种形式了(相对于传统科幻里太空大战那种光束四射的场面而言--无论是陆战型还是海战型),至于这种形式会不会是另一种以量为主的规模化战斗,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看你的想象力能否弄出自恰的设定了。
另一方面,我认为陆战型和海战型的称呼只是针对其总体特性而言,并不是说陆战不可以有精锐,相信四木兄提出这两个词汇时也没有这个意思。但陆战型的精锐通常不会是一两艘船,就好像大战役中起作用的精锐坦克也不会是一辆两辆(新概念、终极武器的出现毕竟不是常态,尤其是在科技没有大突破的背景下),这还是跟海战型不同,仍然是较难突出单舰的魅力。
在海战型的背景下提起某某号,跟在陆战型的背景下提起某某号,分量往往是不同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万艘战舰舰队中的大型旗舰昆兰号,和二十艘战舰舰队中的大型旗舰昆兰号,哪怕它们的实体尺寸设定是一样的,恐怕还是后者在人们心目中要壮观不少。另外,我也没有认为陆战型属于蝗虫乱飞无关指挥艺术的意思,蝗虫群只是对数量和密度的比喻,很抱歉引起误会。
《星海中的幸运》的写作感言
更新时间2006…7…4 11:32:00 字数:2441
在我写到十几章的时候,非常痛苦,所以就想:“等我全都写完了,一定好好写一篇感言,把写作过程中的那些苦水好好的倒一倒。”
到了公元2005年11月初终于看到完成的曙光的时候,这种冲动尤为强烈。
然而在倒数第二章那里我遇到巨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并不是写不下去,相反,在那一章我文思泉涌,写啊写啊好几万字不知不觉就出去了,可是一场战役死活打不完,周一预计今天晚上能够截稿,可是周一晚上睡觉的时候只好把这个任务推给第二天;等到周二晚上发现只能推给周三来完成。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直到我的脑海中出现“胜利在望”这个字眼之后一个星期,胜利才真的在望。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等到真的写下全书的最后一个句号,我是一丁点“感言”的力气和兴致也没有了。
直到空虚寂寞的今晚。这两天持续看了两天网络小说,看得眼充血丝,虚火上升,而且其间在外面稍微活动了一下胳膊腿,却把脖子给扭了,现在只要脑袋稍微往右转动一度半度的就生疼。总之是不怎么顺心。既然晚上无事可做,那就把一个多月前应该完成的感言给感了吧。
《星海中的幸运》不是我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却是写完的第一个。回头看来,这么多的字,水平不管怎么样,能够坚持写完,我都佩服我自己。这个小说其实并不在我当年的写作计划里,只是在当年一个同样空虚寂寞的晚上,实在欠手开了一个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吹出去的牛总得自己给圆了啊。从古到今,上贼船的不少,但自己把自己送上贼船的估计不多。我却总干这事。在《星海》之前一两年,我也是因为空虚寂寞就开了一篇叫做《东方来的魔法师》的小说,结果写了几章发现举步唯艰,动手之前根本没有详细构思和设定,写不下去了,结果就太监了(当时还没有太监这个词)。
《星海》面临同样的情况,因为动手的时候太意气用事,该有的准备都没有,自己给自己设下很多绊子。比如第一人称的写法。当时网上非常流行第一人称,我个人虽然对第一第三人称没有什么偏好,但随手一打字就来了一个“我”,结果就给自己之后几年设置了很大困难。因为我不准备把《星海》写成一个搞笑文或者无限意淫文,所以我不能像网上绝大多数“我”那样还能钻到别人脑子里知道配角们的想法,只能从一个视角慢慢道来,这必然增加写作难度。而且因为是以自己的口吻来写,别人口中的溢美之词不能尽情地写,不然就太恶心了,比如“我发表了这个演说之后,下面的